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義烏叢書》編纂委員會、 《義烏叢書》編輯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0出版) 作者:《義烏叢書》編纂委員會,《義烏叢書》編輯部 編 頁數(shù):110
前言
自秦王政始置烏傷縣,義烏迄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歷史。古老的義烏大地,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文教昌盛、地靈人杰。勤勞智慧的義烏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勞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及歷史原因,在義烏大地上產(chǎn)生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征。 “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是義烏精神;“崇文,尚武,善賈”是義烏民俗;義烏的民風則是“博納兼容,義利并重”。義烏精神及民風、民俗遂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脈,成了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千百年來,義烏始終在傳承著文明,演繹著輝煌,從而使義烏這座小城艷光四射,魅力無限。 自古以來,特別是唐代之后,義烏學風漸盛,至有“小鄒魯”之稱。自宋以來,縣學、社學、書院及私塾等講學機構(gòu)多有設(shè)立,而“蒞茲土者,莫不以學校為先務(wù)”。故士生其間,勤奮好學,蔚成風氣,學有成就,燁燁多名人。并且,輻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學海與宦海中大展宏圖,而且還活動過、寄寓過數(shù)不勝數(shù)的全國各地的文化名人,從文人學者到書家畫師,從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動活潑的文化創(chuàng)造與傳播,綿延不絕的文化承續(xù)與傳遞,從來沒有湮滅或消沉過。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領(lǐng)域里獨樹一桿頗具特色的義烏文化之幟,在優(yōu)雅千載的儒風中誕生了許多屹立于中華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蘊的深厚與文化內(nèi)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義烏,使其作為中華文化淵藪的鮮明形象而歷久彌新。 歷史,拒絕遺忘,總要把自己行進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時間逝而不返,它帶走了壯景,淘盡了英雄,留下了無數(shù)文化勝跡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教訓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們才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個復(fù)雜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種種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它們飽含著從過去傳遞下來的信息,而《義烏叢書》正是記錄這些信息的真實載體。 歷史是無法割斷的,許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我們向現(xiàn)代化的目標邁進時,怎樣繼承古老文化的精華,剔除其封建糟粕,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建立社會主義新的文化格局,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與物質(zhì)生產(chǎn)同等重要的任務(wù)。 一位哲學家曾經(jīng)說過,哲學就是懷著鄉(xiāng)愁的沖動去尋找失落的家園。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性轉(zhuǎn)折時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開始意識到,對民族民間文化源頭的追尋迫在眉睫,鑒于此,我們編纂出版《義烏叢書》,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xiàn)實意義。