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許錦文  頁數(shù):284  字數(shù):27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父親李少春先生離開我們已有36個年頭了,今年是他92歲誕辰,上海人民出版社要出版我父親的傳記,許錦文先生來電話,要我為該書寫篇序,我感到十分高興,同時也勾起我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父親自學戲伊始就深受爺爺李桂春的影響。爺爺曾對父親說:“我在科班學的是梆子,出科后覺著不行,就改二黃了。文戲、武戲我都唱,老生、武生、花臉、彩旦我都唱。你也要文、武都行,還要比我好、比我強才行。要學好的,誰好咱們就學誰,要學那最好的,將來再到北京深造,一定要超過前人?!睜敔攲Ω赣H的教導,對他以后的藝術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父親在心中暗暗立下志愿:“一定要好好學,刻苦練,誰好我就要超過誰?!?   父親小時候身體較弱,為了鍛煉身體,8歲開始練功,10歲那年,爺爺先后請來了沈延臣先生和朱四爺,正式教父親練功,同時又請丁永利先生教武生戲,請陳秀華先生教老生戲。    父親和叔叔(李幼春)每天早晨6點鐘起床練功,練拿頂下腰翻跟斗,8點開始練腿功、飛腳、掃腿、旋子,ll點開始練把子功,排練打蕩子。下午1點半開始跟丁先生學武生戲,晚上6點到8點跟陳先生學老生戲,吊嗓子,9點開始上一小時文化課,10點半睡覺。這就是一天的時刻表。一年當中,只有春節(jié)初一到初五休息。    1938年,父親首次挑班唱戲,在天津打炮,獲得圓滿成功。10月19日在北京拜余叔巖先生為師,正式進入余派藝術殿堂,學習余派。    在李派藝術中,學習很多蓋派的東西,但不是“拿來用”。父親說,向老師學,也要向同行學,別人的好東西就應該學,但不要硬搬,原封不動地拿來用,要把人家好的地方學到手,再把它化了,就是在學得人家好的東西的基礎上,自己再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前進。原封不動地學來用,這本身就是懶,永遠是跟著人家的屁股后面走,沒出息。另外,還有個風格統(tǒng)一的問題,這個人的好的拿一點,那個人的好的拿一點,不把它們化成一體,必定是一骨朵、一塊,把酸、甜、苦、辣都放在一塊了,讓人家怎么吃?    父親特別重視創(chuàng)作,在教我《戰(zhàn)馬超》一劇時,教到一半,對我說,“夜戰(zhàn)”你自己去編!當我編好向他匯報以后,父親才教給我后半出。    李派藝術是在繼承傳統(tǒng)、博采眾長的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根據(jù)劇情和人物的需要,充分使用京劇藝術手段來表現(xiàn)人物。例如,如何才能演好“孫悟空”這個人物?父親說:“孫悟空這個人物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愿,人們把這個人物作為一種精神依托,讓他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我把你天上、地下鬧個天翻地覆,閻王爺也敢打,皇上也敢反,自立齊天大圣。人民用這個人物來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鬧天宮這一段是塑造這個人物最成功的一段,這個角色雖然是猴,但不是一般的猴,不能演猴,就去學猴,模仿猴,那樣演出來只能是個小猴。孫悟空是猴王,要有王的氣度,不能把一個猴王演成一個小毛猴,在舞臺上毛手毛腳,在那兒抓耳撓腮,動作零零碎碎;一副猴頭猴腦的像,那是王嗎?也不能演出一副兇相,兇了,這個人物就不可愛了。要演成美猴王,要抓住‘美’和‘王’這兩個字;動作要大,要沉穩(wěn),要美,要有風趣;既要有王的氣度,又要有瀟灑的優(yōu)美,動作一定要準,要靈巧敏捷,心里總有事,總在動,不閑著,可又不能輕浮?!?   在演出了《滿江紅》后,父親說:“我演的岳飛是余派,是楊派、蓋派?都不是,我是‘岳派’,我是‘人物派’?!?   父親對他演過的老戲,也都做了整理和再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和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李派”。