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昕竹、馮永晟、馬源 著  頁數:265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從上一輪大規(guī)模電力改革以來,有關下一步電力改革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雖然建立電力市場這一總體目標是明確的,但至今仍沒有形成一個改革方案的共識,因此電力改革一直進展緩慢。很顯然,這種狀況固然與國務院2002年5號文件中,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電力市場的目標模式,以及電力改革的具體路徑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也與電力市場改革的復雜性密不可分。這一點已經為世界范圍的電力改革實踐所證實?! ≡陔娏Ω母锏挠懻撝?,爭論的焦點主要圍繞在電網改革上,這顯然與電網在建立電力市場中的核心地位有關。當然,各種觀點的背后也很有可能打上了利益的烙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撥開利益的迷霧,選擇一條穩(wěn)健的電力改革政策,是擺在政府決策者面前的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利益并不是一個魔鬼:相反,利益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潤滑劑,也是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當然。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不同的利益訴求與公共政策選擇之間可能存在著巨大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并不是要遏制和打壓利益訴求,相反需要傾聽不同利益訴求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對公民負責的,并且滿足社會福利原則的最優(yōu)權衡。這是民主社會建立規(guī)制政策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制度的基本理念。

內容概要

自從上一輪大規(guī)模電力改革以來,有關下一步電力改革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雖然建立電力市場這一總體目標是明確的,但至今仍沒有形成一個改革方案的共識,因此電力改革一直進展緩慢。很顯然,這種狀況固然與國務院2002年5號文件中,并沒有具體路徑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也與電力市場改革的復雜性密不可分,這一點已經為世界范圍的電力改革實踐所證實。

作者簡介

張昕竹,法國圖盧茲大學經濟學博士,現(xiàn)任江西財經大學井岡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規(guī)制與競爭研究中心主任;馮永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現(xiàn)任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法制監(jiān)管研究部主任。

