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晏可佳 主編 頁數:202
Tag標簽:無
前言
60年前天安門城樓上新中國成立的宣示響徹云霄,不僅是近現代的中國奮斗歷程,同時也是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此開啟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人間滄桑辟新道,彈指揮間一甲子。在這波瀾壯闊、凱歌行進的60年里,共和國的英雄兒女創(chuàng)立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在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新中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成功過渡,逐步確立并不斷完善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并在人類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探索中走在前列。在生產力發(fā)展方面,新中國先是在被包圍遏制的狀態(tài)下堅持自力更生,在極為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爾后又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奮力追趕,使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位。在人民生活方面,新中國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擺脫貧困、實現初步的小康,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在對外關系方面,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發(fā)展方針,永遠結束了被侵略受壓迫的屈辱歷史,有效化解了復雜國際環(huán)境帶來的種種壓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成長為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不容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所有這一切,不僅譜寫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壯麗篇章,也必將作為整個人類爭取文明進步的光輝一頁而載入世界史冊?! ∪绱藗ゴ蠖羁痰淖兏飳嵺`,必將作用于精神觀念層面?,F代意義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艱難起始于20世紀交替之際的苦難歲月,其曲折發(fā)展始終依傍于中國社會的變遷。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除舊布新,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打開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積累了豐厚的經驗素材,造就了初步繁榮的美好春天。
內容概要
《輝煌60年:中國宗教與宗教學》力圖比較全面地反映新中國60年來中國宗教、宗教工作以及宗教學研究發(fā)展所走過的一條不平凡的道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60年來尤其是最近30年來,宗教界、宗教工作部門以及宗教的教研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如何影響和推動中國宗教事業(yè)逐步走上一條正?;壍赖模粚τ诮窈筮M一步探討我國宗教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推動相關公共政策的不斷完善,發(fā)揮宗教界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國宗教和宗教學60年回眸(代序)一、60年來宗教工作曲折坎坷,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二、60年里宗教與祖國同命運,在調適中努力轉變三、60年中宗教研究艱難起步,在思考中創(chuàng)新進取第二章 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一、中國共產黨宗教政策的由來及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宗教國情二、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讓宗教成為中國信教群眾自己辦的宗教事業(yè)三、極左思潮影響宗教政策,宗教工作遭到一場浩劫四、完善、貫徹落實宗教政策,宗教工作領域撥亂反正五、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六、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發(fā)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七、結語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中國當代宗教問題一、1949 1957年: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確立(一)對于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理論展開系統論述(二)針對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特點,提出了著名的“五性說”(三)推進了無神論的政黨政治和統戰(zhàn)理論的發(fā)展(四)對宗教的作用展開了初步探討二、“左”傾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影響三、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我國當代宗教問題認識的深化第四章 中國當代佛教和佛教研究一、改造與革新:佛教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際遇(一)佛教界參政議政,積極參與新時代的改造(二)成立中國佛教協會,實現全國各族佛教徒的大團結(三)創(chuàng)建中國佛學院,推動新型佛教教育發(fā)展(四)創(chuàng)辦《現代佛學》,開展佛學研究(五)積極開展國際佛教文化交流,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二、恢復與振興:佛教在“文革”后獲得新生(一)艱難中的恢復與發(fā)展(二)“佛教是文化”命題下的佛學研究三、繁榮與挑戰(zhàn):佛教在社會互動中繼續(xù)前行(一)“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中國佛教的世界性命題(二)“以戒為師”:中國佛教信仰的主體性呼喚(三)“眾善奉行”:中國佛教信仰實踐的社會性路徑第五章 中國當代道教和道教研究一、60年來道教研究的基本歷程(一)道教研究的緩慢開展和近乎停頓(二)恢復和發(fā)展期(三)繁榮和收獲期(四)全面拓展和深入期二、60年來道教研究的主要收獲(一)道教史研究(二)道教經籍的整理與研討(三)道教思想與哲學研究(四)道教科儀和法術研究(五)道家養(yǎng)生學和內丹、氣功學探索(六)外丹黃白術和其他科學研究三、站在新起點上的反思第六章 