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宮

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潘鬘  頁數:252  字數:9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序二建福宮花園,位于故宮外西路西北隅,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3年),是乾隆皇帝休憩、游樂的場所,同時大量的珍寶文玩也存放在這里。因其主體建筑為建福宮,故稱其為建福宮花園,又因該花園地處內廷西側,亦稱西花園。建福宮花園占地4000多平方米,殿閣齋堂、亭臺館軒建筑各異,布局緊湊但鋪陳有致,錯落得法,盡得園林幽秀之妙。1923年6月27日,一場大火將花園毀于一旦,僅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劫后余生,所藏無數珍玩皆付之一炬,留下滿目瘡痍,一片瓦礫。這座名園從此沉寂了70余年。但人們并未有忘記它,對它所具有的歷史、建筑、藝術價值,古建界的專家們,每每念及,惋惜感嘆之余,總有讓它再現于世的情思。1995年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向國家文物局提出捐資復建紫禁城建福宮花園,幾代故宮人和建筑專家的愿望可望得以實現。1999年4月開始復建的準備工作。陳啟宗先生擔任主席的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通過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為復建工程提供全額無償捐助。復建工程規(guī)劃分為3期,占地面積3850㎡,復建建筑面積4000㎡,由故宮博物院承擔施工。故宮博物院組織20余名專業(yè)人員耗時一年,遍覽清宮檔案,包括陳設檔、造辦處活計檔、乾隆御制詩等,搜集整理出40多萬字的《紫禁城建福宮花園資料匯編》,為復建工程提供了堅實的檔案資料。技術人員據此精確地繪制出建筑圖紙。2000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復建一期工程正式開工,故宮博物院在建福宮花園遺址舉行了隆重的復建工程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張文彬,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席陳啟宗,故宮博物院領導譚斌、朱誠如、裴煥祿,著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傅熹年、于倬云、朱家溍等出席典禮,并為奠基揮鍬鏟土。一期工程首先恢復主體建筑延春閣。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大木結構基本完成,于2001年4月3日在施工現場舉行了延春閣上梁儀式。2005年11月15日,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竣工。在復建工程中,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不僅僅是一個捐款機構,而是直接參與了工程的每一個步驟。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以嚴格的標準,精益求精地將整個工程到達了極高的水平。在此特別鳴謝基金會常駐此項目的代表丘筱銘小姐,她倍于常人的付出,功不可沒。根據“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古建修復原則,園內80%的石基座沒有更換,工作人員對建福宮花園內斷裂、殘損的石刻、石座、石墩大量使用了粘結拼補技術。復建工程依循了清代的建筑法律《清工部工程做法》,同時對原材料進行嚴格的遴選把關,原則上是去原產地采購原材料。如地面鋪設的花斑石來自山西的“大山溝里”,鵝卵石來自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橫江,金磚來自江蘇蘇州御窯村,四色琉璃瓦來自北京市海淀區(qū),太湖石來自江蘇宜興,橡皮石來自河北易縣,麻來自河北,桐油來自四川廣元。復建工程共用庫金與赤金2800多克,6米長、0.4米寬的木料3000多根,瓦件12萬余件。