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方炳桂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方炳桂 編 頁數(shù):352
前言
福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八閩都會,自然風光優(yōu)美宜人,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據(jù)《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立福州文明史的開端。據(jù)曇石山等考古遺址發(fā)現(xiàn),早在五千多年前,在今日閩江兩岸就棲息著福州人的先祖,他們“以漁獵山伐為業(yè)”,在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不論是生生不息的閩越先民,還是千里跋涉遷徙而來的中原人,一代又一代,懷著希望,尋著夢想,篳路藍縷,辛勤耕耘,不屈不撓,開拓進取,擎起了一片東南勝景,使福州以海濱鄒魯、文化名城而享譽神州大地。時光把歲月推向久遠,時光的流水也沉積下許許多多難忘的記憶。一個城市找出幾處有價值的人文景觀并不難,但是要找出像福州這樣擁有如此豐富而厚重的人文景觀則不容易;一個城市找出一些代代相傳的習俗并不難,但是要找出像福州這樣有著深邃而博廣的民俗文化體系則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要找出她獨特的、蘊涵豐厚的人文積淀并不難,但是要找出能延續(xù)到今天,不斷傳承、豐富、超越、創(chuàng)新的人文,則不容易,這就是福州民俗文化的價值。2001年5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組織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李鄉(xiāng)瀏、曾意丹、徐鶴蘋、潘群等撰成“福州民俗文化叢書”一套八種出版。作者們用歷史考證者和現(xiàn)實感受者的眼睛,考察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歲月的閩都,感覺民風,體味民情。用開闊酣暢的筆墨,嘔心為文,大度而峻厲,本色而瑰奇。這種挖潛意識,絕不是出于一種廉價的戀舊情緒和一種狹隘的地域偏好,而是對閩都文化的重新認識和開拓,一種審美意識中蘊含著歷史意識的蘇醒。民風與地理的輝映,歷史與現(xiàn)實的呼應,自然與人文的交錯,既是歷史的潑墨,又是都市的寫意。這無疑是造福福州人民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工程。該叢書出版之后,得到海內(nèi)外福州人的普遍歡迎,一版再版,產(chǎn)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福州一批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跋涉與研究的民俗專家,在此基礎(chǔ)上,又不斷挖掘和復原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民俗,形成了許多的新資料、新成果。因而修編、擴容、再版呼之欲出。這次重編的“福州民俗文化叢書”,包括《福州習俗》、《福州老街》、《福州世家》、《福州地名》、《福州熟語》、《福州老行當》、《福州民間故事》、《福州地方神》等八種,宕開一筆,是為了更全面、更準確地表達福州獨特的民俗文化,再度填補都市記憶的空白。該叢書絕不是舊史料的堆集,它著眼當今科學發(fā)展的大背景,以歷史文化名城數(shù)千年的文化與文明互相參照,建立起該叢書的時空坐標,以圖文凸現(xiàn)歷史悠久的閩都文化。編者的視角相當闊大,焦點十分清晰,多維的視線角度、沉淀的文化底蘊,將福州古樸的街巷、繁華的市井、獨特的民居、醇美的風俗、奇異的掌故、悠遠的遺跡、近代的建筑以及文化的傳承都真實、直觀地介紹給世人。編者對文字與圖片的精益求精、掌故的入微研考,也用心良苦,既有客觀史料的呈現(xiàn),又有學術(shù)觀點的闡發(fā);既有內(nèi)在的敘述張力,又有豐贍的感性細節(jié),而且兼顧資料性與藝術(shù)性,使之成為可供欣賞、研究和收藏的叢書。
內(nèi)容概要
福州流傳著許多奇異、生動的民間故事,充滿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同時又保留了人民群眾樸實、生動的語言表達習慣,特別是故事中許多方言詞語彌漫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作者簡介
