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竺洪波 頁數:350
Tag標簽:無
前言
大約在明代中后期,中國最偉大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橫空出世。它一方面繼承了《后羿射日》、《盤古開辟》等上古原始神話瑰瑋絢麗的想象力,同時融合了文明時代中華民族的情感、智慧,特別是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刻認識,具有無與倫比的思想與藝術價值。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超凡意義在于:作為再生型神話小說,形象地再現了中國人民不惜犧牲,不斷求索、奮斗的精神歷程,從而代表了我國神話文化和浪漫文學的最高峰,在世界文壇則被譽為“中國的《亞特賽》”(Odyssey,現通譯奧德賽),產生了世界性影響。《西游記》問世至今,已有整整四百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西游記》始終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真正稱得上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它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并列為四大經典名著,但僅就其普及性和知名度而言是其他任何作品都不能比擬的,因為有一個很顯著的現象:在中國也許還會有人不知道曹操、諸葛亮、林沖、魯智深、賈寶玉、林黛玉,但由于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特點,幾乎全體中國人都是《西游記》的接受者、欣賞者(直接或間接),特別是在影視、卡通、戲曲、曲藝以及網絡節(jié)目(游戲)等多種藝術風行的今天,似乎已沒有人會不知道孫悟空、豬八戒,還有唐僧、白骨精。同時,在學術界,對《西游記》的研究也十分熱烈和持久,歷代的研究者見仁見智,對作品的深厚意蘊作了多方面的闡釋和揭示,什么勸學、談禪、講道呀,什么游戲、密碼、金丹呀,還有什么文化載體、未來科學寶典,等等,各種學說蜂擁紛呈,其曲折逶迤的發(fā)展過程和豐碩富贍的研究成果,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游記》學術史,并且積淀為一個寶貴的中國學術范式,創(chuàng)立了豐富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文化,聳立于中國和世界學術之林。不過,我們注意到,對于普通的讀者來說,《西游記》與其說是一本哲理書,不如說是一本娛樂書,它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但首先是文藝欣賞的珍品:對于廣大少年兒童,它無疑是一個美妙的童話;對于成年讀者,它則成了“成人的童話”。他們閱讀《西游記》,通常是一次充滿激情、驚喜、快樂,并且是樂此不疲的精神漫游的旅程。所以,對當下日趨火熱的《西游記》學術研究,我們除了對其高雅的理性品格持有深深的敬意之外,也隱約感受到某種實際存在的“局限”,那就是對廣大普通讀者的疏遠,還有由于某些學術個體自身理解、認識上的偏見而造成的對作品的損害。記得當年胡適在《考證》中,就指出《西游記》“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尖銳地批評過以往的研究是“走錯了路”,那些以談禪、講道等學說來解釋《西游記》的微言大義,恰恰是“把《西游記》搞壞了”,實際上正是《西游記》的“大仇敵”,并倡導《西游記》研究回歸本體,“還它一個本來面目”。為此,我們想暫時收起學術研究的晦澀氣,拋開釋儒、談禪、講道一類深奧的學說,而從純粹欣賞的角度(胡適稱之為“笨眼光”)來作一番描述、珍賞、品味,我們不刻意從“微言大義”中抽繹所謂的哲理內容、思想啟迪,我們追求的是人類最寶貴的稟賦——想象和情感—’_的陶冶,還有神話作品特有的遠古智慧的滋養(yǎng),從而獲取靈性和靈感的再生,而最基本的還是那種為人們司空見慣而又不可常得的精神和心靈的快樂。“趣說西游”,顧名思義就是要說說《西游記》的“趣人趣事”,把《西游記》往“趣”里說,從《西游記》的人和事說出“趣”味來,童趣、神趣、雅趣、俗趣、智趣、益趣……最后匯集到一點:樂趣。