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開拓史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威廉·布拉福德  頁數(shù):307  譯者:吳丹青  
Tag標簽:無  

前言

布拉福德的歷史記載是了解“天路客”和“普利茅斯農(nóng)場”唯一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它融史實和講解于一體,不僅是那最初30年的事件記錄,更是移民們開拓殖民地30年的總結(jié),被史學(xué)家看做是美洲17世紀的杰出著作。正是由于他在書中的生動描繪,才讓這批“朝圣者”可稱為“全美國人的精神之父”?!绹鴼v史學(xué)家:Samuel E1iot Motison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最早的原稿是由北美洲殖民地時期的普利茅斯總督(現(xiàn)屬馬薩諸塞州)、英國人威廉·布拉福德寫成,距今已將近360年。布拉福德和他的同伴們是歐洲宗教改革時期英國涌現(xiàn)出來的清教徒,因為來自以國王為首的英國國教會的壓迫,他們雖然竭力堅持自己的信仰方式,但始終無法保持正常的教會生活,1620年9月,為了尋求更自由、純潔的信仰生活,為傳播基督的福音,他們在冒險商人及其他朋友的資助下,乘坐那艘著名的“五月花”號帆船,告別原本衣食無憂的生活,橫渡大西洋,在一個嚴寒的冬季,來到荒蠻的新大陸,開始了開拓美洲的歷程,并因此成為一個嶄新國度未來成長的起點。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位“五月花號”乘客的親筆回憶錄,來自驚心動魄的真實經(jīng)歷,堪稱一部清教徒的天路歷程。作者威廉·布拉福德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二任總督,并連任超過30年,直到去世;他也是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起草人和簽署者之一,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撰寫有關(guān)普利茅斯殖民地開拓的歷史,他無疑是北美殖民地的權(quán)威見證人。

作者簡介

威廉·布拉福德,“五月花號”公約起草人和簽署者之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核心骨干。自1621年被推選為普利茅斯殖民地總督之后,布雷福德連任超過30屆。他堅定的信念和出眾的智慧、忍耐和勇氣,是普利茅斯殖民地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關(guān)鍵所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英格蘭壓制宗教信仰自由-建立新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最初起因第二章 群徙荷蘭(阿姆斯特丹和萊頓):1607-1608年第三章 定居萊頓:1609——1620年第四章 萊頓教區(qū)決定遷往美洲的原因第五章 決定把新英格蘭作為殖民地點,優(yōu)先于圭亞那和弗古尼亞-為獲得英格蘭國王的特許狀而努力:1617-1620年第六章 萊頓教區(qū)與倫敦商人和冒險家關(guān)于在新英格蘭定居的協(xié)議:1620年/36第七章 離開萊頓-抵達南安普敦并預(yù)備遠航-約翰·羅賓遜致天路客的告別信:1620年7月和8月第八章 從南安普敦啟程出發(fā),兩艘船在達特茅斯和普利茅斯延誤:1620年8月第九章 “五月花”號從普利茅斯起航-航行-抵達鱈魚角:1620年9月第十章 清教徒們尋找定居地,發(fā)現(xiàn)新普利茅斯港:1620年11月、12月下 1620-1646年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史第一章 草擬管理契約--半清教徒離世-土著人斯昆托-與印第安人的協(xié)議-德莫爾船長關(guān)于新普利茅斯的記述:1620年第二章 “五月花”號返航-約翰·卡弗之死-威廉·布拉福德接任總督-與馬薩諸塞人的貿(mào)易-第-場婚禮-堅固與馬薩索的友誼-霍巴莫克-遠襲科比騰-第-次大豐收-羅伯特·庫什曼和35名定居者到來-“福盛”號滿載而歸-拿拉根賽人的挑戰(zhàn)-1621年的圣誕節(jié)第三章 韋斯頓放棄定居協(xié)議-英格蘭冒險商人之間的紛爭-韋斯頓的殖民計劃及60名定居者為此而來-哈德斯頓船長關(guān)于弗吉尼亞大屠殺的消息-修建新普利茅斯要塞-斯昆托之死-韋斯頓的定居點陷入困境:1622年第四章 營救韋斯頓的定居點-韋斯傾抵達新普利茅斯-歡迎韋斯頓,忘恩負義的韋斯頓-個人種植玉米代替公共勞動-艱辛歲月-約翰·皮爾斯和特許狀-60名新定居者-殖民地與定居者私人之間的協(xié)議-船長羅伯特·郭杰斯,新英格蘭總督-韋斯頓受到指控并被逮捕-新普利茅斯火災(zāi),倉庫危急:1623年第五章 改變政府結(jié)構(gòu)-艦載船失事-私人定居者制造麻煩-溫思洛從英格蘭帶回第-頭牛-殖民地反對者的異議-約翰·羅賓遜的來信-反對送萊頓的人去美洲-給每個居民分配-英畝土地永久持有-造船、制鹽-萊福特和歐海姆發(fā)難-打撈艦載船并裝備就緒:1624年第六章 歐海姆和萊福特被驅(qū)逐-萊福特的過去-定居者們回復(fù)冒險家的指責來自冒險家團體中友好派別的支持-損失兩艘船的貨物-斯坦迪什船長在英格蘭:1625年第七章 斯坦迪什從英格蘭回來-約翰·羅賓遜和羅伯特·庫什曼去世-在蒙海根采購交易貨物-伊薩克·阿勒頓前往英格蘭-打造-條帆船:1626年第八章 阿勒頓帶回冒險家與定居者之間的清償協(xié)議草案-在農(nóng)場居民中劃分土地和牲畜-款待費爾斯·斯布西為首的移民-艦載船和馬諾邁特的貨棧-阿勒頓返回英格蘭-新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殖民地與普利茅斯定居點互致問候-居民代表負責收購英格蘭冒險家的股份并從全體定居者手中購得6年貿(mào)易權(quán):1627年第九章 阿勒頓在英格蘭商談新普利茅斯居民代表與先前倫敦冒險家之間的合作-獲得肯尼別克河特許狀-與荷蘭人更多交往-武器貿(mào)易的開端-墨頓在馬薩諸塞興風作浪-約翰·安迪考特抵達-墨頓向印第安人售賣槍支、軍火-墨頓被捕-麻煩從伊薩克·阿勒頓開始:1628年/175第十章 萊頓的弟兄到了-阿勒頓在英格蘭辦理擴大肯尼別克特許權(quán)事宜-墨頓重返美洲-阿勒頓又有麻煩-與阿什利的合作-朋諾斯考特商棧-建議購買捕魚船-約翰-安迪考特在撒勒姆-撒勒姆的教會:1629第十一章 阿什利的初期活動-哈澤雷乘“友誼”號、阿勒頓乘“白衣天使”號到來-哈澤雷調(diào)查農(nóng)場事務(wù)~阿勒頓乘“白衣天使”號出海捕魚失?。⑹怖淮肚卜涤⒏裉m-阿勒頓被解除代理人職務(wù)-第-次執(zhí)行死刑~波士頓、撒勒姆、查爾頓和新普利茅斯的烘禱告日:1630年第十二章 溫思洛先生在英格蘭處理“白衣天使”號和“友誼”號的賬務(wù)-“白衣天使”號租給阿勒頓-阿勒頓是個奢侈浪費的代理人-派約西亞·溫思洛從英格蘭過來做會計師-法國人搶劫朋諾斯考特商棧-克里斯托弗·賈迪納爵士在新英格蘭-樞密院關(guān)于新英格蘭殖民地的文告:1631年第十三章 “白衣天使”號被賣給阿勒頓-又被賣到西班牙-哈澤雷定居新英格蘭-殖民地快速繁榮發(fā)展-新普利茅斯教會的分蘗-威廉·皮爾斯乘“里昂”號失事:1632年第十四章 合作的賬務(wù)問題-羅格·威廉姆斯-在康涅狄格河興建商棧-與那里的荷蘭人有麻煩-新普利茅斯的熱?。墳?zāi):1633年第十五章 霍金在肯尼別克被擊斃-薩伊勛爵及皮斯卡塔加定居點-阿爾登先生在波士頓入獄-霍金案被提交聯(lián)合殖民地法庭-斯通船長與荷蘭總督-斯通被印第安人殺害-印第安人群爆發(fā)天花:1634年第十六章 溫思洛在英格蘭-致美洲殖民地專員的請愿書-溫思洛被監(jiān)禁-英格蘭的合作伙伴扣留合作賬目~法國人奪取朋諾斯考特的商棧-對法國人發(fā)動攻擊,失?。@人的颶風-馬薩諸塞人來到康涅狄格河定居-牧師諾頓先生在新普利茅斯:1635年第十七章 發(fā)運毛皮到英格蘭-倫敦的瘟疫-賬務(wù)混亂-倫敦合作伙伴之間的爭執(zhí)-皮科特的印第安人任性而為-歐海姆被殺-約翰·雷奈牧師:1636年第十八章 與皮科特人的戰(zhàn)爭~殖民地之問的合作-拿拉根賽印第安人與英國人結(jié)盟-皮科特人的堡壘被攻克、占領(lǐng)-皮科特人被打敗并制服-拿拉根賽人嫉妒恩卡斯統(tǒng)領(lǐng)的莫希干人-詹姆斯·謝雷在倫敦被解除代理人職務(wù):1637年第十九章 審判三名殺人犯-牲畜價格上漲-地震:1638年第二十章 解決新普利茅斯和馬薩諸塞殖民地邊界問題-以清償協(xié)議結(jié)束合作關(guān)系的第-步:1639、1640年……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哈澤雷先生今年又來了一趟這里,來辦他個人的事情,并開始為在此地定居做準備。如后面所述,他拋售了自己的生意股份,只保留合作伙伴的名義,除了與“友誼”號有關(guān)的債務(wù),他沒有干擾農(nóng)場事務(wù)。與“友誼”號有關(guān)的債務(wù)以及他和阿勒頓之間的生意,還有阿勒頓在私人交易中欠他的錢,他擬了份賬目,金額為2000鎊,想要算入與農(nóng)場合作的賬務(wù),他說因為阿勒頓是農(nóng)場的代理人。但農(nóng)場告訴他,在這些事務(wù)中,農(nóng)場已經(jīng)被阿勒頓欺騙很久,這些債務(wù)與農(nóng)場無關(guān),至于欠“友誼”號的債務(wù),他必須要設(shè)法償付。皮爾斯先生也同樣如此,阿勒頓把他的債務(wù)也加進他們之間的私人生意中,但農(nóng)場肯定要拒絕這些麻煩事!阿勒頓不僅給其他人帶來煩惱,也讓自己陷人窘境,丹尼森先生在“白衣天使”號上投入六分之一的份額,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在控告阿勒頓并追索賠償。盡管農(nóng)場被強加如此繁重且不公平的支出和債務(wù),但上帝讓他們的貿(mào)易成果喜人,每年都收獲巨大效益,如果其他事情處理得當,那很快就可以自給自足。此時,殖民地居民也開始人丁興旺,很多移民流入新英格蘭地區(qū),尤其是馬薩諸塞灣,因此,玉米、牲畜價格陡漲,很多人因而致富,各種商品種類豐富。但是另一方面,這種實惠也帶來害處,財力增加反讓他們變得軟弱。因為股本增加,更容易出售,就不再有什么可以凝聚他們的東西。還需要更大的土地,否則,無法喂養(yǎng)牲畜。有了更多的牛,就要有更多的土地供開墾。因此,這個時候,人人都認定必須要有更多的牲畜、更大的土地,不然無法生存,人人都力求增加股本。于是,居民們很快分散開來,散居在海灣各處。原來人口密集的小鎮(zhèn),現(xiàn)在稀疏寥落,沒過多久,幾乎荒無人煙。如果這就是財富所帶來的惡果,那比起另外一樁還算是小事了。此時的教會也開始分裂,在基督徒的溫暖團契中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現(xiàn)在卻要分開并承受分離之痛。第一次,在海灣另一邊一處叫杜克斯伯里的地方,有人在那里有自己的份地。

