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張春興 頁數(shù):595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初版由臺灣東華書局于1991年4月發(fā)行。問世后敷及半年,即榮獲嘉新文化基金會優(yōu)良著作獎;繼而在同年底再獲新聞主管部門優(yōu)良著作及優(yōu)良圖書兩項金鼎獎,創(chuàng)一書連獲三獎之先例。本書初版發(fā)行后隨即授權上海人民出版社發(fā)行簡體字版,廣受心理學界歡迎,不旋踵即為兩岸三地大專院校心理學系及相關科系開設心理學課程者廣為采用教學用書;銷售盛況十多年來迄不衰退,至今僅在臺灣之繁體字版即已連續(xù)重印至四十八次。鑒于心理科學之快速發(fā)展,兩年前即已興起重行修訂本書之意念,因而廣泛搜集近十多年來出版的新書,并瀏覽晚近心理科學領域內的新問題、新理論、新研究以及新方法,先行分析探討,然后針對國內因社會變遷而產生的心理學需要,著手進行重修工作;首先擬訂了以下三個方向。第一,端正心理科學的研究取向在古代,對自然界物性變化與對人世間人性變化的研究,同屬哲學范疇。到16世紀時,對自然界物性變化的研究先行脫離哲學而獨立,成為自然科學。對人性變化的研究則是在19世紀之末,追隨自然科學成功的腳步,采取自然科學中與人性較為接近的生物科學為榜樣,企圖將心理學科學化,成為自然科學的一支。生物科學所研究的生物,均系有生命的個體,在本性上,同類生物有兩點共同特征:其一,同類生物的生活變化相類似;例如,同類候鳥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的方式相似。其二,生物學家根據(jù)同類生物生活變化研究所建構的理論相似;例如,屬于同類懼寒但不能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的動物都會采用冬眠方式過冬。在理論解釋上,一般均系采取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視為歷經數(shù)萬年的演化,使其在種族遺傳上形成了適應環(huán)境的特殊能力。
內容概要
《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現(xiàn)代心理學(第3版)》是一部系統(tǒng)、全面介紹心理學的書籍,也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我社于2005年8月推出了第2版。作者在廣泛搜集最新出版心理學書籍、研究最新的心理學理論及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對《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現(xiàn)代心理學(第3版)》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更注重了內容的豐富新穎、文字的通俗易懂和舉例的鮮活恰當,并增加了大量新繪的插圖(包括部分彩色插圖)。
作者簡介
張春興,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士、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俄勒岡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經歷 曾任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臺灣心理學會理事長,臺灣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教育學會、輔導學會理事?,F(xiàn)任臺灣師范大學終身職名譽教授及博士生導師,花蓮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講座,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客座教授。 著作 已出版之心理學專著有:《現(xiàn)代心理學》(修訂版,2005)、《張氏心理學辭典》(修訂版,2005)、《心理學原理》(2003)、《心理學思想的流變》(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1996)、《教育的應為與難為》(1989)、《希望的追尋與挫折》(1985)、《成長中自我的探索》(1983)、《怎樣突破讀書困境》(1982)、“青年的煩惱與出路》(1979)、《教學的心理基礎》(1974)等36種。另已發(fā)表專題論文160余篇。 心理與教育信念 一、心理科學異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研究物性的科學,物性即其天性,物性變化受自然法則支配:心理科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人性異于天性,人性是天性與習性的的融合,人性中除少部分受自然法則支配外,多系由社會文化因素所決定。因此,今后國內心理科學的發(fā)展,宜放棄以往自然科學方法前提取向與西方文化移植取向,改采人性特質與本土文化取向,庶及可使心理科學的發(fā)展臻于學術獨立境界。 二、基礎教育的成敗系于師資之良窳與家庭教養(yǎng),政府雖無權為孩子選擇好父母,但政府有責任為學生培養(yǎng)好老師:由理想的教師教出理想的學生,是學校教育成功的保證。榮譽1975年獲臺灣教育貢獻六藝獎章;1977年獲臺灣新聞主管部門優(yōu)良圖書金鼎獎;1986年獲心理學會心理學貢獻獎;1989年獲臺灣新聞主管部門優(yōu)良著作與優(yōu)良圖書兩項金鼎獎;1990年獲教育年會教育貢獻木鐸獎;1991年獲臺灣新聞主管部門優(yōu)良著作與優(yōu)良圖書兩項金鼎獎;1991年獲嘉新文化基金會優(yōu)良著作獎;1995年獲登美國馬奎斯出版公司《世界社會科學名人錄》;1998年獲臺灣行政主管部門兩岸學術交流貢獻獎;2000年獲美國名人學院新世紀學術名人獎章;2000年獲美國名人學院心理學成就獎;2005年獲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國際優(yōu)秀論文獎;2004年獲登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世界名人錄》;2004年獲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優(yōu)秀論文獎,并編入《中華優(yōu)秀論文獲獎精典文庫》;2004年獲北京時代學人文化研究院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并編入《探索與成就》;2004年獲北京三聯(lián)創(chuàng)新管理科學研究院國際優(yōu)秀論文創(chuàng)作成果獎;2005年獲中華文化傳媒出版社中國當代優(yōu)秀學術成果獎,并編入中國文史出版社《中國學術大百科全書》;2005年獲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研究院首屆中國改革開放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并編入《中國改革開放優(yōu)秀成果選》;2006年獲中華文化信息協(xié)會編入《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6年獲中國發(fā)展研究院首屆國家創(chuàng)新論壇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獲和諧中國系列叢書建構和諧社會經典文獻特等獎;2006年獲中國人才科學研究院國家重點人才創(chuàng)新學術研究特等獎,并編入《全國重點人才創(chuàng)新學術成果大典》;2008年獲世界學術成果研究院百年學術成就特等獎(獲獎檔案號ZMX50809),并編入《世界知名學術名家學術成果獲獎精選》等25項。
