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學術(shù)隨筆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光謨,李寧  頁數(shù):34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湖北出生、在老家和北京成長的李濟,他的少年時期正處于這個古老國家在與西方接觸的壓力下邁開通向現(xiàn)代化漫長道路的最初步伐的時候。就跟現(xiàn)在一樣,當時一批批生氣勃勃的青年學生被送往西方各國去學習它們的科學奧秘。李濟在著名的清華學校畢業(yè)后,被送到美國麻省沃斯特市的克拉克大學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接著又到哈佛去學人類學。據(jù)李濟在1977年跟費正清的夫人慰梅的一次談話中說,他之所以去克拉克大學,是因為清華的一位心理學老師華爾考博士跟他說,要學心理學,就要去克拉克。在克拉克時期,李濟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個星期六的上午他都去圖書館開架閱覽室,把時間花在盡情瀏覽各種書刊上。在這種啃青草式的翻閱中他偶然地接觸到自己一向不曾了解的人類學的書籍,就被這門學問吸引住了。  李濟于1923年在哈佛獲得博士學位。在此之前,他在哈佛跟從虎藤、托策和狄克森三位老師分別學習了體質(zhì)人類學、考古學和人種學;這三門學問在他寫作博士論文(1928年正式出版)和他六十年的學術(shù)生涯中全都用上了。  李濟這個名字對一般大眾來說是陌生的,但對于考古學、歷史學界,他卻是一個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籍華裔考古學家、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光直先生稱李濟為“中國考古學之父”。 本書是其學術(shù)隨筆集,內(nèi)中具體收錄了:《敦煌學的今昔》、《古生物得到了中國法律的庇護》等文章。

作者簡介

李濟(1896.6.2-1979.8.1)人類學家、 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后改濟之。湖北鐘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并于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yè),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后,轉(zhuǎn)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yè),返回祖國,受聘于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1924年開始田野考古。1925年,29歲的李濟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人類學講師,與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同執(zhí)教鞭。1926年,李濟發(fā)掘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此為中國學者最早獨立進行的考古發(fā)掘。1929年初,應聘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領(lǐng)導并參加了安陽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發(fā)掘,使得發(fā)掘工作走上科學軌道,造就出中國第一批水平較高的考古學者。1936年曾赴歐洲講學,1938年被推選為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名譽會員,1948年隨考古組去臺灣,被推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兼任臺灣大學教授,并主辦考古人類學系。1955~1972年,在臺灣省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1946年還參加中國政府駐日代表團工作,索回日本侵華期間掠去的中國文物。與吳金鼎一起調(diào)查過城子崖遺址(吳金鼎先期發(fā)現(xiàn),已作多次調(diào)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積的發(fā)掘。是山東地區(qū)考古工作的開拓者之一,《城子崖》一書的總編輯。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銅器的研究。著有《西陰村史前遺存》、《殷墟器物甲編·陶器》上輯、《李濟考古學論文集》等。又與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
李濟的故宅所在地:湖北省鐘祥市郢中鎮(zhèn)碼頭街新堤村。如今這里已是鐘祥城區(qū)的鬧市,李家舊宅了無痕跡,舊址上的建筑為“郢中鎮(zhèn)新堤小學”。

