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曹正文 頁數(shù):403
Tag標簽:無
前言
差不多我一生的歷史都和書分不開,書為我所鐘愛,書也成了我不可須臾離開的友人,不知不覺我又成了個藏書的人。我藏書可以分幾個時期:少年時的藏書毀于蟲鼠之災,在香港和重慶的藏書則毀于戰(zhàn)亂的流亡,第三次藏書則毀于革文化命的時候。那時節(jié)今日不知明日事,遑論藏書!毀損之余,我還散了一批:第一次是將一批外文書捐贈給了外文出版社的資料室,第二次將一批多余的中文書贈給北京市的一家殘疾人工廠。這樣藏書散書,至今都令我魂牽夢縈?!拔幕蟾锩遍_始后,我曾經立誓不再藏書,但舊習難改,到今天屋子里除了吃飯睡覺的地方,又成了滿坑滿谷的藏書之所。我的嬸母曾經笑我是個“書癡”,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我身外別無長物,所引以自豪的就是那些中外文書籍。新買的書飄散著紙張油墨的清香,舊藏的書則蘊含著潮霉的氣息,這兩種氣味都是我樂于常嗅的。這些年多了些寫書的朋友,每次收到他們的贈書,看到他們?yōu)槲覍懙念}字,我每為之心頭怦然。友情得來不易,而作者滿貯友情的題字,更使我為之神往。文學作品和作者的感情是不可或分的,有友而友又是寫書的,人生得一知己已難,何況是集二者于一人。收藏書籍,事實上是收集了歷史和因之而派生的感情。我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曹正文,完全是看了他在《新民晚報》“讀書樂”??系奈恼?。他不僅主編這個“讀書”專刊,還用米舒的筆名寫一個“書友茶座”的專欄。讀一個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一個人,看一個編輯的文稿取舍和編排設計也可以了解一個編輯的心意。我和他認識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他到聽風樓向我約稿,雖然我心中久已有了他的地位。我和他談了一個下午,真是相見恨晚!可我是個疏懶的人,最怕的是寫信,但即使幾年不通只字,我也忘不了曹正文其人,因為我認為他是我的一個同道。我沒有同他談過如何做一個編輯,不過從我多年來看“讀書樂”的感受,我覺得我們應成為摯友。首先是他的藏書癖,其次是他的自律和他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我們都是以文會友的人。他以助人為樂,我則至今以在社會上“跑龍?zhí)住弊詻r,憑這兩件事,我們應該成為相知的人。我平生相信“君子之交淡若水”這句話,但淡若水并不是不知一切。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們之相知即在于兩人同是愛書、藏書、寫書和褒貶書的人。曹正文的筆名是米舒,米舒,即迷書之諧音,即此一端,便使我們的友情濃于血??础白x書樂”,常??梢钥吹叫氯说母寮?,發(fā)掘新人這又是我們二人的共同志趣,我們要吸引更多的人來讀書、愛書、藏書、寫書。曹正文并沒有把藏書居為奇貨而像個古董商,而是讀了好書,寫成文章,推薦給他人,使讀書人都知道應該讀一讀的好書。曹正文寫了這部《珍藏的簽名本》,不但使一本書因作者的親筆簽名而成為歷史的組成部分,同時也使作者的手澤、史實和經歷傳至后世。我覺得這是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唯有心人才做的事情。既使書得到永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又使書的作者——不只是一本書上作者具名,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入,使得廣大讀者因書而想及作者,又因作者而想到了書。我和曹正文是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卻也可說是濃于血的相知,因為我們志趣相同,所事相同。他如今寫了本前不見古人的書,彌為珍貴,爰為之序。我從小有收藏癖。最早收藏的是香煙牌子,香煙牌子上有山水人物,還有格言,畫工很精到。后來,又收藏糖果紙,當時正逢自然災害,買一粒高級糖果,要一毛錢。我不吃糖,精美的糖果紙卻成了我童年的收藏品?!拔母铩遍_始,我搜集小賀年片與徽章。