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理學的源流與發(fā)展

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傅小凡,卓克華 著  頁數(shù):34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閩南文化叢書》終于與讀者見面了。我們之所縱組織撰寫這套叢書,主要基于以下的三點學術思考?!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極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閩一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發(fā)展,是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磨合,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逐漸造就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當今,區(qū)域文化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世界性的一個學術熱點,從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角度來考察區(qū)域文化,閩南文化的研究理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㈤}南文化是一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既向往追尋中華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頑固地保持邊陲文化的變異體態(tài);既依歸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政治文化體制并積極為之作出貢獻,又不時地超越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規(guī)范與約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欣賞的意識;既力圖在邊陲區(qū)域傳承和固守中華文化早期的核心價值觀。

內(nèi)容概要

理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特殊歷史形態(tài),雖然它的內(nèi)容遠遠超出哲學,但是限于篇幅,我們只能以哲學為主要論述對象。討論哲學問題有不同的角度,本書主要以哲學范疇為基本內(nèi)容,以哲學范疇的變化與發(fā)展為邏輯線索,從而形成本書的邏輯框架。哲學范疇也有很多,我們將從哲學最根本的問題出發(fā),這些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主要包括:世界的本質(zhì),或者客觀本體論問題;人性、人道與社會規(guī)律,或者主體本體論問題;以及認識論,也就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我們從這三個角度切入,對十一位有一定影響力的閩南理學家的哲學思想進行梳理和詮釋,由此,構成了本書的基本內(nèi)容。每一位思想家的哲學思想,都按照本體論、主體論和認識論等三個方面的哲學范疇加以分節(jié)論述。通過他們對這些基本范疇的不同解釋,更清楚地看到這些不同時代的閩南理學家,在朱子理學的基礎上,做了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筆者試圖對這些變化的歷史、個人以及環(huán)境因素做出具體分析,以期揭示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進程中的特點乃至規(guī)律性,為今后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國現(xiàn)代哲學提供有意義的參考與借鑒。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陳淳:閩學南傳第一人 第一節(jié) 否定獨立精神性本體    一、統(tǒng)說太極之本體    二、天下是至大底物    三、萬般道理從此出 第二節(jié) 心性情一于理與命    一、人生來具有是理    二、心者一身之主宰    三、情之中節(jié) 便是善 第三節(jié) 人事盡處是謂天理  一、根原皆是從天來  二、無人何以見天命  三、知之明則行愈達第二章 真德秀:私淑朱子興理學 第一節(jié) 努力貫通形上形下   一、道之全體煥然益明   二、為邦者乃成物之極   三、形上形下未嘗相離 第二節(jié) 專用力于人道所宜   一、人道大端與社會公道   二、天理人欲之間的兩難   三、體會天心與體察民情 第三節(jié) 學施于事后為有用   一、超越物欲可致命遂志   二、隨事隨物能窮盡其理   三、體用不二而知行一致第三章 陳真晟:安貧樂道講心學 第一節(jié) 道之所在天從之    一、廣大而精深之本    二、盡革其末流之弊    三、興教育以天從道 第二節(jié) 心學正教明天下    一、天性之原與德性之美    二、圣學真?zhèn)髋c傳心之要    三、心學之意與心教之法 第三節(jié) 誠敬以致知力行    一、致知窮理以立其本    二、深求切問可擇而行    三、人君躬行以立正教第四章 周瑛:理學名臣真性情第五章 蔡清:究通性命解幽微第六章 陳?。簾o愧師門有真樂第七章 張岳:辯難心學理更明第八章 林希元:義理非一人能盡第九章 李光地:理學復興的中堅第十章 藍鼎元:關注于世道人心第十一章 蔡世遠:向傳統(tǒng)儒家回歸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陳淳:閩學南傳第一人  陳淳(1153~1217),字安卿,漳州龍溪(今漳州市薌城區(qū))人,是朱熹任漳州知府時的親傳弟子,無論從籍貫還是師從,都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閩學南傳第一人和閩南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從朱子學以至于整個儒學發(fā)展的進程看,陳淳學說最重要的特點是對儒家學說的范疇第一次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解釋,這是儒家哲學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性命而下等字,當隨本字各逐件看,要親切,又卻合做一慮看,要得玲瓏透徹,不相亂,方是見得明。”而且,陳淳特別強調(diào)解析范疇時要從具體的語境出發(fā),如其所云:“大凡字義,須是隨本文看得透方可。”陳淳的思想并未恪守師說不變,而顯然意識到朱子理學的客觀精神性本體與物質(zhì)現(xiàn)實相分離的問題,所以陳淳的本體論表現(xiàn)出對獨立的精神性本體的否定?! 〉谝还?jié) 否定獨立精神性本體  在陳淳對理學范疇進行的解析中,涉及客觀本體的范疇與朱子理學基本一致。陳淳在其《北溪字義》中主要關注的是精神性本體,比如“道”、“太極”和“天理”。陳淳在討論“道”、“理”和“太極”等精神性范疇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出發(fā)點,就是否定抽象、獨立的精神性本體的存在,強調(diào)它與物質(zhì)性存在尤其是社會生活的一體性。不過他所關注的物質(zhì)性存在,不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而是社會倫理與人間事物。他將“道”理解為“當行之理”,將“理”理解為“當然之則”,將“太極”理解為“理之極致”。陳淳用“一元之氣”表達對物質(zhì)世界演化的動力的理解,用“至大底物”表達對物質(zhì)范疇的把握。其“器”概念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容器、人的能力及物質(zhì)范疇的意思。他的“物字皆可以包言”則表明“物”字是其哲學的物質(zhì)范疇。陳淳對物與事的區(qū)別,更表現(xiàn)出他精細的辨析能力。朱子理學的確存在著概念虛化和本體與存在二分的傾向,陳淳顯然意識到這種傾向的弊端。他努力將抽象的本體向現(xiàn)實生活中還原,強調(diào)人事之理便是道,道應該在人的身心與事業(yè)中去求。陳淳追求本體與存在統(tǒng)一的努力,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對“中和”的解釋之中。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閩南理學的源流與發(fā)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