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教學的研究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伊斯蘭教的發(fā)展(一)各族穆斯林新生和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成立(二)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期間伊斯蘭教的境遇(三)改革開放后伊斯蘭教的正常發(fā)展二、新中國成立后伊斯蘭教研究的主要成就(一)學術研究的波折起伏(二)伊斯蘭教研究的復蘇(三)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現第七章 中國當代天主教與天主教研究第八章 中國基督教和基督教學研究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基督教面貌的根本改變(一)新中國成立后,基督教面臨新的選擇(二)中國共產黨認真執(zhí)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廣大宗教界人士(三)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促使基督教人士發(fā)起三自愛國運動(四)三自愛國運動使中國基督教的政治面貌發(fā)生根本改變二、改革開放時期的基督教(一)基督教的恢復和發(fā)展(二)在三自原則指導下,基督教各項事業(yè)全面推進(三)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三、中國基督教學研究(一)基督教史學(二)基督教哲(神)學(三)宗教社會學第九章 宗教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雙重探索一、歐美宗教社會學經典的譯介(一)經典論著的當代影響(二)“世俗化”理論的關注(三)“宗教市場論”的譯介與討論二、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關系的研究(一)宗教與社會變遷(二)宗教組織的研究(三)宗教與身份認同的研究(四)宗教的社會服務與慈善事業(yè)三、發(fā)展中的中國宗教社會學(一)中國經驗的宗教社會學論著(二)中國人的“宗教性”研究(三)宗教“社會化”的問題研究(四)不是結論的結論第十章 當代中國宗教和國家安全一、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二、宗教影響中國國家安全的路徑和范式(一)宗教作用中國國家安全的功能路徑(二)宗教影響中國國家安全的多重范式(三)內外環(huán)境與國家宗教安全的交互關系三、安全化理論及其有限安全化政策建議(一)哥本哈根學派的“安全化”理論(二)“有限安全化”政策建議四、結語第十一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民間信仰研究綜述一、民間信仰進入學術研究視野二、民間信仰的概念與內涵三、民間宗教研究的理論視角四、民間信仰與制度性宗教五、民間信仰與儒家傳統六、認識民間信仰的主體價值與現代性七、國家·社會·社區(qū):民間信仰的研究進路八、民間信仰研究有待于理論上的突破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006年12月2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常務理事會議上,發(fā)表了《重新舉起“以戒為師”的旗幟》(之后提煉成《“以戒為師”與中國佛教的未來》,發(fā)表在《中國宗教》2007年第1期)的講話,引起廣泛關注。他認為:“我們的佛教界總體上是好的。但近年來,正如趙樸老曾經指出的:伴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寺院財富的增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幫結派、聚訟紛爭;有的剛愎自用、私欲膨脹。這些不良風氣勢必會敗壞佛教的形象和聲譽?!狈鸾探缫霝楹椭C社會作出貢獻,首先要從“以戒為師”開始。這有六條理由:一是基于時代的基本要求;二是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三是基于歷史的經驗教訓;四是基于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五是基于建設“人間佛教”的要求;六是基于佛教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需要。“今天我們感受到這樣一個時代已經向著中華民族走來,看到在各個領域里大師級人物正陸續(xù)涌現。同樣,在佛教領域,時代也呼喚僧才,呼喚大師,要有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持戒上是楷模、品德上能服眾的僧才不斷涌現。” 講話和文章發(fā)表之后,迅速在教內外引發(fā)熱論,得到了佛教界的積極回應。概括起來看,大家普遍認為倡揚“以戒為師”十分切中時弊。佛教界在隨著寺院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都市佛教信仰群體中存在著媚俗與庸俗化、浮躁與貴族化、勢利與冷漠化等問題,嚴重侵蝕著佛教主體性信仰,引起有識之士的普遍反感。①這也是與佛教住持正法、化世導俗的理想背道而馳的。當然,針對這些問題,不能一概歸罪于市場經濟,而是要做深入的分析,特別是客觀看待這些問題產生的歷史根源,并且應當提出具體的制度性措施。圣凱法師的《法治與僧事——“以戒為師”的現代意義》一文很有實際價值。他認為,“以戒為師”的含義,包括修道者必須個人持守戒律;同時,僧團的運作必須遵守律制,創(chuàng)造出適合持戒的環(huán)境,才能達到“以戒為師”的理想。
編輯推薦
輝煌60年·社會發(fā)展與學術成長叢書,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撰寫,由呂貴、周鶴齡、陳章亮、袁恩楨、芮明杰、桑玉成、何勤華、吳鐸、彭希哲、楊潔勉、姜義華、晏可佳、楊揚、宋超、張偉江、羅劍明等16位專家領銜撰寫。本叢書以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發(fā)展與學術成長互動為研究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fā)展促進學術成長,學術成長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力求反映中國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創(chuàng)新成果;力求體現社會發(fā)展與學術成長的辯證關系;力求反映學術進步對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作用;力求體現我們黨多年來關于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全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力求理論性與實證性結合,既有理論概括,又有歷史概述,努力做到事實準確、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筆生動、富有新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