不錯,讀《西游記》就是要“瀟灑走一回”,就是“歡樂一刻”,從文藝欣賞中感受到由精神和心靈洗禮帶來的滿足,一種無可替代的“創(chuàng)造和享受的樂趣”(馬克思語)?!@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我們在這里還想說明,“趣說”固然不同于嚴肅的學術研究,卻也與時下流行的“大話”、“戲說”迥然不同。應該承認,后者借助影視、圖像等大眾傳媒,一舉占領了當代文化消費的強勢和主流地位,這有有利于傳播古代文學名著(傳統文化)的一面,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或多或少地帶有一種消解、顛覆經典原作的價值取向,充斥著一些庸俗化的欣賞趣味和不健康的社會價值觀念,其極端的走向——當下各種“惡搞版《西游記》”(紙質的和電子的)的出現帶有必然性。如把唐僧寫成“情僧”、“情圣”,成了視取經事業(yè)為兒戲,一路上談情說愛、游山玩水的低級趣味的庸人,這明顯破壞了經典的原生態(tài)和文化精神的真實性。而“趣說”呢,雖然也堅持大眾化立場,走的是有別于學術研究的通俗化、流行化路線,但其前提是尊重原著,對經典懷有推崇和敬畏的心理,立意于保持和維護原著高標獨立的精英文化品位,以真正推動古典名著的流布和傳承。我們的終極目的是在恪守古典藝術精神、學術理性法則與吸收現代元素、文藝‘娛樂特質的協調中,在經典雄渾、凝重的精英品質與大眾文化相對粗放、流行的“草根”氣質的對比、融合中,重塑全民族的經典意識,以激活經典的活力,也即實現古代經典的復活。我們的方法是,圍繞《西游記》的人物和情節(jié),從原著出發(fā)向各方面引申、開發(fā),一題一議,“以意逆志”:或借古論今,抒發(fā)感慨;或嬉笑諷喻,針砭時弊;或取其一點,暢談人生;或緬懷先賢,溫故知新;或立意創(chuàng)新,平反舊說。寫法上則不拘成規(guī),力求通易,有如行云流水,易入易出,總之是一卷在握,心神愉悅,寓目之下,必有所獲?!梢哉f,這就是我們撰述這本《趣說西游》的創(chuàng)意所在。出于尊重《西游記》原著,保持和維護原著高標獨立的精英文化品位的目的,盡可能避免“趣說”與原著文化精神的抵牾和侵害,以及由此造成對公眾的某些誤導,有必要對《西游記》的有關情況作一點客觀而簡扼的介紹,為讀者提供閱讀的參考。《西游記》描寫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路降妖伏魔故事。唐僧取經,歷史上實有其人其事。從當時的各項文獻記載到吳承恩《西游記》誕生,經歷了長達幾近千年的演化。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姓陳名祎,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十三歲出家為僧,游歷各地,訪求名師,講論佛法。他發(fā)現對教義的理解,各家多有不合,深感困惑,于是誓游西方,學習真經。但是朝廷閉關不許,玄奘遂于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孤身一人,毅然越境外出,歷經種種艱難困苦,九死一生,終于到達佛教的發(fā)祥地古印度,并于貞觀十九年(645年)返回長安,歷時十七年(《西游記》作十四年),經歷百余國,行程五萬余里,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玄奘及他的弟子辯機著有《大唐西域記》,慧立、彥驚著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最早記載了西行歷險事跡。玄奘的壯舉也受到朝廷的表彰,唐太宗御筆《大唐三藏圣教序》,譽其為“圣僧”,迅速在人民群眾中傳播開來,并成為后世文藝作品演繹的內容。現在知道,在吳承恩百回本小說《西游記》之前,關于西天取經的文藝作品主要有三種:一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南宋(或說晚唐)時佛教寺院的“俗講”底本。這是吳承恩《西游記》的最早雛形。其主人公是唐僧和猴行者(孫行者的前身),豬八戒喚作朱八戒,還沒有錯投豬胎化成豬形這回事,沙僧和小龍馬也還不見蹤影。其中的除妖故事有樹人國降妖人破妖術、火類坳殺白虎精、九龍池斬九頭鼉龍等,這些故事都能在《西游記》中見到蹤影,甚至成為《西游記》相關降妖故事的原型。二是《西游記》雜劇,這是一部戲曲作品。