書籍目錄

編者的話懷念李濟(張光直)第一編  初學雜憶  自撰簡歷  我的初學時代——留學前所受的教育  清華學校高等科一年級(1915-1916年)時的史學作業(yè)  我在美國的大學生活  仁友會史略第二編  學術(shù)散論 殭化  中國的若干人類學問題  湖北人種測量之結(jié)果  中國考古學之過去與將來  民族學發(fā)展之前途與比較法應用之限制  中國古器物學的新基礎(chǔ)  安陽的發(fā)現(xiàn)對譜寫中國可考歷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地下檔案庫(H127)  從人類學看文化  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  關(guān)于在中國如何推進科學思想的幾個問題  遠東獨立發(fā)展的“三件東西”  關(guān)于歷史學的“四個境界”  文化沙漠  我與中國考古工作  “自由”的初意第三編  考古瑣談  “古物保存法》頒布后所引起的第一個問題  敦煌學的今昔  古生物得到了中國法律的庇護  牙的故事二則:中西學術(shù)界治學態(tài)度的一幅對照  史前考古學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環(huán)境”  “滄海桑田”的考古學例證之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編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論糾紛(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編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論糾紛(二)第四編  學事拾零  赴日小記  值得青年們效法的傅孟真先生H  回憶中的蔣廷黻先生——由天津八里臺到美京雙橡園  對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學研究幾段回憶  關(guān)于王國維的兩點評論  大龜四版的故事  二十五年來之“中央研究院”第五編  信札序跋  李濟等十人致英庚款會調(diào)查團的信  致丁文江的一封信  與傅斯年的一次信札往復  致張光直的信  《安陽發(fā)掘報告》發(fā)刊語  《麼些象形文字字典》序  《殷虛文字甲編》跋彥堂自序  《侯家莊一○○一號大墓》序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發(fā)刊詞  《殷墟建筑遺存》序  《故院長胡適先生紀念論文集》序  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學術(shù)講演會主席報告和謝辭j 附錄  徐志摩致李濟的一封信  羅素與青年李濟(李光謨)  南開的“礦科教授”(李光謨)  致李光謨的一封信(戴家祥)  從梁任公的家書看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fā)軔(李光謨)  半個繭殼(李光謨)  西陰村下尋師蹤——一個考古遺跡的探訪(李亦園)  蔡元培為《安陽發(fā)掘報告》第一期作的序  走向中國阿卡迪米(李光謨)  “入夥”史語所(李光謨)  一份“見面禮”(李光謨)  三十年代的榮譽之旅(一)——英倫講學(李光謨)  三十年代的榮譽之旅(二)——和王儲考古學家的交往(李光謨)  古·阿道爾夫親王致李濟的信  失悔不是軍人(《南京印象》節(jié)選)(郭沫若)  考古組“十兄弟”(李光謨)  談談丁文江、李四光和李濟(李光謨)  對聯(lián)文化(李光謨)  張光直課堂筆記所見李濟晚年在臺大教書的片段(陳星燦)j   對于李濟先生的簡單敘述(勞)  《感舊錄》序(屈萬里)  大匠誨人有典型——記濟老二三事(李霖燦)  李濟跟費慰梅談生平(李光謨)  洋神父的“代言”(李光謨)  職業(yè)學人雖有“經(jīng)世”抱負亦無特權(quán)(王道還)  鐘祥尋訪考古學家李濟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編 初學雜憶  我的初學時代——留學前所受的教育  父親是選擇我這塊材料,并用力加工的第一個包工者。在初期到北京的時候,他常按一規(guī)定時間,在家中給我和幾個親戚的子弟補習《孟子》。他對于性善說,總是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詳細的解說。這時,我們?nèi)页醯奖本?,我已?jīng)是十一歲了;溫習《孟子》的時候,我已經(jīng)能聚起精神聽講;大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講解所感染,自己也有想做圣人的宏愿。父親注意啟發(fā),常常也獎勵小學生發(fā)問。那時所問的問題,大半與字、句的個別意思有關(guān)。有一次,父親講到齊宣王以羊易牛的這一章——而孟子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結(jié)束那“不忍人之心”的推展——這使我那幼小的心靈,感覺得有點奇怪。那時正是我看雜書最熱烈的時候;頗以為孟子的“以羊易?!边@一說法,遠趕不上佛教的戒殺生之合理;所以我就提出來向父親辯難。父親認我所說的為佛教異端,不能與圣賢之說并論?!】酌现裕f,都是本乎人情的;所以看見了牛,而不忍其觳觫,就發(fā)了不忍之心。但是祭祀必須有太牢,少牢,也是先王之道。這是禮之大者;庖廚供膳饈亦是此意,故不可廢去。所以遠庖廚是一種合人情的安排。我的問,原是父親獎勵出來的;他的答案,在那個時期似乎就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不過,我總覺得,好像心中萌生了另外的、一種說不出的新感覺。我那時正在看《水滸傳》、《濟公傳》等小說,對于佛教的教義并沒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對于孟子的“仁心”的根據(jù),也沒觸動更深一層的好奇心把它追問,和父親繼續(xù)辯下去。在父親看來,我所發(fā)的問也不過是幼稚見解罷了。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李濟學術(shù)隨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