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魯迅辨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倪墨炎  頁數(shù):240  
Tag標簽:無  

前言

讀者諸君,你看了本書書名,或許會感到很奇怪:魯迅怎么會有真有假的呢?是的,諸君,如果你是一位成年人,那你固然接觸過真實的魯迅,但幾乎可以肯定你一定也接觸過虛假的魯迅。你讀完本書就會明白: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固然魯迅的影響是很大的,長期以來研究魯迅、紀念魯迅的工作是有成績的,但虛假的魯迅仍在不斷地出現(xiàn),仍在悠然地徘徊,有時還很活躍呢!還我真魯迅,是本書的要義。一、還我真魯迅我走出大學之門,一直從事出版工作,學習和研究魯迅是我的業(yè)余愛好。但我愈研究便愈發(fā)現(xiàn),我的研究成果是與《魯迅全集》最新的某些編注相抵牾,與重要魯迅故居的不少陳列相抵牾,與不少魯迅文物的整理出版相抵牾,與一些著名的魯迅回憶錄的說法相抵牾,與一些大吹大擂招搖過市的著作相抵牾。特別是有些人,打著“保衛(wèi)魯迅”的旗號,打著“對魯迅圣徒般虔誠”的旗號,打著“求真”的旗號,弄虛作假,歪曲史實,以致在魯迅研究的各個方面,都出現(xiàn)了假魯迅。出于對魯迅的尊敬和熱愛,對此我實在忍不住了,遂寫了一系列擺事實、講道理的學術的文章。這些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常常為不少報刊所轉載,既常常引來不少專家學者的支持鼓勵,也引來某些人的反對攻擊,形成不小的波瀾。這是正常的,是意料中的事。本集是這些文章的結集。本書共五輯。第一輯編入十五篇文章,其中十三篇與2005年版《魯迅全集》(以下簡稱“新版全集”)的編注有關。我以為,新版全集編注的修訂是有成績的,許多專家作出了令人難忘的貢獻,但書信部分和舊體詩部分的一些新編新注,由于受到了某些不應有的干擾,存在著值得嚴重注意的問題:(1)“魯迅茅盾致紅軍信”(以下簡稱“魯茅信”),在“起草人未詳”的情況下,是不應編入新版全集的。我已論證了此信未經(jīng)魯迅起草或過目或事先知情,它不是魯迅的文字,這就失去了收入《魯迅全集》的最基本的條件。本書收入了這方面的四篇文章。我認為此事的結論已為大家所接受,已無爭論的必要,事實上它已畫上了句號。(2)《兩地書》原信本不應“粉身碎骨”地編入全集?!秲傻貢凡坏糠庑诺膬热萸昂蠼徊?,不可分割,而且在成書過程中,兩人共同編輯、抄寫、修改、發(fā)稿、校對、版權頁上貼許廣平印花等等,是一部典型的合作著作。它的完整性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新版全集書信部分的“定稿專家”,不顧法律的規(guī)定,不顧魯迅、許廣平生前的意愿和感情,不顧《兩地書》版權繼承人的反對,將它作了“粉身碎骨”的處理:“粉身”,將魯迅、許廣平的信拆開,剔棄許廣平的全部書信;又將魯迅書信“碎骨”:逐封按時間先后分插到寫給其他人的信件中。這樣,在新版全集中,已無法找到世上存在過的《兩地書》原信本。(3)對于魯迅是否遭段祺瑞政府“通緝”這樣的大事,應有合乎史實的注釋,可是新版全集書信部分的“定稿專家”堅持注釋中的錯誤,還撰文與我爭論。于是我又寫了第二篇、第三篇文章,都是針對“爭論者”提出的錯誤觀點的。我對南京國民政府是否通緝過魯迅的問題,也作出了明確的回答。魯迅生平重大史事錯失的說法,長期得不到糾正,應該叫停。(4)許廣平整理魯迅著作的貢獻,大半個世紀以來,為廣大學者、專家、出版家和讀者所肯定和贊譽??墒牵谛掳嫒幾⑿抻喒ぷ鲉硬痪?,許廣平的這些工作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責難。在新版全集中竟錯誤地改掉了許廣平所擬的四首舊詩的題目,甚至還連累改了魯迅親自定的一首舊詩題目。我寫了兩篇有關的文章,也已輯入本書中。(5)在魯迅研究中存在不同觀點,是正常的現(xiàn)象。但有人將新時期以來的一些不同觀點,編織在一起,被指為“挑戰(zhàn)經(jīng)典”,又被指為“挑戰(zhàn)魯迅”,后更被指為“顛覆魯迅”,其中包括茅盾因說了句“不要神化魯迅”,竟挨批達三十年之久。人們不禁要問:將不是魯迅的文字如“魯茅信”強行編入《魯迅全集》,將《兩地書》原信“粉身碎骨”,對重大史事堅持不符合史實的注釋,前所未有地全面責難許廣平整理魯迅著作所作的貢獻等等,諸如此類的舉措,是不是真正在“挑戰(zhàn)經(jīng)典”?是不是真正在“挑戰(zhàn)魯迅”?是不是真正在“顛覆魯迅”?我因而寫了《怎樣評論魯迅研究中的觀點分歧》一文。本輯中最后兩篇,一篇是針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些地方的有些出版社以賺錢為目的,粗制濫造地出版魯迅著作而作的,另一篇是關于《魯迅譯文集》的,兩文都寫于二十年前。幾年前《魯迅譯文全集》,已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在館長孫郁先生領導下,重編出版。本書第二輯,是關于魯迅故居陳列和魯迅文物研究、整理、出版方面的文字。各地魯迅故居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修繕、整理、開放的,從無到有,成績顯著。但有的故居的陳設,長期遠離歷史原貌。魯迅文物的收藏、研究、出版,也是有成績的,但魯迅手稿不斷被篡改、造假,《魯迅詩稿》出版的版次印次已達十余種,但時至今日,還沒有出版過一本無錯無假的魯迅詩稿。魯迅照片至今還沒有系統(tǒng)地整理,經(jīng)過剪貼、造假的魯迅照片仍在報刊書冊上不斷涌現(xiàn),至今還沒有出版過一本無假、無錯、無漏的《魯迅照片全集》。魯迅愛畫,偶爾也繪畫。魯迅的書刊裝幀設計,早已有人整理出版,是有成績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有人編印魯迅美術作品年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魯迅之畫的有些遭遇,并不比詩稿、照片好多少。有人編了本《畫者魯迅》,首頁赫然印著中國畫《如松之盛》,卻不是魯迅的作品;確是魯迅作品的《貓頭鷹》,有人竟然發(fā)現(xiàn)貓頭鷹肚皮上畫的是“正在談情說愛的一男一女”,說這是魯迅為了表示“血與火”以后“終于要的是和平和寧靜”:真是匪夷所思,實在令人瞠目結舌。本輯中最后兩篇是關于魯迅收藏整理漢石刻畫像的。魯迅寫在一些石刻畫像邊上的說明手跡,沒有和畫像印在一起,是一件憾事,但畢竟還是發(fā)表了,使我們看到了手跡的風采。魯迅收藏的石刻畫像及為之所寫的說明,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本書第三輯是關于回憶錄的?;貞涺斞傅奈淖质茄芯眶斞覆豢苫蛉钡牟牧?。