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彭安順 主編  頁數(shù):576  字數(shù):670000  

內(nèi)容概要

彭安順主編的《有機化學》教材以“整體優(yōu)化”、“內(nèi)容更新”為基準,本著“提純經(jīng)典、涉足前沿、注重基礎、強化實踐、貼近生活”的原則,在知識體系構架上按官能團分類化合物,涵蓋了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結構、性質(zhì)、制備、反應機理知識模塊。整個內(nèi)容力求體系完整、層次清晰、論述有據(jù)、突出實用、深入淺出、前后呼應。以適應創(chuàng)新應用型人才地培養(yǎng)目標。教材各章節(jié)較詳細地分析了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征,介紹了各類官能團的典型反應和機理,突出結構和性質(zhì)的依存關系,注重有機化合物結構及反應的類比、串聯(lián)和歸納,有利于學生一體化地掌握知識系列。

書籍目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臨沂大學優(yōu)秀校本教材》總序 韓延明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1 有機化合物及有機化學
1.2 有機化學發(fā)展史
1.3 共價鍵的基本屬性和有機反應類型
1.4 有機化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和有機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步驟
1.5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第二章 烷烴
2.1 烷烴的同系列及同分異構現(xiàn)象
2.2 烷烴分子的結構
2.3 烷烴分子的命名
2.4 烷烴分子的構象
2.5 烷烴的性質(zhì)
2.6 烷烴的鹵代反應歷程
2.7 烷烴的來源和制備
第三章 單烯烴
3.1 烯烴分子的結構
3.2 烯烴的同系列和同分異構現(xiàn)象
3.3 單烯烴的命名
3.4 烯烴的性質(zhì)
3.5 誘導效應
3.6 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歷程和馬爾科夫尼可夫規(guī)則
3.7 烯烴的制備
第四章 炔烴與二烯烴
4.1 炔烴
4.2 二烯烴
第五章 脂環(huán)烴
5.1 脂環(huán)烴的分類、異構及命名
5.2 脂環(huán)烴的性質(zhì)
5.3 脂環(huán)烴的結構與穩(wěn)定性
5.4 多環(huán)烴
第六章 芳烴
6.1 苯的發(fā)現(xiàn)及凱庫勒結構
6.2 苯衍生物的命名
6.3 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zhì)
6.4 苯及其衍生物的化學性質(zhì)
6.5 稠環(huán)芳烴
6.6 非苯芳烴
第七章 對映異構
7.1 平面偏振光和物質(zhì)的旋光性
7.2 手性
7.3 含有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7.4 含有兩個手性碳原子的開鏈化合物的立體異構
7.5 環(huán)狀化合物的立體異構
7.6 不舍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
7.7 外消旋體的拆分
7.8 化學反應中的立體化學
第八章 鹵代烴
8.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
8.2 鹵代烴的性質(zhì)
8.3 飽和碳原子上的親核取代反應歷程
8.4 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的結構以及親核取代反應活性
8.5 鹵代烴的制法
8.6 重要的鹵代烴一一一聚四氟乙烯
第九章 測定有機物結構的現(xiàn)代物理方法
9.1 紫外光譜
9.2 紅外光譜
9.3 核磁共振譜
9.4 質(zhì)譜簡介
第十章 醇、酚、醚
10.1 醇
10.2 酚
10.3 醚
第十一章 醛、酮
11.1 醛、酮的分類、同分異構和命名
11.2 醛、酮的結構與光譜性質(zhì)
11.3 醛、酮的物理性質(zhì)
11.4 醛、酮的化學性質(zhì)
11.5 醛、酮的制備
第十二章 羧酸
12.1 羧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12.2 一元羧酸的性質(zhì)
12.3 二元羧酸及羥基酸的性質(zhì)
12.4 羧酸的制備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13.1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分類及命名
13.2 羧酸衍生物的性質(zhì)
13.3 油脂、蠟和碳酸衍生物
第十四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14.1 硝基化合物
14.2 胺
14.3 烯胺的生成及應用
14.4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第十五章 周環(huán)反應
15.1 周環(huán)反應和分子軌道對稱性守恒原理
15.2 前線軌道理論
15.3 能級相關理論
15.4 芳香過渡態(tài)理論
第十六章 雜環(huán)化合物
16.1 雜環(huán)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16.2 五元雜環(huán)化合物
16.3 六元雜環(huán)化合物
16.4 稠雜環(huán)化合物
16.5 生物堿
第十七章 糖類
17.1 單糖
17.2 二糖
17.3 多糖
第十八章 氨基酸、蛋白質(zhì)和核酸
18.1 氨基酸
18.2 蛋白質(zhì)
18.3 核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這種鹵代烴的消除活性也比較高。 (2)鹵素種類 當烴基相同,而鹵素種類不同時,消除反應的活性順序為: RI>RBr>RCl 不管是E1機理,還是E2機理,鹵原子總是帶著電子對離開中心碳原子,所以有較好離去基團的碘代烴,其消除活性最高。 (3)堿試劑 只有E2反應與試劑的堿性強弱、濃度高低有關,高濃度的強堿試劑可提高E2反應的速度。E1反應不受試劑的堿性和濃度的直接影響。 (4)溶劑 E1反應中C—X鍵的解離受溶劑的影響比較明顯,極性較大的溶劑可提高El反應的速度,而對E2反應是不利的。 鹵代烴的消除反應在機理的選擇上主要受以上諸因素的影響。從鹵代烴的結構看,叔鹵代烴傾向于E1機理,伯鹵代烴傾向于E2機理,仲鹵代烴居中,但比較傾向于E2;高濃度的強堿有利于E2,而較低濃度的弱堿則有利于E1;高極性溶劑有利于E1,低極性溶劑有利于E2。改變反應條件,可使某種鹵代烴的消除由一種機理轉向另一種機理。 3.消除反應的取向 當消除反應可能生成兩種烯烴異構體時,究竟哪一個異構體占優(yōu)勢呢?這就涉及消除反應的取向問題,消除反應的取向與反應歷程有關。 在E1歷程中,離去基團離去生成碳正離子的一步是決定反應速率的步驟,第二步C—H鍵的斷裂是決定反應取向的步驟。第二步所需的活化能比第一步小,且與產(chǎn)物烯的相對穩(wěn)定性有關,產(chǎn)物的組成粗略地反映了烯的相對穩(wěn)定性,見圖10一3。雙鍵上含烷基最多的烯烴其共軛效應最強,穩(wěn)定性大,位能低,其對應的第二步反應的過渡態(tài)的位能也較低,反應活化能較?。ㄈ鐖D10—38曲線所示),反應速率較快,因而在產(chǎn)物中所占的比例也較大,于是在產(chǎn)物中以扎依采夫烯為主,所以E1反應的擇向遵守扎依采夫規(guī)律。 E2反應的擇向與其過渡態(tài)緊密相關,在E2反應中,過渡態(tài)已具有雙鍵性質(zhì),因此在產(chǎn)物中可使烯烴穩(wěn)定的因素也應使其相應的過渡態(tài)穩(wěn)定,如下列過渡態(tài)(Ⅰ)比過渡態(tài)(Ⅱ)有較大的超共軛效應,過渡態(tài)(Ⅰ)就較穩(wěn)定,形成時所需的活化能小。因此,E2反應主要生成碳一碳雙鍵上烷基取代較多的扎依采夫烯烴,例如,2—溴戊烷脫溴化氫生成的2—戊烯比1—戊烯多。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有機化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