建福宮花園的復建工程不僅重現了一座瑰麗華美的皇家花園,撫平了上個世紀紫禁城中的這片疤痕,使故宮博物院向“完整的紫禁城”的目標跨進了一大步,更培養(yǎng)、鍛煉了一支古建維修施工隊伍,使古建筑傳統(tǒng)的工藝做法得以傳承。復建后的建福宮花園以其精工細作得到各方的肯定和嘉許。中國文物學會羅哲文會長認為,復建后的建福宮花園沒有改變原來的風格,堅持“四原”(形制、結構、工藝、材料),堪稱一座文物建筑。2006年美國《商業(yè)周刊》和《建筑實錄》聯合舉行建筑“中國獎”頒獎會,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獲得最佳歷史保護項目獎。如今,建福宮花園由故宮博物院管理,珍惜其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使它成為社會公益活動的文化平臺。這里經常舉辦小型的藝術展覽、學術講座、新聞發(fā)布等文化活動,堅持和更加注重公益性原則,增強公眾的參與性。近年來,在這里已舉辦多次公益或學術活動,例如“孩子,圓你故宮夢”公益教育活動、“辛亥革命與故宮博物院建院學術研討會”、“故宮學的范疇、體系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紫禁墨存蘭亭今詠”中華傳統(tǒng)詩詞大獎賽頒獎典禮等。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公眾有機會分享這座美麗的園林,領略、傳播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承前啟后、維系和弘揚傳統(tǒng)的精神。單霽翔故宮博物院 院長2012年9月

內容概要

  “建福宮花園”位于北京故宮西北隅,初建于清乾隆年間,乾隆帝將至愛珍寶盡藏于此,并常在園內吟詩賞畫。1923年6月26日,花園突遭回祿之災,“寶庫”一夜之間化為廢墟。自此,建福宮花園沉睡在瓦礫之下長達75年之久。1999年,國務院批準了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資的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工程于2006年竣工,以傳統(tǒng)工藝結合現代技術,成為古建修復中的典范?!督ǜm: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作者全程跟蹤工程進展,研讀大量相關歷史檔案,得以全面追溯這座御苑從乾隆興建到復建竣工之間的曲折歷程?!督ǜm: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中更收入近百幅珍貴圖片,花園昔日的失落與重建的艱辛歷歷在目。

作者簡介

  潘鬘(May
Holdsworth),現居香港,出生于上海,曾在馬來西亞和英國接受教育,著有《紫禁城——大內宮苑》(Forbidden City:
The Great Within, I. B. Tauris, Discovery Channel Press and
Odyssey, 1995),《香港故事》(與葛露蓮合著,The Hong Kong 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及《洋鬼子》(Foreign Devi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書籍目錄

序一 陳啟宗
序二 單霽翔
紫禁城地圖
第一章
回祿之災
一個瓷瓶與一個瓷盤
第二章
乾隆造園
《女史箴圖》
第三章
園映夕陽
一幅繪畫和一幀照片
第四章
緣何火起(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鄒愛蓮、唐益年、楊永占合著)
到底有多少損失?
第五章
復建源起
保護紫禁城建筑
第六章
石作之工
再現輝煌 郭旃
第七章
木作之工
花園中的書法
第八章
瓦作之工
脊獸
第九章
油漆彩畫
畫飾
第十章
花木山石
敬勝齋內部裝飾
第十一章
營造展示
花園里的現代空間 畢衛(wèi)
建福宮花園年表
中正殿
鳴謝及資料來源
