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戲劇

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福建人民  作者:陳世雄//曾永義|主編:陳支平//徐泓  頁數(shù):392  
Tag標簽:無  

前言

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閩南文化叢書》終于與讀者見面了。我們之所以組織撰寫這套叢書,主要基于以下的三點學術思考。一、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極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閩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發(fā)展,是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磨合,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逐漸造就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當今,區(qū)域文化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世界性的一個學術熱點,從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角度來考察區(qū)域文化,閩南文化的研究理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二、閩南文化是一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既向往追尋中華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頑固地保持邊陲文化的變異體態(tài);既依歸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政治文化體制并積極為之作出貢獻,又不時地超越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規(guī)范與約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欣賞的意識;既力圖在邊陲區(qū)域傳承和固守中華文化早期的核心價值觀念,卻又在潛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諸如鄉(xiāng)族組織、幫派仁義式的社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可以把許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機地磨合和交錯在一起。也許正是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閩南區(qū)域文化及其社會經(jīng)濟的持續(xù)生命力,從而使得閩南社會及其文化影響區(qū)域能夠在堅守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有所發(fā)揚,有所開拓。我們通過對于閩南二元結構文化結合體的研究,應該有助于對于中華文化演化史的宏觀審視。三、閩南文化是一種輻射型的區(qū)域文化。從地理概念上說,所謂閩南區(qū)域,指的是現(xiàn)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漳州所屬的各個縣市。然而從文化的角度說,閩南文化的概念遠遠超出了以上的區(qū)域。由于面臨大海的自然特征與文化特征,使得閩南文化在長期的傳承演變歷程中,不斷地向東南的海洋地帶傳播。不用說祖國大陸的浙江溫州沿海、廣東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祖國的寶島臺灣,深深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帶有變異型的閩南方言社會與鄉(xiāng)族社會,即使是在東南亞地區(qū)以及海外的許多地區(qū),閩南文化的影響所及,都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xiàn)實。因此,閩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時又是帶有一定的世界性的。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之下,研究閩南文化尤其顯得深具意。

內容概要

  《閩南戲劇》的任務,就是鎖定閩南戲劇文化圈,研究它的歷史變化,研究其中的各個劇種是怎樣繼承了傳統(tǒng),又怎樣進行創(chuàng)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這些劇種發(fā)生了怎樣的變異。

作者簡介

陳世雄教授(博士生導師),1944年生,1966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俄語專業(yè)。1982年獲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并分配到廈門大學任教。研究方向為戲劇理論、俄羅斯與歐美戲劇、閩臺地方戲劇。1985年10月至1986年9月在列寧格勒大學進修。1991年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1993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做訪問學者。1998-1999年到莫斯科文化大學做訪問學者。1990-1999年任中文系副主任?,F(xiàn)為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田漢研究會理事、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肪緙倚嶗硎?、厦门市戏揪~倚岣敝饗?br>1983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專著《西方現(xiàn)代劇作戲劇性研究》。書中首先回顧了19世紀歐洲"新戲劇"的革新與探索,然后著重論述了契訶夫的心理劇、布萊希特的敘事體戲劇和荒誕派戲劇等現(xiàn)代西方戲劇流派的戲劇性問題。這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最早出版的外國戲劇研究專著之一,曾經(jīng)產生較大影響。曾永義,1941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1971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戲曲與文學推廣協(xié)會理事長、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先后榮獲金筆獎、杰出著作獎等多種獎項。

