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嘉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 安德烈·布勒東  頁數(shù):193  譯者:董強  
Tag標簽:無  

前言

  《娜嘉》:我譯、我讀、我看  董強  這部小書是二十世紀法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杰出、最重要的名篇之一。八十年代,法語學者馮漢津先生將它翻譯成了中文,并撰文進行介紹。我無緣結(jié)識馮漢津先生,只聽說他是一位非常嚴肅、非常勤奮的學者。他深感因為“文革”,沒有很強的法國文學基礎,所以在有機會出國學習的時候,抓住一切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在發(fā)現(xiàn)了布勒東的這部作品之后,帶著激情將它翻譯了出來。后來,馮先生竟然因工作量太大、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今天常有人說學者有“過勞死”的危險,其實,知識分子-直都處于這樣的境地。  對于這樣的學者,我是非常尊敬的,由于自己也曾因為翻譯《波德萊爾傳》而暈倒在地,險些沒能蘇醒過來,所以深知翻譯之苦。對不負責任的譯者,也越來越抱有憤怒。  二00六年到二00七年,我為北京大學的法語研究生講授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思潮,要求學生閱讀原文,其中就包括《娜嘉》一書。學生普遍反映文字太難,許多地方不知所云。我就想到了馮先生的譯本,請大家作為參考。在十余年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部曾經(jīng)讓我激情滿懷的譯本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覺得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參考,于是,就產(chǎn)生了將它重新翻譯的念頭?! ∧鞘且驗?,馮先生雖然抱有最大的責任感與激情,然而,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內(nèi)涵過于龐大,布勒東的文字風格非常特別,《娜嘉》一書在法語上又有著非常大的難度,所以,由于當時的局限,他的譯文只能是差強人意。更主要的是,由于《娜嘉》從沒有出過正式的單行本,所以在排版上存在一個基本問題:原書中的大量插圖,均沒有收入,而《娜嘉》的作者是極為看重這些插圖的,它們是該書生命的一部分,與文字相得益彰,拿掉了它們,就等于令它處于殘疾狀態(tài)。所以,為了忠實原文的面貌,有必要為這樣一部名著提供一個全新的版本?! ∮胁簧俚胤剑_實難度很大,于是,在與學生共同研讀的基礎上,我一邊講解,一邊提供一個譯本,再與大家一起討論,直到大家基本上都接受我的翻譯為止。  我非常希望,對于許多法國文學中的名篇佳作,都能有這樣的機會,慢慢地、細致地,在隨時有反饋的情況下,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與進度,進行全面的再譯。這當然只是一個無法達到的完美的理想狀態(tài),然而,一個人的精力固然有限,只要全力以赴,比如一年能出一部高質(zhì)量的名著重譯,那一生下來,也比較可觀了。尤其當這一名著對譯者自身的修養(yǎng)與對異國文化的接受都有極大的關系時,這時譯者提出的,就是他對文學的全部理解。

內(nèi)容概要

  《娜嘉》完成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東從與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愛到分手的經(jīng)歷中,提取大量事件,對現(xiàn)實、真實、美、瘋狂等概念進行探索,徹底顛覆了19世紀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該書一般被視為小說。然而,許多證據(jù)都證明,書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虛構(gòu),而且有大量的圖片展示事件發(fā)生時的場景。同時,作品又體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自傳傾向。全書撲朔迷離,充滿偶然、隨機、巧合和夢境,作者的主觀思想交叉出現(xiàn)在事件的客觀敘述過程中,圖像與文字交相輝映,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極大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與藝術流程。

