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梁冠霆、 徐以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梁冠霆 頁數(shù):23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當今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中,宗教的作用越來越從隱性轉為顯性,而全球化的趨勢更放大了宗教對國際關系和各國政治的影響。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如巴以沖突、9·11事件、國際反恐、科索沃沖突等,或多或少均有宗教的背景和動因。宗教被宣稱從“威斯特伐利亞的放逐”回歸“國際舞臺的中心”,以至有國際關系學者斷言,如“不重視宗教就無法理解國際關系”。宗教甚至成了國際舞臺上各方爭搶的資源(當代某些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動員的資源、全球范圍重大政治沖突的資源、抗衡國家的資源以及國際政治的資源),而宗教與國際關系研究也已成為國際關系/政治學科的“新邊疆”。從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宗教在全世界范圍迅速增長。大規(guī)模宗教復興發(fā)生于大部分地區(qū)和大多數(shù)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尤其是五旬節(jié)派)、伊斯蘭教以及民間宗教等,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保守派的持續(xù)增長和政治覺醒,則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宗教領域最引人注目的兩大趨勢。
內容概要
留美教育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個關鍵課題,如不考慮出洋留學和西方教育對中國之影響,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國。在過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運動常被簡化為“歸國留美學生”的歷史,至于留美中國知識分子于海外的集體經(jīng)驗,則仍未獲得充分的關注。《北美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研究: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尋(1909-1951)》所關注的正是20世紀上半葉留美學生與“基督教美國”相遇的歷史,當中尤其著眼于一群于海外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們堅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則,作為衡量中國和世界變局的最高標準。往尋索現(xiàn)代信仰的歷程中,他們有意識地選擇了以上帝國為關鍵概念的社會福音;社會福音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種在歷史中抵抗專權和尋求公義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驅使他們對中國和世界的社會政治狀況保持著深刻的醒覺。在太平洋彼岸,透過批判社會、政治和國際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國和世界實現(xiàn)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度。
作者簡介
梁冠霆,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甲級榮譽畢業(yè),2004年及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分獲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該系名譽副研究員,并任職于香港基道出版社,近期主要研究興趣為香港基督教出版史。
書籍目錄
《宗教與當代國際關系論叢》序徐以驊導論第一章 會遇“基督教美國”:20世紀初年留美青年的信仰選擇第一節(jié) “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第二節(jié) 查經(jīng)班、夏令會與現(xiàn)代人的信仰第三節(jié) 社會福音與留美青年的信仰體認第四節(jié) 結語第二章 “基督教中國”的構想:五四前后的信仰檢討第一節(jié) 美國參戰(zhàn)的宗教宣傳與留美青年的政治體認第二節(jié) 青年會法國華工教育運動與平民意識的增長第三節(jié) 基督教中國化與新教自由主義的語言轉向第四節(jié) 結語第三章 基督化的國際秩序:北伐前后的信仰反響與宗教輿論第一節(jié) “五卅慘案”后留美青年對國家主義的認知與討論第二節(jié) 對世界的忠誠:國民革命與基督教的愛國主義第三節(jié) 列邦的運動:南京政權確立前后的政治和宗教論述第四節(jié) 結語第四章 建立學界的情誼:20世紀30年代北美中國學界的處境第一節(jié) 文化型的轉向:學界變動與會務調整第二節(jié) 化敵為友:中日基督教友誼計劃的困境第三節(jié) 美國華裔學生群體的興起及其身份認同問題第四節(jié) 結語第五章 戰(zhàn)后的“基督教世界”:抗日宣傳與學界的“宗教復興”第一節(jié) 烽火中的基督:中國基督徒學生領袖的動員工作第二節(jié) 東來天風:戰(zhàn)時夏令會與基督教信仰意義的尋求第三節(jié) 春風吹又生:抗戰(zhàn)結束前后留美青年的政治批判意識第四節(jié) 結語第六章 擁抱“新中國”:建國前后基督教學生運動的最后轉向第一節(jié) 往西岸“前進”:重遇美國華裔基督教學生運動第二節(jié) 風雨同路:基督教學運與左翼學潮的共鳴第三節(jié) 被顛覆的學運:最后的發(fā)展第四節(jié) 結語總結附錄一 人名中英對照(按中文筆劃排序)附錄二 本色化的普世性向度:韋卓民的宗教文化觀點再審視參考資料與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在導言中,蔣廷黻辛辣地指出,“文明人”(civilized man)常簡單地將宗教指為迷信??