在宋元明三代,像三國戲、水滸戲一樣,西游戲也很發(fā)達。據查,南宋時有南戲《陳光蕊江流和尚》,敘唐僧出世歷難及報仇故事。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有雜劇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兩本都已佚,其內容推測都是講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故事。明初則有楊景賢長篇戲劇作品《西游記》雜劇(共六本),結構宏偉,內容繁富,完整講演了從唐僧出世到西天求經的全過程,作為“取經班子”成員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小龍馬一干人物已全面定型,孫悟空鬧三界記、唐僧出身記、唐太宗入冥記和唐僧師徒西游記等四大后世《西游記》小說的內容單元也基本具備,可以說它是宋元明三代戲曲西游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同時也是后來吳承恩創(chuàng)作《西游記》小說最重要的素材來源。三是《西游記》平話,這也是民間藝人演說西游故事的底本,全文已佚,現在僅見兩段殘文:其一、明代《永樂大典》13139卷“送”字韻“夢”字條所錄的“夢斬涇河龍”,文約一千二百字,標題徑作“西游記”,內容大致相當于今本《西游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其二、保存于古代朝鮮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的平話故事“車遲國斗圣”,內容是車遲國孫悟空與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斗法的故事。從現有的資料我們已難以知道《西游記》平話的全部內容,但這兩則殘文告訴我們古代民間流傳的西游故事是何等的豐富,何等的生動,實際上它是西游故事繼《取經詩話》和《西游記》雜劇之后發(fā)展到更高階段的標志,也完全可以說是吳承恩《西游記》最直接的先聲了。最后推出偉大巨著《西游記》的是吳承恩。不過,吳承恩曾長期被剝奪《西游記》的著作權。眾所周知,《西游記》作者署名問題是極為復雜的,從歷史上看,其作者歸屬(署名)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今見最早明版《西游記》是刊刻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簡稱世本),世本不署作者姓名,其卷首陳元之《序》中說:“《西游》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蛉粘鼋裉熹旰魏钔踔畤?;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庇终f:“舊有敘,余讀一過,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彪m然提供了一絲線索,即與明代藩王府有關,但沒有具體坐實何人所作。稍晚的李卓吾評本卷首載有《西游記題辭》、《凡例》,且有大量評點文字,然均不涉作者,甚至沒有任何可以推測作者的蛛絲馬跡,可見也不知《西游記》作者其人。這種狀況延續(xù)至清初,《西游記》作者佚名大約在近百年間。這是第一個階段。造成作者佚名的原因,其一為當時小說被視為丘里之作,小家珍說,地位低下;其二或許在作品中多有譏諷帝王昏庸無道的內容,有影射“今上”明世宗的成分,作者才不愿署上自己的真名。應該說,在今見的古典小說中,作者佚名的現象是很常見的。清初康熙年問,汪澹漪箋評本《西游證道書》首倡作者為元初道士、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邱本作丘,因諱孔子改)。其卷首置有假托元代大文豪虞集《西游記原序》,其中說:“此(指《西游記》)國初長春真君所纂也?!蓖羰线€在《原序》后置《邱長春真君傳》和《玄奘取經事跡》兩文,三者相互印證,致使后人深信不疑,復經此前后陶宗儀、毛奇齡等人渲染,“邱作說”從此風行于世。當然,其時也有人表示懷疑,如大學者紀昀發(fā)現《西游記》中多有“明制”(就是明代開始才有的政府機構和官職,如祭賽國之錦衣衛(wèi)、朱紫國之司禮監(jiān)、滅法國之東城兵馬司、唐太宗之大學士、翰林院、中書科)而斷其“為明人依托無疑”(參見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如是我聞”)。