編輯推薦

《普利茅斯開拓史(插圖珍藏本)》:記錄北美早期歷史的傳世經(jīng)典,了解美國精神源頭的必讀文獻,清教徒的天路歷程?!ぴ诓祭5鹿P下,清教徒們執(zhí)著于自己的信仰,遵照耶穌基督的教導(dǎo)堅韌不拔建造山上之城的畫面,并非一幅充滿英雄氣概,或平和安寧通力合作的動人圖景,而是浸透了無數(shù)令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辛酸血淚?!に麡銓嵍鷦拥奈淖?,逼真再現(xiàn)出400年前英國清教徒們極其不平風的驚險歷程:·被逼迫離開祖國時慘烈的骨肉分離之痛;·66天艱苦卓絕的橫跨大西洋之旅:·到岸前41名男乘客立誓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在新殖民地度過的第一個嚴酷寒冬;·從陌生的美洲原住民手中學(xué)到的求生之道;·秋收后第一個感恩節(jié)時飄在新大陸上空的馨香之氣……他們?yōu)樾叛龈冻隽税嘿F的代價,卻開創(chuàng)出一個嶄新的世界如同世上的光,他們的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他們的故事,今天仍對著我們的良知、信心和勇氣說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普利茅斯開拓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普利茅斯開拓史美國的史前史和i
  •   一群清教徒,憑著信念締造出了夢想國
  •   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相信對了解歷史有幫助
  •   美國先驅(qū)創(chuàng)業(yè)史,美國文化核心。
    第二次購買。
  •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下美國精神和歷史,這本書應(yīng)該能提供幫助
  •   經(jīng)典 了解那段歷史的好書 值得好好品讀
  •   作者是美國開拓者,史詩可信,行文流暢。基督徒可以閱讀。
  •   還沒有來得及看完,看了開頭感覺不錯。
  •   書的質(zhì)量很好價錢也便宜
  •   那時候的一個個畫面,再聯(lián)想同時代的我們,有很多地方早就注定
  •   內(nèi)容挺詳盡的,要是有英文版的就好了
  •   是一本介紹美國的好書
  •   一本不錯的書,再感恩節(jié)前后閱讀更有意義
  •   堅強,拼搏,為了理想、自由和追求幸福的發(fā)家奮斗史
  •   終于了解了美國精神、美式勇敢背后的故事,相信美國人自己看完應(yīng)該會產(chǎn)生將美國精神傳承下去的力量和榮耀??赐曛蠊雌鹞胰じ南敕?,中國精神的源頭一定是存在在那的,只不過被世人遺忘在了某個角落而已。。。
  •   對于喜歡歷史的人,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   一段美國建國、文化的歷史
  •   第一手記錄美國早期移民生活和感受的材料。了解美國歷史必讀!
  •   有助于了解美國歷史,但是翻譯稍顯晦澀!
  •   對了解美國社會基石的奠定形成有幫助
  •   17世紀美國的先輩們的奮斗!
  •   很好,送貨速度挺快,書很喜歡
  •   看了一半 受益匪淺
  •   這本書的原稿大約作于1623年前后,作者布拉福德是搭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大陸的第一批乘客,并在船上簽下了《五月花號公約》。登岸后,布拉福德?lián)瘟?1屆普利茅斯總督,見證了英國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失敗的全過程。書稿于1776年被英軍帶到倫敦,1897年被美國馬薩諸塞州索回后公之于眾。
      本書第一章,將英國人赴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原因,歸之于“英格蘭壓制宗教信仰自由”,這令我想起前幾天讀過的《自由鐘與美國精神》,里面也把美州原始移民建國的原因歸之于崇尚自由,我想這兩本書不可能出于巧合。
  •   基于宗教、歷史和中英文基礎(chǔ)上的扎實功底,吳丹青的翻譯非常精準流暢文字優(yōu)美。這本書是近400年前的親歷者(美國普利茅斯第二任總督)的原始手稿,流失幾百年,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得以在20世紀初在美國面對公眾發(fā)行。我在讀它的同時,也在閱讀同時期英國清教徒班揚的小說《天路歷程》。前者用說明與紀實的方式,從對歷史和真實事件敘述的角度,后者用比喻方式,從豐富情節(jié)與人物心理的角度來敘述。兩者都講述了宗教改革時期基督徒(尤其是思想與實踐最為徹底的清教徒)走天路的人生之旅,這些清教徒們堅守信仰和原則的一生跌宕起伏,讓后人敬仰之余,飽受振奮,開始思索自己今生該如何走完。 書的一到四章,大量記述了這場冒險歷程的歷史與宗教背景,以及清教徒們在去普利茅斯之前,為追求真理,飽受磨難的許多感人故事,在所到各處留下受尊敬的見證。也轉(zhuǎn)載了滿懷慈愛關(guān)照之心的牧師給清教徒們的臨行書信,用慈愛的牧者心腸,鼓勵、安慰與提醒參與者們。這四章讓讀者對這群“非走不可”的自信熱情而堅定的人們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認識。 原本期盼之后會有更多參與者相互勉勵、走出各種艱險與攪擾的、充滿豐富情感的故事留下文字,但第五章后,書中使用了大量原始書信來突顯其敘述的客觀性,而敘述也大多針對事件而寫,人物心理描述較少,我們只能從事件中各方的行為和言辭,來判斷各自的立場、堅持,及天路客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磨難。 普利...茅斯的這群道德情操經(jīng)得起各種考驗的基督徒,卻依舊無法在社群內(nèi)部建立人間天國——共產(chǎn)主義。