在父親的藝術生涯中,走的是一條“繼承傳統(tǒng),博采眾長,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之路,他把一生獻給京劇事業(yè),對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海是我父親出生和童年生活過的地方,由上海來出版父親的這本傳記,我覺得很有意義。謹寫此短文,表達我對敬愛的父親李少春先生深深的懷念。    李浩天    2011年8月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許錦文,1937年生于江蘇清江浦(今淮安市)。早年入上海同濟大學化學系供職,后調(diào)社科系任文化藝術教研室主任、講師、副教授,現(xiàn)受聘為該校傳播與藝術學院教授。編著《京劇余派老生唱腔集》、《余叔巖與孟小冬唱腔集》、《楊寶森唱腔集》等10余部,出版京劇曲譜《白帝城》、《臥龍吊孝》、《秦香蓮》等10多種。曾被評為上海市優(yōu)秀藝術獎、臺灣長谷集團設立的獎教金教學研究獎等。

書籍目錄

序一
序二
小引
一 父親桂春
二 幼年習藝
三 初登津門
四 首演天津
五 進京“趕考”
六 余門深造
七 師徒裂痕
八 少春完了
九 郎舅之爭
十 “衣錦”還滬
十一 李侯之戀
十二 輟演奔師喪
十三 結識石揮
十四 十大頭牌
十五 臺灣之行
十六 自編自演《野豬林》
十七 《野豬林》三進中南海
十八 “將相”失和
十九 生凈爭演《將相和》
二十 音韻改革
二十一 總理推薦《響馬傳》
二十二 《赤壁之戰(zhàn)》獻國慶
二十三 創(chuàng)排“岳派”《滿江紅》
二十四 拜師蓋、周
二十五 電影藝術片《野豬林》
二十六 和平使者
二十七 身輕如燕《三岔口》
二十八 猴戲與《大鬧天宮》
二十九 《灞陵橋》及關羽戲
三十 全能演員
三十一 戲外情趣
三十二 現(xiàn)代戲典范《白毛女》
三十三 不堪回首《紅燈記》
三十四 十年磨難
三十五 與世長辭
三十六 李門有后
三十七 師承與傳人
三十八 身后榮譽
三十九 來自同行及各界人士的贊語
四十 李少春年譜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李桂春,小名春子。1885年9月5日(清光緒十一年農(nóng)歷乙酉七月二十七)生于直隸(今河北)省霸縣(今霸州市)策城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排行老三,名叫李三會,雇工出身。小春子童年有個不完整的家庭,大概三四歲時,父親李三會就去世了,寡母朱氏帶著春子回到辛樟村娘家居住,依靠織蓆、編簍維持生活。春子7歲那年,當?shù)卮汉登餄?,年景不好,窮困簡直壓得他們母子透不過氣來,寡母只得將春子寄養(yǎng)在他舅父朱萬有家中,自己去天津做女傭。后來朱萬有因外出做工,無奈又將春子轉寄養(yǎng)在本村一個堂姐夫馬興連家。馬家開豆腐坊,年幼的小春子跟著馬家人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豆腐,起早摸黑,天天吆喝,日子一久,競喊出一條好嗓子來。后來他到上海排演《姜子牙賣面》時,開口一喊,嗓門極好,而挑擔走路極有技巧,且富于生活氣息。所以桂春常對人講,自己嗓子好,就是在七八歲時賣豆腐喊出來的。李桂春的這句話,對兒子李少春后來在現(xiàn)代戲《紅燈記》的設計也有影響。李少春將磨刀人“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設計到唱腔中是有生活體驗來源的。    春子13歲時,附近有個叫“永勝和”的梆子戲班來到辛樟村唱戲。小春子一看非常喜歡,就和舅父朱萬有吵著要去戲班學戲。當時“永勝和”戲班正巧在四鄉(xiāng)各地招收學員,舅舅為這個沒有父親的外甥前途著想,為孩子將來有碗飯吃,學唱戲或許也是一條能養(yǎng)活自己的道路。孩子母親愛子心切,起先不許他去學唱戲,想留在身邊作伴,但家庭生活處境,實在窮困艱辛,最后娘舅做主,也就同意帶著春子前去應試,班主一見春子長得結結實實,虎頭虎腦,就叫他學一句“哇呀呀……”!憑著春子叫慣了“賣豆腐”的高亢好嗓子,不用說就被收留了,并當場跟戲班班主劉鐵三簽立一個學期七年的生死字據(jù),正式起名叫李桂春。    該科班二黃、梆子雙管齊下,李桂春入科后,主要學老生,也兼學武生、花臉。開蒙教師為齊撫元與吳吉發(fā)。學的都是梆子劇目,如《桑園會》、《南天門》、《回荊州》等。