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范學俊 頁數:283
前言
長期以來關于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一直是西方學術界的熱點之一。金融發(fā)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其重要性早已為廣大學者所公認。西方學者們一直探求于金融與經濟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是金融推動經濟還是經濟帶動金融,什么樣的金融結構更適于經濟的長期穩(wěn)定增長?這一理論研究對指導在現實中金融政策的選擇與制定,使其更充分地發(fā)揮指導作用、更好地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從而實現經濟長期健康、穩(wěn)定地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欢?,在西方各國學者關于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眾多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卻鮮有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這與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時間不長、統(tǒng)計數據嚴重缺乏等因素是分不開的。中國的經濟與金融體制改革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改革開放之初,金融體制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部分,事先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藍圖的,我國采取的策略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當時的體制條件和意識形態(tài)背景下,這樣一種改革邏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改革的根本目標已經完全明確,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后各領域、各行業(yè)將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情況下,不做超前的金融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內容概要
本書根據1978-2005年的我國金融業(yè)和經濟增長的有關數據,運用金融計量分析方法,從實證的角度來探究中國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主要從中國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中國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金融政策與經濟增長三個層面,逐漸深入地探究了中國金融發(fā)展是否、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對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這一問題。本書資料翔實,論證充分,分析深入,是一本優(yōu)秀的研究專著。
作者簡介
范學俊,經濟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金融與統(tǒng)計學院金融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至2005年曾作為訪問學者赴荷蘭皇家格羅寧根大學研修,師從羅伯特·倫辛克教授,從事中國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開放、資本市場、公司金融。2000年以來先后在《金融研究》、《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金融與經濟方面的論文8篇,發(fā)表國際會議英語論文3篇,編著教材《投資銀行學》等。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導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標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與特點 四、研究框架與主要結論第二章 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和實證文獻綜述 一、引言 二、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理論貢獻 三、20世紀70年代:麥金農一肖學派理論 四、20世紀80年代:新結構主義和后凱恩斯主義 五、20世紀90年代:金融發(fā)展和內生經濟增長 六、相關的經驗證據 七、結論第三章 政府在金融發(fā)展中的作用:理論分析框架 一、引言 二、政府干預的經濟原理 三、政府干預與金融市場 四、結論第四章 中國金融發(fā)展歷程回顧:1978-2005年 一、引言 二、中國金融發(fā)展概況 三、中國金融體系發(fā)展歷程 四、中國金融政策轉變過程 五、結論第五章 中國金融發(fā)展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實證分析 一、引言 二、基礎理論模型 三、變量、數據和研究方法 四、測試結果及相關分析 五、備擇測試分析 六、結論第六章 中國銀行業(yè)和股票市場的相對貢獻:實證分析 一、引言 二、基礎理論模型 三、變量、數據和研究方法 四、測試結果及相關分析 五、備擇測試分析 六、結論第七章 中國金融自由化與資本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一、引言 二、相關文獻回顧 三、基礎理論模型 四、變量、數據和研究方法 五、測試結果及相關分析 六、備擇測試分析 七、結論第八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本書的主要工作和結論 二、中國金融體系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三、本書的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導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標 幾乎一個世紀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在辯論金融部門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自從熊彼特(Schumpeter,1911)提出了一個發(fā)達的金融部門提供的金融服務能促進生產力和經濟增長提高的觀點以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文獻相繼出現。魯濱遜(Robinson,1952)的研究,關注于金融部門是否在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一個關鍵作用或金融中介是否只是迅速工業(yè)化的一個產物的問題,其觀點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直占據了主導地位。格申克龍(Gerschenkron,1962)、帕特里克(Patrick,1966),尤其是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強調金融部門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雖然這些早期研究徹底改變了思考的方向,但因果關系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帕特里克(Patrick,1966)將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區(qū)分為“供給引導”與“需求跟隨”兩種類型?!靶枨蟾S”型的金融發(fā)展,是指金融發(fā)展只是實體經濟部門發(fā)展的結果,市場范圍的持續(xù)擴張和產品的日益多元化,要求更有效地分散風險和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發(fā)展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消極被動的,金融發(fā)展只是對來自于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服務需求所作出的被動反應?!肮┙o引導”型的金融發(fā)展,是指金融發(fā)展先于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服務需求,它對經濟增長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在“供給引導”型的金融發(fā)展中,金融部門主動地將那些滯留在傳統(tǒng)部門的資源動員出來,并將這些資源轉移到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現代部門,從而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經濟增長是金融發(fā)展的結果?! 〗鹑诎l(fā)展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同的因果關系模式,實際上是不同的金融發(fā)展政策作用的一個結果。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金融發(fā)展——經濟增長領域的討論集中于金融政策和政府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上。麥金農(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一致反對金融壓抑政策。他們認為以利率上限、高的存款準備金、直接信貸計劃以及金融中介之間的差別待遇為形式的金融壓抑政策降低了實際利率,因而妨礙了儲蓄資金的最有效的配置,最終降低了實際收入的增長。因此,他們提倡,讓金融體系自由化以刺激經濟增長。然而,金融壓抑政策,這種政府為了促進經濟增長而采用的干預手段,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在采取金融壓抑政策的情況下,經濟卻出現了高增長,例如,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這與麥金農和肖的觀點完全相反。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認為,由于金融市場的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例如,高昂的信息獲得成本、信息不對稱以及外部性,使金融市場更易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因此,金融壓抑政策,通過利率控制、直接的信貸計劃,以及高準備金要求來規(guī)則金融市場,能夠糾正金融市場的失靈,并且加快經濟增長。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指出:“市場失靈很可能在這些(金融)市場中更普遍,因而會存在這些形式的政府干預,政府干預不僅使市場功能更完善,而且也提高了經濟體的表現?!?/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