定居頭2年嘗試過公社制,但結(jié)果是饑荒。之后立即將農(nóng)業(yè)和種植業(yè)改為個人種植、個人收獲盈利,只將貿(mào)易權(quán)公有,用以償還出發(fā)時就開始欠下的債,以及支付費用,以供本社區(qū)在荷蘭尚未出行的親友來美洲定居。這一改革因讓人人努力的目標明確——為自己努力。故導(dǎo)致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利用一切時間,付出所有精力料理土地。改革當年后就再沒出現(xiàn)過饑荒。 該書的作者在1640年前后就指出——歐洲各地零星出現(xiàn)過模仿早期使徒時期教會的共產(chǎn)主義社區(qū)的嘗試,已被這些道德高尚的清教徒的實踐證明無效,因違反上帝創(chuàng)造之人的天性,只會降低生產(chǎn)力??上н@部書在20世紀初才被美國從歐洲落滿灰塵的書架上尋回,否則或許作者的記錄、結(jié)論與告誡,早該成為20世紀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警鐘。 是人的地方就有罪惡與糾紛。該書在對農(nóng)業(yè)順利發(fā)展簡要說明外,花大量篇幅記述貫穿該殖民地發(fā)展十多年的合同糾紛,內(nèi)部私欲膨脹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來自假信徒、假牧師、無神論放縱者等人裹挾國教勢力而來的外部攻擊,還有與法國人、印第安人、其他開拓者的群體沖突。這讓人在清教徒心中的天國之外,看到了人間的各色丑陋,而這些丑陋顯而易見地發(fā)自罪惡不絕的人心。 盡管該殖民地的清教徒是最飽經(jīng)考驗的(從英國出發(fā)時受百般阻撓失去財產(chǎn),到達荷蘭,在荷蘭12年堅守信念,艱苦勞動、團結(jié)、虔敬,共同經(jīng)歷了美洲第一個嚴冬的半數(shù)死亡),但該殖民地未成為美洲收益最高、人數(shù)最多的殖民地。原因我分析有二:1,他們?yōu)榱诵叛鲚氜D(zhuǎn)流離,喪失大量財物,故初始經(jīng)濟能力薄,承受了大量債務(wù)。2,參與其中的個別內(nèi)外部關(guān)鍵人物因私欲導(dǎo)致各種糾紛,每每造成巨大損失。3,出行前領(lǐng)頭商人出爾反爾,造成進退兩難,準備的物資一部分被賣掉用以償債,很晚出發(fā),11月才到達比預(yù)計到達地更北的目的地,第一個冬天就遇到了嚴寒和饑餓,導(dǎo)致第一批人人口減半。4,移民總?cè)藬?shù)不及其它殖民地多。 但上帝眷顧這些以信仰支撐冒險之旅的人們,他們在最不利的條件下,用常人無法做到的努力與勤奮,在內(nèi)部保持著團結(jié)和相互支持的體系,用信用與誠意結(jié)交了印第安朋友,獲得了在當?shù)厣娴闹匾R,第一個冬天后的人口損失就極少。最終甩掉債務(wù)后,他們獲得了比在歐洲任何地方都更自由的土地和財富。并實現(xiàn)了他們今生終極的夢想:在自由的土地上,子子孫孫都用最誠實無偽的方式敬拜上帝。他們打過了那美好的仗,跑盡了那當跑的路,守住了那所信的道,許多人在艱苦而勞作的環(huán)境里還很長壽。 美國人口的10%可追溯自祖先至五月花船上的乘客。五月花公約精神成了美國憲法精神的開端,成了世界的“光與鹽”。無數(shù)人以他們?yōu)槊绹窈突酵骄竦谋砺?,感恩他們的開疆拓土,感恩并堅持著那支撐他們開疆拓土的信念,他們的美好故事被代代相傳。作為當今最強盛國家。70%的美國人信奉基督教。 故不能把這部書當做英雄浪漫主義的故事來讀。這樣的記錄才是人世間的真實錄像,你我身處之處的真實寫照。黑暗怕光明,總要對抗光明。盡管我們的人生旅程比這些開拓者輕松得多,但人間從未有過“人間天國”,也不要期待“人間天國”。天路客進的不是陽光大道,是窄門,他們的心靈也不屬于富貴繁華之地,注定要為生命的更新,接受上帝的試煉與恩賜。 閱讀更多 ›
  •   在王怡長老的博客看到這本書。每一頁都是如此震撼。無法想象,每一個決定與行動后面是什么樣的力量在支撐。信仰是最好的解釋。
  •   學(xué)習(xí)用到,幫別人買的
  •   內(nèi)容還是不錯的,紙質(zhì)有點差,扣一星
  •   剛翻幾頁 發(fā)現(xiàn)其中地圖上 荷蘭的“萊頓”中文出現(xiàn)在英國領(lǐng)土上 下標英文london....而英文LEYDEN卻標的很準。。。整體還可以吧封面一般 紙張不錯 部分翻譯比較生硬 還沒看完 看完再做評論
  •     后來眾多歷史進程和重要政治事件的走向在書中都有某種預(yù)表性的反應(yīng),例如種族融合、州界劃分、開拓西部、美國獨立建國、戰(zhàn)爭與結(jié)盟、聯(lián)邦制、聯(lián)邦軍隊等;還有一些與未來世界歷史和社會思潮有關(guān)的情節(jié)如共產(chǎn)主義和無神論在美國的命運及美國人對其的態(tài)度……以及很多300年后中國人才逐漸了解、嘗試的經(jīng)濟模式及活動(時值中國明朝末期),如股份制、合資、國際貿(mào)易規(guī)則、股票交易、私人財產(chǎn)制、匯票支付、清償協(xié)議等等都在書中有大量敘述。
  •      這些日子,沒有關(guān)于補給船的消息,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指望得到任何幫助。于是,居民們開始考慮如何提高玉米產(chǎn)量,收獲比以前更優(yōu)質(zhì)的莊稼,以免總是這樣忍受匱乏之苦。經(jīng)過多次討論,總督采納了主要成員的意見,允許各家依靠自己的勞動,自行種植玉米,其他所有事務(wù)基本上照舊。總督用目測的辦法,根據(jù)人數(shù)按比例給每個家庭分配了一片土地?;诋斍暗挠猛?,沒有做遺產(chǎn)繼承劃分,所有的男仆和孩子都列入家庭的名下。這個辦法很有效,它使每個人都勤勞耕作,玉米種植量大大增加,為他們免去了諸多的煩惱,帶給他們極大的滿足??偠揭埠茫渌魏稳艘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造得出這么多谷物出來。婦女們這時也愿意走進農(nóng)田,帶著她們的孩子一起種玉米,而原先她們推托說柔弱女人干不了這些,若是強迫她們?nèi)プ?,會被認為是嚴酷的專制壓迫。
      
