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洛伊斯·N.瑪格納 頁數(shù):449 字數(shù):523000 譯者:劉學禮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編寫、修訂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生命科學史提供最新的介紹。盡管這本書起初是作為我所開設的為時一個學期的概論課程的教學參考書,但是我仍然希望這一新的版本能夠吸引更廣泛的讀者,并能為教師朋友們在引導學生思考科學與社會相互影響這一問題時提供幫助。正如之前的幾個版本一樣,我試圖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生物學中的一些重要命題,如生物學領域中理論與方法論的演化脈絡、多學科的交叉影響,還有科學家在探討生命現(xiàn)象過程中采取的各種不同態(tài)度和所進行的各種設想等等。對那些貌似揭示和反映生命科學核心內容的問題的強調是以犧牲另一些領域中的問題為代價的,這些領域有分類法、某些特殊器官的發(fā)現(xiàn)、激素、酶和代謝途徑,而這些領域都曾耗費了幾代科學家的心血。一部概論必須像一座森林的全景,但是對這全景中某些個別樹木進行考察也很重要,這些樹木可能具有典型的或者顯而易見的特殊性。自本書第二版出版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第一階段宣告完成,科學家已經著手啟動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在20世紀50年代,基因化學領域還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而到了20世紀末,生物學家已經開發(fā)出一整套工具,這些工具使得對基因物質進行排序、克隆和操縱成了可能。新的基因技術所涉及的社會的、道德的、哲學的內涵無疑是深刻的,但對其在這些領域所造成的影響的討論又往往相當?shù)厝狈茖W依據(jù)。對科學史的探索正可以幫助我們從科學和社會學角度了解當前所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基因療法、高新生殖技術、不斷變化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模式、人口過剩現(xiàn)象、新惡性疾病以及耐抗生素病原體的不斷涌現(xiàn)、環(huán)境退化、轉基因食品以及宗教信仰與科學理論的沖突碰撞、生化恐怖的威脅等等。也許對人們走近科學歷程的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當代問題的根源,以及當前模式的內在局限和累贅。
內容概要
這本書對貫穿科學史的重要住題發(fā)理論作了清晰、簡潔的概述——探討了科學方法論的發(fā)展及其重要性、科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當前模式對生物科學研究的影響。 通過重新編寫和修訂,第三版《生命科學史》補充了生命科學領域最新的突破性成果,運用清晰、通俗的語言,鼓勵對最新話題進行探討和辯論。本書包括了關于細胞學說、胚胎學、生理學、微牛物學、進化論、遺傳學、分了生物學、人類基因工程、基因組與蛋白質組的最新的并具有啟發(fā)性的討論,同時提供了最新的科學、醫(yī)學和歷史學參考書目,以及一些旨在鼓勵向專業(yè)領域內深入研究的建議行閱讀材料。另外,書中精美的插圖也必能激發(fā)并增長讀者進行歷史研究的必趣。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瑪格納 (Magner L.N.) 譯者:劉學禮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生命科學的起源 生物學和古代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 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 原子和空間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年代第二章 希臘遺產 亞歷山大時期 希羅費羅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塔的解剖學研究 羅馬世界 中世紀 伊斯蘭教的科學第三章 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 繪畫和解剖 安德烈·維薩里關于人體的構造 文藝復興與自然巫術和煉金術 解剖學和生理學 桑克托留斯和定量研究方法第四章 現(xiàn)代科學的創(chuàng)立:社團與工具 弗蘭西斯·培根 笛卡爾 法蘭西科學院 美國的科學社團 顯微鏡和微小的新世界第五章 有關發(fā)生學的問題:預成論和漸成論 細胞學說 胚胎學和自然哲學 實驗胚胎學第六章 生理學 18世紀的生理學 生命研究的化學方法 普通生理學 從動物化學到生物化學第七章 微生物學、病毒學和免疫學 路易·巴斯德 自然發(fā)生說 疾病的病菌說 羅伯特·科赫 免疫學:自我防御藝術 微生物與病毒學第八章 進化論 對進化論的推測 地球的歷史 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進化與科學教育第九章 遺傳學 植物雜交與遺傳學 孟德爾 孟德爾遺傳學:認可還是重新發(fā)現(xiàn)? 細胞學:孟德爾主義的結構基礎 摩爾根與果蠅研究組 細胞質遺傳學第十章 分子生物學 什么是基因? 