作者簡介

  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1896年出生于法國奧恩省的坦什布萊鎮(zhèn),1924年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奠基人,1966年在巴黎去世。作為詩人、小說家、藝術批評家與精神領袖,他一生堅持超現(xiàn)實主義理念,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這一西方二十世紀規(guī)模最大的文學藝術潮流的中流砥柱。主要作品有:《超現(xiàn)實主義宣言》、《超現(xiàn)實主義第二宣言》、《迷失的腳步》、《連通器》、《瘋狂的愛》、《秘術17》等等。  譯者簡介:  董強,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以全國統(tǒng)考第一名的成績赴法留學。旅居巴黎十三年,曾師從米蘭·昆德拉。1997年被《費加羅雜志》評為“年度華人”。曾任法國東方語言學院高級講師、中央電視臺10頻道法語節(jié)目主持人。至今有著作四部、譯著二十余部,其中包括中譯法五部。曾在法國出版法語詩集《松綁的手》。被視為目前最優(yōu)秀的法國文化專家之一。2008年10榮獲法國“教育騎士”勛章。

書籍目錄

《娜嘉》:我譯、我讀、我看 董強娜嘉讀《娜嘉》有感 陳丹青娜嘉,僅僅是個開始 伍倩布勒東生平和創(chuàng)作年表

章節(jié)摘錄

  娜嘉  我是誰?若我破天荒地借用一句諺語來回答,那么,事實上,最終難道不就是要知道,我與誰“經(jīng)常交往”?我必須承認,這個詞讓我有些迷惘,因為它有一種傾向,要在我與一些人之間建立起一種比我預想的更為特殊、更不可避免、更令我困惑的關系。它的含義要比它表面上說出來的多得多,它讓我在活著的時候就扮演一個幽靈的角色。當然,它所影射的是:我應當中止正在“存在”的那個人,才能成為我所“是”的那個人。從這一角度去理解這個詞——這樣做并不過分——它就讓我覺得,我原本以為的我生命中一些多少帶有深思熟慮的客觀行為,其實只不過是在這一生命范圍之中某種活動的一部分,該活動的真正區(qū)域與場所是我完全無法知曉的。我心目中的“幽靈”形象,總與人們心目中慣常的“幽靈”形象一樣,不論是它的外表,還是它總在某種時間、某個地點出沒的盲目習性,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內(nèi)心痛苦的外在化了的固定形象,這一內(nèi)心痛苦可能是永久性的。很可能,我的生命就是某個類似的形象,我不得不在自以為有所探索、發(fā)現(xiàn)時,回到自己的老路上;不得不努力去認識我原本可以認出的東西,去學習我業(yè)已遺忘了的東西中的一小部分。這樣一個自己的形象,只是以下原因,才讓我覺得是錯誤的:它向我預先假定了一個我,它完全任意地將我思想的一個固定形象放在了我的生命之前,而且這一思想沒有任何理由向時間作出妥協(xié)。在同一時間流程之中,它又意味了一種不可挽回的失去或墜落到人世受苦的想法,而這一想法在我看來,是毫無道德依據(jù)的。重要的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漸漸發(fā)現(xiàn)的自己所具備的特殊能力,并不分散我的心思,讓我偏離對一種普遍能力的追求,這種普遍能力應是我所特有的,并非假定。我要努力超越我所知道的自己的各種嗜好、我所感覺到的各種親和力、我所受到的各種誘惑、發(fā)生在我身上并且只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件,超越許多我看到的自己正在做的動作,以及只有我自己才感受得到的情感,去尋找,我與其他人相比,差異性究竟在哪里,至少我的差異性建立在什么之上。難道不是嗎,惟有意識到了這一差異性,我才能告訴自己,在蕓蕓眾生之間,我來到世上,是為了做什么,我又是一項什么使命的惟一肩負者,需以我項上的腦袋作擔保,才能確保該使命的實現(xiàn)?