上百張賀年片在搬家時不見了,但家里還有幾十枚徽章,毛澤東像章品種最全,有金屬的,有瓷質的,有塑料的,還有一枚會在黑夜中閃閃發(fā)光。后來,我收藏郵票、錢幣、瓷器、木雕、藏書票及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我家里有六個玻璃柜,擺放的全是我走南闖北,到世界各地淘來的小玩藝兒,經巧妙安置,燈光一亮,精美之極,令來訪者驚羨不已。但我一生收藏最多的還是圖書。我是一個與書有緣的人。在我百日之際,父母放了許多東西讓我抓,有金元寶、金算盤……我舍近求遠,抓了一本小書。小學時代,我把零用錢與壓歲錢積蓄起來購書。到中學畢業(yè)時,我個人藏書有300冊,可惜在“文革”時被當作“四舊”抄走了。上世紀80年代起,我又把購書作為一種嗜好。此時購書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為自己寫作時用。至1996年,家中已有18個大書櫥,藏書達16500冊之多,因此被評上了“上海十大藏書家”。其實,喜歡藏書的上海人很多,我的藏書實在不夠格,之所以被評上,是因為我擁有上千冊名家簽名本,而且在每本書的扉頁上,作者都簽上我的名字。有一天晚上,我面對四壁的簽名本藏書,就想寫一本書,寫寫我自己與這些作者的交往經過,寫寫這些簽名本得來不易。于是便有了《珍藏的簽名本》與《珍愛的簽名本》。這兩本書一出版,頗受好書者青睞,各印了10000冊,不到半年全部一銷而空。到2007年,我收藏的簽名本已經超過了3500冊,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李偉國先生認為上述兩本書可合二為一重新修訂出版,于是我花了兩個月時間,逐篇訂正(一些作者已過世,一些作者又出了新的研究成果),并新增了近30篇。本書收錄的二百位名家,平均年齡79歲,有文學大師巴金、冰心、施蟄存、季羨林;著名學者有唐圭璋、張中行、金克木、錢仲聯(lián)、程千帆、王元化、章培恒等;著名作家有陳學昭、秦瘦鷗、吳強、孫犁、周而復、徐遲、秦牧、馬識途、王蒙、董橋、余秋雨、賈平凹、張平等;著名詩人有王辛笛、莫洛、綠原、曾卓、白樺、流沙河、余光中、林清玄等;著名編輯有黃源、樓適夷、趙家璧、馮亦代、嚴文井、范用等;著名劇作家有柯靈、于伶、杜宣、吳祖光、艾明之、沈寂、沙葉新、魏明倫等;著名書畫家有錢君匈、黃若舟、吳作人、吳冠中、楊可揚、丁聰、趙冷月、高莽、賀友直、劉旦宅、周慧珺、蔡志忠、鄭辛遙等。還有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著名報人徐鑄成、蕭乾、林放、馮英子、董鼎山、丁法章;著名醫(yī)家裘沛然;著名翻譯家楊憲益、葉君健、草嬰、吳巖、任溶溶、柳鳴九;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梁羽生、臥龍生、溫瑞安;政壇名流于光遠、廖沫沙、趙啟正;中國性學專家劉達臨;評彈名家楊振雄、滑稽泰斗楊華生;掌故專家鄭逸梅;社會學家費孝通;民俗學家鄧云鄉(xiāng);語言學家呂叔湘;足球教頭徐根寶等等。這二百位名家,一個個都是聲名赫赫,成績輝煌,路人皆知。我在執(zhí)編“讀書樂”二十余年中,能與這些名家相識相知,是我一生中的幸運與自豪。今天,重新翻閱這些簽名本,令我感觸萬千,當年向他們組稿的情景歷歷在目,更令我感慨的是,此書收入的200位名家,已有三分之二仙逝,與他們的交往及他們留下的書影也彌足珍貴。因此,這本《珍藏的簽名本》也是我執(zhí)編“讀書樂”的副產品?,F(xiàn)在由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常委、原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牽線,我已將自己珍藏的3500余冊簽名本移居于我故鄉(xiāng)的蘇州圖書館。“曹正文簽名本捐獻陳列室”已成為國內第一個簽名本圖書珍藏館。
內容概要
《珍藏的簽名本》200篇文字,記錄了作者與這200位名家的交往經過與組稿過程。并評述了這200位名家的成就,讀者從中可了解這些作家、教授、畫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的經歷與他們成名作誕生的經過。還可作為文學資料來欣賞?! ∽髡咭院米x書聞名于海上文壇,曾以“米舒”筆名寫的專欄吸引了無數(shù)讀者。作者在編輯園地筆耕30余年,四方約稿,廣交名家朋友,編稿之余的意外收獲是:得簽名本3500余冊。作者今擇其名家簽名本200冊,寫成200篇短小精悍的文字,以此記錄從事編輯工作之甘苦。
