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慶 頁數:全五冊 字數:2991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日本漢學史》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漢學的傳入、興起、發(fā)展的歷史,論述了日本學界對中國歷史、哲學思想、民俗宗教、語言文字、藝術諸方面研究的總體狀況,考察了漢學對日本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書籍目錄
第一部 起源和確立(1868—1918)
序
前言
第一部說明
第一編 激蕩風云的洗禮——日本漢學的起源(1868—1881)
第一章 明治維新前后的日本社會狀況——社會思潮和學派 (日本漢學的起源之一)
第一節(jié) 19世紀中葉的國際環(huán)境和日本社會
第二節(jié) 日本的“儒學派”
第三節(jié) 日本的“國學派”
第四節(jié) 日本的“洋學派”
第二章 19世紀前葉的國際漢學(日本漢學的起源之二)
第一節(jié) 19世紀以前西方對中國的研究概況
第二節(jié) 19世紀以前西方有關對中國認識的爭論
第三章 19世紀中葉日本和中國的交流(日本漢學的起源之三)
第一節(jié) 明治維新后的中日關系
第二節(jié) 明治維新后中日之間的交流
第三節(jié) 19世紀中葉中國學術研究的新動向
第四章 明治初期日本學制的變革
第一節(jié) 日本原來的學制概述
……
第二部 成熟和迷途(1919—1945)
第三部 轉折和發(fā)展(1945—1971)
第四部 新的繁盛(1972—1988)
第五部 變遷和展望(1989— )
章節(jié)摘錄
其三,研究的方法,多和國際接軌。如在這一時期流行的宏觀的地域研究、(社會環(huán)境角度的研究)、民族學式的研究、文化人類學式的研究,微觀的異文化交流學、符號學、結構主義、現象學和闡述論(蒯因、迦德默爾和哈貝瑪斯)等,在日本漢學研究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和日本的大學教育體制的變化相呼應,打破了過去“文、史、哲”的學術框架,展開了新的研究模式。2.外在化這里說的“外在化”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是對中國文化的“外在”感。所謂“同文”的觀念,完全稀薄了。在研究者心目中,漢語理所當然是一種外語,對中國文化的研究,理所當然地是一種外國文化。對于他們的研究,當然是從外國人的立場來進行審視。其二,是研究和自身的現實生活脫節(jié),變成一種純學術性的、“外在”的活動。正如有的日本學者所說:漢學研究,已經完全變成一種對外在的和自身完全無關的異文化的研究。(溝口雄三說,見《異文化》,載《中國研究》)出現了明顯的“做學問的人和所做的學問之間的疏隔現象”。(見入矢義高《小尾博士古稀紀念中國學論集頌詞》)這種情況,如果和100年前那些帶著灼熱的激情對漢學加以研究的學者,如三宅雪嶺、星野恒、島田重禮、服部宇之助等相比,日本漢學界走過了怎樣的歷程、日本社會意識有了怎樣的變化,日本社會本身有了怎樣的變化,也就可以了然了。3.纖細化和學會的專門化,形成“門戶”的同時,是漢學研究的瑣碎化,無力化,這種纖細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專業(yè)化的進展,在促進了研究深入的同時,也使得一些研究者,只限于狹窄的領域,造成了日本漢學研究的式微。搞文學的不知思想、宗教、歷史的一般常識;搞語學的不知一般的文化社會背景,甚至搞某一時代的只知這一時期的簡單情況,搞某一人物者,對其他人則一概不關心;故所寫的文字,讀來令人或是有見木不見林之感,或是覺得隔靴搔癢,不切要害。研究課題的小型化、個人化的結果,就表現為在研究界中,如世紀初狩野、內藤那樣在廣泛的領域中都有建樹的雄才,基本上消失了。較多出現的是在某一個專門領域中有所專攻,有所建樹的專家。
編輯推薦
《日本漢學史(套裝共5冊)》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