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瀛洲長壽之道》編委會 頁數(shù):261 字數(shù):268000
前言
崇明成為全國第15個“中國長壽之鄉(xiāng)”,更是全國第一個“長壽之島”,這是崇明之喜、上海之榮。 崇明由萬里長江泥沙積聚而成,自唐朝聚沙成洲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素有“東海瀛洲”之稱。環(huán)江靠海的地理位置,原生凈土的自然環(huán)境,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造就了崇明這一方不可多得的“寶地”。崇明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既源于地理優(yōu)勢,更是靠堅持走科學發(fā)展道路。圍繞“建設(shè)成為世界一流生態(tài)島”的目標,崇明大力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優(yōu)先發(fā)展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產(chǎn)業(yè),積極探索人口、資源、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之路。今天的崇明,森林覆蓋率達20.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已建設(shè)成為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 崇明人長壽,不僅得益于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同其內(nèi)涵豐富的地域文化有關(guān)。就飲食文化而言,崇明白山羊、老毛蟹、白扁豆、刀魚、金瓜等聞名遐邇,農(nóng)家自釀“老白酒”已有700多年歷史。崇明人飲食清淡,田間地頭的各類蔬菜,是最好的綠色食品,也是百姓餐桌上的最愛。崇明民風淳樸,鄰里和睦,民間還有唱山歌的傳統(tǒng)。崇明人心態(tài)平和,勤勞儉樸,敬老愛幼代代相傳。 進入新世紀,上海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必須更加積極地發(fā)展老齡事業(yè),努力讓全市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崇明在推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十分重視老齡工作。近些年,崇明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yǎng)老服務(wù)設(shè)施大大改善,為老服務(wù)體系建設(shè)穩(wěn)步推進,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的氛圍更加濃厚。這應該是除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之外,崇明人長壽的又一重要原因。 去年11月,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組織記者蹲點崇明,對島上100位長壽老人的生活規(guī)律、飲食習慣、長壽心得深入采訪,采寫了這本《瀛洲長壽之道》。希望藉此能讓更多的人共享崇明獨具特色的長壽養(yǎng)生文化,養(yǎng)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活質(zhì)量和健康水平。 是為序。 上海市市長 二○——年八月
內(nèi)容概要
崇明成為全國第15個“中國長壽之鄉(xiāng)”,更是全國第一個“長壽之島
”,這是崇明之喜、上海之榮。
