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世紀文景 作者:(美) 凱斯勒 頁數(shù):201 譯者:李芳齡
Tag標簽:無
前言
杰克·格魯伯曼(Jack Grubman)、法蘭克·奎特隆(Frank Quattrone)、瑪麗·米克(Mary Meeker)、亨利·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他們是炒熱華爾街互聯(lián)網(wǎng)一電信熱潮的知名投資分析師。幾年 前,他們被大加贊揚,被捧上了天;如今,那樣的風光讓人感覺就像美索 不達米亞那般古老! 紐約州總檢察長艾略特·斯皮澤(Eliot Spitzer)花了一年多時間, 沸沸揚揚地調查并懲辦了除米克之外的三個人,因而聲名大噪。華爾街當 初讓他們出盡風頭、嘗盡甜頭,現(xiàn)在這幾個人卻全都落得鼻青臉腫的下場 。 斯皮澤翻查并披露了布洛杰特以前的一些電子郵件,揭露了他的真實 動機與面貌,讓熟知布洛杰特職業(yè)生涯的人震驚不已。如今,美國證券商 公會(NASD)正在徹底調查布洛杰特,調查結果很可能使他必須付出數(shù)百 萬美元的罰金,并且不得再涉足證券業(yè)。 有“華爾街卡利班”(the Caliban of Wall Street)之稱的格魯伯 曼被判必須繳付1500萬美元的罰金,此外,他非但終生不得再從事證券業(yè) ,還必須遠離紐約的私立幼兒園。至于奎特隆,則在2003年3月被指控阻礙 有關當局對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投資銀行的調查工作,他面臨的處罰可能 比格魯伯曼還要嚴重。 米克就比較幸運了,她不但沒有遭到罰款、禁足證券業(yè)等懲罰,她的 東 家——摩根斯坦利——還要求她帶薪休假一陣子。斯皮澤似乎已經(jīng)放棄再 繼續(xù) 對她刨根問底,也沒有對摩根斯坦利追查到底。 摩根斯坦利的高層主管顯然決定要為他們這位最知名的分析師力挺到 底。 在2003年4月初的摩根斯坦利股東年會上,值得好萊塢編劇考慮的角色—— 股市聞人伊芙林·戴維斯(Evelyn Y.Davis)拿米克開刀,大力抨擊摩根斯 坦 利的首席執(zhí)行官菲爾·波塞爾(Phil Purcell)。戴維斯說:“她害許多人 賠錢, 應該被炒魷魚!”可是,面對這位73歲高齡的老太太的多番指責,波塞爾仍 然 力挺米克,他說:“我們對米克的貢獻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她是互聯(lián)網(wǎng)產 業(yè)分 析的先驅,我們很重視她的研究?!?當你閱讀《華爾街的肉》這本引人入勝、有點胡鬧的著作時,你將會 充分 領略華爾街的稀奇古怪、百態(tài)盡出。 我認識本書作者安迪·凱斯勒已久,卻不知道他在寫這本書。一個陰 天, 這本書的稿子出現(xiàn)在我的書桌上,我不覺深吸了口氣!又一位該死的朋友寫 了 本該死的書,我又得至少假裝讀完這本該死的書! 在良心道義的驅使下,我拿起來,讀了幾頁,心開始往下沉——看樣 子, 這本書還真不賴,我可沒法撒謊,假裝自己讀過。我又讀了幾頁……再讀 幾 頁……我狼吞虎咽地一口氣把它看完,真是令人驚艷! 凱斯勒曾經(jīng)是華爾街的科技股分析師,在潘恩·韋伯集團(Paine Webber Group Inc.)是格魯伯曼的同事,也在摩根斯坦利與米克及奎特隆 共事,最后, 他靠投資科技股賺了錢,于1990年代退出這個行當,不再當分析師??墒?, 他曾經(jīng)身處其中,深知華爾街機器的運作內幕。 賺了錢之后,凱斯勒如今似乎能夠以自由之身來談談他任職過的公司 和老 同事。他敘述的故事大概會惹毛他們,不過,他說的都是真實故事,會讓 我們 聽得津津有味。 這本書道出了華爾街研究界的基本問題——它不再是服務于投資人, 而變 成服務于投資銀行業(yè)務人員。當然,如今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知道這個問題了。
內容概要
回顧自己擔任投資分析師的20年生涯,安迪·凱斯勒將讀者帶入一個光怪離的華爾街世界。在這里,讀者不僅能領略到華爾街的稀奇古怪、百態(tài)盡出,更能一窺奎特隆、格魯伯曼、米克等華爾街傳奇人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在凱斯勒眼中,華爾街是個充滿謊言的地方,而他對同事分析師們毫不客氣,將這些“老油條”們對股票走勢分析預測的避險功夫一一揭穿。其中,最完美的避險是把別的分析師的成功見解當成自己的。在他筆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丑態(tài)百出:交易員們牛市的時候到天價的餐廳里砸錢,大吃大喝;分析師們在會議中心作樂狂歡,乃至將預備第二天給普華永道使用的會議室桌子掀翻,燈具打碎,簾子扯掉;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從業(yè)人員被捕的丑聞。 此外,安迪·凱斯勒結合轟動一時的斯皮澤調查事件,對華爾街20年來的變化和目前存在的體制問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觀察和分析,使讀者能穿透華爾街炫目的利益光影,對這套金融機制有更透徹的了解。