        他們持續(xù)了數(shù)年的那種公社勞動試驗還是失敗了,而實踐者都是一群虔敬正直、誠實本分的人。這也證明了柏拉圖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論的空洞無知,這些理論還被后來的一些人所推崇。通過國家(譯注:Commonwealth,意為“全體國民、聯(lián)邦、共和國”,字面意思是“共同財產(chǎn)”)剝奪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把私有財物納入公社(譯注:Community),這種做法會讓“國家”“政府”享受到繁華盛世的愉快,仿佛他們的智慧已經(jīng)在上帝之上。在這種情況下,公社財物(直到用完)會引起諸多混亂和不滿,使得人們無法及時就業(yè)、參加勞動,阻礙、延誤了許多可以給人們帶來好處和幫助的工作。最能干也最適合勞作的年輕人不愿為別人的妻子和孩子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勞動,因為沒有分文回報。身強體壯、才智出眾的人和那些身體羸弱的人所分到的食物和衣物毫無分別,而后者能做的工作只相當于前者的四分之一,這是不公平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和身份卑微、年少的人同樣工作,同樣得食、分衣,這對他們多少顯得侮慢不敬。男人的妻子們被吩咐去幫其他男人做工,如洗衣、做飯之類,她們認為這是一種奴隸勞動,也令很多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如果他們是一群品行低劣之徒,這樣的狀況會變得更糟。如果所有人分到的一樣,所做的一樣,所有人都完全平等,人與人毫無分別,那么,就算沒有在實際上廢除上帝為人所設(shè)立的特殊關(guān)系,至少也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人與人之間本應(yīng)保持的、非常重要的相互尊重關(guān)系。不要說這是人性的弱點使然,而要歸因于這種共產(chǎn)主義(譯注:本版原文作Communistic,與公社Community一詞同源)生活方式的設(shè)計規(guī)劃。我想說的是,上帝洞悉人里面的缺點和不足,上帝以他自己的智慧看到有另一種生活方式更適合他們。
      
      ——這段話寫于差不多400年前。
  •     
      1.約翰羅賓遜牧師在55-58頁給清教徒的信在我看來是他們建立殖民地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chǔ)。即使在今天,我還是覺得令人受用不盡。
      
      2.關(guān)于殖民地
      
      之前不覺得殖民地有什么意思,除了被灌輸?shù)拇砹藧旱摹爸趁裰髁x”一樣??吹竭@本書才了解到,殖民其實可以看做是移民,可以看做是墾荒,可以看做是逃“信仰”的難,還可以像阿信所說得像是”搬家“。它本身只是一個中性詞。
      
      3.關(guān)于印第安人的衰落
      
      這更多是一個落后文明的自然消退,而不能一味地指責歐洲人的入侵。印第安人之間也互相征戰(zhàn)。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夠說出第一次的互相殺戮到底是印第安人先殺死了殖民者,還是殖民者先殺死了印第安人。在一個雙方互不了解的環(huán)境下,人們太容易想”先下手為強“了。清教徒們開始時對印第安人的友好,其實倒讓我覺得很難得。正如在數(shù)碼相機出現(xiàn)之后,膠片相機不可避免地衰落,而不得不轉(zhuǎn)型一樣,當時印第安人的未來走向是已經(jīng)命定了的。他們的居住條件,醫(yī)療水平,語言文字,文明程度等方面和歐洲人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4.關(guān)于”公社“
      
      布拉福德對“公社勞動試驗”的評價可謂入木三分。不妨抄來供大家一閱。
      
      “他們持續(xù)了數(shù)年的那種公社勞動試驗還是失敗了,而實踐者都是一群虔誠正直,誠實本分的人。這也證明了柏拉圖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論的無知,這些理論海貝后來的一些人所推崇。通過國家剝奪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把私有財務(wù)納入公社,這種做法會讓”國家“和”政府“享受到繁華盛世的愉快,仿佛他們的智慧已在上帝之上。在這種情況下,公社財物(直到用完)會引起諸多混亂和不滿,使得人們無法及時就業(yè)、參加勞動,阻礙、延誤了許多可以給人們帶來好處和幫助的工作。最能干也最適合勞作的年輕人不愿為別人的妻子和孩子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勞動,因為沒有分文回報。身強體壯、才智出眾的人和那些身體羸弱的人所分到的食物和衣物毫無分別,而后者能做的工作只相當于前者的四分之一,這是不公平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和身份卑微,年少的人同樣工作,同樣得食、分衣,這對他們多少顯得侮慢不敬。男人的妻子們被吩咐去幫其他男人做工,如洗衣、做飯之類,她們認為這是一種奴隸勞動,也令很多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如果他們是一群品行低劣之徒,這樣的狀況會變得更糟。如果所有人分到的一樣,所做的一樣,所有人都完全平等,人與人毫無分別,那么,就算沒有實際上廢除上帝為人所設(shè)立的特殊關(guān)系,至少也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人與人之間本應(yīng)保持的、非常重要的相互尊重關(guān)系。不要說這是人性的弱點使然,而要歸因于這種共產(chǎn)主義生活方式的設(shè)計規(guī)劃。我想說的是,上帝洞悉人里面的缺點和不足,上帝以他自己的智慧看到有另一種生活方式更適合他們?!?br />   
      社會主義——或者平均主義的問題在于必須要有一個人去“公正地”為了社會的最大福利而做出分配和安排。不過很可惜,上帝造人的時候,沒有給人這樣的旨意,也沒有給人們這樣的能力。
      