許壽裳、許廣平、郁達夫、許欽文、周觀五、馮雪峰的魯迅回憶錄,是可信的。對這些魯迅同時代人的回憶錄,我和陳九英同志做了一些輯集整理工作,已陸續(xù)出版。這里編錄了為這些回憶錄所寫的“編輯說明”,讀者或可了解這些回憶錄的概貌。這類回憶錄集子我們還將繼續(xù)編下去。回憶錄也有失真的,有的可能是年久失記,也有的可能是費盡心思虛構的。對于有的虛構的回憶錄,曾被編人中學語文課本,我撰文責疑后,有關部門才決定從教科書中刪去。本書第四輯收入的,是十數(shù)篇史料考訂的文章,似乎是“純學術”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朋友間的爭議,今天讀來還是有點意思的。本書第五輯是關于一本書的評論文字。這本書的草率、凌亂和硬傷性錯誤之多,自魯迅辭世以來,在魯迅研究和史料性著作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的,是令人驚訝的。如:蕭紅的父親當年還活著,卻說蕭紅“幼年喪父”,并由此推論蕭紅的不斷到魯迅那里去,是去“找父親的感覺”的;方志敏《可愛的中國》的手稿,是1936年由魯迅還是宋慶齡交給馮雪峰,研究者們還有爭論,卻被說成是1938年春才從許廣平保險箱里拿出來;等等,等等。這本書中弄虛作假的內容實在不少。好幾位朋友勸告說:“對這樣的書你何必花時間去評論?”但這也是應對讀者負責的事。在新舊世紀之交,會出版這么一本書,竟還有人吹捧到難以令人置信的高度,實在值得深思。關于這本書,我可能還有文章要寫。讀者諸君,在你了解了本書的五輯內容后,你一定會深信不疑地感到你確曾碰到過“假魯迅”,或者在你讀過的教科書里,或者在你翻過的魯迅畫傳之類的圖片集中,或者在你參觀魯迅故居的時候,或者在你偶爾閱讀魯迅詩稿集時。你因此就一定會進一步明白:在我國,魯迅真可說是家喻戶曉,可為什么有些青年,有些老百姓,會覺得魯迅不容易走近,不感覺親切,甚至對魯迅還有種種誤解,難道不正是因為接觸到了太多的“假魯迅”的緣故嗎?在本書中我揭示的種種“假魯迅”現(xiàn)象,歡迎專家們和讀者們核查。我所以要把我的這些文章編集起來出版,只有一個目的:還我真魯迅!還人民以真魯迅!還歷史以真魯迅!二、何來假魯迅有人說,魯迅研究已“掘地三尺”,大而至于其思想、作品、社會活動,小而及于其洗足、理發(fā)、愛好毛邊書、死時多少人抬棺,還有什么地方?jīng)]有研究到呢?哪一個中國的歷史人物有如此殊榮呢?有人說,魯迅研究已是當代“顯學”。然而,在魯迅研究領域(含文博、注釋等)中,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呢?為什么“假魯迅”會在眾多場合出現(xiàn)呢?哪一個中國的歷史人物會有這樣的遭遇呢?這難道不是魯迅的不幸嗎?這確實是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當今五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都還記得,我國在不短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在主流意識內有一個強有力的觀點: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魯迅研究當然毫無例外地必須為政治服務。而“為政治服務”,有些人又理解成或規(guī)定成是為政治運動服務,是為具體的方針政策服務。因此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領域,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只要有風吹草動,魯迅都必須沖鋒陷陣在前。政治文化領域幾場批判運動不必說了,就是農(nóng)業(yè)合作化高潮到人民公社化期間,魯迅也多么忙碌。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哪一場批判沒有魯迅到場?“文革”結束了,魯迅仍不能安息。大而至于改革開放,具體的至于計劃生育,都要請魯迅當宣傳員。近年,“魯迅與環(huán)境保護”、“魯迅論城市建設”、“魯迅關注的‘三農(nóng)’問題”、“魯迅的‘血與火’是為了‘建設和諧社會”’等等,又成了某些“魯迅研究專家”的熱門話題。所有這些,美其名為“魯迅的當代性”,實際上是拿魯迅當“萬金油”使用,什么地方癢就在什么地方抹一下。早在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就指出:“要對毛澤東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損害毛澤東思想”。(《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1977年7月21日講話)時至今日,對魯迅何嘗不存在“完整的準確的認識”的問題?可是在某些專家的筆下,在某些人頭擠擠的熱鬧的討論會上,魯迅難道不仍然在被支離破碎地“使用”嗎?魯迅不是仍然在“為政治服務”的重負下還沒有解放出來嗎?正是在這樣的“使用”之下,某些人除了“研究”之外,還“改編”魯迅,還“創(chuàng)造”魯迅,“假魯迅”也就這樣應運而生。由于“當代性”(其實是“當前性”)的需要,牽強附會、捕風捉影、弄虛作假的事,也就仍然在不斷發(fā)生。為了“使用”魯迅,也就有了“神化”魯迅。有些人認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等文中對魯迅的高度評價,是對魯迅的“神化”。我并不這樣認為。毛澤東稱魯迅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我認為這是一位政治領袖對一位同時代的歷史偉人的評價,是全面的、合適的。但我認為應該允許不同評價的出現(xiàn)。新的評價是否科學、是否合乎魯迅一生的實際,人們自當作出鑒別。我個人認為,至今還沒有出現(xiàn)比毛澤東更全面、更合適的深為人們所接受的對魯迅的評價。在上述頻繁“使用”魯迅的過程中,魯迅也就成了萬能的“超人”,也就逐漸“神化”了魯迅。到了“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被史無前例地“神化”了,魯迅也被進一步“神化”。要把魯迅當作“鐘馗”去“捉鬼”,“鐘馗”不就是“神”嗎?去“捉鬼”不就是當“工具”使用嗎?世俗中常有一種誤解:以為“神化”是出于對某歷史人物太信服、太尊奉、太敬重造成的。其實不然。說到底“神化”即“工具化”?!吧窕币彩菍v史人物的歪曲,也是對歷史人物的傷害。有人自我“神化”就是自我“工具化”。然而,“神化”毛澤東的勢頭終于得到了遏制?!罢胬順藴蕟栴}”的討論,是對“神化”毛澤東的重大突破。在封建專制流毒還相當嚴重的中國,這場討論的歷史意義,是怎么估價都不會過高的。但正如魯迅所指出的:歷史每前進一步,舊勢力、舊思想總會以種種方式通過種種渠道“回潮”。