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鄭巖 頁數:389 字數:427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鄭巖自選》以眾多考古發(fā)現中的壁畫為研究對象,向讀者展示了一副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民間生活畫卷。
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致可以反映作者鄭巖過去二十多年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情況。
作者簡介
鄭巖,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美術考古。著有《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1992)、《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2002)、《中國表情》(2004)。合著有《山東佛教史跡》(2007)、《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2007)、《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圖像》(2008)。合譯有《禮儀中的美術》(兩卷,2005)等書。
書籍目錄
山東臨淄東漢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
考古發(fā)現的三國繪畫
涼州魏晉壁畫墓初論——河西與中原文化關系的一個視點
酒泉丁家閘五號墓社樹壁畫考
南昌東晉漆盤的啟示——論南北朝墓葬藝術中高士圖像的含義
逝者的“面具”——論北周康業(yè)墓石棺床畫像
塔與城——管窺中國中古都城的立體形象
八世紀的民間造塔運動——“小龍虎塔”初論
山東長清靈巖寺“鐵袈裟”考
阿房宮——記憶與想象
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圖像
說馬三題
從中國古代藝術品看關于蛇的崇拜與民俗
漢畫像石拓片辨?zhèn)卫f
“毛寶畫像石柜”辨?zhèn)?br />考古學提供的僅僅是材料嗎?
論“美術考古學”一詞的由來
中國美術史的另一種書寫
章節(jié)摘錄
一種常被使用的通史寫作框架是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的“四分法”。這種結構實際上是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逐步形成的,是否可以直接用于中國美術史的寫作,尚需要分析。比較明顯的問題是,考古材料在這個系統(tǒng)中被切割得十分零碎。例如,一處寺院遺址既有塔和殿堂等建筑,又包括塑像與壁畫。這樣一個造型藝術的系統(tǒng)是一個整體,在歷史上或曾與宮廷、藝術家、信眾等人群產生直接的聯系,與晨鐘暮鼓、經聲佛號融為一體。而在“四分法”的系統(tǒng)下,我們會在第78頁看到壁畫被作為繪畫史材料加以介紹,但卻要翻到第94頁的雕塑部分去了解它的塑像,再翻過12頁去查看其建筑,至于壁畫和塑像的關系、塑像和建筑的關系、寺院和事件及人物的關系、藝術作品與宗教思想的關系等等,就難以寫入這部著作了。同樣,在這樣的寫作框架下,秦始皇陵兵馬俑不再被看作喪葬的一部分,而是像展廳中的一尊尊雕塑一樣被欣賞和分析;我們也要為將一件青銅器究竟是放在“工藝美術”還是放在“雕塑”的章節(jié)中介紹而苦惱?! 嬍费芯恐需b藏與品評的傳統(tǒng)也深刻地影響著對考古材料研究。在考古學家看來,所有保存于地下的古代遺存,彼此之間是平等的,無論是金銀珠玉還是古人的垃圾糞便,在考古研究中的價值是不可互相替代的。這樣的觀念,與早在《歷代名畫記》中就已形成的以品級來評判畫家的系統(tǒng)并不一致。人們處理這個矛盾的途徑往往是從考古發(fā)現中選定一些“名品”,例如,那些一次次展出,一次次入選圖錄或教科書的古代文物,就很有可能成為美術史中的“名品”。問題是,這些所謂的“名品”往往是劫后余生的幸運兒,只要大致看一下殷墟發(fā)掘報告,就會發(fā)現所有商王陵墓幾乎被盜一空,將所謂“體量最大的青銅器”這頂桂冠戴在司母戊鼎的頭上純屬偶然。誰敢保證歷史上沒有更大的一件青銅器存在?誰敢保證這個記錄不會被將來的發(fā)現打破?按照博物館文物定級的做法,確定文物等級的標準是所謂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這兩個標準都是相當模糊的,在操作過程中,鑒定委員會成員的個人經驗,甚至威望,都會在鑒定結果上留下很深的印記。實際上,大多數被一次次提到的“著名”文物,往往出自名不見經傳的工匠之手?!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