      平均主義在資源極度貧乏等一些特別的時候是可以存在的,因為分配的不均會造成員的死亡,從而對群體或者說每一個人造成危害。但是平均主義基本上不可能使群體擺脫貧窮。
      
      華西村這樣的組織,只是表面看起來是社會主義的平均分配,但是它本身卻是作為市場的一個競爭者,在更大的市場中競爭和生存的。離開了市場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它只能是一樣的貧窮。
  •      基于宗教、歷史和中英文基礎(chǔ)上的扎實功底,吳丹青的翻譯非常精準流暢文字優(yōu)美。這本書是近400年前的親歷者(美國普利茅斯第二任總督)的原始手稿,流失幾百年,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得以在20世紀初在美國面對公眾發(fā)行。我在讀它的同時,也在閱讀同時期英國清教徒班揚的小說《天路歷程》。前者用說明與紀實的方式,從對歷史和真實事件敘述的角度,后者用比喻方式,從豐富情節(jié)與人物心理的角度來敘述。兩者都講述了宗教改革時期基督徒(尤其是思想與實踐最為徹底的清教徒)走天路的人生之旅,這些清教徒們堅守信仰和原則的一生跌宕起伏,讓后人敬仰之余,飽受振奮,開始思索自己今生該如何走完。
       書的一到七章,大量記述了這場冒險歷程的歷史與宗教背景,以及清教徒們在去普利茅斯之前,為追求真理,飽受磨難的許多感人故事,在所到各處留下受尊敬的見證。也轉(zhuǎn)載了滿懷慈愛關(guān)照之心的牧師給清教徒們的臨行書信,以牧者心腸,鼓勵、安慰與提醒參與者們。這七章讓讀者對這群“非走不可”的自信熱情而堅定的人們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認識。
       原本期盼之后會有更多參與者相互勉勵、走出各種艱險與攪擾的、充滿豐富情感的故事留下文字,但第五章后,書中使用了大量原始書信來突顯其敘述的客觀性,而敘述也大多針對事件而寫,人物心理描述較少,我們只能從事件中各方的行為和言辭,來判斷各自的立場、堅持,及天路客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磨難。
       普利茅斯的這群道德情操經(jīng)得起各種考驗的基督徒,卻依舊無法在社群內(nèi)部建立人間天國——共產(chǎn)主義。定居頭2年嘗試過公社制,但結(jié)果是饑荒。之后立即將農(nóng)業(yè)和種植業(yè)改為個人種植、個人收獲盈利,只將貿(mào)易權(quán)公有,用以償還出發(fā)時就開始欠下的債,以及支付費用,以供本社區(qū)在荷蘭尚未出行的親友來美洲定居。這一改革因讓人人努力的目標明確——為自己努力。故導(dǎo)致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利用一切時間,付出所有精力料理土地。改革當年后就再沒出現(xiàn)過饑荒。
       該書的作者在1640年前后就指出——歐洲各地零星出現(xiàn)過模仿早期使徒時期教會的共產(chǎn)主義社區(qū)的嘗試,已被這些道德高尚的清教徒的實踐證明無效,因違反上帝創(chuàng)造之人的天性,只會降低生產(chǎn)力??上н@部書在20世紀初才被美國從歐洲落滿灰塵的書架上尋回,否則或許作者的記錄、結(jié)論與告誡,早該成為20世紀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警鐘。
      
      
       是人的地方就有罪惡與糾紛。該書在對農(nóng)業(yè)順利發(fā)展簡要說明外,花大量篇幅記述貫穿該殖民地發(fā)展十多年的合同糾紛,內(nèi)部私欲膨脹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來自假信徒、假牧師、無神論放縱者等人裹挾國教勢力而來的外部攻擊,還有與法國人、印第安人、其他開拓者的群體沖突。這讓人在清教徒心中的天國之外,看到了人間的各色丑陋,而這些丑陋顯而易見地發(fā)自罪惡不絕的人心。
       盡管該殖民地的清教徒是最飽經(jīng)考驗的(從英國出發(fā)時受百般阻撓失去財產(chǎn),到達荷蘭,在荷蘭12年堅守信念,艱苦勞動、團結(jié)、虔敬,共同經(jīng)歷了美洲第一個嚴冬的半數(shù)死亡),但該殖民地未成為美洲收益最高、人數(shù)最多的殖民地。原因我分析有二:1,他們?yōu)榱诵叛鲚氜D(zhuǎn)流離,喪失大量財物,故初始經(jīng)濟能力薄,承受了大量債務(wù)。2,參與其中的個別內(nèi)外部關(guān)鍵人物因私欲導(dǎo)致各種糾紛,每每造成巨大損失。3,出行前領(lǐng)頭商人出爾反爾,造成進退兩難的局面,準備的物資一部分被賣掉用以償債,很晚出發(fā),11月才到達比目的地更北的地點,第一個冬天就遇到了嚴寒和饑餓,導(dǎo)致第一批人人口減半。4,移民總?cè)藬?shù)不及其它殖民地多。
       但上帝眷顧這些以信仰支撐冒險之旅的人們,他們在最不利的條件下,用常人無法做到的努力與勤奮,在內(nèi)部保持著團結(jié)和相互支持的體系,用信用與誠意結(jié)交了印第安朋友,獲得了在當?shù)厣娴闹匾R,第一個冬天后的人口損失就極少。最終甩掉債務(wù)后,他們獲得了比在歐洲任何地方都更自由的土地和財富。并實現(xiàn)了他們今生終極的夢想:在自由的土地上,子子孫孫都用最誠實無偽的方式敬拜上帝。他們打過了那美好的仗,跑盡了那當跑的路,守住了那所信的道,絕大多數(shù)人在艱苦而勞作的環(huán)境里還很長壽。
      
      
       美國人口的10%可追溯自祖先至五月花船上的乘客。五月花公約精神成了美國憲法精神的開端,成了世界的“光與鹽”。無數(shù)人以他們?yōu)槊绹窈突酵骄竦谋砺?,感恩他們的開疆拓土,堅持那支撐他們開疆拓土的信念,他們的美好故事被代代相傳。作為當今最強盛國家。70%的美國人信奉基督教。
       故不能把這部書當做英雄浪漫主義的故事來讀。這樣的記錄才是人世間的真實錄像,你我身處之處的真實寫照。黑暗怕光明,總要對抗光明。盡管我們的人生旅程比這些開拓者輕松得多,但人間從未有過“人間天國”,也不要期待“人間天國”。天路客進的不是陽關(guān)道,是窄門,他們的心靈也不屬于富貴繁華之地,注定要為生命的更新,接受上帝的試煉與恩賜。
       如果擁有堅定的信念、以及信念支撐下喜樂感恩的心,困難只會是試煉中的一環(huán),而上帝的賜予從心靈到物質(zhì)給養(yǎng),總是豐富而充足的。沒有艱苦的耕種,收獲也不會引起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呼。而無論我們的生命長短,那心靈的盼望與福樂是直存到永恒的。這就是基督徒一生需要走完的見證之旅!
      