書籍目錄

第一篇  電網市場功能理論研究      第一章  我國經濟形勢對電網發(fā)展的要求     第一節(jié) 發(fā)展電網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第二節(jié) 發(fā)展電網是緩解能源輸送瓶頸的要求;第三節(jié) 發(fā)展電網是縮小區(qū)域差距的要求;第四節(jié) 發(fā)展電網是破解環(huán)境約束的要求。               第二章  電網的技術經濟特征                第一節(jié) 輸電網的技術經濟特征;第二節(jié) 配電網的技術經濟特征;第三節(jié) 輸配電網的規(guī)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電網的市場功能                  第一節(jié) 電網在電力市場中的功能;第二節(jié) 電網在能源市場中的功能;第三節(jié) 電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功能;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電網價值和評估方法             第一節(jié) 電網價值評估的概念與意義;第二節(jié) 電網價值評估的框架思路;第三節(jié) 新建電網項目的價值評估方法;第四節(jié) 電網整體價值的評估方法;第五節(jié) 電網價值評估方法總結。      第二篇  輸配管理體制的理論研究             第五章  輸配管理體制      、市場模式及改革方案 第一節(jié) 輸配管理體制的含義及改革爭論;第二節(jié) 輸配管理體制與市場模式。              第六章  輸配管理體制的效率分析          第一節(jié) 輸配管理體制選擇的理論基礎;第二節(jié) 輸配一體化的效率分析;第三節(jié) 輸配分離的效率分析;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七章  輸配電網的接入監(jiān)管              第一節(jié) 政府監(jiān)管輸配電網的必要性;第二節(jié) 促進競爭本質上是保證公平接入;第三節(jié) 接入監(jiān)管方法;第四節(jié) 重新審視輸配管理體制之爭;第五節(jié) 小結。        第三篇  配電網規(guī)模經濟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框架                   第八章  文獻回顧及相關問題             第一節(jié) 文獻的簡單回顧;第二節(jié) 配電網的自然壟斷與規(guī)模經濟;第三節(jié) 配電網的產出、成本結構。            第九章  配電網的產出 第一節(jié) 基本問題;第二節(jié) 需求模式決定配電產出。                第十章  成本位移變量 第一節(jié) 投入要素價格;第二節(jié) 網絡特征;第三節(jié) 組織結構。       第十一章  成本函數與規(guī)模經濟度量         第一節(jié) 成本函數基本理論;第二節(jié) 享樂成本函數;第三節(jié) 縱向一體化企業(yè)的成本函數;第四節(jié) 長期成本與短期成本;第五節(jié) 固定成本。 第十二章  實證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規(guī)模經濟的度量;第二節(jié) 方程設定及規(guī)模經濟的度量;第三節(jié) 其它形式。        第四篇  輸配電網分離的定量研究          第十三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jié) 實證研究文獻綜述;第二節(jié) 輸配電網縱向經濟來源;第三節(jié) 縱向經濟的度量及經濟含義。               第十四章  研究設定   第一節(jié) 數據及情景設定;第二節(jié) 成本函數和生產效率損失;第三節(jié) 需求函數和社會福利損失。                第十五章  成本效率損失模擬               第一節(jié) 成本函數估計結果;第二節(jié) 縱向經濟損失模擬;第三節(jié) 雙重加價損失模擬。        第十六章  社會福利損失模擬             第一節(jié) 需求函數估計結果;第二節(jié) 價格變動與社會福利損失。       第五篇  金融傳輸權與電力市場競爭理論     第十七章  電力金融傳輸權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jié) 節(jié)點邊際定價理論;第二節(jié) 金融傳輸權的提出;第三節(jié) 金融傳輸權與市場勢力。    第十八章  輸電網與市場均衡               第一節(jié) 電力市場均衡狀態(tài);第二節(jié) 刻畫市場均衡的方法。             第六篇  電網改革的主要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圖目錄               圖1 2007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圖;圖2 2000-2020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圖3 2000-2006年四大區(qū)域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圖4 Scherer傳輸總成本曲線;圖5 Baldick-Kahn傳輸總成本曲線;圖6 平均傳輸成本曲線;圖7 電網的市場功能示意圖;圖8 電力系統(tǒng)的成本排序圖;圖9 獨立的電力系統(tǒng)成本排序圖;圖10 互聯(lián)后電網系統(tǒng)成本排序圖;圖11 獨立的電力市場負荷曲線圖;圖12 互聯(lián)后電力市場負荷曲線圖;圖13 雙邊交易模式圖;圖14 電力庫交易模式圖;圖15 PJM交易模式圖;圖16 電網價值的內涵分解;圖 17 電網價值評估思路圖;圖18 電網阻塞成本示意;圖19 輸電總成本、阻塞成本與投資成本;圖20 不同區(qū)域市場的電力供給與需求曲線;圖21 系統(tǒng)聯(lián)網后的電力供給與需求曲線;圖22 電網整天市場價值評估方法;圖23 電網整體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圖24 電網的間接價值測算示意;圖25 輸配一體化下市場模式分類圖;圖26 發(fā)輸配一體化完美壟斷市場模式(國外);圖27 發(fā)輸配一體化完全壟斷市場模式(中國);圖28 單一買方市場模式(國外);圖29 單一買方市場模式(2002-2007);圖30 單一買方市場模式(2007-?);圖31 基本的轉售競爭模式1;圖32 基本的轉售競爭模式2;圖33 擴展的轉售競爭模式;圖34 輸配一體化下的零售競爭模式;圖35 分散型的單一買方市場模式;圖36 躉售競爭市場模式;圖37 輸配分離下的零售競爭市場模式;圖38 市場效率示意圖;圖39 單向接入示意圖;圖40 雙向接入示意圖;圖41 輸配分離后的輸配關系示意圖;圖42 情景設置示意圖;圖43 輸配分離改革目標市場結構1;圖44 輸配分離改革目標市場結構2;圖45 輸配分離結構下的定價難題;圖46 縱向分離結構下的定價難題;圖 47 消費者福利損失示意圖。            表目錄              表1 2006年四大區(qū)域的主要能源的儲量、生產和消費情況;表2 部分國家煤炭發(fā)電比例;表3 電網在能源市場中的主要功能和影響;表4 市場價值、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表5 價值型投入產出表;表6 國外測算的VOLL數值;表7 輸配管理體制效率比較1;表8 輸配管理體制效率比較2;表9 樣本數據基本統(tǒng)計量表;表10 成本函數變量含義及符號定義;表11 需求參數變量含義及符合定義;表12 成本參數估計結果;表 13 全網分離的縱向經濟損失;表14 其它文獻研究結論;表15 縱向經濟損失預測(3%);表16 縱向經濟損失預測(5%);表17 縱向經濟損失預測(7%);表18 情景1的縱向經濟損失分解;表19 情景2的縱向經濟損失分解;表20 情景1下雙重加價產生的經濟損失;表21 情景2下雙重加價產生的經濟損失;表22 情景1下雙重加價經濟損失分解;表23 情景2下雙重加價經濟損失分解;表24 需求參數估計結果;表25 社會福利分析主要中間計算結果;表26 輸配分離最優(yōu)定價結果;表27 工業(yè)用戶社會福利變化;表28 居民用戶社會福利變化;表29 權社會社會福利變化;表30 社會福利損失對加價比例和基本需求的敏感性分析;表31 社會福利損失預測(3%);表32 社會福利損失預測(5%);表33 社會福利損失預測(7%);表 34 金融傳輸權的競爭效應。