“神化魯迅”就依然存在。被“神化”了的“假魯迅”,依然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不斷地出現(xiàn)。在“文革”期間和“文革”結束后很長的時期內,是不許談論“神化”魯迅的事的,評論魯迅有一套一套的套話,隨便議論魯迅也就成了有政治風險的事。這里且舉一個例子。魯迅的親密戰(zhàn)友茅盾,1975年春魯迅博物館請他參加座談會,幾天后送來他的發(fā)言記錄,要他過目定稿。不過七八千字,他“認認真真地修改了三天”,還定不下來。兒子韋韜覺得奇怪,茅盾卻對他說:“這篇談話稿雖說由魯迅博物館保存,但肯定會流傳開去。所以我既要努力忠于歷史,又要使他們能夠接受,非常難辦,很費斟酌。”(見韋韜等《父親茅盾的晚年》,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從中可見,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茅盾為堅持“忠于歷史”的原則真費盡心力,有些意志薄弱者就只好去寫弄虛作假的回憶錄。然而,到了“文革”結束后,茅盾還是因說真話而惹禍。1979年10月,茅盾在答記者訪問時,說了句“不要神化魯迅”,竟遭到圍攻式的批判,以后不斷挨批達三十年之久。2001年有人寫了《挑戰(zhàn)經(jīng)典——新時期關于魯迅的幾次論爭》,茅盾被列為“挑戰(zhàn)經(jīng)典”的第二號人物。2002年5月,有人編了一大部書《誰挑戰(zhàn)魯迅》,茅盾又成了“挑戰(zhàn)魯迅”的第二名。2006年8月,有人編輯出版《顛覆與傳承》一書,茅盾因這一句話,又成了“顛覆魯迅”的重要人員。茅盾說了句合乎史實的真話竟闖了大禍,那必然會引來不少的假話和“假魯迅”。“假魯迅”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在頻頻“使用”和不斷“神化”魯迅的過程中,相當長的時期以來,在魯迅研究領域中,在少數(shù)的人群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假、大、空、霸”的作風、學風和文風(以下簡稱“假霸風”)。這種“假霸風”阻礙著魯迅研究的正常發(fā)展,甚至把魯迅研究引導到彎路上去。這種“假霸風”的特點是:(1)不贊成認識論的“先有事實,后有概念;有了歷史,才有史論”的基本常識。他們不贊成“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不贊成“論從史出”,而是主張“觀點統(tǒng)帥材料”,主張“史料要為觀點服務”。他們常常“主題先行”,不合乎“主題”的史料,甚至恰恰證明“主題”不能成立的史料,就棄而不用,就千方百計地搞瞞和騙;根據(jù)“主題”的需要,他們片面地“使用”史料,甚至“改造”史料,“創(chuàng)造”史料。這樣的例子很多,收入本書的好幾篇文章中都涉及這方面的事例,在此不贅。(2)重人言,輕史實。學術研究首先要調查研究史實,科學的人言當然應該重視,但不能把道聽途說、無從核實的言論,當作“指導思想”。某些人不是在研究史實上下工夫,卻常常企圖以某種人言,來封住學術討論中的不同聲音,甚至企圖以此來嚇唬不同意見的人。例如,“魯茅信”未經(jīng)魯迅起草或過目或事先知情,它不是魯迅的文字,是不應編入《魯迅全集》的,這幾乎已成了學術界的共識,可是有人竟一再宣稱這是“上級領導批準”的。事實到底怎樣?這到底是尊重領導還是要領導來“擔責任”?是誰同意在報刊上作這樣的宣傳?這樣宣傳是不是為了嚇唬人或為了封住不同聲音?用這種辦法來推脫自己的責任、壓制正確意見,是不是一種霸道行為?(3)常常企圖使用學術以外的力量,來壓制論爭對方,來封住對方的聲音,是“假霸風”的又一特點。最常見的就是“打棍子”、“戴帽子”的手段。例如,有的研究者論證“魯茅信”不是魯迅的文字,是不應編入《魯迅全集》的,這本來是一個學術問題,可是有人竟發(fā)表文章稱:“那豈不成了敵對勢力常常攻擊我們的‘共產(chǎn)黨造謠“欺騙人民’嗎?”并威脅說:“難道‘革命’居然可以這樣無恥嗎?”甚至還說:“有的人就是極不樂意看到有關魯迅和共產(chǎn)黨有親密關系的史料?!痹趯W術性討論中理屈詞窮后,就企圖用這些政治陷害性質的“大帽子”來嚇唬和壓服論爭對方,甚至企圖給對方制造政治上的麻煩。這類例子我在文章中已舉出不少?!凹侔燥L”還有一種經(jīng)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向領導部門寫告狀信,向報刊編輯部打電話或寫信施壓,向報刊編輯部的上級領導控告編輯部的“問題”,以借助非學術的力量打擊論爭對手,打擊發(fā)表論爭對手文章的報刊編輯部。在我國,每個公民都可以向領導部門和領導寫信,但反映情況應該屬實,而且學術上的爭論,難道也要領導來作行政裁決嗎?他們就是這樣的善于制造事端。本來是學術爭論往往就變成了人事糾紛,變成了幕后的權勢之爭,而這正是他們的希望。所幸的是現(xiàn)在各級領導已越來越注意作風民主,越來越注意聽取不同意見,“一封信可以整倒一個人或一批人”的事已越來越少了,甚至是不可能的了。(4)“假霸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斷提出很有用心的耀人眼球卻經(jīng)不起推敲的口號?!氨Pl(wèi)魯迅”就是他們喊得最響的口號之一。這其實是一個給論爭對方貼標簽、往自己身上拉大旗的口號。論爭還沒有開始,勝券已在他手中:你是“挑戰(zhàn)魯迅”的,我是“保衛(wèi)魯迅”的,你還敢與我爭論嗎?照他們的說法,魯迅的光輝是靠他們的“保衛(wèi)”才得以存在,否則早就被人推倒了。在新版《魯迅全集》出版后,不少人對書信部分和舊體詩部分意見紛紛時,有人又提出了“以圣徒般的虔誠修訂《魯迅全集》”的說法以標榜自己。但是人們很快就發(fā)覺這說法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觀其實踐則又是虛偽的。他們一邊弄虛作假,一邊卻又亮出“求真”的旗號。對于這些口號,我已在文中作了評論,在此就不重復了。(5)“假霸風”還有一個特點,即硬傷性錯誤多。“假、大、空、霸”的東西,幾乎都是在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或殺氣騰騰的情況下出籠的。而真正的學術研究是需要坐冷板凳的,是要費心費力的。硬傷性錯誤的造成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不肯坐冷板凳、缺乏學識而出錯;二是根據(jù)某種“需要”而存心造假。我書中談到了這兩種硬傷,可供讀者參考。我主張在學術爭論中雙方或多方都應擺事實講道理,而不應相互“戴帽子”、“打棍子”。很長時期以來,我一直感覺到在魯迅研究領域中存在著“假、大、空、霸”的作風、學風和文風。