      
      
      附注:以下是深受這群天路客愛戴的、該社群長年的牧師、約翰羅賓遜給前往美洲的“天路客”的告別信的選摘,字里行間透著牧者慈愛智慧的光芒。這段話對任何準備同擔風險、負一軛的團體而言,都是值得借鑒的,同時也是每個融入團體的個人所須知的事項。讀完這本書,我發(fā)覺這群普利茅斯的開拓者們是用他們的一生實踐了這封信里牧師的訓(xùn)誡,在磨難不斷、從始至終的大小沖突中,完成了這位牧長的托付。我推想,無論是在開拓者們的心里、還在這整本書里,這封信的價值都是最高的,是開拓者用一生的實踐活出的他們生命最核心的理念:
      
       首先,我們理當每天在上帝面前更新、悔改,尤其是為了我們已知的罪,也是為我們未能察覺的過犯。主因此把一個艱難而危險的特殊時機擺在我們面前,用這個不尋常的方式呼召我們,好用他的眼睛來精心查看并小心矯正我們的行事為人之道。如果我們真心悔改,罪就被除去,圣靈乃在人的良心里印上上帝赦罪的記號,人在一切的險境中就有平安和寧靜,在各樣的苦難中都可嘗到甘甜的慰藉,無論(身體)活著還是消亡,都可得快樂的釋放,掙脫那惡者的捆綁。
      
       在得到上帝從天上賜下的平安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平靜以后,我們應(yīng)謹慎小心,為要給我們團體中所有人帶來平安。為此,必須自己警醒,不要犯罪絆倒別人,也不要輕易就讓自己跌倒。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不去犯罪,做到這點還不夠,還要能抵擋得住別的冒犯才行。人總是準備去犯罪,缺乏覆罪之愛(用自己的愛遮蓋住眾人的罪),總是準備要么用人的聰明來論斷他人的道德弱點,要么就是落入鄙俗,近于偽善。憑著我個人的經(jīng)驗,我發(fā)現(xiàn)很少有人會輕易冒犯(絆倒)他人,而總是易于被他人激怒(跌倒)。如果人懷著如此敏感易怒的氣質(zhì),那他在社群中也很難成為一個健全可靠且能與人有益的成員。
      
       此外,你們中的許多人,彼此不認識,也不了解對方的缺點,迫切需要(對罪)倍加地警覺,以免人群中習(xí)以為常的習(xí)性過多地影響到你們,這就要求你們要以智慧和愛來對人。再有,你們計劃中的公民社區(qū)規(guī)劃肯定經(jīng)常會有觸怒、冒犯人的事發(fā)生,如果不能持久不懈地以兄弟之愛和忍耐來化解的話,這些規(guī)劃將成為沖突之源。所以,更多學(xué)會用忍耐來對付這苦難的時刻吧,上帝圣潔公義的作為,我們唯有以此來領(lǐng)受和回應(yīng)。
      
       第四、就是關(guān)于大家(與冒險家協(xié)議規(guī)定的)都要從事的雇傭工作,你們應(yīng)確確實實地把對工作的熱愛與對公共福利的關(guān)心連接起來。你們個人本應(yīng)過一種輕松愉快的生活,因此,要避免讓雇傭工作摧毀這種生活,不要讓你們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精神在其中被湮滅。每個人還需壓制自己內(nèi)心的私欲,因公共利益總是容易遭到反對,所有出于個人的偏見,總是與公共利益相左。一棟新蓋的房屋,結(jié)構(gòu)還沒完全緊固,人總是會小心翼翼地不用力搖動它,弟兄們,我懇請你們也要這樣,而且更加小心翼翼地,不要讓“上帝的家”在剛剛建立之初,就被各樣多余無益的新奇事物和其他各種反對意見所搖動而無法堅立。
      
       最后一點,鑒于你們將要組成一個政治實體,并以公民政府施行管理之職,而你們中間將要被選拔進入政府機構(gòu)的人中,又沒有特別出眾的管理人才,所以,盼望你們憑著智慧和對上帝的信心,選出全心熱愛并能夠全力促進公共利益的人,同時,給予他們應(yīng)有的尊重,服從他們的合法管理。不要把他們僅僅看做普通的個人,而要把他們看做上帝為了你們的好處所設(shè)定的。
      
       我就把這幾樣交付給你們自己,誠請你們用愛心料理,憑良心應(yīng)對。同時,我會每天不住地向上帝禱告,這位創(chuàng)造天地的主、他的旨意臨到萬物,他對至愛的兒女尤為眷顧,他給了他們一切的好處。求他一路引導(dǎo)、看護,求他的圣靈進入你們的心,求他大能的手幫助你們,好讓我們大家可以在有生之年都來贊美他的名。祝愿大家在主基督里一路平安,他是你們所信的基督,也是賜我安歇的主。
      
       為你們滿載希望的遠航獻上真誠的祝福,祝你們成功!
      
       約翰羅賓遜
      
  •      基于宗教、歷史和中英文基礎(chǔ)上的扎實功底,吳丹青的翻譯非常精準流暢文字優(yōu)美。這本書是近400年前的親歷者(美國普利茅斯第二任總督)的原始手稿,流失幾百年,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得以在20世紀初在美國面對公眾發(fā)行。我在讀它的同時,也在閱讀同時期英國清教徒班揚的小說《天路歷程》。前者用說明與紀實的方式,從對歷史和真實事件敘述的角度,后者用比喻方式,從豐富情節(jié)與人物心理的角度來敘述。兩者都講述了宗教改革時期基督徒(尤其是思想與實踐最為徹底的清教徒)走天路的人生之旅,這些清教徒們堅守信仰和原則的一生跌宕起伏,讓后人敬仰之余,飽受振奮,開始思索自己今生該如何走完。
       書的一到四章,大量記述了這場冒險歷程的歷史與宗教背景,以及清教徒們在去普利茅斯之前,為追求真理,飽受磨難的許多感人故事,在所到各處留下受尊敬的見證。也轉(zhuǎn)載了滿懷慈愛關(guān)照之心的牧師給清教徒們的臨行書信,用慈愛的牧者心腸,鼓勵、安慰與提醒參與者們。這四章讓讀者對這群“非走不可”的自信熱情而堅定的人們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認識。
       原本期盼之后會有更多參與者相互勉勵、走出各種艱險與攪擾的、充滿豐富情感的故事留下文字,但第五章后,書中使用了大量原始書信來突顯其敘述的客觀性,而敘述也大多針對事件而寫,人物心理描述較少,我們只能從事件中各方的行為和言辭,來判斷各自的立場、堅持,及天路客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磨難。
       普利茅斯的這群道德情操經(jīng)得起各種考驗的基督徒,卻依舊無法在社群內(nèi)部建立人間天國——共產(chǎn)主義。定居頭2年嘗試過公社制,但結(jié)果是饑荒。之后立即將農(nóng)業(yè)和種植業(yè)改為個人種植、個人收獲盈利,只將貿(mào)易權(quán)公有,用以償還出發(fā)時就開始欠下的債,以及支付費用,以供本社區(qū)在荷蘭尚未出行的親友來美洲定居。這一改革因讓人人努力的目標明確——為自己努力。故導(dǎo)致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利用一切時間,付出所有精力料理土地。改革當年后就再沒出現(xiàn)過饑荒。
       該書的作者在1640年前后就指出——歐洲各地零星出現(xiàn)過模仿早期使徒時期教會的共產(chǎn)主義社區(qū)的嘗試,已被這些道德高尚的清教徒的實踐證明無效,因違反上帝創(chuàng)造之人的天性,只會降低生產(chǎn)力??上н@部書在20世紀初才被美國從歐洲落滿灰塵的書架上尋回,否則或許作者的記錄、結(jié)論與告誡,早該成為20世紀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警鐘。
      
