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江西人民 作者:熊申英 頁數:21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禮”的研究、對于“禮”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甚而出現了專門的“禮學”研究,但對于與“禮”并稱的“樂”思想的研究,對樂在中國禮樂文化中的地位的研究還存在很多可拓展的空間。《樂以和同:東周之前的樂思想研究》對東周之前的樂思想進行研究,對于探討先秦諸子樂思想產生的文化資源,對于豐富先秦禮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書籍目錄
第1章 導言1.1 東周之前的樂:關于本書的研究意義1.1.1 關于“禮壞樂崩”與“禮崩樂壞”之說1.1.2 “樂崩”:宗法秩序的解體與人文精神的弘揚1.1.3 東周之前的樂:諸子樂思想的文化資源1.2 有關東周之前的材料:本書資料的選擇1.3 “雙重證據法”:本書研究之主要方法1.4 關于本書的結構第2章 “通神明”:從巫術性到人文性2.1 “八音克諧,神人以和”:通神的工具2.1.1 來自文字學家的考察2.1.2 原始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分析2.1.3 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現2.1.4 “神人以和”:原始樂作為通神工具的終極目標及思想意義2.2 《桑林》:由祭祀求雨樂舞所見殷人的“帝”觀念2.2.1 雩舞:甲骨文中的祭祀求雨樂舞2.2.2 由祭祀求雨樂舞所見殷人的“帝”觀念2.3 以德配天:祭祀詩樂中周人與帝相通的現實路徑2.3.1 分樂而序之:周人祀神的禮制化2.3.2 以德配天:祭祀詩樂中周人與帝相通的現實路徑2.4 小結第3章 “心和欲得則樂”:縱情與節(jié)樂3.1 原始樂:個體情感的宣泄與提升3.1.1 生理快感的宣泄3.1.2 個性情感的表達3.1.3 情感的提升3.2 樂者,樂也:個體精神愉悅的追求3.2.1 個體精神情感的表達3.2.2 個體追求精神愉悅的客體3.2.3 個體追求精神愉悅的陷阱3.3 樂者,所以道(導)樂也:西周禮制下的節(jié)樂3.4 小結第4章 “廣博易良”:樂之教4.1 歌《南風》之詩:舜時代的樂教4.2 萬舞:夏商樂教對樂舞的理解4.3 由“藝”而“道”:西周禮的傳承與傳播4.3.1 “數”教與樂教4.3.2 “藝”教:理解“樂”之符號意義的基礎4.3.3 由“藝”而“道”:“禮”的傳承與傳播4.4 小結第5章 “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樂律與法5.1 吹律:戰(zhàn)時的占卜5.1.1 由先秦卜筮之風及甲骨文、《周易》之共同特征來分析5.1.2 由“師”之義及“樂師”之功能來分析5.1.3 歷史上思想家的分析5.2 從“律”到“法5.2.1 戰(zhàn)爭中的“律法5.2.2 樂律與度、量、衡5.2.3 樂律與田法5.3 小結第6章 “政教平而樂音和”:音樂與政治6.1 “盡美”與“盡善”:樂舞與政治6.1.1 “盡美”與“盡善”:樂舞的政治詮釋6.1.2 由文獻中的《韶》樂看舜的治國之道及孔子的政治理想6.1.3 《大武》樂:政治權力的象征6.2 樂官與政治6.2.1 樂官機構:作為政治制度的存在6.2.2 樂官的政治職能6.3 樂的禮制化6.3.1 樂禮制化的背景分析6.3.2 樂禮制化的制度表現6.3.3 樂禮制化的物化表現6.4 小結第7章 “禮壞樂崩”:樂在東周的傳承與批省7.1 個體愉悅情感追求的再度興起7.2 非樂:對縱樂的否定7.3 《咸池》:莊子對天樂的描述7.4 “郁郁手文哉!吾從周”:儒家樂的現實歸旨7.4.1 情與教:儒家樂教的理論詮釋7.4.2 樂和:樂治的理論基礎7.4.3 樂治:樂的現實歸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而且,有一個突出現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代的鏞大都是單件窖藏品。從出土情況來看,商代之鏞主要出土于江南,而江南又大多出于湖南,湖南出土大鏞30多種,占全國出土大鏞總數的一半以上。湖南出土的大鏞都是窖藏的,且都是在山之巔、水之濱出土的。殷人為什么要把這些巨鏞窖藏呢?《禮記.祭法》中記有一種“埋”的祭祀方式,即在祭祀之后,把祭祀過的東西就地埋藏下來,而且甲骨文卜辭中有大量的對名山大川、日月星辰的祭祀的記載,二者聯系于一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殷人的神本主義特色。同時,青銅樂器作為禮器所具有的禮制性也在這里得到了證明?! Ρ?和表3資料進行分析后,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信息: 其一,從銅鈴到庸再到鏞,青銅樂器的體積、重量在不斷增大,到商末達到了高潮。結合后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延續(xù)到了西周初期,但周以后很少有一個從體積到重量能與之相抗衡的時代。這實際上也與商代青銅文明發(fā)展到達高峰時期相吻合。而我們這里所要強調的是,這些體積、重量不斷增大的青銅樂器是用來娛人的實用樂器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