編輯推薦

  娜嘉:一個游蕩的靈魂?!  赌燃巍肥嵌兰o法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杰出、最重要的名篇之一,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之作。在西方,“超現(xiàn)實主義的”一詞已深入人心,成為一個常用的形容詞,來形容一切意想不到的、隨機的、荒誕的、美妙的事物。然而在我國,超現(xiàn)實主義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介紹,譯者董強先生希望這一超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娜嘉》中文版的面世,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這一思潮的關注。  《娜嘉》完成于1928年,作者安德烈?布勒東從與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愛到分手的經(jīng)歷中,提取大量事件,對現(xiàn)實、真實、美、瘋狂等概念進行探索,徹底顛覆了19世紀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該書一般被視為小說。然而,許多證據(jù)都證明,書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虛構(gòu),而且有大量的圖片展示事件發(fā)生時的場景。同時,作品又體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自傳傾向。全書撲朔迷離,充滿偶然、隨機、巧合和夢境,作者的主觀思想交叉出現(xiàn)在事件的客觀敘述過程中,圖像與文字交相輝映,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極大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與藝術流程?! ∽鳛槌F(xiàn)實主義代表人物的布勒東,1924年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奠基人,他一生堅持超現(xiàn)實主義理念,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這一西方二十世紀規(guī)模最大的文學藝術潮流的中流砥柱。他始終認為生活本身就是超現(xiàn)實的,因而應該遠離虛構(gòu),虛構(gòu)只會將人帶到遠離真理、離真實越來越遙遠的地方。當在巴黎街頭游蕩的布勒東遇到了同樣在游蕩的《娜嘉》主人公娜嘉時,他被娜嘉那真實地游離于現(xiàn)實之外的表現(xiàn)所吸引,特別是當娜嘉說出了“我是游蕩的靈魂”這樣一句話時,仿佛是一次顯靈,上帝為他帶來了尋覓中的天使?! ”M管現(xiàn)實生活中的娜嘉也許是一個隨時可能墜入泥淖、偶爾還曾吸毒的赤貧女子,“馬路天使”,但在布勒東眼中,她仿佛是永遠流動的水,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一個具有幻覺能力的通靈者,一個賦予人靈感、而自己更是靈感無限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繆斯?! ∮杀本┦兰o文景帶來的這部超現(xiàn)實主義從人到環(huán)境、到作品的“大閱兵”式的《娜嘉》一書,結(jié)合了董強先生提出的全新譯本,希望能使讀者對超現(xiàn)實主義有更深的理解。(慢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娜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深得我意的一本書。
      每個譯者序最后都會請讀者“指正”,所以就不客氣啦……咦這本怎么是請讀者“諒解”?
      其實譯序和原著都很好,就是翻譯腔太重了,搞外語的人忘掉怎么寫中文的情況太普遍了。
      有的順手捋了一下,后面太多有點吐槽無力了。
      
      
      
      P32
      我對福樓拜并非崇拜得五體投地,然而,有人確定地告訴我說,他本人親口承認,寫作《薩朗波》只是為了表達“有關黃顏色的印象”,而創(chuàng)作《包法利夫人》,則是為了表現(xiàn)“某種類似在一些長滿小浮蟲的角落里發(fā)霉的感覺”,其他一切對他來說,都不重要,像這樣其實屬于文學之外的追求,就讓我對他頗有好感。
      
      P38
      ……小到我們在看到一些罕見的東西時,或者在到達某個地方時,在我們身上引起的那種特殊的、無法定義的心理趨向,往往伴隨著一種非常清晰的感覺,……一種重要的、本質(zhì)性的東西,……大到有些時候,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一系列情形的出現(xiàn),完全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從而使得我們再也無法與自己和平相處。
      P37
      一個本能反應比其他任何腦力活動都更重要的世界,就像是在鋼琴上偶然按下的和弦,就像是閃電,可以讓我看見什么,而且真的是看見,雖然它們有時轉(zhuǎn)瞬即逝。
      P40
      我的講述毫無預先設定的順序,而且完全聽從時間的任性與隨機性,它殘存了什么,就講述什么。
      
      P49
     ?。咸兀谀抢?,生活的節(jié)奏對我來說與在其他地方都不同,在那里,一種尋找最高層次的奇遇的心態(tài),還可以在某些人身上找到。
      
      P55
      我習慣于在進電影院之前從不看節(jié)目單……因為我記不住五到六個以上演員的名字【因為超過五六個演員,我就記不住名字了】——所以我就比別人更容易碰上糟糕的電影。
      