上海新聞界十余位資深記者深入崇明島,挑選島上100位具有深刻長壽體驗的百歲及以上的壽星,展開調(diào)查采訪,觀察他們的衣食住行,觸摸他們的喜怒哀樂,試圖探究崇明島人長壽的奧秘。《瀛洲長壽之道》從崇明島的自然環(huán)境(水質(zhì)、物產(chǎn)等)、社會環(huán)境(養(yǎng)老醫(y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尊老助老的社會氛圍等)、家庭環(huán)境(子女的孝順和關(guān)愛、親朋好友的往來等),以及老人們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心靈素質(zhì)和身體素質(zhì)等方面,詳細分析,慎下結(jié)論,努力為我們邁向健康長壽的新境界提供有益的啟示。
《瀛洲長壽之道》通過對眾多日常生活畫面的記錄,歸納壽星們在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情、養(yǎng)性、養(yǎng)趣、養(yǎng)顏等方面的實踐,揭示了他們各自平凡而獨到的長壽奧秘。本書由《瀛洲長壽之道》編委會編。
書籍目錄
序
正直善良 好人一生——訪百歲老人沈?qū)W英
恬淡人生——訪百歲老人徐潤華
達觀人長壽——訪百歲老人顧端珍
粗茶淡飯總相宜——訪百歲老人施旺梅
她不知道藥是什么滋味——訪百歲老人徐秀桃
路自己走 飯自己吃——記百歲老人秦三郎
日飲半茶碗小酒的“老和尚”——記百歲老人茅小仁
兒、媳侍奉得妥妥當當——訪百歲老人管迷郎
“愛管閑事”的百歲掌燈人——訪百歲老人陸婉郎
兒女是?!洶贇q老人黃桂芝
一生喜靜的農(nóng)家女——訪百歲老人朱丹仁
兒女孝順 百歲有?!L百歲老人沙美娟
相信醫(yī)學 可得永年——訪百歲老人耿雪郎
待任何人都像對待子女般周到——訪百歲老人蔡美芝
自然而然——訪百歲老人龔寶清
勤快而樸素的一生——記百歲老人范秀明
淡泊勤勞 寧靜致遠——訪百歲老人姚小妹
勤勞而正直的泥水匠——訪百歲老人陸中導
母女相依為命八十載——記百歲老人楊銀先
還要去更多地方看看——訪百歲老人黃先郎
80歲上房修瓦的“女強人”——訪百歲老人汪惠芬
童心不泯的百齡“幼師”——記百歲老人茅秀英
心寬是?!L百歲老人龔玩郎
敬老院里的“老小孩”——訪百歲老人姚婉林
和睦家庭人長壽——訪百歲老人施友才
長壽人家 活出百歲老翁——記百歲老人楊文惠
心里不想太多事情——訪百歲老人黃真良
思念著咖啡香的老壽星——訪百歲老人陸美芝
咱們村里的“季百歲”——記百歲老人季林郎
吃素的老壽星——記百歲老人黃云郎
好身板受用終身——訪百歲老人陳道士
巧手女裁縫 織出一家子的幸?!洶贇q老人龔藕林
心里惦記著兒孫——記百歲老人盛銀芝
歷經(jīng)滄海桑田 得享人生美福——訪百歲老人吳珍寶
二兩花雕和三十年安眠藥——訪百歲老人葉鳳郎
安逸晚年——訪百歲老人顧采郎
有情自甘甜——訪百歲老人陳燦鳳
回憶是永遠抹不去的珍藏——記百歲老人陳彩英
敬老院里的“特護老人”——記百歲老人陳志明
長壽秘訣:3+1——訪百歲老人林梅郎
嶄新而甜蜜的養(yǎng)老院生活——記百歲老人徐泮郎
愛睡覺的老壽星——記百歲老人施愛芬
愛吃肉的長牌高手——記百歲老人宋翠仙
無牽無掛一身輕——訪百歲老人陸鳳林
五代同堂 子孫過百——訪百歲老人蔡貳郎
當年“孤兒寡母” 而今五代同堂——記百歲老人陸桂明
每天都要哈哈大笑——訪百歲老人沈福蘭
抱一顆童心過百年——訪百歲老人施大郎
百歲“劉三姐”——訪百歲老人李秀珍
接生婆的好福氣——記百歲老人王末郎
《相約星期六》最老的擁躉——記百歲老人石錫蘭
母親??!你用柔弱身軀撐起這個家——記百歲老人陳雷妹
長壽密鑰:知足常樂——訪百歲老人蔡文英
吃水果和保健品吃出來的老壽星——記百歲老人施祖英
“我可以活到10歲!”——記百歲老人陳鳳先
團結(jié)村有臺“老電腦”——訪百歲老人趙和清
也許她還記得——記百歲老人胡銀先
腰板筆挺的百歲老翁——記百歲老人郁水其
三餐不離酒,力氣大如?!L百歲老人張春先
攜手看盡80多年的潮起潮落——記百歲老人徐洪章
熟背英文字母表——記百歲老人張雅新
大小環(huán)境都“清爽”——訪百歲老人陳錫明
手表不離身 生活有規(guī)律——記百歲老人吳玉琴
人到夕陽猶自掛天際——記百歲老人陸寶莊
有個比女兒還親的兒媳,是咱家福分——訪百歲老人肖承家
漫漫不眠夜——記百歲老人朱燦茍
喝醋水和溫水泡腳——記百歲老人湯貴郎
他從來不發(fā)火——訪百歲老人張維巢
有話不悶心里——訪百歲老人楊明郎
105歲還能穿針引線——記百歲老人張彩林
一如名字般嫻靜的老太——記百歲老人姚安靜
勇于闖蕩的百歲老人——訪百歲老人張鳳仙
看著太陽安排作息——訪百歲老人姜紀英
大嗓門的壽星——訪百歲老人黃翠郎
93歲種柿子樹 已經(jīng)吃了七年——記百歲老人黃小妹