作者簡介
曹正文,筆名米舒,《新民晚報》高級編輯。江蘇蘇州人,20世紀50年代生于上海。先后當過工人、教師,經自學考試畢業(yè)于華東師大中文系。1981年考入《新民晚報》社,先當記者,后任編輯,先后執(zhí)編“夜光杯”、“博聞”、“悅讀”、“花鳥蟲魚”副刊,執(zhí)編“讀書樂”1000期,達20年之久。20世紀80年代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第十三、十四、十五屆常委,上海市政協(xié)第九屆、第十屆委員,上海大學文學院、同濟大學對外交流學院兼職教授。1993年榮獲上海市首屆韜奮新聞獎,1995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1997年11月應瑞典外交部邀請出席第91屆諾貝爾獎頒獎儀式。2006年被文新報業(yè)集團聘為資深編輯。先后以學者兼記者的身份訪問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南非、埃及、法國、英國、巴西、希臘、瑞士、土耳其、印度、西班牙等34個國家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并在馬來亞大學、墨爾本大學、大田大學、多倫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講課。共出版作品集173部,其中個人專著55部,主編叢書118部,代表作為《珍藏的簽名本》《米舒書話》《紫色的誘惑》《唐伯虎落第》《無邊風月之旅》《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秋天的筆記》《中國俠文化史》《世界偵探小說史略》《我走過88個城市》。蘇州“曹正文收藏簽名本陳列室”為國內第一個簽名本陳列室。曹正文于1992年至2005年先后以學者兼記者的身份訪問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南非、埃及、法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英國、希臘、土耳其、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32個國家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足跡遍及五大洲。并在馬來亞大學、墨爾本大學、大田大學、多倫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講演。共發(fā)表各類文字計1000萬字,出版作品集169部,其中個人專著51部,主編叢書118部。蘇州圖書館設立的“曹正文收藏簽名本陳列室”為國內第一個簽名本陳列室。
書籍目錄
書癡說米舒(序一) 馮亦代書的友誼(序二) 鄧云鄉(xiāng)讀書·做人·成才(序三) 丁法章我與“補白大王”的交往——記鄭逸梅文壇也有登龍術——記章克標一片冰心在于書——記冰心醉心詞學作新論——記唐圭璋讀書之樂樂何如——記許杰老被人嘲尚讀書——記蘇步青做一個說真話的人——記巴金“清潔語言文字”的學者——記呂叔湘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記施蟄存他舉起《譯文》的旗幟——記黃源無愧的一生——記樓適夷工作著是美麗的——記陳學昭把一生獻給兒童文學——記陳伯吹“竹王”桃李遍天下——記申石伽書壇不老松——記黃若舟方寸之間的求索——記錢君匐“三家村”中一健將——記廖沫沙新聞記者的十八般武藝——記徐鑄成情系清詩六十年——記錢仲聯(lián)如何做一個好編輯——記趙家璧至今猶唱《秋海棠》——記秦瘦鷗學識淵博通古今——記蘇淵雷藝術追求無止境——記吳作人錦繡文字滋味長——記柯靈烹文煮字順其自然——記張中行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記張岱年未帶地圖的旅人——記蕭乾注重調查出真知——記費孝通《新民晚報》一支筆——記林放留下《紅日》心坦蕩——記吳強編輯應該是一個雜家——記羅竹風遨游語海不服老——記季羨林《詩詞例話》及其作者——記周振甫從容不迫言近旨遠——記楊絳學者晚年寫隨筆——記金克木為曹