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付瓊 頁數:26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文學教育視角下的文學選本研究:以家塾文學選本為中心》以文學選本為對象,以文學教育為視角,重點考察了載道語境、科舉語境、宗派語境中文學選本的生成、傳播與文學教育功能,選題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前沿性,有效地推進了明清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作者查閱了大量第一手文獻資料,并對之進行了深細的研究。從中提煉出一系列富于啟發(fā)性的學術命題,并在縝密思考的基礎上,做了深入的探討和論析,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結論。
作者簡介
付瓊,男,山東平邑人,1967年出生。1987年畢業(yè)于臨沂師范學院外語系。2001年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徐振貴先生。2004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章培恒先生。2009年從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師從郭英德先生?,F為江西財經大學文化產業(yè)與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校中青年骨干教師。主持并完成2007年度全國高校古委會古籍整理項目。正在主持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項目和2008年度江西省“十一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近年來已在《文學遺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和譯文50余篇。出版著作《徐渭散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國朝閨秀詩柳絮集校補》(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合譯譯著《后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批判與辯護》(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農業(yè)的政治經濟分析》(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等。
書籍目錄
緒論一、基本思路二、主要結論第一章 載道語境中的文學選本與文學教育第一節(jié) 載道觀對文學本體性的取消第二節(jié) 文學選本對載道觀的認同第三節(jié) 文學選本對載道觀的反撥第四節(jié) 文學選本對載道觀的折中第五節(jié) 三種文學選本的不同命運及其與文學教育之關系第二章 科舉語境中的文學選本與文學教育第一節(jié) 科舉考試的去文學化傾向第二節(jié) 教育對科舉考試的回應第三節(jié) 教育對文學的負面影響第四節(jié) 作為舉業(yè)讀本的文學選本第三章 宗派語境中的文學選本與文學教育第一節(jié) 明清文壇的宗派語境第二節(jié) 宗派語境中的文學選本第三節(jié) 宗派選本與文學教育第四章 三種語境中的家塾文學選本第一節(jié) 家塾文學選本的概念及其意義第二節(jié) 家塾文學選本的文學教育本位第三節(jié) 家塾文學選本的編選與刊刻一、塾師儲欣及其所編家塾文學選本考述二、李兆洛與合河康氏家塾刻書活動考述第五章 《文選》與文學教育第一節(jié) 《文選版刻年表》補正第二節(jié) 《文選》在明代的刊刻和流行第三節(jié) 宋人對《文選》文學標準的發(fā)難及其影響第四節(jié) 明代文學復古運動與《文選》的再度盛行第五節(jié) 清代科舉與《文選》接受第六章 蘇文選本與文學教育第一節(jié) 蘇文選本在明清時期的刊刻和流行第二節(jié) 明代舉業(yè)教育中的蘇文選本一、蘇文與明代科舉文體的契合二、蘇文選本在明代的盛行三、作為舉業(yè)讀本的蘇文選本四、從隱秘走向公開五、蘇文選本與舉業(yè)教育結緣的文學意義第七章 唐宋八大家選本與文學教育第一節(jié) 唐宋八大家選本版本敘錄一、明人所輯唐宋八大家選本版本敘錄二、清人所輯唐宋八大家選本版本敘錄三、唐宋八大家選本生成和流行的基本特點第二節(jié) 唐宋八大家選本與明清文學教育的適配第三節(jié) 唐宋八大家選本與明清文學教育格局的轉變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明代七子所提倡的秦漢文在精神氣質、文體樣式和結構意脈上與八股文有很大差別,無法成為舉業(yè)者用來學習的有效范本。這一文學追求與舉業(yè)追求之間的疏離所造成的尷尬后果是:“古文妨業(yè)”觀念普遍流行,舉業(yè)者雖然高談秦漢,實際上卻并不去讀秦漢文。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與舉業(yè)有著原生性的聯系,此后衍生的八大家再選本秉承了這一品格,通過自身的舉業(yè)化和讀本化改造,自覺適配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教育。唐宋八大家選本在舉業(yè)教育的流行有力地打通了明代中葉以來橫亙在秦漢與唐宋、古文與時文之間的壁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舊有的文學教育格局?! 】偠灾哉螢橹赶虻妮d道力量、以功利為指向的科舉力量和以審美為指向的宗派力量是明清時期文學選本生成與傳播的主要驅動力量。任何力量驅動下的文學選本都必須與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結緣,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不論其生成和接受的驅動力量是否來自文學,文學選本被閱讀的過程就是其文學教育作用得以發(fā)揮的過程。 從全書來看,還可以得出以下四個結論: ?。ㄒ唬┻x本是分層的,社會上層的選本并不對社會下層的選本產生即時的、直接的影響。例如:明七子提倡秦漢文時,下層所讀仍然主要是唐宋文,特別是蘇文。清代學術界提倡宋詩時,基礎教育所讀仍然是唐詩選本。部分高調的載道選本或激進的宗派選本也有進入下層文學教育的,但大都經過民問文化力量的改造,如李攀龍的《唐詩選》以及各種非茅選的唐宋八大家選本等?! 。ǘ┌役游膶W選本在內的民問文學讀本雖然名聲不好,有的也有粗制濫造之嫌,但與高高在上的載道讀本和宗派讀本相比,更接近文學教育自身。它追求的是實用性和有效性,也即真切而有效地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yǎng),因而不像載道讀本那樣急于標榜,不像舉業(yè)讀本那樣急功近利,也不像宗派讀本那樣充滿宗派意氣。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問文學讀本更接近文學教育自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