攜手走過80載——訪百歲夫妻沈光遠、黃松雪
一生以教堂為家——訪百歲老人李雅德
家睦人和 神清氣爽——記百歲老人陸零芬
井水不犯酒水——訪百歲老人高菊郎
百歲姑嫂 苦盡甘來——訪百歲老人袁翠郎、唐大郎
高壽不忘體面生活——訪百歲老人石梅青
她有一顆頑童般的心——記百歲老人邱鳳娣
閑不住的壽星公——訪百歲老人黃洪福
80多歲愛上喝酸奶——記百歲老人趙志龍
心善為壽——訪百歲老人袁燦芬
最愛是菜園——記百歲老人董鳳郎
小村莊里的“阿慶嫂”——記百歲老人趙鳳林
不改對生活的感激——訪百歲老人湯先郎
日行數(shù)百米 割草喂山羊——記百歲老人黃米郎
一輩子沒進過醫(yī)院——記百歲老人陳偶郎
愛零食 更愛勞作——訪百歲老人黃玉林
90歲時還下地干活——記百歲老人黃秀清
就愛崇明島上的那抹綠——訪百歲老人范三郎
“獨眼”穿針引線——記百歲老人蔡林青
死而復生 生命不息——記百歲老人李桂英
“和”字出長壽——訪百歲老人沈麗英
家人常伴身邊生命彌久綿長——記百歲老人陳林郎
直面坎坷 笑對人生——記百歲老人朱彩林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906年4月,顧端珍出生在崇明一戶貧苦農(nóng)家。而到了2010年9月,當這位老人依然精神矍鑠地端坐在筆者面前,不禁讓人感嘆,對有的人來說,時鐘似乎真的會放慢腳步。 105歲的顧老太太,如今是崇明百歲老人中第二高壽的。她耳朵不太好,腿腳也幾乎無法行走,但除此之外,面色、眼神、頭腦都尚佳,也沒有任何其他器質(zhì)性疾病。 “前一陣,來做體檢的鄉(xiāng)衛(wèi)生院醫(yī)生說,我母親的心臟很好,就像40歲一樣。”79歲的張公才笑著說,“能在快80歲的時候還享受到母愛,我也覺得很幸福?!? 同享此般天倫之樂的,還有張公才的兩位弟弟。最小的兒子、71歲的張公展住得離母親所在的協(xié)隆村最近,母親希望能經(jīng)常見到兒子,而張公展和媳婦也基本上每天都會來拜望。看得出來,在這個家庭,婆媳關(guān)系非常之好,老太太耳背,要給她傳個話,基本上都是媳婦俯身在她耳邊高聲說。她告訴筆者,老太太平時很想聽他們說說村里村外的動向。如果套用一句時髦話來形容,應該是“不甘寂寞”吧。 根據(jù)家人們的介紹,顧端珍的長壽,也許正源于她一生辛勞、難得享福的命運。在當時,這算是一種“苦”,但事后來看,這種苦卻為她鍛造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寵辱不驚的心境。 事實上,顧端珍一生一共生養(yǎng)了11個子女,養(yǎng)大的有6個,而成年的是4個。在張公才之前,還有一位姐姐,不過在幾年前已經(jīng)去世。 “母親年輕時,紡紗、織布、下地干農(nóng)活,樣樣都做。而為照顧不斷出世的幼兒幼女,有時候在農(nóng)田里,她背上背一個,腰里捆一個,旁邊還要牽一個。一天農(nóng)活忙下來,還要做家務(wù),經(jīng)常是晚上十一二點才睡,天不亮就要起床。”張公才說。長年的辛勞,母親似乎也不以為意。她身板硬朗,過去那種沉沉的木制水桶,裝滿水,她照樣一手一個——辛勞的另一面,大概就是一種鍛煉吧。 張公才記得,小時候,家里因為“嘴多糧少”,母親經(jīng)常不舍得吃,而把糧食省下來給一干子女和丈夫。后來,即使條件有所改善,她一般也就吃個七八分飽,而且長期以素食為主,不愛葷菜,很偶然的機會才會吃一點魚——這種“被迫”的少食、清淡的飲食結(jié)構(gòu),應該對她的長壽有所幫助吧。 如果說有什么特別愛吃的,張公才說,冬天時,母親經(jīng)常喝一些山芋粥。 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以務(wù)農(nóng)為生的顧端珍,在中年也曾遭遇政治風暴的沖擊。顧端珍的丈夫是教師,1925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在師范學校學習的他在校長的引薦和介紹下,加人了國民黨。如今,張公才依然強調(diào),父親是“進步的國民黨”。但在1958年的政治運動中,父親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有人闖人父母的老宅,挖開地面,希望能找到一些“證據(jù)”。“當時真的是掘地三尺。”張公才說。受此影響,父母親一度流落街頭,住在路邊。