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 安德烈·布勒東 頁數(shù):193 譯者:董強
Tag標簽:無
前言
《娜嘉》:我譯、我讀、我看 董強 這部小書是二十世紀法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杰出、最重要的名篇之一。八十年代,法語學者馮漢津先生將它翻譯成了中文,并撰文進行介紹。我無緣結(jié)識馮漢津先生,只聽說他是一位非常嚴肅、非常勤奮的學者。他深感因為“文革”,沒有很強的法國文學基礎,所以在有機會出國學習的時候,抓住一切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在發(fā)現(xiàn)了布勒東的這部作品之后,帶著激情將它翻譯了出來。后來,馮先生竟然因工作量太大、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今天常有人說學者有“過勞死”的危險,其實,知識分子-直都處于這樣的境地。 對于這樣的學者,我是非常尊敬的,由于自己也曾因為翻譯《波德萊爾傳》而暈倒在地,險些沒能蘇醒過來,所以深知翻譯之苦。對不負責任的譯者,也越來越抱有憤怒。 二00六年到二00七年,我為北京大學的法語研究生講授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思潮,要求學生閱讀原文,其中就包括《娜嘉》一書。學生普遍反映文字太難,許多地方不知所云。我就想到了馮先生的譯本,請大家作為參考。在十余年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部曾經(jīng)讓我激情滿懷的譯本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覺得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參考,于是,就產(chǎn)生了將它重新翻譯的念頭?! ∧鞘且驗?,馮先生雖然抱有最大的責任感與激情,然而,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內(nèi)涵過于龐大,布勒東的文字風格非常特別,《娜嘉》一書在法語上又有著非常大的難度,所以,由于當時的局限,他的譯文只能是差強人意。更主要的是,由于《娜嘉》從沒有出過正式的單行本,所以在排版上存在一個基本問題:原書中的大量插圖,均沒有收入,而《娜嘉》的作者是極為看重這些插圖的,它們是該書生命的一部分,與文字相得益彰,拿掉了它們,就等于令它處于殘疾狀態(tài)。所以,為了忠實原文的面貌,有必要為這樣一部名著提供一個全新的版本?! ∮胁簧俚胤剑_實難度很大,于是,在與學生共同研讀的基礎上,我一邊講解,一邊提供一個譯本,再與大家一起討論,直到大家基本上都接受我的翻譯為止。 我非常希望,對于許多法國文學中的名篇佳作,都能有這樣的機會,慢慢地、細致地,在隨時有反饋的情況下,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與進度,進行全面的再譯。這當然只是一個無法達到的完美的理想狀態(tài),然而,一個人的精力固然有限,只要全力以赴,比如一年能出一部高質(zhì)量的名著重譯,那一生下來,也比較可觀了。尤其當這一名著對譯者自身的修養(yǎng)與對異國文化的接受都有極大的關系時,這時譯者提出的,就是他對文學的全部理解。
內(nèi)容概要
《娜嘉》完成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東從與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愛到分手的經(jīng)歷中,提取大量事件,對現(xiàn)實、真實、美、瘋狂等概念進行探索,徹底顛覆了19世紀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該書一般被視為小說。然而,許多證據(jù)都證明,書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虛構(gòu),而且有大量的圖片展示事件發(fā)生時的場景。同時,作品又體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自傳傾向。全書撲朔迷離,充滿偶然、隨機、巧合和夢境,作者的主觀思想交叉出現(xiàn)在事件的客觀敘述過程中,圖像與文字交相輝映,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極大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與藝術流程。
作者簡介
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1896-1966),1896年出生于法國奧恩省的坦什布萊鎮(zhèn),1924年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奠基人,1966年在巴黎去世。作為詩人、小說家、藝術批評家與精神領袖,他一生堅持超現(xiàn)實主義理念,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這一西方二十世紀規(guī)模最大的文學藝術潮流的中流砥柱。主要作品有:《超現(xiàn)實主義宣言》、《超現(xiàn)實主義第二宣言》、《迷失的腳步》、《連通器》、《瘋狂的愛》、《秘術17》等等。 譯者簡介: 董強,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以全國統(tǒng)考第一名的成績赴法留學。旅居巴黎十三年,曾師從米蘭·昆德拉。1997年被《費加羅雜志》評為“年度華人”。曾任法國東方語言學院高級講師、中央電視臺10頻道法語節(jié)目主持人。至今有著作四部、譯著二十余部,其中包括中譯法五部。曾在法國出版法語詩集《松綁的手》。被視為目前最優(yōu)秀的法國文化專家之一。2008年10榮獲法國“教育騎士”勛章。
書籍目錄
《娜嘉》:我譯、我讀、我看 董強娜嘉讀《娜嘉》有感 陳丹青娜嘉,僅僅是個開始 伍倩布勒東生平和創(chuàng)作年表