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傳承保護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歷史見證,極富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義烏也同樣,歷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棟。這些歷經(jīng)滄桑而幸存下來的“國之重寶”,或則出于保護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閣大庫,利用率甚低;或則由于年代久遠,幾經(jīng)戰(zhàn)亂,面臨圮毀,因此,亟待搶救。如今,《義烏叢書》編纂工作的啟動,為古籍的保護與使用找到結(jié)合點,通過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撣除世紀風塵,使其化身千百,為學界所應(yīng)用,為大眾所共享;同時,原本也可以得到保護。真可謂是兩全之策,是為民族文化續(xù)命,是為地方文化續(xù)脈。 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新在義烏歷史上,有許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值得記載。撥浪鼓文化需要傳承,孝義文化值得發(fā)揚,義烏兵文化應(yīng)予光大。但由于歷史上的義烏是個農(nóng)業(yè)縣,文化底蘊雖然深厚,載入史冊的卻寥若晨星。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能孕育和產(chǎn)生強大的文化力,能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礎(chǔ),這種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鑄在城市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動城市經(jīng)濟和社會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因而,《義烏叢書》編纂者堅持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銜接,精品文化與大眾文化相兼顧,創(chuàng)作出義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系列叢書,既是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需要,也是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的需要。 發(fā)展經(jīng)驗的文化闡釋義烏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非無源之水,元本之木。“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huán)山之水,定有其源?!绷x烏發(fā)展的文化之源,義烏商業(yè)的源流之根,義烏文化圈的形成特質(zhì)包括宋代事功學說對義烏“義利并重,無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響,明代“義烏兵”對義烏“勇于開拓,敢冒風險”文化精神的影響,清代“敲糖幫”對義烏“善于經(jīng)營,富于機變”文化精神的影響等。因而,如何用文化來解讀義烏,也成了《義烏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的文化幾乎無所不包,狹義的文化基本限于觀念形態(tài)領(lǐng)域。從以上包含的內(nèi)容可看出,《義烏叢書》對“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廣、狹之間,凡學術(shù)思想、哲學原理、科技教育、文學藝術(shù)等多個類別與層次,均在修編范圍之內(nèi)。 幾千年歲月蘊蓄了豐贍富饒的文化積淀。面對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義烏文化形態(tài),我們感受到了其內(nèi)在文化精神的律動。 保存歷史的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xù)性,保留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脈絡(luò),是人類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需要。如今,守望歲月的長河,我們不能不呼吁,不要讓義烏失去記憶。 這也正是我們編纂出版《義烏叢書》的主旨與意義所在。 《義烏叢書》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識性、文學性、可讀性、收藏性于一體,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題材、新穎的編排,全景式地再現(xiàn)了江南“小鄒魯”的清新佳景和禮儀之邦精深的內(nèi)涵。