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鄧新華  頁數(shù):34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以西方現(xiàn)代接受美學為參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和中西文化與文論對話的雙重視閾下,對中國古典文論所蘊含的豐富的有關(guān)讀者文學接受反應(yīng)的材料進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闡發(fā),勾勒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揭示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獨具的理論內(nèi)容和理論特征,彰顯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義,為建設(shè)有民族特色的當代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提供有益的理論借鑒。

作者簡介

  鄧新華,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三峽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三峽大學湖北省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湖北省文藝學學會副會長,宜昌市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學術(shù)月刊》、《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shù)專著《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觀照》、《古代文論的多維透視》、《中國古代文學解釋學研究》等。

書籍目錄

緒論一、重建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可能性二、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研究對象和范圍三、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基本特點四、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分期五、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研究原則和方法六、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現(xiàn)代意義第一篇 先秦: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早熟期引言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詩歌接受活動與接受詩學的濫觴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獻詩”、“采詩”、“引詩”和“賦詩”第二節(jié) 關(guān)于“論詩”第二章 “詩言志”與“賦比興”的詩歌接受理論第一節(jié) “詩言志”的詩歌接受理論第二節(jié) “賦、比、興”的詩歌接受理論第三章 先秦時期文學接受的三種方式第一節(jié) “觀詩”——偏于鑒賞的接受第二節(jié) “用詩”——偏于實際的運用第三節(jié) “說詩”——偏于意義的闡釋結(jié)語第二篇 兩漢: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異化期引言第四章 從漢儒說《詩》看兩漢接受詩學的異化第一節(jié) 漢儒說《詩》的政教接受取向第二節(jié) 漢儒說《詩》的“美”、“刺”理解模式第三節(jié) 漢儒說《詩》的“比”、“興”釋義方法第五章 從漢儒評《騷》看兩漢接受詩學的異化第一節(jié) 尊《騷》為經(jīng),將屈騷評論納入經(jīng)學的軌道第二節(jié) 依經(jīng)立義,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原則作為屈騷評價的根本準則第三節(jié) 以經(jīng)評《騷》,對屈騷藝術(shù)特色的遮蔽與消解第六章 從漢儒論賦看兩漢接受詩學的異化第一節(jié) 依傍《詩經(jīng)》以抬高賦體文學的地位第二節(jié) 片面強調(diào)賦體文學的諷諫作用第三節(jié) 儒家功利主義的賦體文學接受準則結(jié)語第三篇 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自覺期引言第七章 葛洪的文學接受理論第一節(jié) “華章藻蔚,非朦瞍所玩”——關(guān)于文學接受的能力第二節(jié) “觀聽殊好,愛憎難同”——關(guān)于文學接受的差異性第三節(jié) “廚錦麗而且堅,未可謂之減于蓑衣”——關(guān)于文學接受的價值取向第八章 劉勰“知音”的文學接受理論第一節(jié)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知音》篇理論性質(zhì)的三種界定第二節(jié) 《知音》篇是中國古代的文學接受論……第四篇 唐、宋: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深化期第五篇 明、清: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拓展期第六篇 余論:中國古代的文學接受方式主要參考文獻作者發(fā)表與本書相論文目錄輯覽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中國古典美學提出的“玩味”的鑒賞理論和接受方式與西方接受美學對作者、作品和讀者的地位及其作用所以存在上述認識上的差異,究其根源,還是各自賴以生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當代西方文化是以大膽執(zhí)著卻又不無偏激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其顯著特征的,休斯在那本著名的《歐洲現(xiàn)代史》中說道:“不論在哪一方面,20世紀風格都共同具有對上一世紀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文化創(chuàng)新者拋棄了他們祖輩的教訓,有意識地選擇了新的詞匯來表現(xiàn)自己?!闭窃谶@種立足于沖突和創(chuàng)新,不承認獨一無二的權(quán)威,不承認固定的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氛圍之中,接受美學才能夠提出那一整套與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大相徑庭的理論主張,才那樣不無偏激地高揚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獨立價值,甚至不惜以犧牲作者與文本為代價?! ∨c西方現(xiàn)代反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相反,中國古代文化洋溢著一種以和諧為主要特征的“中和”精神。中國人把一切事物都“一分為二”,強調(diào)觀察、認識事物要看到兩個方面,這種“中和”思想不僅是儒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幾乎貫穿一切,涵蓋萬有。這種“中和”精神也內(nèi)在地制約和規(guī)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提出的“玩味”的鑒賞理論和接受方式對作者、作品和讀者的認識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接受美學;它既不認為作者是文學作品的最高主宰,也沒有無視作者其人;既不認為文學作品等同于作品的語言符號,也沒有忽視作品自身的審美特性;既不認為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接受是機械的反映,也沒有把讀者當作文學作品意義和價值的獨創(chuàng)者。劉若愚先生曾經(jīng)指出過:“中國批評家通常是折衷派或綜合主義者。”這話對于倡導“玩味”的接受方式的文藝家、美學家來說,也是適用的??傊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中和精神澆灌了中國古代美學提出的“玩味”的鑒賞理論和接受方式,使它對作者、作品和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認識顯得全面而辯證,從而彌補了西方接受美學的一些不足。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