雪芹立傳的人——記端木蕻良他舉起了新詩的旗幟——記王辛笛“聽風樓”里樂陶陶——記馮亦代從研究魯迅到撰寫書話——記唐弢白洋淀旁一名家——記孫犁袒露胸懷成一快一——記張光年陌上花開蝴蝶飛——記黃苗子唐詩宋詞皆我愛——記程千帆安徒生童話的魅力——記葉君健當年才女今安在——記趙清閣書是人類的好朋友——記周而復放開眼界好讀書——記吳調公“書上的蝴蝶”飛起來——記楊可揚朗朗書聲北窗下——記王西彥一片真情在紙上——記梅志心中的《芳草夢》——記杜宣先天下之憂而憂——記楊憲益矗起報告文學的新里程碑——記徐遲人品文品稱一流——記徐中玉凜然正氣的老報人——記馮英子闖蕩江湖五十年——記賈植芳不要忘記“文革”——記于光遠一輩子與書打交道——記嚴文井“未悔齋”里的“盛世微言”——記馬識途構思精妙妙趣橫生——記華君武古樸淳厚拙趣溢紙——記趙冷月他畫了一本“奇書”——記丁聰《爐邊詩話》的啟示——記金性堯江山如畫人物風流——記碧野一個熱愛生活的老詩人——記莫洛《黃昏小品》不寂寞——記周劭書刊伴他終生——記范泉劍風樓上的壺天散墨——記裘沛然美術理論的探索者-一記邵洛羊“孤島文學”的組織者——記于伶大起大落留余波——記無名氏“畫書皮子”的詩人——記曹辛之唐詩宋詞領風騷——記劉逸生一生情系《金甌缺》——記徐興業(yè)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記吳祖光風雨年華不尋?!淈S秋耘是翻譯家也是散文家——記吳巖工作在文學家的搖籃——記哈華山湖處處有清韻——記陳從周潛心紅學寫新論——記周汝昌六十年滑稽春秋——記楊華生博大精深的臺灣學者——記南懷瑾做一個人民的代言人——記秦牧一市秋茶味更濃——記黃裳文學是人學——記錢谷融筆下春意溶溶情——記吳冠中永遠年輕的雜文家——記曾彥修妙語動人——記羅蘭從“魯藝”走出來的作家——記康濯一個學者的風度——記王元化縱橫古今談讀書——記柏楊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記汪曾祺人生難得“三并舉”——記蔣星煜迷人的十四行詩——記唐浞詩歌森林一灌木——記冀汸絲弦聲中說《西廂》——記楊振雄“漏雨樓”里的翻譯家——記錢春綺銀幕上的儒雅小生——記孫道臨書廊漫步多情趣——記吳小如含淚捧讀《離魂草》——記綠原嘶啞的歌聲充滿了激情——記曾卓從新聞記者到史學家——記唐振常情系《筆會》三十年——記徐開壘故人的紀念碑——記耿庸小人書里的大學問——記賀友直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記何為打開美國文學一扇窗——記董鼎山博采眾長論美學——記蔣孔陽俄羅斯文學的傳播者——記草嬰文壇“怪味豆”——記林斤瀾品性高潔的石頭——記牛漢為孩子們寫作——記任溶溶一個快樂的老書迷——記范用《玄燈醫(yī)箋》一奇書——記高光皇城根下的紅學家——記馮其庸新武俠的開創(chuàng)者——記梁羽生心中的一方凈土——記袁鷹寫活舊上海的大亨——記沈寂無人不知金大俠——記金庸圓了一個文學夢——記艾明之在我十四歲的時候_=_記任大星藏書家是個雜家——記鄧云鄉(xiāng)“梅表姐”住進《小木屋》——記黃宗英女博士本是奇女子——記陳香梅藏書的格言——記高莽他是一片迎接春光的葉子——記李瑛多情多義的“吹公”——記譚仲夏畢生為他人作嫁衣——記謝泉銘把戲文當作書本的作家——記新鳳霞詩情妙在文章問——記憶明珠“幽默散文”寄鄉(xiāng)音——記余光中“小巷深處”的美食家——記陸文夫燕南園的故事——記宗璞反思后的鋒芒——記牧惠與書結緣情意長——記姜德明少年人的好朋友——記任大霖從《家庭問題》到《情魔》——記胡萬春風雨中的一棵白樺樹——記白樺人生寂寞好讀書——記鮑昌借古說今有寓意——記李國文打磨拋光的野石子——記蘇晨“我為讀者而寫作”——記臥龍生有情有趣的人物畫——記劉旦宅為通俗作家立傳的教授——記范伯群《草木篇》的生命力——記流沙河政治上的龍卷風——記藍翎潑墨寫意繪風云——記任光椿有辣味的幽默諷刺家——記舒展白發(fā)紅顏春常在——記韓菁清鄉(xiāng)村有個男子漢——記浩然開拓文藝心理學的園地——記金開誠30l“書是我的紅娘”——記韶華中國研究性文化的開拓者——記劉達臨詩人當了雜文家——記邵燕祥卓有創(chuàng)見的現(xiàn)代文學評論家——記嚴家炎研究古代小說的學者——記郭豫適難忘師恩——記章培恒做個學者型作家——記王蒙傳記文學的新嘗試——記馮育楠鶴鳴于九皋而聲聞于天——記柳鳴九惜墨如金話《地火》——記劉紹棠“牧馬人”的大風歌——記張賢亮一位追求卓越的