章節(jié)摘錄

  (二)提高水力資源開發(fā)程度  水力資源是高效的清潔能源,除了用于航運外,水力的主要用途就是發(fā)電。水力發(fā)電有許多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水力發(fā)電的成本非常低廉,水力不像煤炭、核能和天然氣,作為原料投人的水力不需要從市場購買;其次,水力的發(fā)電效率極高常規(guī)水電站的利用效率可達80%左右,而火電廠的熱效率一般只有30%至40%第三,水電站的綜合社會效益很高,除了發(fā)電外,還能夠承擔防洪灌溉等功能?! ∪欢?,中國目前的水力發(fā)展情況卻仍不盡如人意。2007年,中國以裝機容量計的開發(fā)率僅有20.36%,與發(fā)達國家相距甚遠,比如2004年,OECD國家就已經達到54.5%,美國為72.8%,法國為85%,日本為95%,這顯然與中國水資源總量第一的地位不符。盡管目前中國重視水電建設,但是水電站的利用效率仍然很低?! 拈L遠來看,中國以火電為主的電源結構,盡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但必定是不可維持的,因此必須大力發(fā)展水電以優(yōu)化電源結構。而發(fā)展水電必須依靠電網,可以說電網是發(fā)展水電的基礎。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谝?,電網是水電開發(fā)的前提條件。水力不像其他固體能源,可以實現(xiàn)位置的轉移,水力的生產是天然的,是與固定的區(qū)域和特定的地形結構緊密聯(lián)系的。除非與負荷地區(qū)相鄰,否則水電站的電力輸送必須要通過輸電網來完成,因此沒有電網,水電站就無法發(fā)揮其功能。這就決定了水電與火電的一個重要差別:如果火電和水電看作不同的產品,那么電網對它們的替代性則完全不同,電網對火電的替代性較大,而對水電的替代性則很小,甚至是互補的。  第二,電網是水電站穩(wěn)定運營的保障。一般來說,水資源的特點是地理分布不均,受季節(jié)因素影響大,每年都分為枯水期和豐水期。如果缺乏電網的支持.一些地區(qū)的水電站,特別是小水電站在豐水期就會有盈余電量卻無法外輸,而在枯水期卻容易造成所在地區(qū)的用電緊張。另外,水電站的發(fā)展與河川徑流關系密切.河川徑流的多變性和不重復性給水庫運行帶來很大困難。在水電比重比較大、缺少調節(jié)庫容的地區(qū),如四川(2000年水電比重為63%,徑流水電站給區(qū)域電力系統(tǒng)運營帶來很大困難),必須有足夠的火電備用容量才能保證水電站的平穩(wěn)運行。因此,提高水電站運營效率,增加可靠性,需要依靠電網支持,與其他電力系統(tǒng)互聯(lián)。  第三,電網是充分發(fā)揮水電特殊性質的保證。與火電和核電不同,水電具有許多良好的性質,在保證電力系統(tǒng)穩(wěn)定安全運營方面能夠發(fā)揮難以替代的作用。首先,水電機組的啟動響應時間短,由停機狀態(tài)到滿負荷運轉僅需要2到3分鐘。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電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國內很好的從主流經濟學角度研究電力產業(yè)的著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