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江西人民 作者:吳國富 頁數(shù):3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廬山文化之中,儒佛道創(chuàng)造的文化相當引入注目,它們對于了解整個中國的儒佛道發(fā)展歷史都是有重要價值的。然而限于條件,很少有著作對這些方面的文化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因此,筆者便考慮到單獨撰寫一部《廬山道教史》,以歷史長卷的形式,展現(xiàn)廬山道教的風采。
作者簡介
吳國富(1966-),江西武寧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有專著《全奧教與元曲》等四部,在《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多篇。研究方向為陶淵明、道教文化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從仙界到人間:商周至隋的廬山道教第一節(jié) 匡俗與商周的廬山傳說第二節(jié) 神術與漢晉的廬山道教第三節(jié) 杏林積德,忠孝立道一、杏林積德:董奉行醫(yī)匡廬二、忠孝立道:吳猛開派江州第四節(jié) 簡寂為心,三洞成教一、簡寂為心:陸修靜的七年山居二、三洞成教:驅邪祟的廬山道士第二章 從民間到文人:唐朝五代的廬山道教第一節(jié) 總監(jiān)善惡:廬山九天使者的崇拜一、天子一夢:九天使者廟的建立二、善惡分明:九天使者廟的故事三、清心敬神:九天使者廟的修煉第二節(jié) 存善思過:廬山三洞道士的修行一、丹井救人:木瓜洞里的劉混成二、春秋思過:屏風疊下的蔡尋真、李騰空三、桃源歸來:紫霄峰側的三洞法師第三節(jié) 從吳筠到李渤:道情文心的融合第四節(jié) 呂洞賓在廬山:外丹道教的轉折第五節(jié) 從殊途到同歸:五代十國的道士一、白云洗心:譚紫霄及楊保宗二、玄門棲儒:許堅等五代道士第三章 天下與一心:兩宋廬山道教的指歸第一節(jié) 太平興國官:王朝興衰的鏡子一、樓閣如云:規(guī)模空前的道宮二、齋醮祈天:八位帝王的尊崇第二節(jié) 太平興國宮:內丹修煉的先驅……第四章 回歸與前行:元朝廬山道教的新變第五章 從政治到人文:明朝分化的廬山道教第六章 回歸心靈:從清朝到民國的廬山道教
章節(jié)摘錄
根據銘文,蕭存到潯陽之后,恣意游覽,但“無幾何”,在登黃石巖之絕巔時,突發(fā)疾病,從此得了“右體麻痹不仁”的病,類似于偏癱,“雖藥膳充席,不得施其力焉”。最終于貞元“十六年冬十月五日卒于潯陽湓城之私第?!笔挻嬖跐£枮樨懺辏?94)以后,貞元十六年(800)去世。去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右半個身子偏癱,不能行走,因此與李渤同游廬山大林寺大約在貞元十三年(797)或者十四年(798),李渤也是文中所說的一位“紫府之客”。紫霄峰在廬山南,離李渤隱居的地方不遠。幾個文人同游廬山,共品“禪悅之味”,以山水的恣游印證心靈的浪游,都反映了文人好道的實質?! ±畈车暮玫?、慕道之舉,對其他文人頗有影響。陳舜俞《廬山記》卷三:“谷源東北行二里,至證寂院,舊名折桂庵。唐相李逢吉,舊依李渤學于此山。逢吉去而為僧居,故名折桂。”李逢吉曾依李渤學,所學當為道教之書?!度莆摹肪砹僖皇罘昙墩酃疴钟洝吩疲骸拔犴暷攴罴揖辆沤脧陌茁瓜壬V斡^焉……貞元辛巳歲六月十五日李逢吉述?!必懺了葹樨懺吣辏?01)。 綜合上述,李渤在廬山隱居的時間,在貞元十四年戊寅(798)至貞元十九年癸未(803)之間,五六年中,他與隱居廬山的文人交往,品味道教修行的真諦,形成了廬山道教的一種潮流?! 〕税茁苟茨莻€具有濃厚道教色彩的“棲真堂”外,李渤還在附近的棲賢谷一帶建有居所。朱遵度《棲賢寺碑》引張密《九江新舊錄》云:“棲賢寺本在州南二十三里,齊永明七年,諮誶張希之造?! ?/pre>編輯推薦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是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圍繞廬山及贛北地區(qū)的書院文化、山水田園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休閑文化、民間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重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事件與人物,展開特色鮮明、宗旨明確的學術研究與交流。追根溯源、縱橫萬里的學術視野,居高望遠。嚴謹求實的學術品格,永遠是《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的追求。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