圖片版權信息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回祿之災那是1923年6月26日的晚上。當天日里下過一場大雨,可是入夜后微風輕拂,空氣清新而涼爽。夜里,紫禁城大門緊閉,與世隔絕,悄然無聲。太監(jiān)一邊關上大門,一邊呼喊:“搭閂,下錢糧、燈火小——心——!”對于這種循例的警告,大伙兒都習以為常,渾然忘卻了其蘊含著防火的意義。夜幕降臨,紫禁城西北側的建福宮花園內沒有亮起燈火,這里已無人居住,主要用作貯藏珍品。四野無聲,只剩下花園的老樹颯颯作響,周圍一片漆黑寂靜。直至午夜,一道怪異的光從花園極遠一角,一個門口匾額刻著“德日新”三字的內室——敬勝齋之中放射出來。建福宮花園南墻的另一邊,喇嘛正在中正殿念經。中正殿內貯藏有諸多佛經、佛像和一座約33厘米高的金塔。清朝皇帝對于宗教儀式一絲不茍,在紫禁城的這一區(qū)域內共興建了三座藏傳佛教的佛堂,分別是中正殿、寶華殿和雨花閣。佛堂主持儀式的喇嘛剃度前為宮內的太監(jiān),他們每天從早到晚定時到佛堂點香和誦經。建福宮大火就是其中一個太監(jiān)喇嘛馬來祿在換更時發(fā)現的。這時,敬勝齋起火了。熊熊烈火如潮浪般涌出窗門,直奔相連的回廊。盡管馬來祿看到后大吃一驚,他還是沉著冷靜地通報了敬事房。敬事房啟動警報后的幾分鐘,太監(jiān)們已趕到起火現場盡其所能救火??墒?,兩天后一份北京報紙卻尖銳地報道說,這些太監(jiān)們驚呆了,除了救回少量物品,他們只能像一群弱智的低能兒戳在那里。馬來祿最終受不了激動和惶恐,昏了過去。當北邊的夜空泛起一片紅光之時,紫禁城外,英國使館的周嘉生(JosephCarson)和妻子周倩雅(TatianaCarson)正在北京飯店的頂樓花園跳舞??吹窖矍暗木跋螅麄冾D時驚呆了。須臾間,他們直沖下樓,試圖尋找起火現場。這時,使館的另一位秘書嘉士居(Gascoigne)和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IreneStaheyeff)也一起去了。兩天后,艾琳芙寫了一封信給在上海的母親:“我們包了一輛人力車,出發(fā)去現場看個究竟?!苯诸^擠得水泄不通,人力車、汽車、人潮似乎都沖著同一目的,趕往紫禁城的北門。到了神武門,大家突然停了下來。艾琳芙在信中續(xù)說:“我們曾三次要求進門,三次均被押返。因為除了官員,不只是外國人,連中國人也不許進宮?!迸c此同時,北京內城消防隊的消防員、駕駛著水車的意大利使館守衛(wèi)、北京市警察、軍隊、紫禁城禁衛(wèi)軍和鄰近的民眾也蜂擁到門前,喧鬧聲震耳欲聾。盡管黑煙已經籠罩整個上空,宮廷守衛(wèi)仍堅稱未得上頭指示,不能開門。紫禁城內,內務府大臣紹英發(fā)狂似的到處找溥儀。愛新覺羅?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他還在紫禁城內的“小朝廷”享有皇室待遇。當紹英終于在紫禁城西邊的一座宮殿里找到溥儀時,已經是凌晨1時20分了,大火已經燃燒了超過一個小時。清朝宗法規(guī)定,沒有皇帝恩詔,外人一律不得進宮。溥儀最終還是容許開放東墻的一個側門讓消防員和人群進入。東墻的入口距離建福宮花園將近1.6公里,比較紫禁城的四個入口,這條路線是最遙遠、最迂回的。凌晨2時50分,消防車陸續(xù)到達,從嘉士居、艾琳芙、周嘉生和周倩雅身邊掠過。這時,他們也跟著趕往建福宮花園。大火現場,紹英正在一片混亂當中指揮救火行動,略帶荒謬的情景叫人哭笑不得。太監(jiān)來回奔跑,毫無章法,亂七八糟,從閣樓中胡亂取出一些家具和裝飾物。此刻,火勢瘋狂蔓延,除了石地臺和石地基以外,火焰吞沒了所有東西,包括柱子、墻壁、椽子、橫梁……之后,根據目擊者所言,九米高的火柱直沖上天,而大火過后,遺下的只是一堆荒涼的火星、煙塵、炭屑和灰燼。在意大利前飛行員利華(M.Riva)的協助下,意大利使館的消防員頑強地跟大火拼搏,可是火勢實在太大了。對美國使館的求助亦音訊全無,艾琳芙在信中也投訴道:“哼,媽媽,這些美國佬糟透了。因只有他們才有消防隊,我們分別在酒店和紫禁城撥了四通電話向他們求助,但是這班豬玀卻沒有出現?!备愕氖?,紫禁城沒有自來水。在水龍軟管能從井里和壕溝取水之前,一定要想法子立刻取得水源。此外,由于時值夏季,壕溝的水位很低。上頭下了道命令打開控制地下水的閘門,但打開閘門也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一桶桶水通過人鏈傳到火場,周倩雅也旋即加入。多年以后,溥儀在其自傳中曾簡略提到周倩雅,但她卻被形容為一個霸道的外國女人:在救火的時候,中國人、外國人,紫禁城里的人、城外的人,人來人往,沸騰一片,忙成一團。除了救火還忙什么,這是可以想像的。但紫禁城對這一切都表示了感謝。