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 作者:蔣彝 頁數(shù):155 譯者:朱鳳蓮
Tag標簽:無
前言
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國際中國藝術(shù)展在倫敦的皇家學院展出,史無前例地匯聚了英國、中國及其他數(shù)國的繪畫、書法、玉石、雕刻、銅器和陶瓷作品。在社會對中國藝術(shù)漸感興趣之際,這展覽也勾起民眾對亞洲文化與歷史的熱愛及求知風潮。展覽的許多相關(guān)刊物中,有一本《中國之眼》(The Chines Eyes),由一位默默無聞的作者執(zhí)筆,尤其突出。書名直指中國人觀看事物的方式,特別是在藝術(shù)及自然方面。內(nèi)容不受學院專業(yè)術(shù)語束縛,妙趣橫生,深富創(chuàng)見。這位老練的藝術(shù)家簡明深刻地詮釋中國藝術(shù),對哲學、文學及美學的本質(zhì)提出珍貴的洞見,最為重要的是,彰顯了中西方藝術(shù)品味與技法的差異。的確,本書廣受讀者喜愛,出版一個月后旋即再印,再一個月后第二版也緊接著問世。
內(nèi)容概要
恬靜閑適的湖區(qū),是英倫三島的靈氣之源,曾孕育一代浪漫主義詩人。緞面般寧靜的湖水,天鵝絨般的草坂,這“痛苦世界里安寧的中心”,雖能給蔣彝以歡怡片刻,卻終難一除他的思鄉(xiāng)之郁。 作為初試啼聲的處女作,《湖區(qū)畫記》幾經(jīng)出版波折,終于一鳴驚人,并開創(chuàng)了享譽西方的啞行者畫記系列。這位以“啞行者”自居的中國君子,勇敢無畏地踏入英倫圣殿,并以自己的方式致敬。他手持毛筆畫具,帶著沉默上路,卻能與自然萬物對話,將瞬間的感動封存。在山水風物之間、中西之辯之上,中西文化的異中之同正待他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蔣彝,字仲雅,又字重啞。生于江西九江書香門第,自幼從父親習書畫,深得東方藝術(shù)精神之根基。青年時期,入東南大學習化學,投筆從戎赴北伐,仕官三縣求變革,后痛心政治腐敗,辭官乘桴赴英倫。
作為飲譽國際的散文家、畫家、詩人和書法家,蔣彝旅居英美凡四十余載。這位翩翩獨行的中國君子,以筆名“啞行者”出版了雋永的系列畫記,文畫互映、詩書交融,用一雙溫柔的“中國之眼”關(guān)注泰西的風土人情,暢銷于西方數(shù)十年。他先后任教于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學府,堪稱“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
1975年,蔣彝回到闊別四十二年的祖國,與妻女團聚。1977年,逝于北京,歸葬廬山腳下馬迥嶺公墓,“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書籍目錄
前言序引言瓦斯特湖德韻特湖八德連湖與昆默刻湖溫德米爾湖萊得湖與格遇斯迷湖結(jié)語英倫湖區(qū)之夢
章節(jié)摘錄
插圖:8月3日。早上起來我決定前往凱西克,如果找得著住處,我想我應當會住一晚,隔天再回瓦斯特湖。萬不得已,還可請求警察載我一程,即使到警察局也無所謂!惟一掛懷的,是要怎么處理那兩只小行李箱。我于8時用早餐,我的朋友也已起床,要再次前往斯科費爾峰。天氣不算很好,但雨暫時停了。他帶齊所有裝備,我們一道離開。他說他這次會由靠近斯汀岬(sty Head)的那一邊上山,所以我們可以同行一段路。他向我保證,我今晚應當找得到地方過夜,或許我還可以找到旅行團載我回瓦斯特湖。我們分道揚鑣,我走較高處的小徑,一會兒我往下望,尋找他的行蹤,一個黃棕色小點沿著溪邊移動,我確定他還在找路。緊接著,霧開始由大三角山涌向林米爾山,彌漫整座山谷。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身兼詩人與畫家的蔣先生,以他自己的方式,膽大無畏地踏入我國的藝術(shù)圣殿,以一己的毛筆畫具,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山水詩畫,挑戰(zhàn)我們的驕傲自大?! 詹?里德(英國詩人、藝評家)兄廿年在英,為宣揚中國文藝,厥功豐偉?! 毂?/pre>編輯推薦
《湖區(qū)畫記》:享譽西方的啞行者,以詩文書畫封蠟英倫氣味,訪山水風物看破異中之同。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