書籍目錄
重修版序目次第一章 對現(xiàn)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第一節(jié) 從哲學心理學到科學心理學第二節(jié) 科學心理學思想的演變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主題及科目之分化第四節(jié) 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二章 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學基礎第一節(jié) 生命的開始與遺傳過程第二節(jié) 神經系統(tǒng)與神經元第三節(jié) 大腦半球的構造與功能第四節(jié) 內分泌系統(tǒng)的構造與功能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三章 感覺與知覺第一節(jié) 感覺與知覺的關系第二節(jié) 心理物理學的感覺研究第三節(jié) 感覺歷程第四節(jié) 知覺歷程第五節(jié) 超感知覺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四章 意識與意識狀態(tài)第一節(jié) 意識的性質與特征第二節(jié) 睡眠與做夢第三節(jié) 改變意識狀態(tài)的催眠與靜坐第四節(jié) 改變意識狀態(tài)的藥物效應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五章 學習歷程第一節(jié) 學習的性質第二節(jié) 經典條件作用第三節(jié) 操作條件作用第四節(jié) 認知學習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六章 記憶乙與遺忘第一節(jié) 記個乙是學習心理問題的核心第二節(jié) 記憶研究的訊息處理取向第三節(jié) 感覺記個乙與短期記個一第四節(jié) 長期記憶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七章 思維與問題索解第一節(jié) 思維的性質及其構成要素第二節(jié) 推理歷程第三節(jié) 問題索解第四節(jié) 判斷與決策第五節(jié) 創(chuàng)造思維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八章 生命全程的身心發(fā)展第一節(jié) 對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認識第二節(jié) 心理發(fā)展的重要理論第三節(jié) 生命開始到兒童期的身心發(fā)展第四節(jié) 青年期到成年期的身心發(fā)展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九章 動機與情緒第一節(jié) 動機的性質第二節(jié) 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第三節(jié) 動機理論第四節(jié) 情緒的性質第五節(jié) 情緒理論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十章 智力與智力測驗第一節(jié) 智力與智力測驗的基本概念第二節(jié) 智力測驗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智力理論第四節(jié) 天性與教養(yǎng)對智力的影響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十一章 人格與人格測驗第一節(jié) 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論第二節(jié) 特質取向的人格理論第三節(jié) 人本主義取向的人格理論第四節(jié) 認知一行為取向的人格理論第五節(jié) 人格測驗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十二章 社會心理第一節(jié) 社會認知第二節(jié) 態(tài)度的形成與改變第三節(jié) 社會互動第四節(jié) 團體行為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十三章 心理異常及其成因第一節(jié) 心理異常的意義與類別第二節(jié) 情緒異常第三節(jié) 社會異常第四節(jié) 精神異常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第十四章 心理治療第一節(jié) 領悟治療第二節(jié) 行動治療第三節(jié) 團體治療第四節(jié) 生理醫(yī)藥治療第五節(jié) 心理治療的評價本章摘要建議參考資料參考文獻索引(一)漢英對照(二)英漢對照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對現(xiàn)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主題及科目之分化自從心理學19世紀末從哲學獨立出以后,一方面由于心理學性質的復雜,另一方面由于人類生活的需要,心理學在研究主題與科目名稱上,都顯示出迅速的發(fā)展與分化。主題分化顯現(xiàn)在心理學研究范圍的擴大,而科目之分化則顯現(xiàn)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兩方面的擴展。為篇幅所限,以下即從兩方面做簡要說明。一、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的八大主題如果將基礎心理學(如本書)當做現(xiàn)代科學心理學的縮影看,現(xiàn)在的一般基礎心理學,在章節(jié)數(shù)量上雖有不同,但內容上不外包括以下八大主題:1.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學基礎 此一主題原系由四大爭議之一的心身關系問題演變而來。目前研究的重點在于探討個體生命起源與遺傳機制、神經系統(tǒng)與內分泌系統(tǒng)等,從而了解心理與行為和生理功能的關系。本書第二章即以此主題為中心。2.感覺、知覺與意識 此一主題系對心身關系問題的進一步探討;藉由現(xiàn)代化的科學方法與科學工具,研究個體如何經感官獲得感覺,繼而經大腦組織選擇形成知覺后,進而對其周圍環(huán)境有所了解與認識。本書第三、四兩章將對此主題作進一步討論。3.學習、記憶與思維 此一主題系由四大爭議中知識來源問題演變而來:其目的在于探討動物如何學習簡單動作,進而研究人類對外在訊息如何學習、記憶、思維,從而獲得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本書第五、六、七各章將詳細討論此一主題。4.生命全程的身心發(fā)展 此一主題系由四大爭議中天性一教養(yǎng)問題演變而來;其目的在探討自生命開始,個體在身體、行為、心理三方面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歷程,并研究在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切身心變化與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本書第八章將詳細討論此一主題。
編輯推薦
《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第3版)(精)》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