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孫吉勝  頁數(shù):326  
Tag標簽:無  

前言

走向世紀之交的國際社會,以其前所未有的成就,期盼著、靜候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人類從未有過如此輝煌的業(yè)績,也從未面臨過如此艱難的選擇。當下之時,人們剛剛慶幸于和平地實現(xiàn)了國際格局的大轉換,卻又憂心忡忡于帝國崩潰之后的動蕩與紛亂;舊有觀念系統(tǒng)被沖擊后的迷惘與困惑,以及未被摧毀的武力所帶來的疑慮與恐懼。人們在歡呼史無前例的繁榮進步之余,還不得不為已經(jīng)顯露、或尚被隱匿的種種不測之虞所困擾:國際交往迅速增加之后所伴生的失控;政治經(jīng)濟體制變遷的同時引發(fā)的失卻平衡;科技昌盛之后所出現(xiàn)的自然與社會生態(tài)破壞;尤其是新一輪大國競爭所醞釀的國際社會的重大變化。凡此種種,無不對這個因循沿襲和重新構建中的國際政治秩序提出巨大的挑戰(zhàn)。恰恰是這種變動與期盼、困境與挑戰(zhàn),渴望著一門能夠對當前國際變化指點迷津的成熟的知識門類應運而生。在這種背景之下,作為專門研究國家間交往規(guī)則與方式、國際結構要素與機制及其變化規(guī)律與邏輯的國際政治學科,不僅無由推卻自己的歷史責任,而且必須以自身所持有的知識工具,為新世紀的降臨催產(chǎn)。

內(nèi)容概要

  傳統(tǒng)的國際政治學科曾有豐厚的積累。這一知識領域對世界體系、國家主權、民族觀念、沖突合作、地緣政治,以及交往機制與結構性問題有著諸多理論思考與詳盡的實證記載。問題在于,當今的國際變遷已經(jīng)大大超出這一傳統(tǒng)知識門類所能容納的范圍。

作者簡介

孫吉勝,法學博士(國際關系),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現(xiàn)任外交學院英語與國際問題研究系系主任。2006年8月-2007年8月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任研究員,1999年9月-2000年8月在美國瑪瑞埃塔大學講學一年。目前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理論、美國政治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在《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國際政治研究》、《外交評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網(wǎng)站等處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篇。

書籍目錄

叢書總序導論 國際關系理論中的語言研究 第一節(jié)  語言與國際關系 第二節(jié)  國際關系理論的語言研究 第三節(jié)  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第一章 語言、意義與國際關系理論的語言轉向 第一節(jié)  語言、意義與政治 第二節(jié)  語言哲學與國際關系的語言轉向第二章 言語與規(guī)則建構 第一節(jié)  言語與規(guī)則建構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jié)  言語、規(guī)則與國際關系第三章 語言游戲與游戲建構 第一節(jié)  語言游戲與博弈游戲 第二節(jié)  國際關系中的語言游戲建構第四章 語言表象力與社會語言建構 第一節(jié) 表象力與身份 第二節(jié)  表象力與實踐第五章 話語、身份與政策建構 第一節(jié) 話語與意義 第二節(jié)  話語、身份與對外政策第六章 語言建構的分析模式 第一節(jié)  國際政治中的語言 第二節(jié)  語篇層次 第三節(jié)  詞匯層次 第四節(jié)  句子層次第七章 伊拉克戰(zhàn)爭的語境基礎 第一節(jié)  伊拉克戰(zhàn)爭的意義基礎 第二節(jié)  “9·11”事件后的布什話語第八章 伊拉克戰(zhàn)爭的語言建構分析(一) 第一節(jié)  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前的美國 第二節(jié)  本階段語言分析第九章 伊拉克戰(zhàn)爭的語言建構分析(二) 第一節(jié)  交戰(zhàn)中的美國和伊拉克 第二節(jié)  本階段語言分析第十章 伊拉克戰(zhàn)爭的語言建構分析(三) 第一節(jié)  困境中的伊拉克戰(zhàn)爭 第二節(jié)  本階段語言分析結語附錄參考文獻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語言、意義與國際關系理論的語言轉向語言和政治的特點使兩者產(chǎn)生了密切聯(lián)系。費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語言學的問世是語言學領域的一個重大變革,對西方很多學科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而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也帶有這種影響的印記。索緒爾的語言觀和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使人們重新審視語言和意義的關系:意義不再被視為一種先驗之物,而是具有很強的主體問性。這些認識也影響了國際關系的相關研究,使語言隨著國際關系理論的語言轉向成為國際政治研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第二節(jié) 語言、意義與政治語言是我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幾乎所有的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都涉及語言,有很多還受到語言的限制。就語言和意義的關系而言,語言本身并沒有意義,意義是由人所賦予的。既然意義是建構的,語言自然會體現(xiàn)出人的意圖,人們會利用語言的交際功能來塑造意義,并使之社會化。語言何以傳達意義、建構意義不僅是當代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根本問題,也是現(xiàn)代語言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語言和意義的密切聯(lián)系也導致了它們和政治的不可分性。政治也是一個爭奪意義的過程,哪種意義能夠最后被人們接受將直接影響到合法性問題,決定政治家們統(tǒng)治的成敗。

