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許總 頁數(shù):36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雖然唐詩、宋詩以其不同的風格特征引發(fā)了唐宋詩之爭,但是,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整個發(fā)展歷程來看,唐、宋兩代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學史整體進程?! ≈袊诺湓姼璋l(fā)展到唐代出現(xiàn)鼎盛局面,而且表現(xiàn)出一個重要的界劃,那就是文人詩的成熟與規(guī)范。同時,在文人詩系統(tǒng)的成熟與規(guī)范中,其內(nèi)部又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詩美類型與藝術(shù)范式。大體看來,唐代前期藝術(shù)精神主要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性,中期出現(xiàn)巨大的裂變過程,并一直延續(xù)到北宋,至南宋復又形成多重因素的融合重構(gòu)。宋以后。文學史上宗唐祧宋,紛爭不絕,唐宋詩之爭于是形成批評史上一大公案,而詩歌藝術(shù)風貌雖有變遷,卻在總體上不出這兩大范式。由此看來,唐、宋詩風的差異,實即表現(xiàn)為中國文人詩的兩種基本范式,而正是由于這兩大范式,使唐、宋二代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學史時代,其最為顯目的標志,就是對中國文人詩輝煌世界的共同構(gòu)筑?! ≡谶@一輝煌的文學史時代中,作為文人詩的創(chuàng)作主體——杰出文人的貢獻當然是顯目而重要的,但是,在“詩可以群”的傳統(tǒng)中,“群居相切磋”更是中國文人文學走向輝煌的重要背景因素,這一點在唐、宋時代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也可以說,中國古典文人詩的成熟與規(guī)范,唐宋詩世界的燦爛與輝煌,都是與詩人群體、詩歌流派的繁榮興盛密切相關(guān)的?! τ谠娙巳后w、詩歌流派,唐以前大體稱“體”,宋以后則“體”、“派”互見,表現(xiàn)出群體流派意識的強化與自覺。最早對唐宋詩歌體派加以系統(tǒng)研究的是南宋人嚴羽,其于所著《滄浪詩話》中列述漢代至南宋詩歌體派,在“以時而論”中共列十六體,其中唐、宋兩代占八體;在“以人而論”中共列三十六體,唐、宋兩代競多達三十一體。由此可見,唐宋詩歌之繁榮,實在是與詩歌體派之繁盛密切相關(guān)的?! ∫虼耍瑥捏w派的角度,來探討唐宋詩繁榮的特征、走向及其原因,就是一個尚有較大空間的課題。當然,從現(xiàn)代文學流派角度看,唐宋詩歌體派尚不能構(gòu)成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但是,正因唐、宋時期“體”、“派”本身的多義性,使其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隨著文學史的進程、時代的變遷,詩歌體派本身也處于不斷的演變之中,這也使得唐宋詩歌體派的研究具有了更為廣泛的意義?! 短扑卧婓w派論》就是基于這樣的思考,試圖通過對唐宋詩歌體派性質(zhì)、特征及其演進歷程的宏觀把握以及對其中最重要的體派的細致描述,以展現(xiàn)唐宋詩歌史的一個重要的層面,并由此說明唐宋詩歌體派在唐宋詩歌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作者簡介
許總,自號抱一,祖籍安徽桐城,1954年出生于江蘇南京?,F(xiàn)為國立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東南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國際唐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文藝理論、詩學發(fā)展史、唐宋文學、中國思想史與文學史。