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弢 頁數:176 字數:138000
Tag標簽:無
前言
2005年8月中旬,在山東省威海市召開的“21世紀文學理論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赴會的浙江大學王元驤教授邀請我擔任他本年度即將畢業(yè)的3位博士生的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王先生是我讀本科時的“文學概論”課老師,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德高望重的學者楷模,作為學生,沒有不成就他此番美意的理由。在答辯會上,評委們對李弢的博士學位論文《非總體的星叢——阿多諾
內容概要
對于當代中國美學來說,阿多諾在其《美學理論》中所呈示出來的對西方美學進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氣度與能力,以及由此孕結出的豐厚果實,顯得彌足珍貴。對這樣一份珍貴的美學囑托,我們不能任其自行“漂流”,而應主動地選擇并開啟它,對之細細加以解讀.本書努力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來把握阿多諾的美學理論,細心梳理、比對和校譯《美學理論》的中譯本、英譯本、新英譯本和德文本。在對文本內容的分解上,將胃多諾那種批判性的辯證態(tài)度和理論上的否定性特色概括為“非總體的‘星叢’模式”,繼而把該文本所形成的美和藝術兩大問題領域進行話語切分,著力在“美學何為”、“美的藝術的哲學辯難”、“藝術的審美理論譯解”和“藝術史”等問題層次上,仔細詮釋阿多諾對傳統(tǒng)美學的反思性話語和理論,梳理和提煉出諸多值得重視的美學觀點。論者以阿多諾的文本為前提,注重文本的語境和意義還原,同時又不完全拘泥于文本,而是立足于美學史上的基本命題和重要問題,連帶性地生發(fā)議論,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識。這樣的解讀方式意在激活阿多諾的《美學理論》文本,拓進對其美學思想的深度認知并藉此提升其傳播效果。
作者簡介
李弢,男,1973年生,湖北嘉魚人。自1991年以來先后在湖北大學、浙江大學就讀本科、碩士和博士,其間曾在武漢某中學任教員?,F執(zhí)教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從事文藝學和美學研究,已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并譯有佩特(W. H. Pater)的《柏拉圖和柏拉圖主義》(江蘇教育出版社即出)
書籍目錄
序自序——文本解讀與解讀文本著作縮寫說明引言 一、研究現狀 二、問題與方法第一章 導論 一、總體性社會批判 二、反體系的“星叢”第二章 美學何為 一、美學之必要 1.美學情境 2.美與真 二、復興之路 1.辯證生成 2.二次反思第三章 重釋美學——美的藝術的哲學辯難 一、何為美 1.本原批判 (1)美與非美 (2)美丑辯證法 2.范疇分析 (1)被歪曲的自然美 (2)自然美與藝術美 二、美感判斷 1.審美 (1)鑒賞力 (2)審美經驗 2.效果 (1)“凈化”與庸俗 (2)崇高與“震動”第四章 再論藝術——藝術的審美理論譯解 一、藝術與藝術品 1.藝術 (1)非存在如何存在 (2)藝術作為精神 2.藝術品 (1)形式之謎 (2)真理性內含 二、創(chuàng)作與欣賞 1.藝術創(chuàng)作 (1)模仿 (2)表現 2.藝術欣賞 (1)快感與嚴肅 (2)直觀與概念第五章 藝術史 一、藝術起源 1.反對起源 2.新事物 二、典范與理想 1.古典范例 2.黑色理想結語 藝術的啟明參考文獻附錄1 阿多諾的著作書目及部分英譯匯集附錄2 《美學理論》諸本章節(jié)對照校譯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自然美的這種雙重性被移植到藝術領域,但這一成分的先決條件完全是歷史性的。同自然美相比,藝術使轉瞬即逝的東西得以客觀化并永恒長存,在此意義上藝術是概念性的,但這不是一種推理性的邏輯意義。在阿多諾看來,藝術不是摹仿個別的自然美,它是在模仿自然界的優(yōu)美之物,它所摹仿的就是自然美本身。自然與藝術的關系可以這樣見出:在鑒賞大自然時注重它的形象,將它感知為美的對象而不是采取行動的對象,從藝術的觀點來看,中介是這一關系的特征。藝術是在尋求贖救自然所允諾的東西,即對美的允諾,它回歸自身來成就這一點,這就是黑格爾關于“自然美有缺陷”的論斷的正確之處。基于此,我們可以說,“藝術打開了自然的眼界”(第117頁),自然反過來為人所有的東西提供表現方式。而那種自然主義藝術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則是似是而非的,因為它只是像工業(yè)生產一樣將自然轉化為它的原材料。藝術作為支配與和解的語言,是要將生氣灌注于內容,復活自然語言那以隱秘的不可知解的方式訴說給人類的那些東西。藝術作品是在假定自身的范圍內而非實際的意義上,將人類的支配范圍擴大到極至,它借助自個的內在性而有別于人對自然的真正支配,從而否定了真正支配的那種他律性狀態(tài),并且由此而具有某種自律性。自然美向藝術美的過渡是支配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時期,藝術美的東西是在意象中受支配的,同時又因其客觀性而超越支配的東西。藝術作品越想從宗教意義上擺脫自然性并避免模仿自然,反而越接近自然,這里阿多諾似乎傳達出一種無意為而為的藝術思想。反過來說,審美的客觀性又是對自然之自在存在的反映,它使主觀目的論的契機處于顯著地位,使藝術作品類似于大自然。藝術作品的客觀性常常被稱為必然性,但正如本雅明所指出的,必然性觀念一直被通常的思想史所誤用(138/114/120,依德文改)。
后記
該書是由我的博士論文修訂而成。數年前在我的學位論文完成并提交答辯時,阿多諾的著作在國內有完整翻譯的文本只有三部,即《啟蒙辯證法》、《否定的辯證法》和《美學理論》,《啟蒙辯證法》后來又出了另外一個譯本,還有較早的傳記小冊子一部。另有若干單篇論文《“序”和“導論”》、《主體與客體》、《當代小說中敘述者的處境》、《談談抒情詩與社會的關系》等被譯出。當我修訂論文交付出版時,市面上已出現《道德哲學的問題》、《克爾凱郭爾:審美對象的建構》等新譯作,同時有一部當代德國人所撰其人物傳記譯出,或有相當譯書正待出版,余愿望阿多諾著作更有金迻譯。憶起念研究之初,我收集和閱讀的是其著作中與美學和藝術論相關的重要英文譯本,除主要的《美學理論》外,還有《文化工業(yè)》、《多棱鏡》、《文學筆記》、《最低限度的道德》和《現代音樂的哲學》等,在閱讀的過程中,邊思考論文的構架。因為阿多諾的思想駁雜、理論深廣,與本專業(yè)相關的論題很多,包括傳統(tǒng)美學的命題、現代藝術問題、音樂美學理論和文藝社會學等,更重要的還有其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內涵和定位等等。諸多問題我原想在論文中面面俱到,后來發(fā)現這樣做實在不是一個博士論文能夠完成的任務,以上任何一個方面都好分別寫成大部頭專著了,如此多的內容若都要泛泛而談,可能既凌亂又都不深入。
編輯推薦
《非總體的星叢:對阿多諾〈美學理論〉的一種文本解讀》是一部較有深度的關于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多諾的美學思想的研究專著。書中肯定了阿多諾對傳統(tǒng)美學觀念的消解和對現代審美藝術思想的反叛和荒誕的理性理解,強調現代美學思想的多元化,異質性和散亂無序正是對現代社會虛偽的消費工業(yè)的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密碼。書中揭示了阿多諾對美學,藝術,和藝術史的現代的全新的理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