有一位來救火的外國太太,不知為什么跟中國消防隊員發(fā)生了爭執(zhí),居然動手把對方打得鼻子出了血,手里的扇子也濺上了血。后來她托人把這扇子拿給我看,以示其義勇,我還在上面題了詩,以示感謝。根據當晚目擊者之一艾琳芙所言,溥儀看起來只是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她在信中寫道:“人們?yōu)樾』实鄹械诫y過,他只是一直站著,被親信包圍住,呆呆地看著這一切?!比欢?,他還能想到為消防員提供茶點以維持體力。于是,有人捎來了茶水、啤酒、餅干、糕點和水果。時間點滴流逝,可是很明顯,消防員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了?;饒鰷囟确浅8?,他們只能往后退靠墻,在大火的周邊潑水。將火撲滅是沒有希望了,惟一能做的是控制住火勢??尚业氖牵L勢減弱了。盡管如此,大火還是越過隔墻蔓延到中正殿,中正殿也一同化為灰燼。黏稠的空氣里,片狀的煙灰緩緩散落,在悶燃的樓閣間來回飄浮,再飄落到灼熱碎裂的石頭上。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ReginaldJohnston,1874—1938)接到召喚,在黎明前趕到了現場。他在其著作《紫禁城的黃昏》(TwilightintheForbiddenCity)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我看見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視眼前的景象。幾位親王也抵達了現場。內務府的官員對滅火之事一竅不通,卻煞有介事地對著秩序井然的意大利消防員吆五喝六。當我抵達時,火勢依然猛烈。走近皇上跟前,我驚訝地發(fā)現現場還有三名歐洲人,其中一位是女士,身上穿著一小時前還是美輪美奐的晚禮服,微笑著從濃煙里走出來。他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的衣服以后不可能再穿了。第二是我私底下認識他們三人。嘉士居和周嘉生是英國使館的職員,另外還有周嘉生的太太。我把他們介紹給皇上和皇后,二位陛下當場感謝他們熱心而勇敢地幫忙救火。之后,他們告訴我他們在北京飯店的頂樓花園發(fā)現火勢后,立刻趕到了紫禁城。起先,他們被守衛(wèi)阻撓不許進門,后來他們混入意大利消防員里,才成功進來了。直到早上7時,大火才平息,余下低云般的縷縷煙塵,繚繞在垂死掙扎的火種上。此時,建福宮花園一片頹垣敗瓦,全部建筑只余熏黑的外殼和冒煙的瓦礫。一個瓷瓶與一個瓷盤1923年大火的遺物穿越時空,流落到了英國倫敦。其中一件為一間私人住宅增添光輝,另一件則成為某間中國瓷器博物館的館藏。第一件是周倩雅女兒查若琳(TatianaBrowning)所擁有的牛血紅釉瓷瓶。周倩雅本姓Staheyeff,家人屬于俄羅斯革命及內戰(zhàn)期間反對共產黨的政治派別,史稱“白衛(wèi)軍”,后逃亡,并定居上海。1921年夏天,周倩雅受聘為英國駐北京大使艾斯敦爵士(SirBeilbyAlston)女兒露絲(Lucy)的家庭教師和同伴。周倩雅年紀沒有比露絲大很多,很快就融入新環(huán)境、新生活,何況當時的生活就像是一場無止境的玩樂。她定期給上海的母親寫信,信中提到:我們在早上上課。午餐通常都是在家里和客人吃,除非有官方的事。由于天氣開始回暖,午餐后我們一般會休息一會兒,然后便打網球、觀光、散步或拜訪露蒂(Loody,露絲的小名)的朋友。我們昨天開車去天壇。天壇很美,白色大理石映襯湛藍的天空,公園里還有許多大樹環(huán)繞。此外還有西山野餐,觀看賽馬,購物(有中國商人“來到家中的內廳”展示刺繡和瓷器),到不同的使館晚宴,還有在北京飯店跳舞,周倩雅嘗試跳過“一次華爾茲,但沒有跳狐步舞”,生活十分多姿多彩。她接到許多邀請,以致“這個冬天,我必須做幾套晚裝。你知道嗎,你女兒我可是個萬人迷,衣裳裝扮受到不少人贊賞哩。”英國使館的副秘書周嘉生可不只喜歡她的衣裳裝扮,1923年的夏天,他更娶周倩雅為妻。周倩雅的魄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他早已略知,大火當晚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以下是1923年6月27日《字林西報》(NorthChinaDailyNews,英文報紙)的報道,可供考證:皇上致謝前皇宮大火后的星期天,發(fā)生了有趣的續(xù)集。