由于李桂春進科班已是大孩子了,領悟力強,又很刻苦,16歲那年即正式登臺演出,因嗓子洪亮,一唱即紅。觀眾給他起了雅號叫“豆腐紅”。這一雅號聽上去并不太雅,教戲的老師就對他說:“看你臉盤和身材,倒像咱們梆子演員老生行紅角兒劉興順。他長得像蒙古‘韃子’,人家叫他‘韃子紅’,他自稱‘老達子’。你以后就叫‘小達子’吧!”    七年坐科,受盡煎熬,李桂春也練得一身功夫,學會了一肚子戲。滿師后,就正式用“小達子”藝名,出外闖蕩。20歲他到了天津,投宿一家小客棧。當時警方正在搜捕革命黨人,河東偵緝隊見他五短身材、腰圓膀闊,既不像客商,也不像個莊稼漢,形跡甚是可疑,競把他當作革命黨人拘捕審訊。鬧了半夜,原來是個剛剛出科唱戲的。負責審訊的隊長楊玉芳是個戲迷,愛好京劇,也會唱梆子,他的妻子也是霸縣人,與李同鄉(xiāng),問來問去,還沾了一點兒親。從此,二人成了好朋友。    P20-21

后記

《菊壇名家叢書》第一輯出了包括我的《梨園冬皇孟小冬》在內(nèi)的六位名家傳記后,編委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又決定繼續(xù)出第二輯,其中李少春傳記被列入選題。最初撰寫孟小冬傳記,是編輯三顧茅廬以后才敢接受的,而這次未等編輯先生張口約稿,我是主動請纓。理由有二:一、李少春和孟小冬同時拜入余門,是余叔巖最得意的兩位弟子,我既寫了孟小冬,不能忘了李少春;二、在寫孟小冬搜集資料時,我也同時收集到不少有關李少春的資料,包括文字、照片等。再有一點,就是拙作《孟小冬傳》出版后,確有一些朋友多次希望我能為少春先生也寫一本類似的傳記。我確實也很想為少春先生寫這樣一本書。不過,近年有關這類文藝圖書的出版是個大問題,由于印數(shù)有限,無利可圖,很多出版部門望而卻步。所幸上海戲校有關領導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認定,這些名家的藝術遺產(chǎn),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值得予以總結保留,因而決定再度推出菊壇名家的傳記。我聽到這個喜訊時,自然也就當仁不讓地主動請纓了。    任務敲定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少春先生的家鄉(xiāng)霸州幾年前已建立了李少春大劇院和李少春紀念館,不能不去一趟。此外,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都是有必要去收集相關資料的。    去年10月下旬,我?guī)Я松虾H嗣癯霭嫔玳_具的幾張介紹信到了北京,第一家我跑了少春先生生前的所在單位——國家京劇院,得到了宋官林院長的熱情接待,宋院長指示創(chuàng)研部呂主任,為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隨后,我又到中國戲曲學院圖書館。由于該館戲曲資料十分豐富,我連續(xù)查閱了一個星期。期間,欣逢該院60周年校慶,承蒙葉蓬教授的引薦,我被大會邀請作為嘉賓出席了隆重的慶典活動,有幸見到了一大批卓有聲望的藝術家。    11月1日清晨,我由北京乘火車前往李少春家鄉(xiāng)、享有“戲曲之鄉(xiāng)”稱號的霸州市,下車后即直奔李少春大劇院(李少春紀念館在劇院的三樓)。由于事先葉蓬教授已和紀念館電話聯(lián)系過,我受到紀念館槐俊嶺館長的熱情接待并聽了兩位講解員精彩的講解。館內(nèi)共有六個展廳,展品約2000件,包括少春先生的大批劇照、生活照、劇本、戲單、書籍、字畫、道具(大到青龍偃月刀,小到《擊鼓罵曹》用的一雙棕色鼓槌)、生活用具(如自行車)、信件、文房四寶、衣物及音像等,讓人流連忘返、目不暇接。我連看了兩天,受益匪淺。    我要特別感謝李少春紀念館館長槐俊嶺女士,在我辭行時,特地親筆簽名贈送我一套由魏子晨先生編著的李少春文集和畫傳,以及由李仲明先生主編的《博美精新·李少春傳略》等文獻資料。這些著作資料對我完成這本傳記幫助很大,我從中獲益良多。同時還要感謝曾向紀念館無私捐贈或提供珍貴照片和實物的諸位先生及其親屬子女,如馬少波、龔和德、遲金聲、李洪玲及陳曉陽、王學棟等,他們提供的資料對我這本傳記更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此外,我還從北平《立言畫刊》、上?!渡陥蟆?