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吳懷祺 主編,王記錄 著 頁數:363 字數:343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從中國歷史文獻學的實際出發(fā),梳理了文獻典藏、分類、??薄⒈?zhèn)?、注釋、考證等方面的傳統(tǒng),探討了文獻典藏的理念、價值論和方法論,歸納了文獻分類中所蘊含的思想,發(fā)掘了文獻??钡睦碚摵头椒ㄕ?,分析了疑古辨?zhèn)嗡枷氲某删?、特點和方法體系。發(fā)覆釋疑,見微知著,結論令人信服。作者王記錄還注意研究金石學在文獻考證中的作用和特點,并以闡釋學的方法,分析歷史文獻傳注的特色,闡發(fā)新見。本書中還論及數字化與古籍整理的關聯,數字化對古籍整理、歷史文獻研究的多重影響,從而使本書透出時代的氣息。
書籍目錄
緒論:史學思想視野下的歷史文獻學思想
一、中國歷史文獻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二、中國歷史文獻學思想的特點及理論貢獻
第一章文獻、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思想
第一節(jié)文獻與文獻傳承
第二節(jié)文獻學的發(fā)展與歷史文獻學的架構
一、中國古代的文獻整理與校讎學
二、文獻學的提出及文獻學學科體系的論爭
三、歷史文獻學的架構與思想趨向
第三節(jié)歷史文獻學思想的內容
第二章“信而好古,廣收博采”:文獻搜求和典藏的思想
第一節(jié)文獻搜求與典藏的理念
一、“讀書為樂”的意識
二、“遺金滿籯,不如一經”的觀念
三、“藏書私秘,世代永?!钡男膽B(tài)
四、“以傳布為藏”的思想
五、其他一些藏書心態(tài)
第二節(jié)文獻典藏的價值論
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典藏與資政教化
二、“欲讀書者,必先藏書”:典藏與讀書治學
三、“傳先哲之精蘊,啟后學之困蒙”:典藏與文化傳承
第三節(jié)文獻搜求與典藏的方法
一、“盛聚”與“大厄”:對文獻典籍聚散規(guī)律的總結
二、求書之道
三、措理之術
第三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文獻分類敘錄的理論
第一節(jié)“蓋有目錄,以為綱紀”
一、弘道設教
二、崇經重儒
第二節(jié)“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一、“剖判條源,甄明科部”,“辨其真?zhèn)?,核其異同?br />二、“推闡大義,條別學術異同”
三、“類例既分,學術自明”
第三節(jié)“審正舊疑,詳開新制”
一、總結得失,評判優(yōu)劣
二、損益舊制,另開新篇
第四章“實事求是,訂誤存真”:文獻??钡挠^念
第一節(jié)對文獻致誤原因及形式的認識
一、對文獻致誤原因的分析
二、對文獻致誤通例的歸納
第二節(jié)豐富的文獻??崩碚?br />一、對校勘目的及??敝匾缘恼J識
二、實事求是的校勘原則論
三、段顧之爭的若干問題及乾嘉時期??崩碚摰陌l(fā)展
四、對??奔业囊?br />第三節(jié)文獻校勘的方法與方法論
一、“求古”與“求是”相統(tǒng)一的版本價值觀
二、??钡姆椒胺椒ㄕ?br />第五章“疑古惑經,正訛考信”:文獻辨?zhèn)蔚乃伎?br />第一節(jié)中國古代疑古辨?zhèn)嗡枷氲陌l(fā)展
一、“考信于六藝”與“疾妄求實”
二、“疑古惑經”
三、“考信求真”
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疑古辨?zhèn)蔚乃枷氤删?br />一、對偽史、偽書等產生原因的論述
二、對作偽手法、作偽類型以及辨?zhèn)卧瓌t的分析
三、對偽書范圍、類例及復雜性的認識
四、對偽書價值的評判
第三節(jié)作者、文本及流傳:中國古代文獻辨?zhèn)蔚姆椒w系
一、作者
二、文本
三、流傳
第六章“傳注訓解,疏通疑難”:文獻闡釋的特色
第一節(jié)中國古代文獻闡釋的發(fā)展及特點