另一位大學者錢大昕考出《長春真人西游記》是另一部關于西域道里風俗的地理書,與《西游記》實為兩書,并譏諷“邱作說”為“郢書燕說”(錢大昕:《長春真人西游記跋》,《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九)。但是這些意見都沒有引起大的反響,“邱作說”遂成主流,此后的各種清刊本皆沿襲此說,甚至有直署“邱真君著”,題書名為“《邱真人西游記》”者。伴隨“邱作說”,《西游記》證道說亦由此發(fā)端。這是第二個階段?!拔逅摹睍r期,魯迅、胡適和董作賓等人根據清人提供的線索,多方搜尋史料(如天啟《淮安府志》、《山陽志遺》、《茶余客話》等),經過綜合考證,反復論辯,先是批駁了“邱作說”這一“不根之談”,剝去長期以來被邱處機“冒名頂替”占據的著作權,最后論定《西游記》為淮安儒生吳承恩所作。20世紀30年代又有鄭振鐸、孫楷第、趙景深、劉修業(yè)等學者根據諸多文獻史料進行不斷引證、申述,從此,“吳著說”幾成學界共識,以后刊行的《西游記》均署為吳承恩。這是第三個階段。對于這一問題,雖然現在也還存在不同意見,但我們認為在沒有發(fā)現確鑿的新證據之前,將吳承恩作為《西游記》的作者還是比較合理的。如最為流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西游記》和央視1986年版電視劇《西游記》都署上了吳承恩的大名。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祖上兩代曾任學官,但官階低微。吳承恩從小受父輩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遍讀群書,少有文名,被人譽為“一第如拾芥”,就是應試必中之意??墒撬\多舛,在中秀才之后,每次赴考總是名落孫山。吳承恩一生除了應考,做過一任不入流的小官——長興縣丞外.,基本上以四處開館教學為業(yè),晚年告老還鄉(xiāng),以詩酒自娛而終,享年八十有余。一般認為,吳承恩就是在晚年閑居時創(chuàng)作了《西游記》。吳承恩“性詼諧,喜鬼神”,從小愛讀神仙故事和唐人傳奇小說。稍長,就到處搜求此類材料,搞得滿肚子都是神仙鬼怪,以致產生了創(chuàng)作神魔小說的強烈愿望。加上他一生困頓,郁郁不得志,養(yǎng)成了“嬉笑悲歌氣傲然”的性格。不平則鳴,吳承恩在以往豐富的西游故事的基礎之上編創(chuàng)了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正是要借題發(fā)揮,通過神怪故事來抒發(fā)自己的滿腔感慨和遠大的理想,正如前人評論說《西游記》“游戲之中,暗傳密諦”,意思是說,《西游記》表面上“荒荒誕誕說鬼”,實際上是“真真切切說人”,鬼怪故事中寓寄著“殷鑒”的深意?,F在再來說說《西游記》的思想特征,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西游記》是一部神話小說,想象奇特瑰麗,語言恣肆汪洋,但籠罩著一層炫目迷心的外衣,其間儒釋道三教合一,神仙妖魔鬼魅九流駁雜,思想極為深奧玄妙,向有“天書”之譽i因為我們所說的“思想”并不是指唐僧取回多少佛經,孫悟空打死了多少妖怪,而是指西天取經故事中的寓意。故而歷代所論不能一概。明人受王陽明心學影響較大,多認《西游記》為修身養(yǎng)性之書。清代的《西游記》因流行宗教文本,人們多從各家宗教立場(儒釋道)來論述作品的思想主題,對此魯迅總結說,清人所論“或云勸學,或云談禪,或云講道,皆闡明理法,文詞甚繁”(《中國小說史略》),就是把《西游記》視為孔孟圣賢之書、禪門心法和道教教科書?!拔逅摹币院?,特別是建國以來,《西游記》主題又出現了許多有影響的新認識。擇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幾說。游戲說:認為《西游記》是一部游戲之作,滑稽小說,作者是一位“放浪詩酒,復善諧謔”的大文豪,“他確有‘斬鬼’的清興,而決無‘金丹’的道心”。(參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胡適《考證》)農民起義說:認為《西游記》通過描寫孫悟空大鬧天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統治階級的反抗斗爭,是一部農民革命和農民戰(zhàn)爭的形象教科書。