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似乎并不為所動,不僅自己心里不以為意,同時還想方設(shè)法寬慰丈夫。 “母親一向心胸開闊,所有挫折都打不倒她?!睆埞耪f。 顧端珍是一位非常和善同時也非??犊娜?。她從不打罵兒孫,因此,所有晚輩都最喜歡這個老奶奶’,一見面就都會圍在她身邊。張公才回憶,困難時期,盡管家里也沒有太多糧食,但只要是周圍鄰居到家里來,她就會留下他們,硬擠出一點也要讓大家一起吃。只要別人送來東西,她第一件事就是還禮,即使家里已經(jīng)揭不開鍋,也不例外。因此,母親在村里人緣極好。 顧端珍的丈夫于2001年去世,老人也是90之壽。最后幾年間,這對老夫妻相依為命,丈夫的起居都是顧端珍一人照顧。丈夫去世后,顧端珍的幾位子女為了保證老人的生活,請來母親的一位侄媳婦作為專職保姆。 如今,兩位老人一同生活在一問看起來只有10多個平方米的平房里,兩張床擺在房間的兩個對角。這間老屋據(jù)說已經(jīng)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泥地,星星點點長著一些綠色的苔蘚,高低不平,很難放穩(wěn)一張長條凳——這就是當年被“掘地三尺”的地面啊。 兒子張公才告訴我們,母親兩年前腿腳開始不行了,無法四處走動,這讓她的生活態(tài)度變得有些消極。而在拜訪中,顧端珍老人也的確一直反復地跟我們說:“慘啊,想走也沒辦法走?!闭f著,還抬起腿,解開鞋帶,讓我們看她有些腫的腳,以及因為缺少運動而顯細瘦的小腿。有一次,不知是不是為了證明她身體還好,顧老太太頑強地扶著椅子扶手站了起來,還想邁開步子——看得出,這是老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于生活和自由的渴望。 “我們現(xiàn)在也在努力開導母親?!睆埞耪f。看起來,他本人也是一位隨和、達觀的老人。79歲的他,雖然滿頭鶴發(fā),但無論是身板還是步態(tài),似乎才剛剛退休。有理由說,在變老這個問題上,有些家族的時鐘就是比常人要慢得多。P7-9
后記
這是一本有著特殊價值的書。 去年10月至11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策劃組織下,上海三大主流報紙《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的近20名長期從事教科文衛(wèi)領(lǐng)域采訪工作的資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蹲點崇明,對島上100位百歲及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實地展開面對面的采訪調(diào)查。記者們觀察長壽老人們的衣食住行,觸摸他們的喜怒哀樂,訪談他們的親朋好友,總結(jié)他們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回溯他們的人生閱歷,力求以新聞記者客觀、真實的視角,科學、嚴謹?shù)稚鷦?、傳神地挖掘出并講述好崇明百歲壽星的長壽之道,給大家以啟發(fā)和借鑒。 記者們的采訪調(diào)查是深入、細致的,通過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善于交流的溝通技巧,長壽老人們一個個小小的生活習慣,一項項或許是微不足道的個人嗜好,都被挖掘了出來;記者們的表達又是極富吸引力的,不加虛飾,沒有夸張,但在他們的筆下,一位位普通、平凡的老人變得生動鮮活,可感可知,尤其是通過對眾多日常生活畫面的真實記錄,壽星們在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情、養(yǎng)性、養(yǎng)趣等方面的實踐很自然地——呈現(xiàn)。記者們的采寫,既保證了本書材料、觀點的真實性,又保證了本書的可讀性。 健康長壽往往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崇明之所以能出現(xiàn)可喜的長壽現(xiàn)象,與其經(jīng)濟、政治、文化、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記者們的采寫,還特別注意了從崇明島的自然環(huán)境(水質(zhì)、物產(chǎn)等)、社會環(huán)境(養(yǎng)老醫(y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尊老助老的社會氛圍等)、家庭環(huán)境(子女的孝順和關(guān)愛、親朋好友的往來等),以及老人們的心理素質(zhì)、心靈素質(zhì)和身體素質(zhì)等方面,做詳細了解和分析,力求全面揭示崇明老人們的長壽奧秘。 