但我在爭論中,從不提及“假霸風”,因為我反復思索,“假霸風”的說法會不會也是一種“帽子”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钡簧倥笥颜J為,對于“假霸風”的察覺,也是一種認識,為什么不告訴大家,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否則怎么解釋魯迅研究領域有這么多弄虛作假的事實呢?我們反對的是政治陷害式的給人“戴帽子”、“打棍子”,并非反對對客觀存在的不良風氣的揭示,否則我們怎么前進呢?經(jīng)過與一些朋友的商討,經(jīng)過認真的考慮,我決定在這篇自序中提出“假霸風”的存在,并初步地歸納了它的特點。我還因此補寫了三篇文章,即《一段爭論中有代表性的文字》、《關于(魔祟)必須說的幾句話》、《為人寫序者的責任》。通過這三篇文章,提供并分析三個“假霸風”的標本,以增加讀者對此風的實感的認識?!凹侔燥L”的存在當然不止這三個標本,只是因為它們篇幅不長,適宜引用;在爭論中我所舉的某些長文,也典型地存在“假霸風”,讀者當可明鑒。對于“何來假魯迅”的問題,我的觀察和思考是很粗淺的,應該有更多的人來深入研究這個問題。這是當代魯迅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不研究這個問題,魯迅研究就不可能有新的進展,這就需要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三、重寫魯迅傳抵制和克服了“假、大、空、霸”的作風、學風和文風,大興實事求是之風,我們的魯迅研究一定會大大改變面貌,真實的魯迅一定會走向人民大眾,走向青年學生,走向全民族。我們期盼著真實反映魯迅一生的魯迅傳的出世。這樣的魯迅傳應該在擺脫了“假霸風”后,是面目一新的。寫魯迅傳既不難,又很難。說不難,有些人讀三本魯迅傳,就可以寫出第四本魯迅傳。當然他不是搞抄襲,不是把精力用在抄襲上?!靶÷斆鳌?,搞些改頭換面的玩藝兒。因為抄襲遲早會有人揭發(fā)的。他把精力用在“吃透”三本傳記的內容上,基本事實總是這么些事實,并注意吸取三本傳記的長處,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寫成第四本魯迅傳。這本傳記未必很差,在普及魯迅生平事跡上,或許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本傳記不會有多少學術價值,因為它必然是人云亦云,而且這樣的《魯迅傳》或《魯迅評傳》已不止一本了。業(yè)內人士一讀就知道它是怎么寫成的。但如果運氣好點,或者親朋好友相幫吹一吹,它說不定還能再版,然而逐漸為讀者淡忘是必然的命運。因為同樣用這種辦法寫成的新的又新的“第四本”魯迅傳還會降生,它們也有人吹捧,或配有名人題字,或配有插圖,或插印多少張難得的照片,終于把老的“第四本”擠出市場。但是真正要寫好魯迅傳又很難,我想至少要做到三點:(1)堅持以史為本,論從史出。要從最原始的史料開始,掌握大量史料。史實是怎樣的就怎樣的認識,史實是怎樣的就怎樣寫作,杜絕“假、大、空、霸”的作風、學風和文風。(2)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礎上,以清醒的科學的頭腦,梳理魯迅的思想脈絡,梳理魯迅的著作歷程,梳理魯迅的社會活動及生活經(jīng)歷,寫出一個各方面豐滿的真實的魯迅。如果對魯迅一生的認識還是“一團亂麻”,怎么可能條理清楚地介紹魯迅的一生呢。你總不能像“假霸風”的某些人那樣,把“一團亂麻”塞給讀者吧。(3)要具備鑒別真?zhèn)蔚哪懽R。要明白有些“假、大、空、霸”的文章、演講、著作是“媚上”、“媚俗”的禮品,是某些人“研究”過程中不斷看風向、看氣候、看臉色的結果。對它們的掌聲不斷、贊聲遠揚,不但要不心動,而且要能洞察幽微。這就需要我們的膽識。在這里,識是基礎,是實力;膽是銳氣,是精神,是不斷奮進的力量源泉。膽與識是相得益彰的。只有具備與時俱進的膽識,才能使我們抵制“假霸風”,寫出真實的魯迅。提出重寫魯迅傳,并非要否定過去出版的所有魯迅傳著作。以前出版的魯迅傳著作中很有幾本是寫得好的,但確實也有的并不令人滿意。例如近年出版的一本《魯迅評傳》,就是典型的“第四本”魯迅傳。它從頭到尾,幾乎都是人云亦云,而且是上世紀“文革”期間到七十年代末的人云亦云,有些段落簡直令人懷疑是否從石一歌那本《魯迅傳》中抄來的,我特地找出石著對照了一下,抄倒不是抄來的。我深信,克服了魯迅研究領域中的“假霸風”,樹立我黨一貫提倡的實事求是的作風、學風和文風,真實地反映魯迅一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魯迅傳一定會誕生!真實地反映魯迅一生的魯迅研究,一定會以前所未有的成就,受到人民的歡迎!倪墨炎2009年9月27日改定于上海

內容概要

本書共五輯。第一輯編入十五篇文章,其中十三篇與2005年版《魯迅全集》(以下簡稱“新版全集”)的編注有關;本書第二輯,是關于魯迅故居陳列和魯迅文物研究、整理、出版方面的文字;本書第三輯是關于回憶錄的,這里編錄了為這些回憶錄所寫的“編輯說明”,讀者或可了解這些回憶錄的概貌;本書第四輯收入的,是十數(shù)篇史料考訂的文章,似乎是“純學術”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朋友間的爭議,今天讀來還是有點意思的;本書第五輯是關于一本書的評論文字,這本書的草率、凌亂和硬傷性錯誤之多,自魯迅辭世以來,在魯迅研究和史料性著作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的,是令人驚訝的。

作者簡介

倪墨炎,浙江紹興人。 
長期從事出版工作。業(yè)余著有:《魯迅舊詩探解》、《魯迅的社會活動》、《魯迅后期思想研究》、《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魯迅與書》、《魯迅與許廣平》(與陳九英合著)、《現(xiàn)代文壇偶拾》、《現(xiàn)代文壇隨錄》、《現(xiàn)代文壇散記》、《現(xiàn)代文壇短箋》、《現(xiàn)代文壇內外》、《倪墨炎書話》、《現(xiàn)代文壇災禍錄》、《文人文事辨》等。這些著作正在補充、修訂、整合,將重新出版。新的著作,亦當陸續(xù)面世。
主編的《書友文叢》,收有夏衍《風雨故人情》等20種。與陳九英合編的魯迅同時代人回憶魯迅的文集,已出版許壽裳、郁達夫、許廣平、周觀五、許欽文、馮雪峰等的6種。