市民說:認為《西游記》是一部由市民作家創(chuàng)作,反映城市新興市民階級生活、斗爭和精神情感的作品,是晚明之際社會變革、轉型這一時代精神的理想化和浪漫文風的表現。密碼說:認為《西游記》是一份神奇的密碼,“世界上篇幅最長的密碼”,寓寄著太多的秘密,其核心是“三藏經”,即作者的社會思想、哲學思想和丹術思想。此說還認為,《西游記》這份密碼的揭秘工作遠未完成,還需要不斷地進行下去。贖罪說:認為《西游記》是一部描寫將功贖罪的悲劇小說:唐僧為不聽如來說法的罪過贖罪,孫悟空為大鬧天宮的彌天大罪贖罪,豬八戒為調戲嫦娥的流氓行徑贖罪,等等,贖罪的形式就是九九八十一難。情理相爭說:認為《西游記》第一次把明代追求個性解放的社會新思潮引入小說創(chuàng)作,是一部“以情理斗爭為宗旨”、“反映情理主題的先驅之作”。其情理對立的主要代表是豬八戒、孫悟空與唐僧——豬八戒是弘揚人欲的凱歌,孫悟空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斗戰(zhàn)勝佛”的封號象征了情欲反抗天理的最后勝利,而唐僧形象(軟弱、迂腐)的意義則在于“實際上宣告了程朱理學的破產”。(田同旭《(西游記>是部情理小說》)以上觀點雖然各有其合理性,可以成為認識《西游記》主題的必要參考,但究其本身卻只是取其一點,各執(zhí)其辭,難免有偏頗不足之處。我們認為,《西游記》的情節(jié)本事是西天取經,作為一部典范的神話小說,寫的是取經路上斬妖伏怪,求取真經的全過程,我們如果將“真經”比喻為真理和理想,把斬妖伏怪的過程理解為為了實現理想目的而作的探索和奮斗的艱辛歷程,那么,理所當然可以這樣來界定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主導傾向:通過對唐僧一行“遠經千山,苦歷萬水”,不斷戰(zhàn)勝險難,掃蕩妖魔,終于取回真經的描寫,反映古代中國人民為建設平等和諧的社會秩序而不斷探索、追求的曲折歷程和美好愿望,這是一曲表現中華民族自由理想的壯麗頌歌。這不僅符合《西游記》描寫的實際,也是許多人閱讀《西游記》之后所產生的感性共鳴和理性上的認同。愿《西游記》這曲中國人民追求自由理想的頌歌永遠響徹在偉大中華的遼闊大地上,永遠響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最后要說明的是,現在的圖書市場上已經不乏關于《西游記》的大眾化通俗性的讀物,對此讀者的評價褒貶不一。為了體現獨立創(chuàng)新的意識,自覺與這些同類型作品相區(qū)別,并把《西游記》大眾化普及性工作推到新的階段,我們做了種種探索、嘗試的努力。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或許會犯過猶不及的錯誤,從而在論述中出現諸多紕漏和不當之處;還有,《趣說西游人物》是一個集體項目,各位撰寫者對《西游記》的理解和文風并不一致,他們對“趣說”之度的把握也可能出現偏差,雖然已經過一番統一的修補、潤色,不足之處仍然殊難避免。這是要敬請大家諒解和批評指正的。作者2008年春
內容概要
《趣說西游人物》中,我們暫時收起學術研究的晦澀氣,拋開釋儒、談禪、講道一類深奧的學說,而從純粹欣賞的角度來作一番描述、珍賞和品味……《西游記》的橫空出世,一方面繼承了《后羿射日》、《盤古開辟》等上古原始神話瑰瑋絢麗的想象力,同時融合了文明時代中華民族的情感、智慧,特別是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刻認識,具有無與倫比的思想與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竺洪波,男,現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1959年生于浙江嵊州市,198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從事小說美學和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出版文藝理論著作《智慧的覺醒》、《永恒的范本》和《四百年學術史》,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60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取經師徒面面觀孫悟空:從自然之子到斗戰(zhàn)勝佛金猴出世_孫悟空的求道歷程千里難尋是朋友石猴之“悟心”神仙的變化術與孫猴子的火眼金睛孫悟空逃不出的另一座“五指山”唐僧:僧是愚氓猶可訓取經班子的“班主”荒謬的唐僧尋親記在五莊觀看唐僧的兩面少年唐僧血氣方剛時耳軟心活話唐僧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是否關乎愛情?