      P58
     ?。▌≡海诮?jīng)歷了這些能夠想象的最可怕的受罪之后,我終于有所回報,記住了一段非常純粹的歌詞。
      
      P59
     ?。ㄒ驗樗械脑u論都在大罵一出戲,而且與“恐怖戲”類型的保留節(jié)目嚴重不合拍)大家應當同意,僅憑這一點,就是一個不太俗的推薦理由。
      
      P60
      我要堅持的是,這出戲有個非常特別的特點: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至少,如果每個演員的演出不被用動作模仿出來的話,那就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救绻麤]有被親眼看見,最起碼,如果每個演員的表演沒有用動作模仿出來的話,幾乎就不剩什么了。】
      
      P68
     ?。▔糁?,一只昆蟲取代了一位老人,走向投幣機)……它在機器的小縫中塞入了一個蘇的零錢,而不是兩個,這在我看來是一種極為可憎的逃票行為……
      
      P74
      我每次見到這副青銅做成的手套,都要忍不住去將它抬起來,每次都會因它的重量而感到驚詫,而且總是不知不覺地要去估量它靠在上面時的那股確切有力,而另一幅手套是無法撐住的?!疚颐看我姷竭@副青銅做的手套,都忍不住要把它托起來,每次都驚訝于它的重量,而且總是情不自禁要去掂量撐起它的那種實實在在的力量,這是另一幅手套所不具有的。——我猜不出后兩句的原文是咋寫的】
      
      P76
     ?。ㄕ信粕系腞OUGE變成POLICE,變形的畫作)我之所以要提到這兩件事情,是因為,對于我來說,在這些條件下,將它們進行比較是不可避免的,還因為,根本不可能在這兩件事情之間建立起一種理性關聯(lián)?!疚铱闯鰜砹耍g者完全對付不了插入語,逗號鍵都按壞了吧?!?br />   
      但如果有人想要我相信工作,要我去尊重自己或別人的工作,那可永遠休想。我再重申一遍,我更愿意在黑夜里行路,而不自以為是在白日中行進?!镜屛倚欧罟ぷ?,永遠都不可能。我寧愿走在黑夜里,而不是自以為走在白日中?!慨斠粋€人在工作的時候,活著又有什么用呢?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等待揭示他自己生命意義的事件?!皇且怨ぷ鳛榇鷥r就可以出現(xiàn)的。
      
      P86
      她又挽留了我一會兒,告訴我身上有什么感動了她。她說,是簡單。是我思想中,我的語言中,在我整個的生活方式中,有著的那種簡單。這是我有生以來覺得最珍貴的一個恭維?!驹恼娴倪@么語無倫次么,無力捋順了】
      
      P89
      來玩?zhèn)€游戲:你說點什么……一個數(shù)字,一個名字?!瓋蓚€,兩個什么呢?兩個女人。這兩個女人什么穿著?黑衣服。她們在哪里?在一個公園里。她們又在做什么呢?……我一個人的時候,就喜歡這樣跟自己說話,跟自己講各種各樣的故事。而且不僅僅是一些空洞無用的故事,我甚至完全是靠這種方式生活的?!@不就是超現(xiàn)實主義追求的最終極限,它最強的、極致的想法?【“它”都用上了,語法捉急】
      
      
      