方炳桂,福州鳳崗里人??釔鄹V萼l(xiāng)土文化,熱心慈善公益事業(yè),現(xiàn)任福建福海文教基金會會長。從事民間文化研究50年,被授予“福建省民間文化優(yōu)秀傳承人”的榮譽稱號,著作有《福州老行當》、《福州熟語》、《烏龍江傳奇》、《名城的記憶》等13部,150萬字,獲福州民俗文化“活化石”的美譽;福州電臺“左海鄉(xiāng)音”特邀主持人,福州電視臺“方老講古”欄目主講,積極傳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明,在受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林國清,福州人,作家、副編審、福州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長期從事福州鄉(xiāng)土文化的研究和傳播,著有《嚴復》、《嚴復的故事》、《閩王演義》,主編或參與主編《福州景觀》、《福州郊區(qū)志》、《福州壽山石志》等,與人合作《八閩掌故大全》、《福州掌故》、《三山攬勝》、《福州建新鎮(zhèn)志》等,同時撰寫有《海軍上將陳紹寬》、《薩鎮(zhèn)冰傳奇》、《朱熹在亭江》、《少年嚴復》、《黃乃裳傳奇》、《林紓與茶花女》等長篇或中篇作品,或在各報刊發(fā)表,或在電視公司拍攝成電視連續(xù)劇。另寫有鄉(xiāng)土短文約300萬字。
書籍目錄
序前言經(jīng)典故事鄭唐傳女神陳靖姑甘國寶傳奇貽順哥燭蒂龍鳳金耳扒閩都傳奇榴花洞姻緣開閩王拜劍定乾坤皇后宰相陳金鳳吳瑤琴金蟬脫殼缺哥望小姐荔枝換絳桃方廣巖蛇娘戀書生蛇郎哥破鏡重圓水蛙精水遁招災柳七娘與羅星塔葉向高救災市井傳說王成龍別氣李登官賣(女么)尚書廟躲債情殉雙拋橋桐油煮粉干林則徐少小應對馬鐸一日君此地能補天鄉(xiāng)人樂道孝義巷葛秀才巧對相思聯(lián)曹學儉與徐五思兒亭與慘惻橋鄭性之的傳說螺洲與螺女江烏龍江的由來一字救萬民鱔溪與白馬王桂香街和梅仙街的傳說塔頭街的傳說韓克忠與與韓月娘泰山爺娶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酒神吳顏爺下渡尾迎神陳修園和狗皮膏藥皇帝要吃公雞蛋黃瓜井里孝順魚林汝光度雞度雞口乾隆帝田黃石祭天日溪皇帝洞啞巴登基王法助斷旨造橋許悠罰添油朱元璋夜宿芙蓉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回 言四句夫人瞑目 對對子先生倒霉前一回說鄭唐題藏頭詩戲弄財主錢坤,為鄉(xiāng)里人出了一口氣,使他鋒芒初露,名聲日大。但是他仕途不暢,自十九歲那年縣試中了秀才后,鄉(xiāng)試就沒了名,原因是他考試時很快把考卷寫完,然后在卷末寫詩畫圖,主考官看了十分生氣,鄭唐也不買賬,從此他無意功名,娶了妻室。妻陳氏十分賢淑,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大兒鄭淮,老二鄭濟。四口之家的吃穿靠些微祖業(yè),坐食山空,這常令鄭唐感到苦惱。一天,鄭唐聽說當任福州太守的夫人死了,但不知為何“死不瞑目”。太守請來道士、僧尼,做法術(shù)、念經(jīng)都做盡了,夫人總是不肯閉目。鄭唐聽了笑道:“這有何難,待我去說幾句話,保證夫人瞑目?!庇腥烁嬷?,太守正束手無策,聽說有人能使夫人瞑目,遂遣人將鄭唐請來。“太守大人,晚生鄭唐有禮了。”鄭唐施禮畢,太守即命衙仆賜座遞茶,客氣地說:“鄭先生有何良策,請速指點?!编嵦苼碇埃缫褜⑻氐募揖臣胺蛉说奶眇B(yǎng)底細摸得一清二楚,便叫太守取來文房四寶,題了四句詩:“夫人一貌玉無瑕,四十年來鬢未華。何事臨終含淚眼,恐教兒子著蘆花?!鳖}罷即教太守搓揉夫人雙目,少頃目閉。太守此時號啕大哭,厲聲呼道:“夫人??!原來你慮及下官再娶,兒子受苦,’下官終身不續(xù)娶,請夫人放心?!焙舢呣D(zhuǎn)身對鄭唐千恩萬謝,命衙仆取銀二十兩酬謝。各位,你道鄭唐有什么本事?其實“光棍(騙子)一重膜,捅破渧沛落”。他聽人說死人不瞑目,用手搓揉即可奏效,太守不知這常識,才使鄭唐白賺了二十兩白銀。
后記
乘“福州民俗文化叢書”再版的東風,《福州民間故事》應運而生了。這是閩都民間文化界值得慶賀的一件盛事。《故事》的問世,首先是閩都傳統(tǒng)文化市場大環(huán)境變化的結(jié)果?!皡矔背霭媸陙?,正是國家不斷加大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力度的十年。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連續(xù)采取了保護修復三坊七巷、宣傳歷史文化四大品牌、評定福州十大名片,以及發(fā)動群眾對福州的城市精神進行表述,積極推薦省、市乃至國家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等重大舉措,大大提高了市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廣大讀者對“叢書”的需求量也因此而大大增加了。編委會討論再版“叢書”時,一致意識到過去“叢書”中無《故事》是一大缺陷。這一認識一經(jīng)提出,立即得到福建人民出版社領(lǐng)導的重視和支持,劉亞忠副社長最先提出了編撰本書的基本要求和框架設(shè)想,并自始至終指導征稿和編輯工作。本書“閩都傳奇”中的部分故事和“經(jīng)典故事”中的《女神陳靖姑》都曾在《東南快報》上連載過。值此特向《東南快報》以及所有關(guān)心、支持過本書出版的領(lǐng)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編人本書的故事僅是福州民間故事中稍具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可謂掛一漏萬,整理時出現(xiàn)的謬誤也在所難免,值此,祈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福州民間故事》:福州民俗文化叢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