曾兼職創(chuàng)辦并主編《編輯學刊》7年,又曾兼職創(chuàng)辦和主編《書城雜志》5年。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輯  此信不應編入新版《魯迅全集》  關于“魯迅茅盾致紅軍信”的探討  關于“魯茅信”的爭論及其“句號”  一段爭論中有代表性的文字  魯迅遭段祺瑞政府“通緝”的真相探討  魯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緝”再探討  “五十人名單”怎樣成了“通緝密令”  “三一八”慘案中烈士有多少  論《兩地書》的成書與出版  魯迅著作的題目不應任意改變  許廣平竟受到前所未有的責難  關于《惜花四律》作者是誰的爭議  怎樣評論魯迅研究中的觀點分歧——對“挑戰(zhàn)經(jīng)典”和“顛覆魯迅”的說法質疑  關于出版魯迅著作和全集的議論  《魯迅譯文集》應該重印第二輯  應尊重魯迅故居的歷史原貌  魯迅住廣州白云樓哪一端  魯迅八道灣故居保留后的三愿  “未莊”、“魯鎮(zhèn)”在紹興嗎  魯迅詩稿手跡的謎案  魯迅詩稿手跡的出版“無假不成書”  魯迅照片出版的曲折歷程  魯迅、蕭伯納“七人照”攝者是誰  魯迅之畫的真真假假  魯迅的“名”和“字”及其使用  魯迅的“譜名”、“別號”及其他  魯迅與漢石刻畫像  請繼續(xù)發(fā)表魯迅所寫漢畫像說明第三輯  魯迅同時代人的真實回憶  恢復許壽裳著作的原貌  許壽裳為寫魯迅回憶錄而獻身  郁達夫心目中魯迅的崇高形象  許廣平深情談魯迅的寫作和生活  許欽文憶魯迅的師和友的情誼  周冠五對魯迅的“自家人”的回憶  馮雪峰回憶1928至1936年的魯迅  魯迅會見陳賡的時間和次數(shù)  談談“魯迅=NOTHING”的說法  唐弢《瑣憶》的真實性質疑  關于唐弢《瑣憶》的一場爭議  關于邵洵美“獄中所托”兩事  所謂“邵洵美獄中重托”是虛構的故事  三味書屋“新說”質疑  關于黃萍蓀第四輯  宋慶齡促魯迅醫(yī)病書的兩種版本  殷夫《孩兒塔》插圖為何真容難現(xiàn)  阿Q的名字怎么讀  關于魯迅的《阿金》  魯迅怎樣對待新村主義  關于“牛奶路”  關于“夜濯足”  魯迅“起信三書”指的是什么  關于越劇《孔乙己》的幾個問題  胡改亂編魯迅作品會使魯迅作品亡  魯迅收藏的周作人著譯  魯迅出殯時抬棺的人數(shù)第五輯  南京國民政府是否通緝過魯迅  《可愛的中國》手稿在許廣平保險箱里嗎  方志敏1922年就與魯迅有聯(lián)絡嗎  魯迅究竟富裕還是寒酸  請疏解“疑案”而不要傳播流言蜚語  關于《魔崇》必須說的幾句話  魯迅是周恩來的叔叔嗎  魯迅研究圣地也有這樣的事  為人寫序者的責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茅盾在《我和魯迅的接觸》(1976年《魯迅研究資料》第一輯)中說:“關于毛主席率領紅軍長征的勝利,國民黨是封鎖消息的,上海一般人直到很晚才知道。一天我到魯迅那里談別的事,臨告別時,魯迅說史沫特萊昨來告知,紅軍長征勝利,并建議拍一個電報到陜北祝賀。我當時說這很好,卻因為還有約會,只問電報如何發(fā)出。魯迅說,我交給史沫特萊,讓她去辦就是了;又說電文只要短短幾句話。當時我實未見電文原稿,因為魯迅還沒起草,以后因事忙,把此事忘了,沒有再問過魯迅,也沒有問過史沫特萊。不知史沫特萊如何把這個電報拍出去的,現(xiàn)在相傳是通過第三國際從法國轉的,這只是猜想而已?!泵┒茉?984年出版的《我走過的道路(中)》中說:“一九三六年春節(jié)后的某一天,我照例到一些老朋友家去‘拜年’,也到了魯迅家中。告辭時,魯迅送我下樓。走到樓梯中央,魯迅忽然站住對我說:‘史沫特萊告訴我,紅軍長征已抵達陜北,她建議我們給中共中央拍一份賀電,祝賀勝利?!乙餐W∧_步道:‘好呀!’魯迅繼續(xù)往下走,又說:‘電文不用長,簡短的幾句就行了?!尹c著頭,轉念又問道:‘可是電報怎樣發(fā)出去呢?’魯迅說:‘交由史沫特萊,她總有辦法發(fā)出去的?!@時我們已走到樓下,見廚房里有人,就沒有繼續(xù)談。我因為還要到別人家去‘拜年’,就告辭了。后來因為別的事,見到魯迅也沒有再問起這件事,以后也就忘了。直到四月底馮雪峰從陜北到了上海,才告訴我:‘你們那份電報,黨中央已經(jīng)收到了,在我離開的前幾天才收到的?!纱瞬孪?,史沫特萊一定是把電報寄往巴黎,再轉莫斯科,才發(fā)電報到陜北的,所以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泵┒茉谝恍┪恼隆?、談話中,也涉及這封信,內容大致和上面所引的兩段文字相似。茅盾并不否認有過此事,但情節(jié)大都根據(jù)馮雪峰所言和《大事記》所載編成,而和已發(fā)現(xiàn)的這封信的情況出入很大:1.馮雪峰說是電報,茅盾也一直說是電報,現(xiàn)在明擺著是一封信;2.馮雪峰說是“慶賀長征勝利”,茅盾就借魯迅之口說是“慶賀長征勝利”,而此信卻明明寫的是“紅軍在山西的勝利”;3.《大事記》中所記祝詞只一句話,這句話傳之久遠,茅盾就借魯迅之口說“電文不用長,簡短的幾句就行”,不料卻是一封不長不短的信;4.因為馮雪峰說過“是史沫特萊搞的”,茅盾就說成是史沫特萊策劃和拍發(fā)電報;由于馮雪峰說電報是“轉轉折折地送去”的,茅盾就想象電報“是通過第三國際從法國轉的”,但還趕緊加上一句“這是猜想的”;5.由于《大事記》中把魯迅祝賀信列在“一九三六、二、二十”的項下,不少人誤把日期理解為祝賀電報發(fā)出的日期,因而茅盾把魯迅和他商量此事定在“春節(jié)后的某一天”,現(xiàn)在看到此信所署日期是“三、廿九”,都快清明節(jié)了,怎么還“拜年”呢?從以上幾點看來,茅盾的這兩段回憶文不是出諸他原始的記憶,而是參照馮雪峰和《大事記》的說法虛構的。那么,茅盾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這不外乎兩個原因:第一,要是魯迅、史沫特萊確曾發(fā)過這么一個電報,只是忘記告訴他了吧,他怎么能毫無根據(jù)地就否認此事呢?第二,新中國成立后,他是這封信的唯一健在的當事人,為了顧全大局,他也不能對此事“一問三不知”。他認為順著權威的馮雪峰的說法和權威的《大事記》的記載去說,總不會錯的,也就這么說了。然而,在盛傳魯迅、茅盾打電報或寫信祝賀紅軍長征勝利的情況下,每當他談起此事時,他都堅持兩條底線:一、電報是魯迅起草的。他把這份光榮、這份功勞,歸之于魯迅,決不往自己身上拉;二、他沒有過目,“我實在未見過電文原稿”,也從未有人告訴過他電報的內容。直到他晚年寫回憶錄的時候,他仍堅持這兩條底線。五、許廣平的說法是重要旁證許廣平說過:魯迅從事的涉及機密的事,她注意紀律,從不過問。但實際上,她是魯迅的助手和伴侶,魯迅所參與的每一件機密大事,她都知情,如會見成仿吾、會見陳賡等等。只有魯、茅聯(lián)名信的事,她卻全然不知。在《魯迅回憶錄》中,她這樣寫及此事:“正當日寇步步深入,國民黨反動派節(jié)節(jié)敗退,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候,幸虧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以后立即興師抗日討敵,因此使魯迅如釋重負,以無限感激的心情,與朋友一起向延安的黨中央拍去電報表示祝賀,說‘在你們的身上,寄托著中國與人類的希望’?!贝螂妶笞YR紅軍勝利是一件大事,許廣平竟只寫了這么簡單的幾句。而這簡單的幾句,還是參考馮雪峰的說法和《大事記》的口徑寫成的。除了把當時的黨中央所在地錯寫成“延安”和那句“電文”的文字略有變動外,可說沒有她自己的東西,是人云亦云。如果真有史沫特萊的策劃,如果真有魯、茅的“樓梯中央”商討,如果真有什么“別人代寫,魯迅過目”,她總會有所見有所聞而能提供一些線索吧?如果策劃、商討、過目都在外面進行,魯迅回家總要和她談起吧?像和蘇區(qū)來的成仿吾在咖啡店相見,不就一回家即告訴許廣平了嗎?然而從許廣平所寫的關于聯(lián)名信的這段文字看,她真的全然不知此事,好像此事根本沒進過魯迅家門,根本沒碰到魯迅身上。六、馮雪峰還有補充回憶在看到《斗爭》上發(fā)表的《中國文化界領袖××××來信》的全文后,可以肯定地說,馮雪峰和《大事記》編者都沒有見到過《來信》,他們都是根據(jù)傳聞而寫而編的,所以才會相互矛盾,以致?lián)渌访噪x。而曾經(jīng)被經(jīng)典似地傳播了大半個世紀的那句“電文”,現(xiàn)在也已查明,是《斗爭》上同期發(fā)表的另一封信中的句子,是被張冠李戴而來的。P9-10

