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旅游

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福建人民  作者:巴兆祥主編  頁數:388  字數:44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20世紀世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使人類從以勞動為中心的“工作時代”步入講究生活品質的“消費時代”。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和熱門產業(yè)。21世紀推崇的生活理念更是將旅游的魅力數倍放大。旅游正在滲透著現代社會的每個角落,改變著人們傳統(tǒng)的生活觀念和價值體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的旅游業(yè)也進入持續(xù)發(fā)展的快車道。順天時、應地利、聚人和。經過短短2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的旅游教材從無到有,日漸豐富多彩、種類齊全。但是當用“特色”和“水平”這兩個坐標體系來給它定位時,我們不得不坦承,中國旅游教材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大多還屬于“簡單積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目前,教材技術標準好像很完善、簡單,編制也容易,但本質的、決定教材發(fā)展的不是教材編寫規(guī)則,而是旅游發(fā)展自身,或者說是社會需求。由于旅游發(fā)展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沒有太多的規(guī)范和標準可以依據,因此,中國旅游教材的編寫,也面臨著三大難題和三大困惑。

內容概要

《中國民俗旅游》是國內較早探討民俗與旅游的關系、民俗旅游開發(fā)的著作,雖屬教材,卻當作學術著作來寫,出版后影響較大。第一版已經印刷5次,印數達21000冊。它的學術價值為學界所承認,已知被張忠元《旅游資本》、范能船《城市旅游學》、沙潤《旅游景觀審美》、張世滿《旅游與中外民俗》等著作,以及顧濤《中國民俗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等20余篇碩士論文與報刊論文引用和參考。     該書的構架自成體系,把民俗與旅游科學地融為一體。作者力求避免泛論民俗文化本身偏重于民俗學的議題,著重從指導實踐入手,以濃重的筆墨對民俗旅游及其資源開發(fā)進行多角度的科學論析,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部新著顯然在闡發(fā)民俗文化學、豐富民俗學理論的同時,更具有民俗旅游學實用手冊的功能。它對于從事旅游業(yè)的企業(yè)家、設計專家、旅游文化官員和旅游文化工作者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巴兆祥,1963年10月出生,安徽休寧人。1980~1987年就讀于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F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旅游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是方志學、區(qū)域經濟開發(fā)史、民俗學和旅游文化。主要著作有《方志學》(復旦大學出版社)、《江淮地區(qū)開發(fā)探源》(江西教育出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民俗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第二節(jié) 民俗的類型劃分  第三節(jié) 民俗旅游的詮釋  第四節(jié) 民俗旅游的架構  第五節(jié) 民俗與旅游的關系第二章 服飾民俗旅游  第一節(jié) 服飾民俗概說  第二節(jié) 民俗服飾的流變  第三節(jié) 民族服飾巡禮  第四節(jié) 服飾民俗與旅游第三章 飲食民俗旅游  第一節(jié) 飲食民俗述略  第二節(jié) 地方風味與菜系  第三節(jié) 中華茶俗   第四節(jié) 飲酒的習尚  第五節(jié) 飲食民俗與旅游第四章 居住民俗旅游  第一節(jié) 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jié) 民居的建筑與居住  第三節(jié) 民居類型  第四節(jié) 居住民俗與旅游第五章 交通民俗旅游  第一節(jié) 交通民俗概述  第二節(jié) 陸路交通民俗  第三節(jié) 水路交通民俗  第四節(jié) 交通民俗與旅游第六章 人生禮儀民俗旅游  第一節(jié) 婚姻民俗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壽慶禮俗  第三節(jié) 喪葬禮俗  第四節(jié) 懸棺之謎  第五節(jié) 人生禮儀民俗的旅游應用——博物館第七章 節(jié)日民俗旅游  第一節(jié) 節(jié)日民俗概說  第二節(jié) 民俗節(jié)日的分類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流變……第八章 游藝民俗旅游第九章 農業(yè)民俗旅游第十章 民俗旅游資源第十一章 民俗旅游開發(fā)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區(qū)劃附錄 案例評析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jié) 民俗的類型劃分中國民俗凝聚著幾千年來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文化創(chuàng)造,它存在、表面、滲透于社會與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無時不有,無所不在”來形容是最恰當的。歸納起來,我國的民俗不外乎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意識民俗三大種類。一、物質民俗物質民俗,是中華民族在物質生產、消費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傳承,系中國民俗的多層次結構中的基礎層面。物質民俗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九個方面。農耕民俗。我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yè)大國,由于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因素差異,各地在農耕的作業(yè)方法、農具使用、作物品種、生產儀式和信仰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的特點,并沿積成俗。大體上說,秦嶺——淮河線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屬水田農耕民俗亞型,以北歸旱地農耕民俗亞型。畜牧民俗。這是我國草原民族蒙古族、裕固族、藏族等的主要生產民俗和漢族、南方山地少數民族的輔助生產民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青藏高原東緣一線的西、北,屬牧區(qū)畜牧民俗亞型,以草原為生產空間。分界線之南之東為農耕區(qū)畜牧民俗亞型。漁獵民俗。捕魚、狩獵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起初在我們先民的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隨后因生產力的發(fā)展,退為次位,但至今仍為鄉(xiāng)民的物質生產補充,在個別地區(qū)甚至還相當重要。從民俗地理學的角度看,只要有山林、江河、湖海的地方,都分布有漁獵民俗。漁獵民俗,根據其內容,存在著漁業(yè)民俗與狩獵民俗兩種亞型。手工業(yè)民俗。手工業(yè)是我國的傳統(tǒng)行業(yè),分工很細。長期以來,它們是作為傳統(tǒng)農業(yè)的輔助而存在的。由于各地經濟水平參差不齊,手工業(yè)的種類和技術含量差別較大,因而反映在民俗行為和習慣上,也就千差萬別。一般而言,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手工業(yè)民俗比較貧乏,漢族地區(qū)相對豐富。商業(yè)民俗。這是指商業(yè)領域中的習俗慣制,從商業(yè)經營的對象來考察,商業(yè)民俗又有貿易民俗與金融民俗兩種亞型之分。服飾民俗。這是指人們(主要是平民百姓)衣著穿戴的習俗慣制。其產生多緣于抵御風寒、保障人身安全。后來,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發(fā)展,服飾民俗由簡趨繁,由粗至精,由少到多,日益體現出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審美情趣和倫理觀念。質料、款式、色調、工藝構成了服飾民俗的基本要素。