豬八戒:“喜氣洋洋”那些事西行路上開心果說戒不戒論八戒芭蕉扇與點心也算“如意郎君”唐僧的偏愛與八戒的出生沙僧:取經路上的“超級替補”苦命男人沙和尚從三打白骨精看沙僧沙僧的玻璃盞沙僧的城府白龍馬:去時馱圣僧,回時載佛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浪子回頭金不換虛幻的榮耀三教九流眾生相如來佛:至高無上的佛祖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圣哲彌勒佛:新時代領導者的楷模文殊菩薩:如來的鐵桿粉絲阿儺、伽葉:佛門兩尊者烏巢禪師:取經事業(yè)的精神導師玉帝:仙界大天尊王母娘娘:仙界第一夫人太上老君:煉丹專家太白金星:慈祥長者“和事老”赤腳大仙:君子坦蕩蕩托塔李天王:小心眼的莽漢哪吒:蓮花化身小英雄 二郎神:三眼戰(zhàn)神金頭揭諦:諸神協助好上路須菩提祖師:信仰的叛逆者鎮(zhèn)元仙:豪爽的地仙之祖涇河老龍:西天取經的“關鍵先生” 十代冥王:不負責任的地府主宰法明:古剎高僧金池長老:佛門敗類唐太宗:精神自由的追求者魏徵:諍臣的風采秦瓊和尉遲恭:將軍當門神劉全和李翠蓮:一對歡喜冤家滿堂嬌和百花羞:也看兩個女人的貞潔問題劉洪:唐僧歷難的罪魁張稍、李定:漁樵互答有意趣袁守誠:人算與天算烏雞國王:因果孽滿還魂記西梁女王:愛別離的傷逝朱紫國王:愛江山更愛美人滅法國王:從滅法到欽法寇洪:取經團在人間的最后一難妖魔鬼怪舞翩躚虎精:初出長安“第一”難熊羆怪:妖精競知“母難日”黃風大王:“鼠”為食亡白骨精:臭名昭著的超級騙子黃袍怪:一曲注定無法譜成的愛情絕唱金角、銀角:誰是平頂山的“老大”?獅猁王:一顆棋子的尷尬紅孩兒:一個天才少年的隕落小鼉龍:龍種的故事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一樁面子引發(fā)的血案金魚精:偶墜凡塵的靈顯大王獨角兕大王:誰說女子不如男蝎子精:毒敵琵琶求姻緣六耳獼猴:遇見另一個自己牛魔王:妖魔中的“成功人士”羅剎女:賢妻良母話鐵扇九頭蟲:害人害己的教唆犯樹精:妖精也有風雅時杏仙:都是愛情惹的禍黃眉童兒:“名牌效應”下的勝利蛇精:瓜熟蒂落才是王道賽太歲:多情總被無情惱附:有來有去——有正義感的小妖蜘蛛精:誰是最可靠的人?獅駝嶺三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白鹿精:滅子滅國,自掘墳墓老鼠精:有心栽花花不發(fā)南山大王:無勇無謀的“紙豹子”黃獅精:護犢子的家長犀牛精:狐假虎威的糊涂三兄弟玉兔精:廣寒精靈老白黿:老實人的心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孫悟空:從自然之子到斗戰(zhàn)勝佛金猴出世《西游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其中的許多人物是神話形象,豬八戒、沙和尚還是天將下凡,豬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和尚是卷簾大將,都是聲名顯赫。主人公孫悟空沒有這么大的來頭,甚至無父無母,只是個天生石猴,可謂名不見經傳。用現在的話來說,豬八戒、沙和尚是貴族血統,孫悟空是平民出身,草根人士。但是,作者似乎很有反“血統論”的民主思想,他把“平民出身”的孫悟空寫成了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讓他把象征高貴的“巍巍”天庭打了個稀巴爛,將帥出身的豬八戒、沙和尚反而成了不起眼的陪襯、兩片扶持紅花的綠葉——孫悟空除妖伏怪的左臂右膀,兩個師弟,兩個助手。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隱含著什么深意呢?據魯迅所說,孫悟空的原型是中國上古神話人物無支祁(神猴),胡適則認為來自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無論是哪一種,都有長達幾百年的演化史了,故而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不言而喻的??