書籍目錄

緒論:關于閩南戲劇文化圈的思考一、閩南戲劇文化圈及其變異二、閩南戲劇文化圈的獨特性三、從閩南戲劇文化圈看影響劇種變異的諸因素四、戲曲的正音與政治的正統(tǒng)五、話劇與歌劇在閩南的本土化第一章 閩南戲曲與信仰習俗第一節(jié) 信仰習俗與閩南民間戲曲的演出場合一、民間信仰二、歲時節(jié)慶三、人生禮俗第二節(jié) 閩南民間戲曲的社會功能一、閩臺社會重要的娛樂方式二、延續(xù)民間文化傳統(tǒng)三、閩臺民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途徑四、緩解社會日常矛盾的特殊功用第三節(jié) 祈福與祭煞:閩南的儀式戲劇一、禳災祈福的傀儡戲二、閩南的扮仙戲第二章 劇種傳播中發(fā)生的地域性變異第一節(jié) 泉腔戲曲在漳州一、老白字戲的出土二、明清以來梨園戲在漳州的傳播三、泉腔戲曲在漳州的留存現(xiàn)狀第二節(jié) 歌仔戲的地區(qū)變異——以咸水腔歌仔戲為例一、咸水腔歌仔戲的定義和特征二、咸水腔歌仔戲的來源三、文化混血與歌仔戲的地區(qū)變異四、歌仔戲的飛地和生存之道第三章 外來戲曲劇種在閩南的變異第一節(jié) 外來戲曲與閩南正音一、正音的緣起二、正音的記載和內涵三、閩南正音的存在方式四、閩南正音的社會功能與權力隱喻第二節(jié) 融合與變遷——閩南四平戲的發(fā)展路徑一、閩南四平戲的自我改造二、消解與融入的四平腔第四章 話劇和歌劇的地方變異第一節(jié) 早期話劇的權宜之計第二節(jié) 抗戰(zhàn)期間大眾化的嘗試一、抗戰(zhàn)與劇運二、提高與普及三、方言與大眾化四、抗戰(zhàn)時期閩南方言話劇的作用第三節(jié) 臺灣光復初期的方言話劇一、光復初期復雜的語文問題二、關于方言話劇的論爭第四節(jié) 地方化與現(xiàn)代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探索一、泉州歌劇團方言歌劇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二、臺灣小劇場運動與方言運用問題第五節(jié) 臺南人劇團的“跨界/本土”一、在方言話劇基礎上展開跨文化戲劇實踐二、西方經(jīng)典劇作的本土轉化三、存在問題和呂柏伸的反思第五章 閩南戲曲與現(xiàn)代傳播媒介的結合與變異第一節(jié) 歌仔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與變異一、廣播歌仔戲二、電影歌仔戲三、電視歌仔戲第二節(jié) 臺灣布袋戲的現(xiàn)代轉型一、布袋戲與現(xiàn)代傳播媒介的接觸史二、虎尾黃家與布袋戲的媒體變異第六章 官方政策對閩南戲劇的影響第一節(jié) 歷代執(zhí)政者對民間戲曲的四種策略第二節(jié) 日本殖民當局的政策與臺灣閩南戲劇的命運一、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政策和“皇民劇”二、日本殖民當局的文藝政策對臺灣戲劇的影響三、民間戲曲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臺灣歌仔戲西進和南下第三節(jié) 國民政府的地方戲改良與“反共抗俄劇”一、抗戰(zhàn)期間閩南的地方戲改良二、民間自發(fā)的歌仔戲改良——改良調與改良戲三、政府主持的歌仔戲改良第四節(jié) 臺灣當局戲劇政策及其影響一、反共抗俄劇二、20世紀50年代的臺灣地方戲曲改良第七章 閩南地區(qū)戲曲改革第一節(jié) 閩南地區(qū)戲曲改革的緣起第二節(jié) 從戲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第三節(jié) 改人、改戲、改制一、改戲二、改制三、改人四、小結第四節(jié) 從戲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前后的閩南木偶戲第八章 高甲戲丑角藝術的發(fā)展和劇種個性的演變第一節(jié) 新劇目的創(chuàng)作與高甲戲丑角藝術的成熟第二節(jié) 匯演、展演對高甲戲丑角藝術的促進作用一、高甲丑戲的獲獎與晉京演出二、丑角的匯演比賽第三節(jié) 權威話語對劇種發(fā)展趨勢的影響第九章 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過程中保護本土戲劇文化第一節(jié) 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堅守劇種個性一、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二、歌仔戲《邵江?!啡⒛九紕 稓J差大臣》四、關于保護劇種特色的思考第二節(jié) 民間戲班的復興與挑戰(zhàn)結束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閩南戲曲與信仰習俗在閩南戲劇文化圈,戲曲活動與民間信仰習俗的關系特別密切,追根溯源,這與閩南民系的歷史和生存狀態(tài)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閩南民系的形成歷經(jīng)了多次中原漢人的南遷,以及與當?shù)亻}越族的融合。歷史上,福建的重巒疊嶂屢屢阻斷中原戰(zhàn)亂的侵擾,古老的風俗得到比較完整的保留。一代代閩南人小心翼翼地延續(xù)著傳統(tǒng),保留古禮。至今,平平仄仄的閩南話儼然猶存唐宋古韻;燕尾紅磚的閩南大厝上赫然寫著“潁川衍派”、“延陵傳芳”這類堂號,競先標榜中原故地的姓氏郡望;俗好巫鬼的閩越遺風也讓中原本來就敬重鬼神的信仰習俗益發(fā)繁雜多元。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將閩南與整個世界相連,“市井十洲人”,異域文化撲面而來。自明清以來,大批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播遷海外。鴉片戰(zhàn)爭、五口通商,這里是近代中國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最早碰撞和交匯的區(qū)域之一。于是,留存?zhèn)鹘y(tǒng)與吸納包容,便矛盾復雜地并存于閩南社會。閩南在地理上位于大陸的邊緣地帶,又處在與異域文化交流的前沿,這樣一個區(qū)域,族群文化心理更加渴求一種精神內核的穩(wěn)定性,以確立自身在民族歷史和文化空間中的坐標,從而開拓茫然的未來,走向陌生的異邦。文化根性的確立離不開鄉(xiāng)土、血緣、宗族等傳統(tǒng)觀念,而這些抽象觀念要化為廣大俗民的集體無意識,顯然有必要依附于各種各樣繁復的民俗儀式與風俗化的慶典活動。而這些龐雜的風俗慶典,又使得民系文化呈現(xiàn)斑斕多姿的豐富側面,保持旺盛的活力。

后記

本書由廈門大學陳世雄教授與臺灣大學曾永義教授聯(lián)合主編,在確定選題后,由陳世雄具體負責全書構思、章節(jié)安排,并撰寫緒論、第二章第二節(jié)、第七章第四節(jié)、第九章和結束語,由他的博士生吳慧穎撰寫第一至第八章的其他部分,陳世雄加以修改并最后統(tǒng)稿。吳慧穎承擔了本書的大部分工作,付出了辛勤勞動,在資料方面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并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這是要特別強調的。曾永義教授與陳世雄教授、吳慧穎博士有多年交往、合作的歷史,曾永義作為廈門大學的客座教授,曾多次在廈門大學觀摩指導,作《從戲曲論治學》、《論折子戲》等學術講演,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并獲得高度評價。曾教授的座右銘是“人間愉快”,我們希望這種愉快的合作能夠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編輯推薦

《閩南戲劇》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閩南戲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介紹詳細,質量也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