后記

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民俗文化的資源化利用,是我近年重點研究的方面之一。為滿足旅游開發(fā)實踐和大學旅游專業(yè)的教學需要,1999年,由本人領銜,聯合復旦、華東師大、同濟大學等高校長期從事民俗旅游、民俗學和歷史文化地理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撰寫、出版了《中國民俗旅游》一書。該書是國內較早探討民俗與旅游的關系、民俗旅游開發(fā)的著作,雖屬教材,卻當作學術著作來寫,出版后影響較大。一是銷路一直看好,第一版已經印刷5次,印數達21000冊。二是它的學術價值為學界所承認,已知被張忠元《旅游資本》、范能船《城市旅游學》、沙潤《旅游景觀審美》、張世滿《旅游與中外民俗》等著作,以及顧濤《中國民俗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等20余篇碩士論文與報刊論文引用和參考。去年,“大學旅游教材”叢書編委會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商議決定,對“大學旅游教材”叢書的部分著作出新版。宗旨為進一步提升其理論深度和學術高度,《中國民俗旅游》有幸被列入其中。本著這樣的精神,我重新擬訂了《中國民俗旅游》的篇目、寫作要點和指導思想,但因為我同時還有一個更為繁重的課題,需要投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能以很多的力量去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新版仍然采用上次的組織形式,由我任主編,負責全書的章節(jié)設計,統(tǒng)稿與定稿,并邀請邱扶東任副主編。具體執(zhí)筆:第一章巴兆祥;第二章第一、二、三節(jié)周源和,第四節(jié)巴兆祥;第三章第一、三、四、五節(jié)林涓,第二節(jié)沈振輝;第四章翁經方;第五章邱扶東;第六章陸建松;第七章第一、二、四節(jié)沈振輝,第三節(jié)柳浪和葉舟;第八章第一、三節(jié)馮賢亮,第二節(jié)葉舟;第九章馮賢亮;第十章巴兆祥;第十一章巴兆祥;第十二章邱扶東;案例一羅輯、巴兆祥,案例二羅輯,案例三巴兆祥。新版的寫作,原則上是更新資料,消除差錯,補充民俗文化景觀,增加案例分析。

編輯推薦

《21世紀大學旅游教材?中國民俗旅游(新編)》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民俗旅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書到后,正在仔細閱讀,前言文化感強又很真實,是本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