出版的專著有《杜詩學發(fā)微》(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宋詩史》(重慶出版社1992年出版)、《唐詩史(上、下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唐詩體派論》(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古史詩鋮注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杜甫論的新構(gòu)想》(日本研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杜詩學通論》(臺灣圣環(huán)圖書公司1997年出版)、《杜甫律詩攬勝》(臺灣圣環(huán)圖書公司1997年出版)、《唐詩精品集》(團結(jié)出版社1998年出版)、《民族心靈的絕唱》(團結(jié)出版社1998年出版)、《宋詩:以新變再造輝煌》(廣西師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理學文藝史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理學與中國近古詩潮》(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出版)、《元稹與崔鶯鶯》(中華書局2004年出版)、《唐詩簡史》(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唐宋詩宏觀結(jié)構(gòu)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十馀種;譯著有《中國詩論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有《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構(gòu)想》(《學術(shù)月刊》1987年第2期)、《文學史觀的反思與重構(gòu)》(《文學評論》1995年第2期)、《論理學與唐宋古文主流體系建構(gòu)》(《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等二百馀篇;學術(shù)譯文有《文學革命與中國文學的未來》(《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3輯)等數(shù)十篇。曾兩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次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及文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1997年首批入選為省級跨世紀學術(shù)帶頭人。1998年被評選為優(yōu)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書籍目錄
上編 概論第一章 唐詩體派的性質(zhì)與特征第一節(jié) 唐詩體派的形成與確認第二節(jié) 唐詩體派的類型與特點第三節(jié) 唐詩體派與唐詩歷史進程第二章 宋詩體派的確立與演進第一節(jié) 從體到派的演進歷程第二節(jié) 宋詩體派的類型與特征第三節(jié) 宋詩派別的爭疆別壘中編 唐之部第三章 四杰體第一節(jié) 唐前期詩風變革的肇始與標志第二節(jié) 唐詩基本體式的確立與規(guī)范第三節(jié) 文學思想的二重特性第四章 沈宋體第一節(jié) 沈宋體與時代藝術(shù)進程第二節(jié) 律體精密化的標志第三節(jié) 貶謫生涯中的情感世界第五章 高岑體第一節(jié) 高適:邊功理想的實現(xiàn)過程第二節(jié) 岑參:邊塞生活的獨特體驗第三節(jié) 高岑詩之異同第六章 王盂體第一節(jié) 王維的詩境及其音聲繪畫之美第二節(jié) 孟浩然的心態(tài)及其詩歌疏淡結(jié)構(gòu)第三節(jié) 王孟詩之異同第七章 元結(jié)與《篋中集>詩人第一節(jié) 詩歌創(chuàng)作的紀實性第二節(jié) 批判現(xiàn)實的傾向性第三節(jié) 極端復古思想與實踐第八章 大歷體第一節(jié) 大歷體詩人構(gòu)成與基本特征第二節(jié) 大歷詩人的人生與心態(tài)第三節(jié) 大歷詩風的回溯特性第四節(jié) 大歷詩境的深化態(tài)勢第九章 元和體第一節(jié) 時代風會變遷與元和體的確立第二節(jié) 文體革新及其功能轉(zhuǎn)向第三節(jié) 詩美變態(tài)及其延展過程第十章 賈姚體第一節(jié) 