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jīng)_擊力報告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瑞云  頁數(shù):351  字數(shù):3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中國新聞傳媒的“新時期”  如果把1948年《人民日報》的創(chuàng)刊作為新中國傳媒業(yè)的開端,那么迄今為止,新中國的傳媒業(yè)已經(jīng)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而1978年又是一個明顯的分界,將這60年切分為前后兩個30年。前30年可稱為新中國傳媒發(fā)展前期,后30年,我們借用文藝界常用的一個詞,將其稱為“新時期”?! ⌒聲r期的文學概念,是由新時期的歷史概念派生的。所謂歷史的新時期,就是《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里所說的:“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關于文學的新時期一般也是這樣認為的。而新聞和文學,本來就像大自然中的不同物種一樣,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類別,有著自己的屬性,而在中國獨有的政治“地質年代”里,二者經(jīng)常交叉,有著太多的相同和相似點:建國以來都代言意識形態(tài),服務于政治;都依靠大眾傳媒進行傳播;在行政上都被劃歸“宣傳口”,由宣傳部門進行管理;都具有“寫作”這一勞動屬性,而且新聞(如通訊)經(jīng)常借用文學的寫作手法,有的則直接和文學相結合,如報告文學;一些大學在設置新聞專業(yè)的時候,直接就將其置于“中文系”或“文學院”之下,或者與其并列,稱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很多大學里,教授這一專業(yè)的老師直接就是學文學的或教文學的出身,等等。二者相比,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聞,比文學更直接地記錄和見證了新中國的風風雨雨,并且和年輕的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歷經(jīng)甚至推動了一個又一個政治運動,身上被打下了深深的時代的烙印。從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提出和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時期?,F(xiàn)在回望這個新時期,可謂目不暇接、日新月異。

內容概要

本書共精選了22個30年來影響了我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新聞事件。其中有直面思想政治領域矛盾的,包括真理標準的大討論、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它們分別被稱為中國新時期兩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還包括對山西長治市市委書記呂日周的行政改革的宣傳和分析,對新時期一位剛正不阿的公安局長任長霞的追思。有對經(jīng)濟領域變革中引發(fā)廣泛爭論的經(jīng)營方式和人物的評析,包括1985年對遼寧本溪“關廣梅租賃經(jīng)營”事件的關注,及2005年對河北億萬富翁孫大午涉嫌非法融資被捕事件的追蹤。有對在急劇變化的社會層面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冷靜剖析和追問,包括1998年對“法輪功”害人真相的揭批,2003年對公民孫志剛在廣州街頭無端被收容、打死的事件的報道,2004年湖南嘉禾縣強拆民居事件的關注。這三件報道都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全國掀起了反對“法輪功”邪教組織的活動;廢除了實行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公布施行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加快出臺了《物權法》。有關注民眾生活狀態(tài),對傳統(tǒng)體制下的不合理現(xiàn)象予以“晾曬”,包括對2005年天價醫(yī)療費案的曝光,把大家詬病已久的醫(yī)療體制之癰揭開了蓋子;2000年媒體關于結婚是否需要領導同意的討論,促成了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記條例》的實施,中國公民結婚不再需要單位證明及強制婚檢,它更為重大的意義是引發(fā)了人們對公權侵犯私權的思考與討論。還有對行政方式和司法體系提出考問的,包括銅陵社會發(fā)展的大討論,對被冤殺妻的湖北農民佘祥林案的追蹤。更有為公民知情權而疾呼的,包括對2001年的廣西南丹礦難事件和2003年席卷中國大地的“非典”風波反思。需特別提及的是,書中選取的幾篇有關輿論監(jiān)督的新聞事件,充分體現(xiàn)了新時期媒體的影響力和推動作用,如渤海沉船事故、公路亂收費問題。