一、“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
二、“言意之辨”與“疏不破注”
三、義理闡發(fā)與訓詁考據
四、中國古代丈獻闡釋的特點
第二節(jié)中國古代文獻闡釋的理論
一、文獻闡釋的必要性
二、文獻闡釋的目的
三、文獻闡釋的可能性
四、文獻闡釋的原則
第三節(jié)中國古代文獻闡釋的方法及方法論
一、以訓詁注疏為王的文獻闡釋方法
二、以義理發(fā)揮為主的文獻闡釋方法
三、訓詁注疏和義理發(fā)揮兩種方法的融合
第七章“求實致用,證經考史”:金石學與文獻考證的成就
第一節(jié)金石分類的思想
一、對金石學研究對象的認識
二、對著錄體例的探討
三、對金石分類的探索
第二節(jié)金石義例之學
一、金石義例的重要性
二、關于歷代金石義例的論爭
三、對金石義例的探求
第三節(jié)與經史相表里
一、金石與文獻考訂
二、金石與教化經世
三、金石與文字正定
第四節(jié)金石證史的觀念對20世紀歷史文獻研究的影響
一、金石證史、考古資料與二重證據法
二、簡帛佚籍與文獻研究的新局面
第八章數字化時代古籍整理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jié)數字化:古籍整理的新方式
一、古籍數字化成為古籍整理的必然趨勢
二、數字化時代古籍整理方法的變革
三、古籍數字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jié)數字化時代古籍整理觀念及相關學科的新變化
一、古籍整理觀念的新變化
二、古籍數字化與文獻學相關學科的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孫詒讓說:“綜論厥善,大抵以舊刊精校為據依,而究其微旨,通其大例,精研博考,不參成見。其是正文字訛舛,或求之于本書,或旁證之它籍,及援引之類書,而以聲類通轉為之館鍵,故能發(fā)疑正讀,奄若合符。及其蔽也,則或穿穴形聲,捃摭新異,馮月乙改易,以是為非。乾嘉大師。唯王氏父子郅為精博,凡舉一誼,皆墑鑿不刊。其余諸家,得失間出,然其稽核異同,啟發(fā)隱滯,咸足餉遺來學?!睂O詒讓所總結的??狈椒òǎ菏紫冗x擇版本,以舊刊精校為據依;其次是歸納義例,不摻己見;接著通過版本比勘,正文字訛舛;最后運用文字音韻學修養(yǎng),發(fā)疑正讀。孫氏所言比顧氏雖然明晰一些,但仍然失之籠統(tǒng),不便操作。 與顧廣圻、孫詒讓不同,吳承志、葉德輝、朱希祖、梁啟超以及陳垣等人對校勘方法進行了更為準確的總結,真正使自己總結的內容邁進了方法的門檻,對后世影響極大。特別是陳垣先生“校勘四法”的提出,廣泛為學界接受,為現代??睂W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校勘方法上,吳承志提出“改字五例”:據善本校改,據古本校改,據注文校改,據本書校改,據義校改,并說:“總此五例,校讎之方大略盡矣。”其實,這只不過是論述了校勘改字的依據,與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沒有什么兩樣,還很難說是比較全面的??狈椒?。 對于??狈椒ǖ闹匾?,葉德輝進行了深刻論述,他說:“顧知校書之善矣,而不得校之之法,是猶涉巨川而忘舟楫,游名山而無籃輿,終歸無濟而已矣?!庇纱耍研?狈椒ǚ譃椤八佬!焙汀盎钚!眱煞N,葉德輝云:“死校者,據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幾字,鉤乙如其書,一點一畫,照錄而不改,雖有誤字,必存原本?!痹谒磥?,顧廣圻、黃丕烈校書就是死校?!盎钚U撸匀簳钠湔`字,補其闕文,又或錯舉他刻,擇善而從,別為叢書,板歸一式”。在他看來,盧文昭、孫星衍校書就是活校。葉德輝指出,死校和活校并非清代“??奔铱虝貍鳌?,而是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實兩漢經師解經之家法。鄭康成注《周禮》,取故書杜子春諸本,錄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劉向校錄中書,多所更定,許慎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