沃森一克里克和DNA雙螺旋 遺傳密碼 基因如何工作 逆轉錄、重組DNA和中心法則 人類基因組計劃 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索引《生命科學史》(第三版)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生命科學的起源現(xiàn)代生物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但是“生物學”這個名詞本身是在19世紀初提出來的,這意味著生物學從自然哲學的古代傳統(tǒng)中分離了出來。簡單地說,生物學被定義為生命物體的科學,包括解剖學、生理學、胚胎學、細胞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進化論和生態(tài)學。和其他所有科學一樣,生物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史前。事實上,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知識,如農業(yè)、畜牧業(yè)和醫(yī)術等,都在生物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原始人在這些方面的改革創(chuàng)新可能是人類努力的最初成果。石器、武器、陶器、玻璃和金屬所留下的記錄比當時人類對于自然循環(huán)的認識更易傳諸后世。但是,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來說,最終依賴的還是生物學的知識。出于自身的需要,原始人成為具有敏銳洞察力的自然主義者。人類學家和民族植物學家發(fā)現(xiàn),所謂的原始人能夠對他們周圍的事物進行某種相當細致的分類和順序安排。他們會把事物按生或熟、濕或干來進行分類,這種細分可能反映了人們對動植物產品醫(yī)藥特性敏銳的洞察力。因為即便區(qū)分這種可以食用和不可食用的產品也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原始人也從經驗中掌握了一系列的制備程序,能使事物從一個類別轉化為另一類別,例如,樹薯既可以做成食物,也可以制成毒品。隨著人類在50000年前出現(xiàn),作為研究生命物體的生物學也開始出現(xiàn)了。在舊石器時代,狩獵聚居的古人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用碎石制成的粗糙的工具。據(jù)推測,這些古人還發(fā)明了其他一些有用的工具,例如,挖掘棍、繩索、包袋以及用來盛放和儲藏食物的籃子等,但這些工具最終都被生物完全降解了,沒能留下化石的記錄。在這些發(fā)明中最重要的,能區(qū)別于猿人祖先的就是火的發(fā)明、語言和抽象思維的形成以及宗教和巫術的產生。在這一階段,人類已經意識到自身的特殊性,并開始運用新的手段著手處理與人類生存有關的某些問題,如生和死、健康和疾病、疼痛和饑餓等等。
后記
瑪格納(Lois N.Magner)是美國普渡大學教授,1936年在紐約布魯克林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68年在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主講醫(yī)學史、生命科學史和女性研究課程,曾是普渡大學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和教育學院的副院長。她是許多報刊、圖書評論和書籍的作者,這其中包括《生命科學史》?,敻窦{的這部《生命科學史》,最初于1979年在美國出版?!睹绹茖W家》雜志評論說,它是“一部難得的、值得自然科學家和人文科學家們閱讀的著作”。1985年,李難教授及其同事們曾將該書的第一版譯成中文出版,受到了讀者的普遍歡迎。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命科學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已經創(chuàng)造了許多全新的學科、理論和技術,也提出了一系列發(fā)人深省的問題。2002年,瑪格納通過重新編寫和修訂,出版了《生命科學史》第三版,著重補充了生命科學領域最新的突破性成果,生動描繪了生命科學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全書共10章,分別論述了生命科學的起源,希臘遺產,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現(xiàn)代科學的創(chuàng)立,有關發(fā)生學的問題,生理學,微生物學、病毒學和免疫學,進化論,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每一章末尾,為讀者提供了深入學習和研究的推薦性閱讀書目。全書以豐富的材料、風趣的語言、精美的插圖,反映了生命科學中的主題,同時論及了科學方法論的發(fā)展及其重要性、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科學家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我們相信,該書新譯本的出版,將會有助于我國生命科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廣大讀者提供有益的啟示。這次《生命科學史》新版本的中文翻譯工作由劉學禮主持。本書的序言、第三章由劉學禮譯,第一章由裘佳佳譯,第二章由張斌譯,第四章由王卉、張斌譯,第五章由張錦玉譯,第六章由任慧譯,第七章由白英楠譯,第八章由王莉英、曾勇譯,第九章由張小楠譯,第十章由陳輝譯,索引由郭春君整理。劉學禮對全書做了通校,李難對全書做了審閱。
編輯推薦
《生命科學史》對貫穿科學史的重要住題發(fā)理論作了清晰、簡潔的概述——探討了科學方法論的發(fā)展及其重要性、科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當前模式對生物科學研究的影響?!渡茖W史》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