走進她,就是走進時間的深處,走進澎湃著歷史的向往和時代的潮音的寶地,去領(lǐng)略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去見證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宏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曾經(jīng)是,也將永遠是義烏區(qū)域文化賡續(xù)綿延的基石,也是義烏繼續(xù)前進乃至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的力量。在建設(shè)國際商貿(mào)名城的進程中,搶救開發(fā)歷史文化遺產(chǎn),掌握借鑒先哲遺留的豐碩成果,是全市文化學術(shù)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編纂這套叢書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時勢的需要。 謹為序。 中共義烏市委書記 黃志平 義烏市人民政府市長 何關(guān)華
內(nèi)容概要
《義烏譚故》是一部關(guān)于義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它以豐富的資料、通俗的語言,從歷史掌故的角度娓娓敘述義烏有史以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及人物等歷史片斷。主要內(nèi)容包括:親身經(jīng)歷、聞見雜事,名人軼事、社會百態(tài)、風土人情、地方物產(chǎn),地名來歷,神話傳說等。
書籍目錄
總序人物春秋紅禊綠裾朱之錫禮待賢士朱之錫為一袋米折腰俞不眉矮三尺與矮一丈耕田牛土包子徐僑急事急辦元龍不信泥菩薩超級偏科生朱獻文的“三不”“無以復(fù)加”的王□天賜我活命查魚知賢愛書如命吾謂耕者比我高兩個大傻瓜無底水桶不昌、不棄、不諱惜時如金省錢做善事什一在署,什九在外人在首陽山起草登基詔日池讀書有始有終清水一杯送宗澤伯棚吳晗和孩子宗澤管物價八只八哥和四條狗“要我的血都行!”稅吏賠??际迨逡蛔_燈一幀合影有用書生三女兒是棉花八粒花生米不識時務(wù)炒雞蛋巧題點心店拒住洋房駱賓王的后代慎可太公櫻落山傳奇陳達德父子開發(fā)北大荒多借兩百元恥不逮齋吳神天降黑臉爺王槐率民修蜀墅塘春風化雨兩粒高梁朱肇虞餓肚皮買志書不收版稅奶媽莫徘徊剪發(fā)延師東首一洗吾國恥市井百態(tài)穿女褲上課笑迎紅衛(wèi)兵抄家寫得這么兇賣牙簽日賺世行行長的破襪子當?shù)淅镂娜讼噫夷蠗棶a(chǎn)地人嚇跑強盜生死之交九豪腳一蹬拆灶還泥橋牌高手碧珊上海灘最好聞的氣體飛狗院長里兆偷考罵客人大力士樓挺強盜渡壽星端茶舞迷吳晗釣魚兄妹宰鴨塑料戒指娓娓承歡樓不延客書不借人洗尿壺甲乙堂請拘高知縣兩個冒失鬼年初一賣柴進貢石何家槐送梨搓斷草席筋別“輕口薄皮”榛籽葉遮鼻頭諧音求吉俗比手藝討口封“窮”與“禍”城里親家和山里親家豆腐太公造廳堂牛頭人和才女鳳姐巧計治財主伙計耘田賭局也萬千重獎長壽傳家寶老子和石子上錯花轎嫁對郎“十成”與“一百”吹牛千石太公拾狗糞晴有晴的生意,落有落的生意璧吐地買缸理(禮)酒與水三姐妹巧過“相親關(guān)”三姐妹相親尋銅火熄蓋尼姑和醉漢最后的聽眾長辮換糖人寶傘教妻吃毛鐵肚饑難熬文舉人賣字頭一次搖撥浪鼓縣委書記買鉛筆雞毛換糖的故事全國模范被攔在門外“死”而復(fù)生的生意人天下第一商上海筆廠的總代理尷尬的學習班采花能手逼夫從頭越醫(yī)林拾粹丹溪為病人請醫(yī)婆婆子駱小法掃地開棺救人不敢醫(yī)母病秀才有“喜”不會叫的青蛙撿豆正胎鷓鴣鳥吐活蟲六板四釘湯明欺暗幫巧治傷抱女透疹三條螞蟥醫(yī)“對口”棺材病特藝珍產(chǎn)江西水車孟氏羹火腿的來歷大嶺梨生姜糖陳日升酒店與白字酒覽勝搜古古月橋雞鳴山飛來山與神仙吸壁六寺塘羊印城門杜門書院百尺樓蜂崗嶺“如在”碑馬堰的傳說逛樓義烏兵與長天茶苑黃巢箭發(fā)葛仙峰九門八弄七橋鵝峰山的傳說和尚坑的來歷藝苑叢談以壁代桌吃肉偏要大塊吳章宣的名聯(lián)紅專豈是天成鳴鼓而攻兄弟妙對攔路答聯(lián)巧對拒先生五百羅漢對聯(lián)充渡錢一詩一聯(lián)拒賒賬對聯(lián)飲酒對課紅鼻獅子史海拾零公雞下蛋宗澤義釋岳飛三杯亭黃中輔怒填《滿庭芳》只談魯迅喻侃挺身救陳亮釘鞋命案培德堂不回頭看遣婢帖革命的桃子革命的頭宰相的過失紅軍之起掖垣偉議胡子剃得太早了三呼“渡河”自來水筆詠鵝塘浙東人的老脾氣嘲吳晗陳棍力排眾議“復(fù)旦男子大學”戚家軍草鋪路收復(fù)橫嶼義烏兵挖渠得寶義烏兵家屬智退敵兵虎嘯潭龍舟競渡的來歷煙草進河北引種興農(nóng)洪武皇恩封顯佑伯神話傳說傅大士拄日繡湖與大安寺塔李唐廿歲太婆荊叟海云寺槍旗巖掛紙嶺石膽汁華溪神力將楊文通石小姐嫁“泥砂壺”洪羅相公馬干塘自鶴送糧望云公兩次分家宗澤茶壺將軍殿麒麟塘駱母耙柴朱懋芳兩國封王端午熏藥渣十錦洞石人崗削竹退倭寇操太坪王井和金井西江橋傳說癩頭想小姐小西湖的傳說老虎怕茅鋪獨獅守花廳單龍抱石柱四井架桁分饅頭牽牛少年當駙馬無底螺螄逢九做壽龍?zhí)稐钊脤氁幻话翁锕》N豆旗桿腳和溪(氣)橋炭火點炮太陽山下余山的故事煙熏花廳曬元寶廿三里長社與銀生塘熟火腿笠帽廳和尚陽村后樂和前樂坐吃山空西瓜坪的故事主山大倌皇封一箭高楊六相公三分雨仙人洞、望傅石和神仙印富神山當鋪水鬼騙上塘神佛嘸眼睛父子公堂相認搏虎英雄白屁過錢塘江只怕一個漏仰科鄭傳說銅牛人山白衣觀音青龍淚銅山神臼金腳鏈毀塔盜寶犀伯王元寶傳奇虎皮井的傳說獨建會義橋貓和虎“食過咪”的典故換糖人氣走呂洞賓健小嘎浦江挑石灰咬乳頭寶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紅禊綠裾 華溪的虞之麒,是明朝名醫(yī)虞摶的弟弟。