、香港《大成》雜志、《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以及《翁偶虹編劇生涯》、《京劇談往錄》、《菊壇舊聞錄》(丁秉鐩著)、《李萬春回憶錄》(周桓編著)、《袁世海的藝術道路》(蔣健蘭、劉乃崇著)等報刊、專著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參考資料,在此一并致以謝意!    最后,我要特別感謝李少春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葉蓬先生和李少春先生長子、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李浩天先生,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鼎力支持,并賜序和審核斧正全部書稿,為本書增色生輝。    限于水平,書中肯定有許多缺點和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和專家們指教幫助,不勝感激!    許錦文    2011年9月于上海同濟西苑

編輯推薦

《文武全才(李少春)》由許錦文所著,系菊壇名家叢書之一種。傳主李少春是“全能型”京劇表演藝術家。1938年在天津正式亮相,演出《打金磚》等戲,一炮而紅。此后演出的《兩將軍》、《文天祥》、《野豬林》等更室令他聲名遠揚。新中國成立后他在傳統(tǒng)戲《將相和》、《赤壁之戰(zhàn)》、《滿江紅》等和現(xiàn)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均有杰出表現(xiàn),1975年不幸逝世,年僅56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武全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偶然的機會喜歡上京劇,慢慢看了各種書,到現(xiàn)在其實連門都沒入。那次聽到李少春先生的名字,了解到他的藝術和人生,就買來這本書看。真是令人尊重的藝術家。轉個戲友對李少春先生的大雪飄的評論:真是絕唱,至死都回蕩在耳旁。文武雙全蓋世無雙,可惜命不長。小人迫害命遭殃,一世紀難出一個你那英雄樣。從新回到你故鄉(xiāng),再聽你唱大雪飄,婉轉凄涼,懷念你演繹真林沖當仁不讓。
  •   對一代奇才李少春先生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閱讀,更加喜歡大師!緬懷大師!
  •   是了解一代宗師的難得的好書
  •   一本戲迷比較愛看的書。
  •   在網(wǎng)上看過不少關于李少春先生的各類文章,感覺這本書的內(nèi)容并沒有超越它們,沒有想像中的豐富詳實,有點泛泛而談.書的裝幀質量還不錯,照片很清晰,可惜也嫌少了些.
  •   看到的都是完人,此類傳記的通病
  •   李少春是有名的李神仙,自然為戲迷所關心,所熱愛,很想對有關他的藝術和人生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然而,許先生作為研究李少春德專家,這本書卻讓我失望了.主要是沒把李少春之所以能成為神仙的道理寫出來,也沒有真實地反映出他在死前十幾年的喜怒哀樂,真實感情.難哪!所以也能理解許先生的,就算不是太失望吧!
  •   朋友很喜歡。戲劇大家,文武全才
  •   但是,介紹李少春練功的細節(jié)方面比較少,對藝術的具體分析比較少,對人物成名以后介紹較多??偟膩碚f,還挺好看的,用了兩天時間看完。
  •   內(nèi)容倒是一般,很多李少春的生平?jīng)]有提到,或者是有所考慮吧。有點可惜。
  •   讀此書受益匪淺。感謝亞馬遜
  •   A very well written book. It contains many informative stories re one of my very favorite Peking Opera actors.A must-read for his fans.
  •   很有內(nèi)容的書!非常喜歡!用心做的書
  •   通俗易懂,讀起來很有畫面感
  •     真是少春之后無少春。心胸、氣度與開放的思維,成就一代大家。不拘泥于派系,凝練人物,借鑒他人,學無止境。哎,怎么看神仙怎么順眼??!遺憾是只有一部《野豬林》和不完整的《三岔口》影像流傳于世。神仙的美只能在他人的文字中尋覓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