賈姚詩歌創(chuàng)作的人生背景第二節(jié) 寒狹的視界與精密的意象第三節(jié) 亂世心理圖式的深遠影響下編 宋之部第十一章 宋初三體第一節(jié) 白體:淺俗詩風與王禹偁的新追求第二節(jié) 晚唐體:清苦詩風與審美意趣的積淀第三節(jié) 西昆體:典麗詩風與藝術(shù)理想的雅化第十二章 北宋詩歌復古運動第一節(jié) 儒學復興思潮與詩學觀念新變第二節(jié) 歐陽修與宋詩特征的形成第三節(jié) 蘇、梅詩的異體同構(gòu)第十三章 江西詩派第一節(jié) 江西派詩風的構(gòu)成基礎(chǔ)第二節(jié) 江西派詩人的審美情趣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模式的凝定與趨變第十四章 理學詩派第一節(jié) 理學詩派概況及理學詩特點第二節(jié) 邵雍:理學詩派之創(chuàng)始第三節(jié) 周敦頤、程顥與張載:學說自立與詩風同調(diào)第四節(jié) 朱熹:理學宗師與詩壇大家第十五章 四靈與江湖派第一節(jié) 晚唐詩風復興的原因與趨勢第二節(jié) 永嘉四靈的清冷趣味第三節(jié) 江湖詩派的平民意識第十六章 遺民詩派第一節(jié) 宋末詩壇的別調(diào)與異響第二節(jié) 民族正氣與黍離哀思第三節(jié) 杜詩精神的復歸附錄 參考書目舉要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唐詩體派的性質(zhì)與特征 在中國詩歌史上,首次以宗派相標榜的雖始自宋代的江西詩派,但以相似詩風構(gòu)成趣味相投的詩人群體,卻起始甚早。比如,鐘嶸《詩品》分古今詩人為上、中、下三品,本意固在辨優(yōu)劣、分品第、敘源流,但在具體品列中,除去“其源出于國風”、“其源出于楚辭”之類純屬對某一作家所承受的文學傳統(tǒng)作出說明之外,還有以同代人為源流者,如論漢婕妤班姬詩“其源出于李陵”,更多有將若干詩人并列同論者,如卷中并列郭泰機、顧愷之、謝世基、顧邁、戴凱,并云“觀此五子,文雖不多,氣調(diào)宏拔”,卷下并列王濟、杜預、孫綽、許詢,并云“世稱孫許,彌善恬淡之詞”,顯然已著眼于對其相似的體格風貌與共同的審美趣味的把握。這種由特定體格風貌的標立而促成詩人孽誄聚合現(xiàn)象;在唐代尤見突出。如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述歷尊詩體,在“以時而論”中共列十六體,唐代占五體;在“以人而論”中共列三十六體,唐代多達二十四體。由此可見,唐代詩歌的繁榮,實與唐詩體派之繁盛密切相關(guān)?! 〉谝还?jié) 唐詩體派的形成與確認 所謂詩體,本指詩歌之體裁形式,如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云“有古詩,有近體,有絕句,有雜言,有三五七言,有半五六言,有一專至七字,有三句之歌,有兩句之歌,有一句之歌,有口號,有歌復,亨量府,有楚詞,有琴操,有謠”之類,然而,各種詩歌體式在不同歷史階段往往表現(xiàn)出獨具的時代性特征,因而論體式也就與辨體貌結(jié)合起來:五《滄浪詩話·詩體》開篇即云“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詩歌體式完全成為文學時代性體貌之表征。明人許學夷撰《詩源辯體》,于卷一開宗明義云“統(tǒng)而論之,以三百篇為源,漢、魏、六朝、唐人為流,至元和而其派各出。析而論之,古詩以漢、魏為正,太康、元嘉、永明為變,至梁、陳而古詩盡亡;律詩以初、盛唐為正,大歷、元和、開成為變,至唐末而律詩盡敝”,則進而在價值觀與正變論的角度,使詩體秉容了詩歌體式、文學傳統(tǒng)、時代風尚、詩歌流派等多重意義與豐富內(nèi)涵?! ∮刑埔淮姼?,既表現(xiàn)為中國古典詩歌各種體式發(fā)育齊全、各臻成熟之境,又顯示出詩歌表現(xiàn)方法、語言風格、藝術(shù)境界空前多樣的高峰狀態(tài),因此,所謂唐代詩體,也就自然成為包容量最為豐富的概念。然而,細究起來,唐人對詩體的意識以及后世對唐代詩體的研究,明顯可見由詩歌體式向風格體貌一端偏注傾移的表現(xiàn)。如高仲武評大歷詩歌“體格新奇,理致清贍”,即著眼于“大抵厭薄開天舊藻,矯人省凈一途”之“大歷諸家風尚”。自居易自云“詩到元和體變新”,亦指“元和之風尚怪”的審美取向之新變。至若宋人嚴羽所論唐人詩體,則大多已接近文人集團或文學流派之意味。宋元以后,多有“唐體”之說,更是從總體上對整個唐詩體性之把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