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陸致極 頁數:190 字數:11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是一份關于出生時間與體質之間相關性的研究手記。通過對100多個案例的體質測試、以及相應的出生時空的計量分析,作者發(fā)現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相關性?!队忠环N"基因"的探索》記錄了整個探索的過程。在對案例的出生時空信息的解讀中,作者歸納出了8種體質11小類的先天體質傾向基本式?!队忠环N"基因"的探索》對屬于先天稟賦之一的時空基因的探求,若能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則將豐富和深化目前的中醫(yī)體質學理論,為當今中醫(yī)治未病的廣泛社會實踐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
陸致極,1949年生于上海。1981年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1991年美國伊利諾大學語言學系博士。出版的著作有《計算語言學導論》、《計算語言學》、《漢語方言數量研究探索》、《八字命理新論》、《八字與中國智慧》(《八字命理新論》增訂版)、《中國命理學史論: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的研究》等,并在《中國社會科學》等中外學術雜志發(fā)表語言學論文二十余篇。
書籍目錄
序言:源頭尋活水古樹發(fā)新枝(陳業(yè)孟)
前言
1.一個令人驚奇的發(fā)現
2.中醫(yī)體質學
3.中國人的九種體質
4.先天體質
5.氣——陰陽——五行
6.運氣學說
7.氣的運行節(jié)律
8.時空基因
9.最初的案例
10.編碼程序
11.一個新的領悟
12.從大氣的圓運動到中醫(yī)的五臟系統(tǒng)
13.第一個案例的解讀
14.觀測數據
15.陽虛質
16.陰虛質
17.氣虛質
18.痰濕質
19.濕熱質
20.血瘀質
21.氣郁質
22.特稟質
23.小結:體質類型基本式
24.體質類型的“預測”
25.從先天體質到疾?。喊┌Y病案
26.讓通向未知的門半開半掩
附錄1 中醫(yī)五臟系統(tǒng)生理功能簡述
附錄2 體質與疾病相關性研究的部分論文結論摘編
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傅杰英在《中醫(yī)體質養(yǎng)生》中進一步解釋道:“體質由四方面組成: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性格心理。這四方面可以高度概括為:形和神?! 靶沃饕切螒B(tài)結構,比如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發(fā)、血脈等,也就是人體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態(tài)結構的物質部分?! 吧癜üδ芑顒印⑽镔|代謝過程、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水谷營養(yǎng)在體內被吸收利用轉化排泄、性格特征、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 靶紊窠Y合就是生命,形神和諧就是健康,形神不和就是疾病,形神相離就是死亡。因此凡是說到體質,一定是包含形神兩個方面?!薄 ★@然,中醫(yī)學的體質概念,有兩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強調人體體質的形成基于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yǎng)兩個基本因素。先天因素是人體體質形成的重要基礎,決定了體質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個體體質的特異性。后天的調養(yǎng)又可影響體質的轉化,以及體質類型的改變,使體質同時又具有動態(tài)可變性和后天可調性。簡而言之,是由先、后天多種因素構成影響體質的內外環(huán)境,共同作用于人體,形成了個體不同的體質特征?! ∑浯?,它也突出了傳統(tǒng)中醫(yī)學“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和“天人一體”的自然觀,充分體現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 “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和延續(xù)的基本特征。神由形所生,依附于形而存在,但神又作用于形,是形的功能表現和主宰。形壯則神旺,生命活動正常;形弱則神衰,生命活動異常;形體衰亡,生命便告終結。因此,作為中醫(yī)學的“體質”,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形體。它不僅包含了形體要素,而且也包含了精神心理要素。它是一定的軀體素質與一定心理素質的綜合體。這正如張登本教授所指出的:“如何對待有關‘心理活動’的相關內容,是中西醫(yī)‘體質學’最大的差異。由于西方體質學將心理活動另辟獨立學科而專項研究,中醫(yī)體質學和其他任何一門攜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學科一樣,都必然存在著無法抹去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因’所賦予的‘指紋圖譜’烙印。正如《解讀》中所言,心理活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最重要也是最顯著的機能,同時心理活動也是人類多種生理機能的綜合表現,更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生命體的顯著特征,……假如將‘心理活動’的全部內容完完全全地從中醫(yī)體質學知識中剔除而只言形態(tài)結構和機能狀態(tài),那會使中醫(yī)體質學研究的對象成為沒有思想、沒有情感、沒有心理活動的‘植物人’的體質狀態(tài)?!薄 疤烊艘惑w”是生命存在的客觀條件和必然規(guī)律。人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之中,不僅與自然環(huán)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而且自然環(huán)境也提供了人賴以生存的必需條件。人體在能動地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不僅維持著自身穩(wěn)定的機能活動,而且體質狀況也必然烙下了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印跡。清代徐大椿說:“人秉天地之氣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這就指出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在體質上會有差異性。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