他博學強記,過目不忘。一次赴金華府參加郡試,即考廩生,住在一家染坊內(nèi)。染坊老板為炫耀店里的印染生意興隆,拿出賬本給之麒觀看,之麒隨手翻看了一遍。當天夜里,染坊失火,店房全成了廢墟,客戶的布料和賬本也全部燒毀了。老板急得團團轉(zhuǎn),無法向客戶交待。忽然想起之麒曾翻看過賬本,便急來問之麒是否還記得一二。之麒思索片刻,即揮毫疾書,把整本賬目謄寫清楚。老板在旁看得目瞪口呆,難以置信。次日竟在瓦礫中尋到賬本,所幸沒有燒毀,與之麒謄寫的賬本對比,僅在一筆賬中將“紅□”寫成“綠裾”,錯了兩個字。老板敬佩不已,感嘆世間確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奇才。 朱之錫禮待賢士 海寧談遷,終生未仕。家徒四壁,卻嗜書如命。他潛心研究明史,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歷經(jīng)27個春秋,寫出了一部長達100卷的明史實錄《國榷》。然而,在清順治四年(1647)史稿被盜。談遷痛不欲生,立志重寫。但要再寫一部史書談何容易!回家守孝的朱之錫知道了此事,在孝滿進京復(fù)職途中親赴海寧聘請談遷為記室。之后,談遷在朱家住了兩年半,除了替朱之錫做些文字工作外,全力搜集史料,重新撰寫《國榷》。 談遷在朱之錫家,一有時間就尋書訪人,覓求史跡。明朝的降臣、皇親、宦官和公侯門客,幾乎遍訪無遺。朱之錫為他的《北游錄》作序,敘述談遷搜訪史料的感人事跡。在朱之錫的幫助下,順治十三年(1656),新的《國榷》定稿,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朱之錫為一袋米折腰 朱之錫任河督時,一日路過河南某縣,見一群人在一座橋上圍觀,即下轎詢問。原來當?shù)匾幻麧h子牽驢回家,驢背上馱著剛從集市上糴來的一袋米,過橋時一個賣柴的樵夫與他擦肩而過,不慎柴棒觸了驢眼,驢受驚暴跳,將背上的米袋翻入河中。于是兩人爭執(zhí)不下,漢子仗著自己的主人是一位致仕在家的戶部侍郎,便盛氣凌人,意欲對樵夫拳腳相加。朱之錫問清情況后,并沒有在意誰是誰非,而是領(lǐng)著兩人同赴那位戶部侍郎的家,對那位官品比自己低的“離休干部”恭讓有加,細細言明情況,并暗示樵夫上前賠禮,那侍郎也就當場免了樵夫的賠償。 俞不眉 俞春是當代著名作家俞天白的父親。新中國成立前曾先后在復(fù)旦實驗中學、復(fù)旦大學教過書。1919年中學畢業(yè)后,看了一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刊物,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便給自己起了一個別名,叫做“俞不眉”。其意有二:一,“不眉”音同“不媚”,指不諂媚權(quán)貴;二,寓意是,眉毛不勞動,沒什么作用,反而高高騎在耳目口鼻之上,正像特權(quán)階級。他說:“我痛恨特權(quán)階級,不愿像眉毛,所以叫‘不眉’”。 矮三尺與矮一丈 吳晗的夫人袁震早年是清華大學的高才生,比吳晗高一年級,長吳晗兩歲,也是學歷史的。她博學多才,思維敏銳,常常有獨到的見解,令吳晗折服。當時的吳晗,是胡適的得意門生,一心鉆研明史,不大過問政治,而躺在病床上的袁震,雖然得到吳晗無微不至的照料,卻常常尖銳地指出吳晗受胡適影響而變得迂腐,并嘲笑他:“你怎么老是引證胡適的觀點,在胡適面前總是矮三尺!”吳晗搔著頭皮一臉嬉笑承認道:“那么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一丈啦!” 耕田牛 傅典虞,字仲揚,青巖傅人。工書法,自成一家。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內(nèi)書法展覽比賽榮獲第二。義烏灌聰圖書館曾印行他的習字帖發(fā)售,一時本地各小學學生習寫傅體成為風氣。在義烏中學教書時,學生請他寫長年對聯(lián)、中堂條幅,有求必應(yīng)。放假前幾天尤忙,有時學生催急了,他只說:“是耕田牛,也要稍息?!? 土包子 馮澤芳是成就卓著的棉花專家。1930年考取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后,他挑選了部分國內(nèi)的棉花種子帶去美國,做栽培實驗。寒冷的冬季,大學的溫室里,馮澤芳栽培的棉株開花吐絮,上面還掛滿了記載各項數(shù)據(jù)的紙片,引得各國學生常駐足窗外觀看,戲稱其為“圣誕樹”。在康奈爾的三年,馮澤芳從未去過電影院和娛樂場所,也很少閑聊。他常說:“我這個留美學生,一不會跳舞,二不會唱歌,三不會打牌,四不會游泳,五不會開汽車,是個土包子?!? 