      
       是人的地方就有罪惡與糾紛。該書在對農(nóng)業(yè)順利發(fā)展簡要說明外,花大量篇幅記述貫穿該殖民地發(fā)展十多年的合同糾紛,內(nèi)部私欲膨脹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來自假信徒、假牧師、無神論放縱者等人裹挾國教勢力而來的外部攻擊,還有與法國人、印第安人、其他開拓者的群體沖突。這讓人在清教徒心中的天國之外,看到了人間的各色丑陋,而這些丑陋顯而易見地發(fā)自罪惡不絕的人心。
       盡管該殖民地的清教徒是最飽經(jīng)考驗的(從英國出發(fā)時受百般阻撓失去財產(chǎn),到達荷蘭,在荷蘭12年堅守信念,艱苦勞動、團結(jié)、虔敬,共同經(jīng)歷了美洲第一個嚴冬的半數(shù)死亡),但該殖民地未成為美洲收益最高、人數(shù)最多的殖民地。原因我分析有二:1,他們?yōu)榱诵叛鲚氜D(zhuǎn)流離,喪失大量財物,故初始經(jīng)濟能力薄,承受了大量債務(wù)。2,參與其中的個別內(nèi)外部關(guān)鍵人物因私欲導(dǎo)致各種糾紛,每每造成巨大損失。3,出行前領(lǐng)頭商人出爾反爾,造成進退兩難,準備的物資一部分被賣掉用以償債,很晚出發(fā),11月才到達比預(yù)計到達地更北的目的地,第一個冬天就遇到了嚴寒和饑餓,導(dǎo)致第一批人人口減半。4,移民總?cè)藬?shù)不及其它殖民地多。
       但上帝眷顧這些以信仰支撐冒險之旅的人們,他們在最不利的條件下,用常人無法做到的努力與勤奮,在內(nèi)部保持著團結(jié)和相互支持的體系,用信用與誠意結(jié)交了印第安朋友,獲得了在當?shù)厣娴闹匾R,第一個冬天后的人口損失就極少。最終甩掉債務(wù)后,他們獲得了比在歐洲任何地方都更自由的土地和財富。并實現(xiàn)了他們今生終極的夢想:在自由的土地上,子子孫孫都用最誠實無偽的方式敬拜上帝。他們打過了那美好的仗,跑盡了那當跑的路,守住了那所信的道,許多人在艱苦而勞作的環(huán)境里還很長壽。
      
      
       美國人口的10%可追溯自祖先至五月花船上的乘客。五月花公約精神成了美國憲法精神的開端,成了世界的“光與鹽”。無數(shù)人以他們?yōu)槊绹窈突酵骄竦谋砺剩卸魉麄兊拈_疆拓土,感恩并堅持著那支撐他們開疆拓土的信念,他們的美好故事被代代相傳。作為當今最強盛國家。70%的美國人信奉基督教。
       故不能把這部書當做英雄浪漫主義的故事來讀。這樣的記錄才是人世間的真實錄像,你我身處之處的真實寫照。黑暗怕光明,總要對抗光明。盡管我們的人生旅程比這些開拓者輕松得多,但人間從未有過“人間天國”,也不要期待“人間天國”。天路客進的不是陽光大道,是窄門,他們的心靈也不屬于富貴繁華之地,注定要為生命的更新,接受上帝的試煉與恩賜。
       如果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信念支撐下喜樂感恩的心,困難只是試煉中的一環(huán),而上帝的賜予從心靈到物質(zhì)給養(yǎng),總是豐富而充足的。沒有艱苦的耕種,收獲也不會引起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呼。而無論我們的生命長短,那心靈的盼望與福樂是直存到永恒的。這就是基督徒一生需要走完的見證之旅!
  •     文/ 阿信
      
      我是從高中歷史課本上知道有“五月花號公約”的。但阿憶說得好:“中學(xué)文科課本,毀掉了很多人學(xué)習(xí)知識的興趣。假如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像教科書中描述的那樣索然無味,誰還會喜歡歷史?”最近讀到“五月花號”船上乘客、“五月花號”公約的起草人之一,威廉·布拉福德寫的親筆回憶錄《普利茅斯開拓史》,才發(fā)現(xiàn)高中歷史課本不但會使人喪失學(xué)習(xí)的興趣,還會帶給你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
      
      
      
      《普利茅斯開拓史》告訴我們,“五月花號公約”的簽署者最初是來自英國諾丁郡、林肯郡和約克郡交界地區(qū)的一小群農(nóng)民。為了追求純正的信仰,他們宣布退出英國國教,組成一個小教會,從而遭到英國國教的嚴酷迫害:“有些人被直接抓進監(jiān)獄,其他人的家庭受到全天候監(jiān)視騷擾而無法脫身,大多數(shù)人被迫逃離家園,拋棄家產(chǎn)?!?br />   
      在英國沒有立錐之地,這些清教徒歷經(jīng)千辛萬苦搬家到荷蘭。他們在荷蘭平靜地生活了12年,藉著辛勤儉樸,大多數(shù)人從一貧如洗過上了富足、體面的生活。他們這個小群體也得到當?shù)匕傩盏恼J同。但就在這時,這個小群體又不安分起來,又要搬家了,目標是誰也沒有去過的荒蠻的美洲大陸。
      
      
      
      有過搬家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搬家是很勞神費力的事,除非你很確定搬到的地方會更好。如果說從英國搬到荷蘭是因為宗教迫害,可是面對未卜的前途,放棄自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過上的穩(wěn)定、富足的生活,而且荷蘭人又沒有人迫害你,所為哪般?
      