作者簡介
安迪·凱斯勒(Anay Kessler)
作為研究分析師、投資銀行家、風險資本家和對沖基金經(jīng)理,在華爾街工作近20年。他為《華爾街日報》、《福布斯》等媒體撰寫過大量文章,并曾參與制作CNBC、CNN和NBC的電視節(jié)目。他所創(chuàng)立的對沖基金在IT領域收獲甚豐,曾列為盈利率第四高的對沖基金,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風潮中全身而退,被視為華爾街的奇跡。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利益實在太誘人 楔子 每天5億美元第一章 51%的準確度第二章 兇猛的食人魚第三章 你從事的是娛樂業(yè)第四章 牛市年代第五章 嚴峻的時刻到了第六章 在摩根縱橫捭闔第七章 形勢急轉直下第八章 90年代開始了第九章 關于瑪麗·米克第十章 網(wǎng)景公開募股第十一章 躁動的華爾街第十二章 營銷工具:價格目標第十三章 合成的高盛證券第十四章 斧頭綜合癥第十五章 修復者斯皮澤跋 全身而退
章節(jié)摘錄
我撥打廣告上刊登的電話號碼?!澳愫?,這里是研究部。”電話那頭 一位女性回答。 “???研究部?”我遲疑了一下,但立刻禮貌地說,“可否麻煩幫我 轉接羅伯特·康奈爾?” “他今天不在辦公室,要替你留話嗎?” “麻煩請他回電安迪·凱斯勒,就是這個電話號碼。不好意思,順便 請問一下,這里是哪家公司的研究部?” “潘恩·韋伯。”對方答道。 我早先看到了潘恩·韋伯的廣告,但對這家公司一無所知。當時是 1985年,我26歲,并不是很急著想要這份工作。 康奈爾第二天早上回我電話,他在電話里的聲音奇特而深沉,他盤問 了我的資歷背景,問我何時能面談。我正打算從位于新澤西州的住處前往 紐約曼哈頓一家專門為程序設計師和科技界人才介紹短期工作機會的獵頭 公司,因此告訴康奈爾可在午餐時間和他碰面。 我決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褐紫紅襯衫,海軍藍羊毛質地的領帶, 哈格牌雙織寬松長褲,不穿外套,這是最早的“科技怪客時尚”,大約從 1985年左右開始流行。我在五十一街和第六大道交叉路口遇見一位以前的 同事,他問我上哪兒?!按┏蛇@樣去潘恩·韋伯面試?”他用那種“你怎 么穿成一副蹩腳蠢貨的樣子”的神情上下打量我。 好吧,我是蹩腳蠢貨。我開始為自己穿得過分寒酸而感到有些不自在 。走 進美洲大道1285號,搭乘電梯上9樓,走向接待員。我身后有扇微開的門, 我很快瞥了一眼,里頭滿是相互喊叫或對著電話高聲喊叫的人,這真是個 奇怪 的地方。接待區(qū)擺設的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糟糕的藝術品,丑陋的現(xiàn)代畫 看起 來像是三歲小孩的作品。 “嗨,我是羅伯特·康奈爾?!彼聿某銎娴陌?,聲音和電話里聽 起來一 樣深沉,他一邊和我握手,一邊用雙眼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地慢慢把我 審視 了一番,(我有沒有提到我腳上穿的是臟臟的咖啡色“富樂紳”牌軟皮休閑 鞋?)他臉上露出奇怪的笑容,事后我才知道那笑容中隱含的意思是:瞧瞧 此 人的穿著與相貌。我想,他就是我要找的人啦! “請進,讓我介紹幾位將和我們一起共進午餐的人給你認識。史密斯 、格 魯伯曼,我們走吧!” 有點胖、穿著體面、頭發(fā)稀疏的家伙首先露臉,用英國腔和我們打招 呼, 康奈爾介紹道:“這位是史蒂夫·史密斯,他可是華爾街電腦產業(yè)分析師 的第 一把交椅。” 第二位來到的家伙穿著三件頭西裝,烏黑發(fā)亮的頭發(fā)向后梳,留著非 常突 兀、看起來陰險兇惡的胡子,用濃厚的費城腔和我們打招呼:“嗨!”聽起 來幾 乎和電影里的“洛奇”(Rocky Balboa)一模一樣?!斑@位是杰克·格魯伯 曼, 我們最搶手的電信產業(yè)分析師,跟你一樣,曾經(jīng)在AT&T工作過?!笨的螤?說。 這就是神奇之旅的開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