墒?,從西方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可以看出,宗教并沒有因為人類的啟蒙而消失,這說明宗教是人類天性上的需求。不過,宗教的外在形式卻會隨時代而改變。因此,中國人民現(xiàn)在所面對的并不是宗教應否存在的問題,而是該怎樣改革宗教的外在形式。在《宗教的正面價值》一文中,蔣氏以歐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為例,說明基督宗教是西方人追尋崇高理想最重要的精神源泉。他認為留美中國研究生過分地將生命學術化,這容易令人忽視科學與人生之間存在的價值裂縫。這道裂縫需要由宗教來填補,而基督宗教可以充當這個角色。面對五四時期科學與宗教、理性與迷信的二元對立思想,蔣廷黻一方面引導中國學生重新思考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價值在歷史中長期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亦嘗試指出科學的追求并不能滿足人類整體上的需要。在《宗教與道德》與《宗教與美育》兩篇文章中,蔣廷黻嘗試處理宗教與其他價值之間的分別。首先,他強調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每一個宗教都有自身的道德規(guī)范,這些道德規(guī)范亦表達了創(chuàng)教者所訂定的最高道德標準。但是,不同的宗教體系在歷史中卻有不同的適應力,美國基督教社會化(socialize Christianity)的意思就是基督教隨著社會道德理想的更新而進行自我調適。因此,宗教領袖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需要留意道德的演進問題。相對于中國的儒、釋、道三家,蔣氏認為基督教更能為中國產(chǎn)生道德更新力量。1895年,W.S.C.F.正式成立,普世基督教學生事業(yè)被視作世界歸主的首要任務。穆德(John R.Mort)SX)白,W.S.C.F.是繼耶穌會后又一次以知識分子為目標的宣教策略。1896年,中國基督教學生青年會協(xié)會(當時稱為“中國學塾基督幼徒會”)正式加入同盟成為其會員,中國青年會的學生事業(yè)便成為普世基督教學生運動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清末民初興起的留學潮,北美協(xié)會開始將部分精神投注于發(fā)展海外的中國青年會運動。1909年,C.S.C.A.正式成立,這不僅是青年會運動在留美教育運動中的一段歷史插曲,更是考察留美中國基督徒群體如何尋索和實踐基督教信仰價值的一條歷史主線。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將重點交代C.S.C.A.的創(chuàng)會背景和初期發(fā)展。對該組織歷史考察的意義不僅在于填補一段歷史空白,也旨在說明基督教信仰價值如何凝聚和模塑留學生群體,以及這一群體在怎樣的歷史處境中投身于基督教青年會運動,這為民初中國青年會運動的發(fā)展帶來一個更立體的視角,也為歸國留美基督徒菁英群體與青年會之間的親和性提供了解釋。在第二部分,筆者擬從留美中國學生最常參與的兩項宗教活動——查經(jīng)班和夏令會入手,說明他們是怎樣與美國的基督教信仰和接觸。
后記
1909年,清廷通過全國招考選派了第一批“庚款生”赴美。這是官方第二次派遣留美學生的計劃,由此便拉開了持續(xù)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第二次留美教育運動的序幕。本文關注的對象正是這一運動中與基督教產(chǎn)生共鳴的留學生群體。本書以在美中國留學生組織“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會務發(fā)展為經(jīng),時代處境的變遷為緯,嘗試了解不同時期的學生領袖和參與者如何理解基督教信仰的時代意義。在尋索現(xiàn)代信仰的過程中,他們有意識地選擇了以上帝國為關鍵概念的社會福音,且通過批判社會、政治和國際的非基督化秩序,冀盼在中國和世界實現(xiàn)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度。本書的完成首先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吳梓明教授。吳老師是一位學術視野寬闊的學者,也是和藹可親的長輩。幾年來,吳老師不僅在學業(yè)上予以指導,更不斷為我爭取與前輩學者接觸的機會,以此改變筆者在學術上固步自封的心態(tài)。此外,吳老師不僅給予筆者充足的研究空間,又適時提出修正論文的建議,并積極為筆者爭取發(fā)表論文的機會。這一切均對本研究甚有裨益,并最終令本文的核心主題遠較初稿時清晰突顯。在博士研究生學習期間和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還要感謝宗教研究系和崇基學院神學院諸位老師的教誨與幫助,特別是邢福增和賴品超兩位教授的學術指導。邢老師是筆者的另一位指導老師,每當我向他請教問題時,都得到熱心的指導。此外,邢老師亦詳細地修改批閱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賴教授則是宗教系師生研討會的負責老師之一,雖然他不是筆者的指導老師,卻時常在研討會中提出許多具啟發(fā)性的見解,令我獲益良多。
編輯推薦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尋:北美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研究(1909-1951)》:宗教與當代國際關系論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