      還是為著他們的信仰!這是一群輕看俗世的物質(zhì)利益,為了信仰可以不顧一切的天路客。雖然他們已經(jīng)在荷蘭安定下來,但發(fā)現(xiàn)由于環(huán)境艱苦,加入他們并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并不多,因此他們的教會無法發(fā)展壯大;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固然純正,但發(fā)現(xiàn)這里的社會風氣不好,“許多的孩子經(jīng)受不住城里形形色色的誘惑……沉迷于享樂,變得放蕩不羈,靈魂墮落,不但傷透了父母的心,也虧欠了上帝了榮耀?!?br />   
      為了擴展基督的國度,他們下決心再次搬家。不是一個家庭搬家,是一個教會、一群人搬家。
      
      困難顯而易見。當教會帶領(lǐng)人提出這項動議時,遭到許多人反對,認為這樣做簡直不可思議,不僅會失掉大家辛辛苦苦創(chuàng)建的一切,而且會面臨海上航行的巨大風險、疾病、瘟疫的侵襲,以及可能來自美洲印第安人的瘋狂侵襲。
      
      他們召開教會全體成員大會,達成共識:“我們的事業(yè)合乎上帝的律法,我們的目標崇高而光榮……上帝與我們同在,對此,我們深信不疑?!彼麄儗ψ约好媾R的困難和必將付出的代價也很清楚:“我們不會因一點小事而氣餒,也不會因一點不如意就打退堂鼓,我們知道在英格蘭和荷蘭會得到什么,也知道離開荷蘭不會給我們帶來物質(zhì)上的好處。”
      
      
      
      這樣一群人,一小群人,不管對英國,還是荷蘭,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小撮人。在很多人眼里,這群人自以為是,令人生厭,或許還像老鼠一樣可恨。在英國,他們反對主流宗教,自成一套。到了荷蘭,雖然他們是守法勤勉的公民,但是對周圍社區(qū)指指點點。況且在荷蘭和西班牙有可能作戰(zhàn)之際離開收留自己12年的荷蘭——第二祖國。這些人顯然也不是什么愛國人士!
      
      
      
      這一小群怪人,102名清教徒極其家屬,拋棄了俗世的一切,背負一身債務(wù),于1620年搭乘“五月花號”遠航美洲,于上岸前簽訂了一份契約,即“五月花號公約”。主要內(nèi)容為:
      
      蒙上帝的恩典,為了上帝的榮耀并促進基督信仰及國王與國家的榮譽,遠航至弗吉尼亞北部地區(qū)開辟首個殖民地。根據(jù)本公約一同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彼此聯(lián)合,共同組成公民政治體,為了保持良好秩序及推動實現(xiàn)前述的目標,需不時制定、頒布法案或擬定公正、公平的法律、法規(guī)、法令、憲法框架集設(shè)立管理機構(gòu),并對殖民地普遍適用,我們承諾將完全服從并遵守。1620年11月11日,簽名為證。
      
      
      
      當時簽名的成年男性共47位。
      
      時值隆冬。數(shù)九寒天,他們?nèi)币律偈?、沒有御寒的房屋。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僅僅一個冬天,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以前,英國國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北美大陸建立的殖民地全部以失敗告終,但就是這個以清教徒為核心的小小的一群人,在新普利茅斯農(nóng)場克服了無數(shù)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和挑戰(zhàn),不但得以立足,且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后來眾多殖民地的楷模和美國精神的起源。
      
      他們的成功是信仰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圣經(jīng)的信仰就是從搬家開始的。亞伯拉罕被上帝呼召出來,在對前途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完全靠信心前行;及至到了應(yīng)許之地,他發(fā)現(xiàn)遍地饑荒。但亞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藉著他們的信仰,把這地變?yōu)榱伺D膛c蜜之地。
      
      
      
      問題是為什么要搬家?搬家就是讓你離開穩(wěn)定和舒適,離開對俗世物質(zhì)和傳統(tǒng)的依賴,專心地仰望。如果沒有信仰給予這些清教徒力量對抗權(quán)力和物質(zhì),那么,在經(jīng)歷千辛萬苦之后,這里面最早富起來的人就一定會用不正當?shù)氖侄渭颖兜芈訆Z財富;這里面掌權(quán)的,包括本書作者布拉福德,在靠著為眾人服務(wù)擁有威信和權(quán)力之后,就一定會運用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變本加厲地欺凌百姓。如果這樣,“五月花號公約”就和中國陳勝、吳廣的“茍富貴、勿相忘”沒有什么兩樣。但正是因為信仰,這群人里面有敬畏。在“五月花號公約”之后,全體居民和他們的領(lǐng)導(dǎo)(殖民地官員)之間簽訂了第一個條約,里面明確規(guī)定:“殖民地官員一方應(yīng)服從所有為公共利益所制定或即將制定之法律、命令。”
      
      
      
      這是美國權(quán)力制衡的起源,和漢高祖與民“約法三章”,卻獨獨不限制皇帝的權(quán)力完全不一樣。
      
      三十年改革開放,通過把人對物質(zhì)的欲望釋放出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jīng)濟成果。但人的欲望既能創(chuàng)造財富,也會對社會帶來巨大災(zāi)難。如何馴服物質(zhì)欲望這頭猛獸,是我們今天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中國傳統(tǒng)中通過“義利”之辯,通過用“工農(nóng)兵學(xué)商”貶抑商人希望實現(xiàn)這一目標,但是后果是經(jīng)濟得不到發(fā)展。
      
      要實現(xiàn)一個更富裕、更和諧、更民主和自由的社會,我們應(yīng)該搬搬家,從自己幾千年的文化和傳統(tǒng)中走出來一點,稍稍離開穩(wěn)定、舒適和對物質(zhì)的依賴,靠著信仰往前走。
      
      
      
      “五月花號公約”的簽訂者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充滿罪性。這小群人中,有小偷小摸的、有說謊欺詐的,還有謀財害命被判死刑的。但正如學(xué)者齊宏偉所說:“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黑暗背后的光明,人性幽暗背后的恩典。它修正了我對清教徒的偏見:一種把他們看成超級英雄和超級圣徒,從而自己可以避免效法的偏見。他們有那么多的紛爭和軟弱,但關(guān)鍵是:這里有一種恩典在流淌?!?br />   ——《南方人物周刊·書與人》2010年12月27日
  •     這本書的原稿大約作于1623年前后,作者布拉福德是搭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大陸的第一批乘客,并在船上簽下了《五月花號公約》。登岸后,布拉福德?lián)瘟?1屆普利茅斯總督,見證了英國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失敗的全過程。書稿于1776年被英軍帶到倫敦,1897年被美國馬薩諸塞州索回后公之于眾。
      本書第一章,將英國人赴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原因,歸之于“英格蘭壓制宗教信仰自由”,這令我想起前幾天讀過的《自由鐘與美國精神》,里面也把美州原始移民建國的原因歸之于崇尚自由,我想這兩本書不可能出于巧合。
  •   布拉福德之前也是支持這個制度的,另外,這個翻譯是錯誤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是馬克思才出現(xiàn)的,這里要翻譯為共有,公有,在英美普通法中,至今有這個意思,即(對他人土地的)共同使用(或收益)權(quán)。社會制度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那么簡單的。
  •   “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是馬克思才出現(xiàn)的”——在中文里,共產(chǎn)主義好像是馬克思“發(fā)明”的一樣,但事實上,這個詞\詞根或這個意思(commune,communism...)至少在耶穌升天后的使徒時代就有了,一直到宗教改革時代、無神論興起的時代,這個詞一脈相承,沒有實質(zhì)的變化。在英文、希臘文、法文等歐洲語系里,這個詞和馬克思其實沒有中文語系里的那種關(guān)系。
    這里翻譯成“共產(chǎn)主義”才是符合歷史淵源的實譯,也是中文讀者應(yīng)該知道的真相。
  •   自由來自于日耳曼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