后記

編成本書,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氣。我贊成:學術討論應該在雙方或多方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擺事實、講道理,心平氣和地進行。即使有人惡意攻擊,也就把其攻擊公之于眾,仍然擺事實、講道理,心平氣和地進行辯論。我是力圖這么做的,但不知效果如何。例如,關于“魯茅信”,我的第一篇文章和第二篇文章,都是擺事實、講道理的,尤其是第二篇,沒有點任何人的名,完全是就事論事的。不料陳漱渝、陳??蹈靼l(fā)表文章,遠離學術討論的原則,進行政治陷害式的攻擊。這樣我被迫寫出第三篇文章與之辯論,因為不辯不足以明史實,不辯不足以明是非。我又寫第四篇文章,完整地展示陳漱渝的一段文字,請大家看一看,它是不是“假霸風”的表現(xiàn)。后兩篇文章,我仍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原則。四篇文章編在一起,結構緊密,所討論的問題步步深入,是有一定的力度的。又如,關于段祺瑞政府是否通緝魯迅的問題,我的第一篇文章完全是就事論事的,是史料性的,是客觀的。不料陳漱渝又撰文表示反對。我的第二篇文章仍不點名,仍擺事實、講道理,仍是心平氣和的,但全部內容乃至各小標題,都是回答陳漱渝的質疑的。我又寫第三篇文章,展示一些史料,指出在這個問題上,“假霸風”的源頭及其怎樣滲透到《魯迅全集》的注釋的。三篇文章編在一起,我感到很完整,論證是一步一步深入的。為了寫本書中的幾篇重頭文章,從2006年至目前的2009年,共花了將近四年的寶貴時間。在這四年中,我中斷了正在《魯迅研究月刊》上連載的《晚年周作人》的寫作;還有一部字數(shù)更多的大稿,本來計劃要定稿好幾章的,也只好暫停。一些知情的朋友為我惋惜。但我并不后悔。我能編成本書,還是很有意義的,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1)我理清了那么多被搞亂了的魯迅的生平大事;(2)我指出了“假霸風”的客觀存在,它是我們魯迅研究發(fā)展中的最大阻力。因此,編完本書,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氣:花去四年寶貴的人生時間,值得!寫成本書,許多人的鼓勵和幫助,是我難以忘懷的。我的不少重頭文章,是先后發(fā)表在《文匯報?學林》專頁上的。主編陸灝先生三十年前剛從大學出來,任《文匯讀書周報》編輯,我們就開始交往。拙著《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剛出版時,他是來寒舍采訪的第一位記者,以后我們一直保持著友好的聯(lián)系。他在文匯報社內好幾個部都工作過,有一個時期他竟去了經(jīng)濟部,我們之間幾乎沒有了聯(lián)系,但我有什么小書出版,一定送請他指教。正因為他能在各個部門“闖蕩江湖”,所以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識,了解多方面的情況,他才能勝任《學林》的主編。他很有主見,有獨特的編輯思想,如果寫些“耳熟能詳”的內容,或寫些套話空話,肯定遭遇退稿。他喜歡言之有理的創(chuàng)見,不怕冒風險。拙文《唐弢(瑣憶)真實性質疑》,打聽下來,一些專業(yè)性的刊物顧慮重重,我寄請陸灝看看,他很快就發(fā)表了。有些文章我在寫之前先與他聯(lián)系,他總是關照:要擺事實、講道理,要客觀公正,不要情緒化,不要點名。像“魯茅信”探討的長文,像段政府是否通緝過魯迅的兩篇長文,像魯迅詩稿出版“無假不成書”的長文,像魯迅故居的陳列應尊重歷史原貌的長文,都是遵循他的關照寫成,發(fā)表后反響很好。他自己也喜歡動筆,已有《東寫西讀》等著作出版。另一位對我?guī)椭艽蟮木幷?,就是劉緒源先生。我們相識已有三十多年,而關系最密切的,也是他在《文匯讀書周報》工作時。他寫小說、寫散文、寫文藝評論,是全能作家。他所著的《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已一版、二版、三版,前些時報上有一篇長文評論,稱它是當前兒童文學研究的“準經(jīng)典”著作。他在周報時,有的文章有幾種設想,我常常在電話中向他請教哪種寫法較好。近年他任《筆會》主編,本書中有不少篇就是由他發(fā)表的。我的文字粗疏,不少編者幫我潤色,而緒源兄的修改常常使我感到意外的精彩?!段膮R報》還有一位編者對我很有幫助的,那就是鄭逸文女士。她也很有獨到的編輯思想。本書中有些文章,是發(fā)表在她主編的《文藝百家》和《書緣》上的,十分感謝她的寬容和友好。感謝《東方早報》的《上海書評》編輯部的熱情。感謝《檔案春秋》接連發(fā)表我的幾篇長文?!遏斞刚掌霭娴那蹥v程》在該刊發(fā)表后,就我個人所見到的,為《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報刊文摘》、《文摘報》、《人民政協(xié)報》等七家報刊所轉載。我還得到北京許多編者的幫助?!遏斞秆芯吭驴肥俏议L期投稿的地方。本書中的《論(兩地書)的成書和出版》、《魯迅著作的題目不應任意改變》、《三味書屋“新說”質疑》等長文,就是在月刊上發(fā)表的。月刊還連載拙稿《晚年周作人》,因我忙不過來,沒有時間整理已寫出初稿的篇什,中斷了連載,是很可惜的,但續(xù)寫工作會很快重新啟動,我一定會把此稿寫好。《新文學史料》的執(zhí)行主編郭娟女士的不分門戶,不管人事關系網(wǎng),以文章質量為取舍的標準,公正公平公道,令我十分感動。她很有專業(yè)水平,對拙稿提的意見都在點子上,我都心悅誠服地照改。在通信和電話聯(lián)系中,我還發(fā)現(xiàn)她具有厚道、溫和的個性。相信她一定能團結廣大的作者,把刊物辦得越來越好。在李可可、鄧晶晶的幫助下,我在《中國圖書評論》發(fā)表了幾篇長文,這本刊物在出版界、讀書界有一定影響。每有拙稿發(fā)表,我總能聽到北京出版界老同行、老朋友的反應。