后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本書的主題之一是語言。然而,在書稿完成之際,內(nèi)心的感覺卻難以用語言來形容。欣喜之際,首先要感謝在本書寫作期間和我讀博士期間曾給過我無數(shù)次幫助的老師、朋友和我的家人。最想感謝的是我的導師秦亞青教授。老師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鞭策著我?;叵胱约旱牟┦可鷮W習過程,從做第一篇小作業(yè)到發(fā)表第一篇論文,到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直到完成今天的書稿,從研究方向的宏觀指導到小至標點符號等學術規(guī)范的提醒,老師的悉心指導和鼓勵無處不在。沒有他的指導和架構,沒有他的肯定和鼓勵,這本書很難完成。多年來從導師那兒學到了很多很多,不僅僅是學業(yè)方面的。他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對我們每個學生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細致關愛讓人難以忘懷,這些將使我終身受益。唯有將來用更多的努力和成績來報答老師為我所做的一切。感謝外交學院的朱立群教授和衡孝軍教授。朱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從博士生中期考核到論文的開題評審,直到論文答辯,她都給予了細致的指導和鼓勵,她干練的學術和工作風格更成為今后我學習的榜樣。也感謝衡老師于百忙之中在博士論文開題和答辯時提出的寶貴意見。他扎實的語言學功底也使論文的視野更加開闊,為我今后繼續(xù)從事國際關系中的語言研究指出了一些新思路。

編輯推薦

《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伊拉克戰(zhàn)爭解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語言、意義與國際政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在知網(wǎng)上沒有查到作者聲稱的、經(jīng)修改而成此書的博士論文??戳舜藭哪夸洠约白髡甙l(fā)表的相關論文,覺得作者在語言和國際關系結合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糅合得非常粗糙。具言之,作者只是將語言學的知識羅列遍舉一番,再將國際關系理論羅列一遍,并沒有論證兩者的關聯(lián),更沒有證明兩者的結合是如何可能的。語言學和國關研究結合,結合點恐怕就是言語行為、社會語言學和話語分析三塊。言語行為屬于語言哲學,可以為跨學科研究提供哲學理論基礎,不過作者對語言游戲的誤讀不小。第三章應該屬于完全生拉硬套。第四、五、六章估計也沒什么新意。最后伊拉克戰(zhàn)爭的個案分析可能會有點新意,可惜運用的無非就是話語分析的那一套,如果趕時髦的話,還可能會加點“認知”進去。跨學科研究固然可貴,但是蜻蜓點水,表面文章,結合點點點顧到,反而會失去理性的深度與魅力。
  •   可以與劉禾新書參照看
  •   寫的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作者所涉及的領域是國內(nèi)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