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楊中舉 頁數(shù):25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奧爾罕·帕慕克小說研究》對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8部主要作品進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從帕慕克作品文本出發(fā),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衰史為背景,關注當代土耳其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抓住伊斯蘭文明與歐洲文明交流、沖突、融合的歷史,結合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多元文化主義、文明沖突與共存理論等文化研究理淪最新成果,站在全球化角度,分析帕慕克對東西方文化的立場態(tài)度、傾向,闡述他對東西方文化、文學、藝術傳統(tǒng)的借鑒運用規(guī)律?! 秺W爾罕·帕慕克小說研究》的核心是分專題討論帕慕克的8部作品,將東西方文化沖突與交融的歷史過程與現(xiàn)實狀況貫穿每一問題,厘清了其混雜性風格形成的過程,揭示“呼愁”風格的文化內(nèi)涵與具體藝術表現(xiàn),總結出其跨文化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并對帕慕克混雜性思想與藝術追求的價值、意義、得失盡可能做出準確定位。
書籍目錄
緒論“呼愁”——帕慕克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化詩學風格第一節(jié) “呼愁”:個人、民族、文化與歷史的呼愁第二節(jié) 帕慕克式“呼愁”的根源第三節(jié) “呼愁”彌漫的小說風格第一章 呼愁緣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交互影響第一節(jié) 置身歷史、政治與文化沖突漩渦中第二節(jié) 扎根伊斯蘭文化、文學傳統(tǒng)第三節(jié) 飽嘗西方文化、文學“藥丸”第二章 呼愁序曲:三代人見證下的東西方文化關系——《杰夫代特先生》第一節(jié) 三代人:不同的追求與共同的“呼愁”第二節(jié) 沖突中的融合、融合中的沖突第三節(jié) 托馬斯·曼式的現(xiàn)實主義與加繆式的存在主義第三章 現(xiàn)代化呼愁:土耳其現(xiàn)代化進程的寫真圖——《寂靜的房子》第一節(jié) 祖父的文化啟蒙理想:難以填補的東西方文化鴻溝第二節(jié) 年輕人的苦惱與憂郁:落后的土耳其現(xiàn)實與虛浮的現(xiàn)代性第三節(jié) 鏈條銜接式意識流敘事第四章 歷史與文化身份的呼愁——《白色城堡》第一節(jié) 奧斯曼帝國——記憶中的輝煌第二節(jié) 東方與西方的相遇——文化沖突的象征第三節(jié) 身份互換——文化交流與混雜發(fā)展的寓言第五章 身份認同呼愁:混雜化的“超小說”——《黑書》第一節(jié) 一部追問身份的偵探小說第二節(jié) 拼貼畫式的“超小說”第六章 人生與文化呼愁:一座人生與文化的雙重迷宮——《新人生》第一節(jié) “新人生”之謎第二節(jié) 穿越安那托利亞平原——尋求文化歸屬的憂傷旅程第三節(jié) 東西方小說文本的互文性構建第七章 文化、藝術、信仰的多重呼愁——《我的名字叫紅》第一節(jié) 細密畫傳統(tǒng)與透視畫法——東西文化沖突的藝術寓言第二節(jié) “復調(diào)意識流”——混合交叉敘事的典范第八章 政治與信仰呼愁:追尋生活的對稱美與文化的和諧美——《雪》第一節(jié) 從東方到西方從西方到東方——詩人卡的憂郁之旅及其啟示第二節(jié) 政治選舉與婦女的頭巾——政治與信仰沖突的象征性符號第三節(jié) 對稱的雪花——政治和諧與文化和諧的理想象征第九章 愛情呼愁:愛情之傷與文化之痛的雙重藝術變奏——《純真博物館》第一節(jié) 世俗之愛與精神之戀的精細書寫第二節(jié) 愛情之傷下的文化憂傷第十章 城市呼愁:伊斯坦布爾對帕慕克小說創(chuàng)作的意義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005年2月,帕穆克在接受瑞士一家周刊的采訪時說:“三萬庫爾德人和一百萬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被殺害,可除我之外,沒人敢于議論此事?!贝搜砸怀?,立即引發(fā)了本國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的怒火,五位烈屬指控其言論傷及全民,并援引刑法301條款“侮辱土耳其國格”的罪名,集體將他告上法庭。土耳其政府自此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的強大壓力。2005年12月16日,帕慕克在伊斯坦布爾出庭受審,不過轉(zhuǎn)年1月,法官以原告不能代表全民,且其個人權利未受傷害為由,裁定撤銷此案。原告不服而上訴。2007年1月,上訴法院判定,在土耳其的法律體系內(nèi),所謂個人權利的范疇沒有明確定義,因而當初的撤案理由不能成立?! ∵@一事件在民眾中的反應與政府反復的態(tài)度表明,土耳其的歷史問題、政治問題、種族問題是敏感區(qū)域,言論稍有不慎就可能卷入政治與種族角力的漩渦,而像帕慕克這樣關心歷史、關心東西文化關系的作家,不可能完全游離于這個漩渦之外?! 〉诙€問題是文化與宗教問題。在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前,土耳其是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統(tǒng)治者既是蘇丹,又是哈里發(fā),世俗權力與宗教勢力集于一身,伊斯蘭教已經(jīng)成為土耳其大部分人的精神寄托,深深影響了其民族心理與文化構成。在土耳其,9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絕大部分屬于遜尼派穆斯林,10%屬于什葉派教徒,這部分又以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為主。在土耳其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到處是伊斯蘭教的建筑與歷史遺跡,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伊斯蘭風俗習慣無處不在,在歷史文化中也可隨時感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可見,伊斯蘭復興運動有深厚歷史文化基礎。這種復興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伊斯蘭文化重新被廣泛認同,各種宗教組織在城市和鄉(xiāng)村日益活躍;二是伊斯蘭教與政治結合,結果是伊斯蘭知識分子開始以伊斯蘭的眼光審視現(xiàn)代化,促使產(chǎn)生了土耳其的伊斯蘭民族主義,最終以20世紀90年代繁榮黨的執(zhí)政達到高潮。 從1945年到1982年,伊斯蘭復興與土耳其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土耳其的伊斯蘭復興具有典型的現(xiàn)代政治斗爭的特點,即伊斯蘭教成為各政黨在政治斗爭中的一個重要工具,伊斯蘭成了各派政治勢力爭取群眾支持、獲得社會認同的政治語言?!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