同時,結(jié)合百歲老人們的長壽體驗,我們對一些基本的養(yǎng)生要點也作了歸納總結(jié),如修身養(yǎng)性的注意要點、精神娛樂活動的常識、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等。此外,還選取了一批足以代表崇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狀況的圖片,向廣大讀者朋友展示崇明作為“中國長壽之鄉(xiāng)”在生態(tài)建設(shè)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因此,從這100位老壽星身上,我們不僅可以讀到形形色色、別具意味的長壽之道,還可以讀到崇明的鄉(xiāng)土、地理和歷史,讀到崇明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特點。 不同于很多“長壽之鄉(xiāng)”往往地處偏遠的情況,崇明,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一個城區(qū),它與上海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在“后世博”時期,研究“城鄉(xiāng)互動”模式,研究生態(tài)建設(shè)經(jīng)驗,傳播“和諧”長壽之道,不僅符合剛剛閉幕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所傳播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理念,也適應當今世界“生態(tài)、低碳、環(huán)?!钡陌l(fā)展理念。從這層意義上來看,探析崇明“長壽之鄉(xiāng)”的奧秘,不僅有助于崇明對自身未來的發(fā)展充滿樂觀和自信,也有助于每個生活在城市或鄉(xiāng)村的人對自身的生活和未來的發(fā)展作一次檢閱和審視。若能引起讀者朋友這樣的反思,則我們這番緊張、忙碌的編撰工作就萬分值得了。 上海瀛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瀛通慈善基金會發(fā)起人陳偉峰先生是本書編撰工作的最初動議者之一,并始終傾注了極大熱情。感謝百位壽星和他們的親人對采寫工作的支持,感謝崇明縣委宣傳部、崇明縣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沒有他們的努力付出,很難想象我們能如此順利地將本書奉獻給大家。 《瀛洲長壽之道》編委會 2011年8月
編輯推薦
《瀛洲長壽之道》是一本有著特殊價值的書。 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策劃組織下,上海三大主流報紙《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的近20名長期從事教科文衛(wèi)領(lǐng)域采訪工作的資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蹲點崇明,對島上100位百歲及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實地展開面對面的采訪調(diào)查。記者們觀察長壽老人們的衣食住行,觸摸他們的喜怒哀樂,訪談他們的親朋好友,總結(jié)他們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回溯他們的人生閱歷,力求以新聞記者客觀、真實的視角,科學、嚴謹?shù)稚鷦?、傳神地挖掘出并講述好崇明百歲壽星的長壽之道,給大家以啟發(fā)和借鑒。本書由《瀛洲長壽之道》編委會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