      ++++
      
      不可譯的部分請譯者大膽地再創(chuàng)作,但不要用“地產(chǎn)文案”的水平寫出一些看似復雜實則不通的句子來。
  •      NADJA
      
       2013/06/08
      
       這個可以算作是今日閱讀repo,從自己對文學和古典音樂的偏好來看,大概可以歸到古板守舊的學院派,因而面對安德烈·布勒東這本帶反文學性的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談不上喜歡,但是今天確實想談談一些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說,糾正了我的幾個誤區(qū)。
      娜嘉,Nadja,寫作俄語是“Надя,”。Надя是Надежда的簡稱,俄語意思為“希望、盼望”
      就是布勒東這本書的名字。
      并非是本關于希望的勵志小說,有點元小說的因素在其中,又不盡然,因為元小說的作者通常展示作品創(chuàng)作與描繪的過程,并強調(diào)其虛構(gòu)性,布勒東雖然強調(diào)了過程但是卻堅持認為是真實的。又像是帶著黑白攝影插話的自傳散文,雖然譯者在開頭指出了布勒東摒棄虛構(gòu)與文學潤色,但是我從作品通篇來看,還是充斥了大量的描寫性語句,大量的修辭(雖然有些在我等水平不怎么高,頗膚淺的讀者看來更像是不知所云的描寫,因為過于破碎了。),但是不得不承認,有些語句很美,無論是句子本身還是塑造出來的意象與意境。這是作者的功勞,也是譯者的功勞??峙麻喿x法語原文的話享受程度會更大一點。
      但是老實說,整個作品頗有點眾人皆醉我牛逼的中二感,無外乎,在布勒東去世之后,超現(xiàn)實主義集體運動在法國也終結(jié)了。
      Nadja帶著厚重的哲學調(diào)調(diào),內(nèi)容布局也有點類似于畢加索“粘貼”手法構(gòu)成整體,但是刨除一些東西基本可以概括為三部分。
     ?。ó斎唬罅繒u認為這是本以布勒東的愛情為重點的自傳體,我并不太贊成。)
      第一部分是經(jīng)典的哲學命題?!拔沂钦l”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我”來寫,寫了自己的偏好與厭惡,整體在胡思亂想些什么,比如他對福樓拜頂禮膜拜,對蘭波極為癡迷,推崇二元論等等。寫了“我”到過哪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誰,有什么感想。第一部分算是一個自我剖析。
      
      第二部分,則是提到“我”遇到了娜嘉,思想的共鳴似乎只發(fā)生在一剎那,從“您是誰?”“我是游蕩的靈魂。”這樣一問一答中,一切展開了。
      然后是他們夢囈般的相處,每一日的細節(jié),包括進餐,散步,創(chuàng)作,畫畫等等,(這一部分有點像日記題材)布勒東從一些角度描寫了娜嘉(必須指出一點,原作便附著許多黑白照片,包括很多人的肖像,很多景物的相片,惟獨沒有娜嘉的,只有娜嘉一雙眼睛的特寫,布勒東稱之為“蕨菜般的眼睛”) 布勒東的句子非常的天馬行空,而他對各種哲學、文學等核心把握性,各種思潮的涉獵之廣也可見一斑。
      她是“我”的繆斯,而我是她的“神”。
      后來,“我”與娜嘉產(chǎn)生了意見分歧,再后來,娜嘉瘋了,被關進了瘋?cè)嗽?,布勒東接著便對精神、瘋狂等命題進行了大篇的論述。
      第三部分,是布勒東的“移情”,多出了一個“你”。布勒東始終未指出“移情”的對象的名字,通篇是以“你”來代替。他又進行了大段的、破碎的自我論述,接著向“你”表達了愛慕。
      “你毫無心機替代了我最熟悉的那些形象,取代了我預想中的許多形象,娜嘉是這幾個形象中的一個,你講他隱去,真是太好了?!?br />   我不太確定稱之為愛慕恰不恰當,還是布勒東新的繆斯再次出現(xiàn),就像我始終都覺得,即便他把多么美好的詞語送給娜嘉,他也并非是愛她,娜嘉是他所羨慕的存在,是他精神的反射。
      