徐僑急事急辦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冬,徐僑升任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有一天,他過長江時看見成千上萬的淮民流亡在建康、鎮(zhèn)江一帶,饑寒交困,面如菜色。徐僑馬上命令各州縣官府用國家積貯的常平倉糧食賑濟饑民。有官員害怕上面會怪罪下來,說開倉賑饑必須請示制置使的批準才行,想向上申報得到批復(fù)后才辦理。徐僑發(fā)怒說:“賑救饑困的百姓就像搶救溺水者一樣急,怎么能按常規(guī)來辦理呢?”立即命令開倉發(fā)糧,從而救活了無數(shù)饑民。 元龍不信泥菩薩 朱元龍,南宋稠城西門人,稟性剛正,耿直敢言。在朝廷當實錄院檢討官的時候,有一年天下大旱,朝廷官員請求皇上到明慶寺去拜佛,祈求上蒼賜雨。朱元龍說:“在泥菩薩面前叩頭號哭,一般的老百姓都不愿做這事,你們難道要我們的皇上來干這種蠢事嗎?” 超級偏科生 吳晗上中國公學時,師從大學者胡適,深得胡適賞識。1930年,胡適到北平任教,吳晗追隨胡適來到北平,轉(zhuǎn)入燕京大學學習。第二年初春,胡適應(yīng)北大校長蔣夢麟聘請,擔任北大人文學院院長,于是吳晗也準備報考北大。不過北大的門檻很高,吳晗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他在給胡適的信中說:“自己對英文、西洋史、邏輯還能湊合,最要命的是數(shù)學,一點門兒也沒有。”他想請老篩幫忙走走后門,希望不經(jīng)考試直接轉(zhuǎn)入北大。治學嚴謹?shù)暮m當即拒絕了弟子的請求?!盤1-3
后記
本書的資料收集工作開始于2008年年初。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已出版的義烏人物傳記、義烏民間故事集、媒體上發(fā)表的有關(guān)義烏人物和事件的文章、村志家譜資料、熱心人士提供的口述資料等。采集過程中,尤其注重這兩方面的掌故:一是表現(xiàn)義烏人性格,體現(xiàn)義烏精神的故事;二是有關(guān)義烏人經(jīng)商及義烏人的智慧故事。總共收集到700余則故事,為了避免與市文廣新局編寫的《義烏民間故事》過多雷同,忍痛割愛刪除了一部分。 在資料的整理上,一般采取刪繁就簡的原則,對于比較精彩生動的細節(jié),則予以保留。大部分資料只保留原來的框架,編者對其進行合理的增刪加工,幾乎是一次重新創(chuàng)作。對于書中出場的人物,只在首次出現(xiàn)時作簡要介紹。這些資料,大多未能入正史或正史方志中語焉不詳,只流傳于民間,但至今依然閃爍著光輝。細心的讀者,可以從中忖度,得出一個明白的道理。誠如是,則編者的初衷就實現(xiàn)了。 本書分為9個章節(jié),即人物春秋、春風化雨、市井百態(tài)、醫(yī)林拾粹、特藝珍產(chǎn)、覽勝搜古、藝苑叢談、史海拾零、神話傳說?!叭宋锎呵铩敝饕涗浟x烏典型人物的趣聞軼事;“春風化雨”敘述義烏教育界的人和事;“市井百態(tài)”描繪義烏歷代社會中的形形態(tài)態(tài);“醫(yī)林拾粹”收錄義烏籍名醫(yī)的人和事;“特藝珍產(chǎn)”歷數(shù)義烏的土特產(chǎn);“覽勝搜古”記敘義烏的風景名勝、地名傳說;“藝苑叢談”記載義烏文藝界的人和事;“史海拾零”采錄義烏史海的點滴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擷錄長期以來流傳于義烏境內(nèi)的神話和傳奇故事。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guān)心與幫助。在此特向所有文字資料的原作者和提供者、口述資料的講述者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妥之外,敬請讀者指正! 編者 2011年8月
編輯推薦
自秦王政始置烏傷縣,義烏迄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歷史。古老的義烏大地,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文教昌盛、地靈人杰。勤勞智慧的義烏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勞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義烏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出版的《義烏叢書》,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xiàn)實意義。 《義烏譚故》是其中一冊,是一部關(guān)于義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它以豐富的資料、通俗的語言,娓娓敘述義烏有史以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及人物等方面的掌故。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