大學校長——記楊福家妙趣盎然的風俗畫——記戴敦邦停車坐愛書林香——記沙葉新探索人性的奇女子一記戴厚英他自號“鄧爭議”——記鄧偉志一部《畫魂》傳千古——記石楠梅花香自苦寒來——記周慧珺杰出的體育評論員——記宋世雄亦官亦民的好干部——記趙啟正一個敬業(yè)愛才的老總——記丁法章“江湖夜雨十年燈”——記洪丕謨點線面的魅力——記高燕梨園怪才——記魏明倫“跑出來的作家”——記葉永烈他扛起工人題材創(chuàng)作的大旗——記蔣子龍寒星墜落文章在——記賀星寒當代散文一大家——記董橋他主編了本《文學自由談》——記馮驥才抓緊多寫一點——記劉心武“一雞三吃”寫文章——記徐城北震撼大地的“千鈞棒”——記胡守鈞球是圓的——記徐根寶不妨回首《白門柳》——記劉斯奮博覽群帖寫新意——記張曉明稱雄棋壇四十年——記胡榮華文化苦旅中的沉思——記余秋雨香港文人甘苦多——記黃仲鳴厚積薄發(fā)寫古人——記唐浩明功夫在畫外——記蔡志忠“空中書城”的創(chuàng)辦者——記溫世仁寫作是一種習慣——記孫《殺夫》及其性描寫——記李昂中國文壇的獨行俠——記賈平凹為民代言的好作家——記張平我認識的“雪米莉”——記田雁寧臺灣暢銷書者的“情感獨自”——記林清玄武俠小說的奇才——記溫瑞安《智慧快餐》有智慧——記鄭辛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老被人嘲尚讀書我認識蘇步青先生時,他正在復旦大學任校長。他生于1902年,青年時代留學日本,獲理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專攻數(shù)學,曾任幾所大學的教授。他是中國屈指可數(shù)的著名數(shù)學家、教育家,同時又是一位詩詞好手、社會活動家?!袄媳蝗顺吧凶x書”,是蘇步青先生為《新民晚報》撰文時的一句詩。1986年我約他為“讀書樂”撰稿,上門拜訪,蘇老在他復旦寓所的客廳里,和我談了一個多小時。我們談的是讀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讀書風氣與社會風氣的關系。我臨走時約他寫寫自己讀書的體會,他欣然允應。不久,寄來了千字文一篇,他在文中回顧自己四五歲時讀私塾,以及80年的讀書生活。“老被人嘲尚讀書”,是蘇老的一句座右銘。他認為:一生與書做伴,到老還要勤學,這就說明了“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性。在《新民晚報》“讀書樂”專刊創(chuàng)刊200期時,蘇老到場祝賀,又寫了一首七言詩表達心意,詩日:“讀書之樂樂無窮,二百期來創(chuàng)好風。今日學人非晉代,必求甚解報陶公?!蔽野烟K老的詩稿裝裱后放人一鏡框,掛在書房內朝夕相伴,蘇老好讀書對后生的鼓勵,對我一輩子受益無窮。
后記
我從小有收藏癖。最早收藏的是香煙牌子,香煙牌子上有山水人物,還有格言,畫工很精到。后來,又收藏糖果紙,當時正逢自然災害,買一粒高級糖果,要一毛錢。我不吃糖,精美的糖果紙卻成了我童年的收藏品?!拔母铩遍_始,我搜集小賀年片與徽章。上百張賀年片在搬家時不見了,但家里還有幾十枚徽章,毛澤東像章品種最全,有金屬的,有瓷質的,有塑料的,還有一枚會在黑夜中閃閃發(fā)光。后來,我收藏郵票、錢幣、瓷器、木雕、藏書票及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我家里有六個玻璃柜,擺放的全是我走南闖北,到世界各地淘來的小玩藝兒,經巧妙安置,燈光一亮,精美之極,令來訪者驚羨不已。但我一生收藏最多的還是圖書。我是一個與書有緣的人。在我百日之際,父母放了許多東西讓我抓,有金元寶、金算盤……我舍近求遠,抓了一本小書。小學時代,我把零用錢與壓歲錢積蓄起來購書。到中學畢業(yè)時,我個人藏書有300冊,可惜在“文革”時被當作“四舊”抄走了。上世紀80年代起,我又把購書作為一種嗜好。此時購書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為自己寫作時用。至1996年,家中已有18個大書櫥,藏書達16500冊之多,因此被評上了“上海十大藏書家”。
編輯推薦
《珍藏的簽名本》文字簡潔,評述客觀,語言生動,資料性強。每篇文章附有簽名《珍藏的簽名本》影,名家手跡是當代不可多得的可貴資料。《珍藏的簽名本》閱讀對象為廣大文學愛好者與收藏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