      全文的最后一句,布勒東如是說“美將是痙攣的,否則變沒有美。”
      這是他關于美學的傾向。
      
      綜合看來,這本書可以稱得上一個敏感的、知識豐富的、頗具文學造詣的、但是缺乏主體線路與故事把握性的、中二病晚期的作者夢囈一般的自我分析。有一定的學習性與借鑒性,比如有很多措辭相當精妙,有些描寫相當引人入勝,巴黎的風景,人世百態(tài)。意象非常美,只可惜堪比意識流還意識流的布局(恰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要義),讓我除了累感不愛,別無其他。文學上我傾向于有共鳴,可惜這本書讓我共鳴的地方幾乎沒有。
      我僅僅是個俗人。這大約也是我無法欣賞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原因。
      
      
      之所以提到糾正我關于超現(xiàn)實主義的誤區(qū),容我道來。
      
      超現(xiàn)實主義者將理性稱之為婊子(瓦肯人肯定會跟他們拼命。),信任直覺,靈感,潛意識,想象力,追求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潛意識與瘋狂,而不是結(jié)果。(弗洛伊德的重要影響而布勒東作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非常重要的存在,恰巧又很矛盾,他蔑視文學的虛構(gòu)性,認為生活本身便是超現(xiàn)實,這與阿拉貢等其他超現(xiàn)實主義者的觀點不太一樣。娜嘉里關于精神與瘋狂的那段論述,可以看到他反對定義精神的條條框框,甚至于將精神病視為一種恩賜,認為這是最接近潛意識的狀態(tài),生活的物理性,因而超現(xiàn)實主義者也非常偏愛偏執(zhí)狂患者。
      
      娜嘉說,雨仍在落,屋中陰晦,心在深淵,理性已死。
      這大約也是布勒東內(nèi)心的想法。
      
      理性的死亡,不需要思考的狀態(tài)才是應該追求的。
      這恰恰是我無法容忍的。
      從字里行間可以窺探到的感覺是,布勒東特別想要變瘋,瘋狂之后就是超脫,只可惜外部理性仍然束縛他,不得如意。
      
      天才與瘋子之間僅僅有一線之隔,這個時候,我一點都不為自己是個庸人而自卑。
      
      嗯,如果選擇一個安靜的場所,光線充足,手邊放著一杯清茶或者咖啡,相信我,不出十分鐘,這本書能助人安然入睡。
      
      
      
  •     攝影中經(jīng)常有人說“超現(xiàn)實”。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順藤摸瓜找到了布勒東的這本書。布勒東人稱超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和旗手,想必看他的書應該能了解超現(xiàn)實主義的發(fā)端和含義。
      
      書本身不介紹了,網(wǎng)絡上信息很多。這本書讀起來沒有我想象得那么難。初步了解到,超現(xiàn)實主義的本意是要人們放棄理性和邏輯,而用下意識去創(chuàng)作。極力推崇下意識、夢、甚至精神病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形象和事件。對外部世界,超現(xiàn)實主義也贊賞純偶然的、無邏輯關系可言、碰巧的事件,認為那就是美。書中的娜嘉的出現(xiàn)和很多行為就是這樣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實踐就是自動寫作,放棄理性和邏輯,放棄文句組織,以意識流的形態(tài)腦袋里出現(xiàn)什么就寫下什么。布勒東的“可溶解的魚”就是自動寫作的結(jié)果,我讀了部分,當真是無邏輯和常理可言,但是意象的確很美,有詩性而且仿佛能視覺化。
      
      那么,我們攝影中經(jīng)常提到的“超現(xiàn)實”是不是這個超現(xiàn)實呢?其實已經(jīng)很清楚了,絕大部分都不是。因為超現(xiàn)實主義是說創(chuàng)作者自身要放棄理性的安排和邏輯思考,但是很多所謂的超現(xiàn)實攝影是作品本身看起來不符合常理邏輯,而并不是創(chuàng)作過程為無意識。相反,這些對觀眾呈現(xiàn)為反常理和反邏輯的照片,恰恰可能是創(chuàng)作者經(jīng)過精心的布置和安排拍出來的,比如一條魚飛到了空中,比如一把梯子在天上。并且,這些照片和布勒東提出的現(xiàn)實中的“偶遇”、“反邏輯”的事件也大相徑庭。現(xiàn)實中的超現(xiàn)實事件,無論怎么被人們不理解(或者暫時不理解),那是自然發(fā)生的,并不是精心安排出來的。
      