與鄧晶晶的電話長談,常常給我不少啟發(fā)。每有稿寄給《博覽群書》陳品高主編,十天半月后總要通一次電話,他總直率地談對拙稿的看法,最后總說一句:“再給我們寄稿!”《北京日報》理論版編者李慶英女士的敬業(yè)、熱情,令我難忘。十分感謝《中華讀書報》、《文藝報》、《中國戲劇》等報刊發(fā)表拙稿,這些拙稿已都編入本書。使我難忘的還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先后發(fā)表了我的《魯迅究竟富裕還是寒酸》、《怎樣評論魯迅研究中的觀點分歧》兩篇長文,后一篇長文還被列為學報的第一篇論文。這份學報一年四期,每期188頁,發(fā)表本院師生論文外,還發(fā)表全國各地來稿,是一本生氣勃勃的學術期刊。在聯(lián)系中,常務副主編吳錦先生思考全面,觀點鮮明,富于學術正義感,使我很受鼓舞。我也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鼓勵和支持。我感受到孫郁先生直接和間接的不少援力和幫助,雖然我們至今沒有通過一封信,當然更沒有見過面。他作為魯迅博物館的館長,團結全國各地的研究者是很自然的。我發(fā)現(xiàn)他對不少研究者也是親和與友好的?!坝腥菽舜蟆保潭處啄觊g,大家都把他視為魯迅研究界的領軍人物。巴金逝世不久,上海作家協(xié)會等單位舉辦紀念性的一連串學術報告會,其中有孫郁的《魯迅與巴金》,聽者濟濟,掌聲陣陣,報告后不少人請他簽名留念,可見他在上海讀者心目中的地位。胡喬木同志給我寫過一封長信,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我早已公布了這封信。于光遠同志給我寫過十六封信,多次見面。他還寫過一篇關于我的文章,編入他的《朋友和朋友們的書》一書,鼓勵我在學業(yè)上的進步。學者舒蕪先生見到我在《文匯報?學林》上發(fā)表的文章,發(fā)電子郵件到《文匯報》編輯部,表示贊賞。我馬上寫信去表示感謝。他又給我寄來親筆信,表示對我的鼓勵,還轉告龔育之同志對拙文的贊許之意。曾彥修同志也給我寫了長達五頁的信,由《文匯報》編輯部轉交,表示贊賞我的一系列文章,還希望我繼續(xù)寫下去。袁鷹、姜德明、陳丹晨、吳泰昌、吳福輝等師友也經(jīng)常互通信息,互贈著作,勉勵我不斷努力。在家鄉(xiāng)有兩位交往數(shù)十年的朋友,就是紹興魯迅紀念館“文革”前的館長張能耿和“文革”后的館長裘士雄。2006年我去了一次紹興,我們相見甚歡,又暢談了不少魯迅研究中的事。正是由于那次的紹興之行,我才寫成了《三味書屋“新說”質疑》一文。十分感謝陳子善教授的支持和聲援。正當有的人以為有了對我下井投石的機會,他卻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作了“家屬不要干涉學術討論”的發(fā)言。當《文匯報?學林》發(fā)表我關于“魯茅信”的長文時,他第一個打電話給主編,認為此文寫得很好,極有說服力。十分感謝王鐵仙教授的鼓勵。他第一次讀到我的長文后,在電話里對我說:“你的煩瑣考證文章,我讀了,我是認為很好的??磥恚斞秆芯恳残枰獰┈嵖甲C。我對煩瑣考證雖然是外行,但我認為很有學術上的意義。”以后他在電話里還幾次發(fā)表關于“煩瑣考證”的高見,以鼓勵我繼續(xù)寫下去。十分感謝吳中杰教授的贊賞。在我的關于“魯茅信”的長文發(fā)表后不久,在一次上海作家協(xié)會的大會上,他在眾位朋友面前拉著我說:“你的文章讀了,寶刀不老??!”有幸與他在上海作協(xié)度假村休憩幾天時,他幾次鼓勵我把近來文章編成集子,并答應為我寫序??墒菑亩燃俅寤丶也痪?,他去澳大利亞探親了。遠隔重洋,實在不好意思再去麻煩他。十分感謝陳鳴樹教授,對我的文章常加好評,特別是關于阿Q的名字怎么讀的問題,他完全贊同我的意見,并同意我在文中舉他為例。十分感謝上海作協(xié)副主席王紀人教授,當面和寫信給我很多鼓勵,認為我的一些文章在魯迅研究中有突破性意義。十分感謝楊劍龍教授、鄧牛頓教授、潘頌德研究員、趙南榮編審、周國偉研究館員以及本地和外地的不少朋友,在信函、電話和見面時的神聊中,給我以勇氣和力量。最后,我必須感謝本書責任編輯楊柏偉先生。他日夜兼程,甚至春節(jié)期間也在閱讀本稿。我也要感謝應柏偉的邀請,審讀本稿的盧潤祥編審,他也連日連夜為本稿費心費力。他倆指出了本稿的許多毛病,這真使我又驚又喜。我原以為本稿大都在報刊上發(fā)表、過,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看到他倆所指出的欠缺,真是大吃一驚;同時又使我喜不自勝,他倆讓我避免了許多差錯。本書是包含了他倆的許多心血和智慧的。我也十分感謝編輯室主任許仲毅先生的幫助。他和柏偉兄來寒舍,翻閱了我初步整理的原稿,以他豐富的編輯經(jīng)驗,當場拍板此稿很快就可發(fā)稿,并提出了進一步整理原稿的要求。此后本稿一直在他的關心下運作。前后兩任總編輯李偉國先生和王為松先生也都熱心關注本稿,也是我所難忘的。本書稿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使是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仍然深深地感到,在魯迅研究的道路上,每前進一步所遇到的阻力。因而我十分珍惜一切支持我鼓勵我的師友們和讀者們,正是這么多人給我的力量,我才在不斷地跋涉前進。倪墨炎記于2009年12月1日

媒體關注與評論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魯迅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不少弄虛作假的事情,有些假事假說傳播很廣,以致弄假成真。倪墨炎在紛繁復雜的情況下,以大量史料,澄清了不少歷史真相,還魯迅以歷史原貌,得出了合乎史實的結論。王紀人(上海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倪墨炎研究魯迅的文字,在報刊上發(fā)表,我是每見必讀的。他堅持“論從史出”,常常以充分的史料說明歷史事實,拂去魯迅身上的塵埃,還魯迅以真實的面目。因而他的這些研究文章,既有學術厚度,又有創(chuàng)見,這也是吸引讀者的魅力所在。王鐵仙(華東師范大學前副校長,終身教授、博導)倪墨炎先生是國內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他在魯迅研究的長途上多年跋涉,成果累累。新世紀以來,倪墨炎先生的魯迅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突破。他的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魯迅生平和作品的實證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的魯迅研究。