書籍目錄

序守望與叩問一石激起千重浪——《光明日報》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直面災難果敢發(fā)問——《工人日報》“渤海二號”翻沉事故報道開啟新時期官員問責先河參與改革進程呼喚改革精神——新華社對步鑫生的報道燃起了企業(yè)改革的星星之火透視經(jīng)濟現(xiàn)象弘揚改革旋律——《經(jīng)濟日報》關廣梅現(xiàn)象報道引發(fā)姓“社”姓“資”大討論激勵斗志的鼓點勇于改革的宣言——《銅陵報》關于改革開放的系列報道成為全國注目的熱點一聲春雷萬物向榮——《深圳特區(qū)報》長篇通訊帶給中國一個春天的故事切開消費市場背后的毒瘤——《中國消費者報》關于王海打假事件的報道喚起國人維權意識攝像鏡頭斷層掃描社會病灶——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罰要依法》向“三亂”開刀高揚科學旗幟破除現(xiàn)代迷信——《齊魯晚報》著文揭批“法輪功”展現(xiàn)媒體應有的眼光和勇氣新千年第一問:結婚為啥要領導批準?——《中國青年報》一篇文章引起公眾對“私權”邊界的勘察用正義刺破權錢交織的黑幕——《人民日報》“南丹礦難”報道扭轉媒體對突發(fā)事件的報道方式聚焦一位官場改革者沉浮的新聞價值——對呂日周的追蹤報道是媒體對當代執(zhí)政者的立體觀察和深層期待說出真相:正視人類面臨的災難——對“非典”事件的報道考問了中國媒體的職業(yè)精神和責任意識不僅僅是為一位冤魂昭雪——《南方都市報》等孫志剛事件報道洞穿了一部國家法律制度關注一家民營企業(yè)的新聞沖擊波——媒體對孫大午非法集資案的集中報道凸現(xiàn)多重社會意義勇于撥動社會的敏感神經(jīng)——《新京報》等對嘉禾拆遷的連續(xù)報道拆了官商共建的“黑屋子一位感動中國百姓的女俠——媒體對任長霞事跡的集中報道是在呼喚時代的正義草菅人命:源于對公民生命權的輕視——媒體對佘祥林案的反復追問是灑向司法執(zhí)法的清醒劑關愛生命的多重解讀——哈爾濱“天價醫(yī)療費”的新聞調查觸及我國醫(yī)療制度的諸多問題一條手機短信攪翻了一個縣——新媒體開始在信息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萬眾成一心共打“華南虎——中國網(wǎng)民的深層介入使一普通事件成為舉世矚目的公眾話題中國媒體的力量——汶川大地震快捷、全面的新聞報道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中國形象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中國新聞媒體的重大使命 ?。ㄒ唬┲袊鴤髅綇膩砭陀兄厥獾牡匚慌c空間  中國傳媒起步較晚,但從來都肩負著特殊使命。雖然有人將邸報也看做媒體的前身,但它完全不是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報紙。不過邸報已經(jīng)具有在上層建筑中通達信息的重要意義。中國近代報紙發(fā)端于19世紀初,多為傳教士所辦,用以傳播西方文化和宗教思想,到1890年此類報刊已達到76種之多。這些報紙創(chuàng)辦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文播道”,實現(xiàn)所謂“中華歸主”。到1918年,中國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徒已達到225萬人,雖占不到當時人口的0.5%,且多是因為經(jīng)濟原因而入教的“吃教者”,然而這些報紙或為外國列強的軍事侵略提供思想鼓動或情報參考,或宣傳西方科學與思想,成為近代中國人了解和學習西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其作用不可小覷。及至五四運動前后,各種報刊紛紛出版,宣傳西方科學民主,問以娛樂形式出現(xiàn)的文藝作品,成為發(fā)動革命、喚醒民眾的利器,最終推動五四運動爆發(fā),辛亥革命成功,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統(tǒng)治。  革命思想的傳播也促成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此后在中共領導的28年艱苦卓絕的奪取革命政權的斗爭中——無論是抵御外侮的8年抗戰(zhàn)時期,還是推翻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的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期間,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所主導的傳媒問的針鋒相對的斗爭都是總的戰(zhàn)斗的一部分。意識形態(tài)間的對壘在傳媒間展開,新中國締造者們的偉大思想都是在黨的傳媒上發(fā)表,然后在革命軍隊和勞苦大眾中傳播的。強有力的革命宣傳使得革命的陣營迅速強大,反革命的陣營分崩離析。說進步傳媒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為過的,它是武裝斗爭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部分。事實上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紅色的編輯記者都是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很多記者把寶貴的生命直接留在了戰(zhàn)場上。今年創(chuàng)刊70周年的《大眾日報》,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數(shù)百人為之犧牲?! ⌒轮袊闪⒑蟮?978年的近30年間,紅色政權處于一個穩(wěn)定期。這一階段的傳媒在戰(zhàn)后建設與恢復生產、維持政權穩(wěn)定中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如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宣傳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主流媒體還推出了焦裕祿、王進喜、雷鋒等一批人民從內心里敬重和喜愛的典型,為全國的干部群眾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傳媒?jīng)_擊力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