章節(jié)摘錄
娜嘉 我是誰?若我破天荒地借用一句諺語來回答,那么,事實上,最終難道不就是要知道,我與誰“經(jīng)常交往”?我必須承認,這個詞讓我有些迷惘,因為它有一種傾向,要在我與一些人之間建立起一種比我預想的更為特殊、更不可避免、更令我困惑的關系。它的含義要比它表面上說出來的多得多,它讓我在活著的時候就扮演一個幽靈的角色。當然,它所影射的是:我應當中止正在“存在”的那個人,才能成為我所“是”的那個人。從這一角度去理解這個詞——這樣做并不過分——它就讓我覺得,我原本以為的我生命中一些多少帶有深思熟慮的客觀行為,其實只不過是在這一生命范圍之中某種活動的一部分,該活動的真正區(qū)域與場所是我完全無法知曉的。我心目中的“幽靈”形象,總與人們心目中慣常的“幽靈”形象一樣,不論是它的外表,還是它總在某種時間、某個地點出沒的盲目習性,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內(nèi)心痛苦的外在化了的固定形象,這一內(nèi)心痛苦可能是永久性的。很可能,我的生命就是某個類似的形象,我不得不在自以為有所探索、發(fā)現(xiàn)時,回到自己的老路上;不得不努力去認識我原本可以認出的東西,去學習我業(yè)已遺忘了的東西中的一小部分。這樣一個自己的形象,只是以下原因,才讓我覺得是錯誤的:它向我預先假定了一個我,它完全任意地將我思想的一個固定形象放在了我的生命之前,而且這一思想沒有任何理由向時間作出妥協(xié)。在同一時間流程之中,它又意味了一種不可挽回的失去或墜落到人世受苦的想法,而這一想法在我看來,是毫無道德依據(jù)的。重要的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漸漸發(fā)現(xiàn)的自己所具備的特殊能力,并不分散我的心思,讓我偏離對一種普遍能力的追求,這種普遍能力應是我所特有的,并非假定。我要努力超越我所知道的自己的各種嗜好、我所感覺到的各種親和力、我所受到的各種誘惑、發(fā)生在我身上并且只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件,超越許多我看到的自己正在做的動作,以及只有我自己才感受得到的情感,去尋找,我與其他人相比,差異性究竟在哪里,至少我的差異性建立在什么之上。難道不是嗎,惟有意識到了這一差異性,我才能告訴自己,在蕓蕓眾生之間,我來到世上,是為了做什么,我又是一項什么使命的惟一肩負者,需以我項上的腦袋作擔保,才能確保該使命的實現(xiàn)?
編輯推薦
娜嘉:一個游蕩的靈魂?! 赌燃巍肥嵌兰o法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杰出、最重要的名篇之一,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之作。在西方,“超現(xiàn)實主義的”一詞已深入人心,成為一個常用的形容詞,來形容一切意想不到的、隨機的、荒誕的、美妙的事物。然而在我國,超現(xiàn)實主義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介紹,譯者董強先生希望這一超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娜嘉》中文版的面世,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這一思潮的關注。 《娜嘉》完成于1928年,作者安德烈?布勒東從與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愛到分手的經(jīng)歷中,提取大量事件,對現(xiàn)實、真實、美、瘋狂等概念進行探索,徹底顛覆了19世紀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該書一般被視為小說。然而,許多證據(jù)都證明,書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虛構(gòu),而且有大量的圖片展示事件發(fā)生時的場景。同時,作品又體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自傳傾向。全書撲朔迷離,充滿偶然、隨機、巧合和夢境,作者的主觀思想交叉出現(xiàn)在事件的客觀敘述過程中,圖像與文字交相輝映,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極大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與藝術流程?! ∽鳛槌F(xiàn)實主義代表人物的布勒東,1924年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奠基人,他一生堅持超現(xiàn)實主義理念,成為超現(xiàn)實主義這一西方二十世紀規(guī)模最大的文學藝術潮流的中流砥柱。他始終認為生活本身就是超現(xiàn)實的,因而應該遠離虛構(gòu),虛構(gòu)只會將人帶到遠離真理、離真實越來越遙遠的地方。當在巴黎街頭游蕩的布勒東遇到了同樣在游蕩的《娜嘉》主人公娜嘉時,他被娜嘉那真實地游離于現(xiàn)實之外的表現(xiàn)所吸引,特別是當娜嘉說出了“我是游蕩的靈魂”這樣一句話時,仿佛是一次顯靈,上帝為他帶來了尋覓中的天使?! ”M管現(xiàn)實生活中的娜嘉也許是一個隨時可能墜入泥淖、偶爾還曾吸毒的赤貧女子,“馬路天使”,但在布勒東眼中,她仿佛是永遠流動的水,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一個具有幻覺能力的通靈者,一個賦予人靈感、而自己更是靈感無限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繆斯?! ∮杀本┦兰o文景帶來的這部超現(xiàn)實主義從人到環(huán)境、到作品的“大閱兵”式的《娜嘉》一書,結(jié)合了董強先生提出的全新譯本,希望能使讀者對超現(xiàn)實主義有更深的理解。(慢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