因此,一經(jīng)發(fā)表就受到魯迅研究界的關注,也受到喜愛魯迅的讀者的歡迎。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倪墨炎先生長期從事魯迅研究,近年來又發(fā)愿做辨?zhèn)喂ぷ?,在報刊上陸續(xù)發(fā)表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可信的。現(xiàn)在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是一件好事。它反映出魯迅研究新水平,能使讀者了解真實的魯迅,是值得歡迎的。吳中杰(復旦大學教授、博導)獨樹一幟的著作王紀人倪墨炎先生近年發(fā)表的研究魯迅的論文,是獨樹一幟的。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魯迅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不少弄虛作假的事情,有些假事假說傳播很廣,以致弄假成真。倪墨炎在紛繁復雜的情況下,以大量史料,澄清了不少歷史真相,還魯迅以歷史原貌,得出合乎史實的結論。倪墨炎的這部論文集,是有創(chuàng)見的學術著作。(上海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導)既有學術厚度又有創(chuàng)見王鐵仙倪墨炎研究魯迅的文字,在報刊上發(fā)表,我是每見必讀的。他堅持“論從史出”,常常以充分的史料說明歷史史實,拂去蒙在魯迅身上的塵埃,還魯迅以真實的面目。因而他的這些研究文章,既有學術厚度,又有創(chuàng)見,這也是吸引讀者的魅力所在。例如他撰文指出唐弢《瑣憶》一文的大部分內容是虛構的,在學術界引起震動。此后,上海和全國都不再把這篇文章作為中學語文課課文。倪墨炎把近年的這些文字編集出版,必然會受到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對于推動我國魯迅研究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華東師范大學前副校長,終身教授、博導)史料和觀點都有新的突破陳子善倪墨炎先生是國內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他在魯迅研究的長途上多年跋涉,成果累累。新世紀以來,倪墨炎先生的魯迅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突破:一、史料發(fā)掘和闡釋上的突破。他爬梳剔抉,發(fā)掘了許多重要的鮮為人知的魯迅史料;一些雖已公布的魯迅史料,他也從新的視角進行解讀,賦予了新的可靠的意義。二、學術觀點鮮明、出新。無論是自己論述還是與他人商榷,他都堅持從史實出發(fā),以大量經(jīng)過充分論證的史料,澄清歷史真相,糾正種種誤讀,引導讀者更完整地認識魯迅,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的作品。倪墨炎先生的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魯迅生平和作品的實證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的魯迅研究。因此,他的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就受到魯迅研究界的關注,也受到喜愛魯迅的讀者的歡迎。把這些論文匯集出版是完全必要的,足以體現(xiàn)上海的魯迅研究所達到的學術水平,特向讀者鄭重推薦。(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導)魯迅研究的新水平吳中杰由于迎合某種政治需要和另外一些作者個人的原因,在魯迅研究資料上,常有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有材料上的造假,有解讀上的歪曲,還有圖片和手跡的剪裁嫁接,流傳日久,弄得真假莫辨,以假為真。這對魯迅研究工作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也使讀者對魯迅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因而急需進行辨正。但要從事這項工作,既要熟悉資料,又要有深厚的學養(yǎng),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很不易做。倪墨炎先生長期從事魯迅研究,近年來又發(fā)愿做辨?zhèn)喂ぷ鳎趫罂详懤m(xù)發(fā)表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可信的?,F(xiàn)在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是一件好事。它反映出魯迅研究新水平,能使讀者了解真實的魯迅,是值得歡迎的。(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編輯推薦

《真假魯迅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倪墨炎先生是國內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他在魯迅研究的長途上多年跋涉,成果累累。新世紀以來,倪墨炎先生的魯迅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突破。他的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魯迅生平和作品的實證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的魯迅研究?,F(xiàn)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反映出魯迅研究新水平,使讀者了解真實的魯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真假魯迅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語文教師應該人手一本,還你一個真實的魯迅,激發(fā)讀者探究的思想。
  •   如題,世人對魯迅先生的誤解極多,自然要看看。作者可謂是個“考據(jù)派”,雖然可能影響可讀性,但佩服作者的治學精神。
  •   很后悔買這樣的——不是書的質量不行,實在是不喜歡看別人的爭論的——書,看了幾篇就擱在柜子里。作者的探究精神值得尊敬的,只是自己不喜歡罷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