皇上鄭重感謝四位在救火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外國人。內務府的三位大臣派出他們的代表送來問候狀及內務府總管的感謝信,信中說明他受皇上之命,感謝英國使館的周嘉生、周倩雅夫婦、嘉士居,還有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在撲滅宮里大火中所提供的幫助。為表謝意,皇上每人贈送皇家珍藏牛血紅釉瓷瓶和青花瓷器各一,上面更印有皇上的御璽。禮物是對各人當晚辛勤而勇敢的表現之嘉許。各人當晚獲準進入火場,冷靜自主地組織一班驚慌失措的隨從有條理地滅火。周倩雅特別受到同伴的贊賞,而皇上也感謝她當晚表現出的勇氣和堅定。第二件遺物為一只在大火中幸存的汝窯瓷盤,現存放于倫敦大學戴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DavidFoundationofChineseArt)。淺弧腹,折沿,矮圈足,此盤為公元12世紀早期的出品,當時正是中國瓷器的全盛期。此盤釉面帶細開片,出窯時原呈天青色。底部有“乾隆乙亥夏御題”七個字?!叭辍笔侵溉曛?,北宋時期出產青瓷的官窯所在地。“乙亥年”說明題款的年份是1779年。戴維德爵士(SirPercivalDavid)于1892年在印度孟買出生。他曾在孟買和劍橋讀過大學。原本立志當律師,后來對東方藝術興趣漸濃,遂轉為研讀中文。他在1924年初次來到中國并首次目睹紫禁城的珍藏。宮廷藏品數量驚人。1860年圓明園遭外國軍隊掠奪,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奪去大量宮廷藏品,當時所流失的數量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實,每當國庫空虛時,清朝皇族本身亦毫不客氣地將宮廷藏品變賣。1901年,慈禧太后(1835-1908)向鹽業(yè)銀行借錢,以宮廷的古董作抵押,當中包括一些瓷器。銀行最后把其中的40件抵押品賣給戴維德爵士。溥儀退位后至少兩次,分別在1922年和1924年,以宮廷的金碟及和金飾作抵押,向銀行借貸。其中一次沒把黃金贖回,“賣”給了貸款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因此,經過變賣、偷竊及掠奪,紫禁城內很多的藏品逐漸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在1923年建福宮花園大火中搶救回來的遺物,后由北京的古董商人出售。這只汝窯瓷盤,據說是戴維德爵士在1924年的第一件收獲,也正是其中一件遺物。它的天青色釉面現在幾乎變成暗灰色,還帶有粉紅色污點。據說,這只瓷盤可能曾放置于青銅器附近,那些粉紅色污點可能是大火中熱熔的銅液濺上造成的。

編輯推薦

《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編輯推薦:1、飽藏乾隆帝至愛珍寶的紫禁城“建福宮花園”如何在1923年夏夜毀于一旦?2、七十多年后,在一片斷壁殘垣上修復花園,又歷盡多少艱辛?3、古建修復的意義與用途問題究竟何在?紫禁城因建福宮花園的重建而更加完整了嗎?4、《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四色彩印,以百幅珍貴圖片全景展現紫禁城“建福宮花園”的輝煌與失落及復建艱辛;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碰撞,引發(fā)一段段扣人心弦且發(fā)人深省的故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建福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內容很好,介紹的很好。很值得一看,我個人很喜歡。
  •   大贊的一本書啊
  •   雖然有點小貴,不過還算比較值~了解很多~還有就是喜歡全彩圖的書啊
  •   喜歡這類題材的書。
  •   典型的中國潛規(guī)則
  •   受了某些評論的影響,原來都不想買這本書,但因為是有關故宮的,仍忍不住買了。意外的發(fā)現:非常喜歡這本書。紙張也非常好!
  •   書的價格偏貴,性價比不高,用紙質量很一般,為什么不出大冊,用上好的印刷紙呢?這個題材及做修復工作之人如此用心,感覺書出得很草率。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