      還有一類照片,沒有經(jīng)過布置,確實是從現(xiàn)實中拍到的,由于場景缺乏完整性、難以按常理解讀,或者故意為之的事后剪裁,使得照片看上去不合常理,人們也常常稱之為“超現(xiàn)實”。比如布列松有一張在一堵斑駁的墻的背景上,一個小女孩仰頭“舞蹈”的照片。這張照片有評論說,像是“宇宙中的獨自舞蹈”,有“超現(xiàn)實”的意味。其實,那情景本身并沒有多少超現(xiàn)實,真實情況是一個小孩子在玩空中拋球的游戲而已。這恐怕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真正含義也有一段距離。
      
      其實,并不是較真超現(xiàn)實這個詞如何用恰當?shù)膯栴},隨便用是各人的自由,只是想表達:我們平時所說的很多“超現(xiàn)實”,和超現(xiàn)實主義可能是兩碼事。
  •      1.娜嘉成為娜嘉,布勒東成為布勒東
       顯然這其中有一種相互完成,盡管他們的交往實在短暫得很?!懊恳粋€人都有權利等待揭示他自己生命意義的事件。”
       他們初識時娜嘉驚嘆于布勒東身上的一種簡單,布勒東覺得這是一生中獲得的最珍貴的評價之一。而娜嘉本身意象性的思維/生活方式,直覺性的洞見/預見,在布勒東身邊找到了適宜的空氣,畫出畫來。
       從“您是誰?”“我是游蕩的靈魂?!遍_始,他們“交換了幾道令人不可思議的默契的目光”。
       “我見過她蕨菜般的眼睛在清晨睜開,面對一個巨大的希望振翅的聲音與其他恐怖的聲音幾乎不可區(qū)分的世界,而面對這樣一個世界,迄今為止,我只見過人們把眼睛閉上?!?br />    “只要您愿意,為了你,我可以什么也不是,或者只是一道痕跡?!?br />    但是,也許還不是愛,最后沒有完成一個奇跡,也沒有治愈一種瘋,沒有“經(jīng)受一切的考驗”。
      
       2.超現(xiàn)實主義和瘋
       瘋也許只是失去一套“常規(guī)”的語言和秩序。布勒東和娜嘉分道揚鑣的地方并不是瘋或不瘋(也許是在一種比例)。他們在同一個緯度, “聽任象征的暴怒,受到類比的魔鬼的制約?!?br />    超現(xiàn)實主義者們在這本書里出現(xiàn)時有著可親的面貌,他們的聚合方式充滿偶然。他們在價值的排序中,把偶然、神諭、自由放在計劃和工作的奴役之前。他們的眼睛對著無意識睜開——“一個各種事件在里面突然相遇的世界,一個充滿了讓人目瞪口呆的巧合的世界,一個本能反應比其他任何腦力活動都重要的世界,就像是在鋼琴上偶然按下的和弦,就像是閃電,可以讓我看見什么,而且真的是看見,雖然它們有時轉(zhuǎn)瞬即逝?!?br />    這本非虛構(gòu)的小說,就是這樣帶你回到那時法國,無意識之門打開后的那個世界。
      
      
  •   有意思. 雖然我不清楚究竟什么是超現(xiàn)實主義, 不過我覺得真正的超現(xiàn)實往往都在現(xiàn)實里面, 藝術要做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提煉。
  •   我的理解是:超現(xiàn)實不是"非現(xiàn)實",是說不是由理性和邏輯安排或理解的現(xiàn)實。
  •   恩. 我也許是受邏輯的毒害太深, 每每想拋開邏輯, 卻掉入另一套邏輯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