梢哉f,孫悟空藏有太多的秘密,渾身都是秘密,有的還是大秘密。這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讓我們從孫悟空的誕生說起吧!《西游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描寫金猴出世:那座山(花果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通靈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兼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云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
后記
《西游記》說的是唐僧西行取經求法的故事,而佛法是講緣的,萬事萬物,一飲一啄,都有一個“緣”字在。從來沒有想過要寫《趣說西游人物》這樣的書,現在卻把它奉獻在讀者面前。這實在只能說是一種緣分——機緣巧合。大約是在2006年初春的一個晚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崔美明編審委托我的朋友王意如先生來電,稱該社計劃推出一套“趣說四大名著人物”叢書,要求是在寫法上不同于一般的學術著作,要以高雅、健康的趣味性和輕快、流麗的文風為特色,并誠邀我加盟承擔《趣說西游人物》的撰寫。我欣然答應,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創(chuàng)意,有利于《西游記》的普及與傳播,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我因為其時剛剛完成了一部四十萬字的學術專著《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心情正處在欣喜慰藉和意猶未盡之中,這正好給了我繼續(xù)在“西游”迷宮里遐想、暢游的機會。不過,或許是好事多磨吧,正當我集中精力寫作書稿的時候,我受我所供職的華東師范大學的委派遠赴新疆師大支教(這也是教育部統一下達的任務)。征得崔先生的同意,我隨即邀請我的研究生盧小惠、孫振杰、陳競、陳薇、金瑩、費雯、韓國穎(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救場”參與撰寫,《趣說西游人物》于是成了一個集體項目,一次愉快的合作經歷,它的出版成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珍藏、回味的美好記憶。使我尤感欣慰的是,由于本書的主要讀者是青少年,這些年輕作者與讀者朋友更容易發(fā)生感情和心靈上的交流,他們對《西游記》的理解也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他們撰寫的篇章雖然長短不一、文風迥異,但都寫出了各自的真實感悟,充滿靈氣和新意。所以,今天在通讀書稿的時候,我也許有理由相信,他們的“趣說”是能襯得上《西游記》這部大書的,是能為這部奇書增添光彩的。當然,這種愿望還有待于廣大讀者的證實:來自“上帝”的聲音永遠是我們所渴望聆聽的。在回味緣分的時候,更應該感謝“創(chuàng)造”或“賜予”我們這一緣分的人: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富有創(chuàng)意的策劃,感謝崔美明先生以及其他編輯同志辛勤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感謝王意如先生等朋友對“叢書”的通力協作以及對我們的寫作給予種種熱心、無私的幫助。竺洪波2007年12月15日于上海百合花苑寓所
編輯推薦
《西游記》說的是唐僧西行取經求法的故事,而佛法是講緣的,萬事萬物,一飲一啄,都有一個“緣”字在。《趣說西游人物》基于對《西游記》人物的深刻了解,以現代人的觀念與思維,分別闡釋書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經歷、性格、能力與結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