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年8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讓-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 頁數:230 譯者:梁志斐,周鐵山
Tag標簽:無
前言
直至19世紀初期,所有的烏托邦都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夢:作家、詩人和知識分子可以撇開現實,盡情地描寫和闡述想像中的伊甸園。他們懷念已逝文明歲月中幸福的“黃金時代”,歌頌財富島上居民的美好風俗,贊嘆太陽城的偉大光芒。這種逃避現實的文學旨在應用對比的手法,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費內榮、孟德斯鳩或者斯威夫特都是撰寫這類哲學故事的高手。但是他們并不相信地球上會出現烏托邦,托馬斯-莫爾本人也不相信這一點。1516年他在自己著名的《烏托邦》第二集的末尾寫道:“我坦白地承認,我希望烏托邦的許多事情發(fā)生在我們的城市中,然而我的期望勝于希望。”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和它造成的社會后果以及工廠濃濃的黑煙改變了烏托邦的命運,使它由田園和牧歌進入了政治領域。從那時起,它擺脫了形而上學,開始關注社會和經濟問題。
內容概要
19世紀,無數烏托邦理想主義者在歐文、傅立葉等人的率領下,背井離鄉(xiāng),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只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創(chuàng)建美好家園。在歐洲和美洲,烏托邦共同體雖然曇花一現,但其激情足以彪炳史冊。本書旨在將那段感人的歷史重現,烏托邦人關于完美和諧社會的嘗試、堅持和最終失敗,是悲歌,更是贊歌。
作者簡介
讓-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政治學博士,畢業(yè)于巴黎政治學院,作品以政治、社會學為主,代表作有《法國右派》、《派高樂主義》、《空想社會主義》。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篇 試驗 第一章 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社團 新和諧村 伊卡里亞之旅 奧奈達社團 新澳大利亞社團 第二章 傅立葉派的試驗 傅立葉和韋斯格爾河畔孔代社團 實踐者 美國傅立葉分子 最后的試驗 第三章 無政府主義社團 第一批極端自由主義社團 羅西和他的塞西利亞社團 自由派第二篇 共同體的存亡 第一章 計劃 號召 響應 資助 出發(fā)的組織工作 第二章 通往烏托邦之路 選址 先遣者 第三章 安置 抵達 建設 第四章 人員 招聘辦公室 其他形式的宣傳 人員的社會組成 游離人員 第五章 領導和行政管理 行政組成和改革 經濟和社會組織 資金 第六章 平常的日子 日?;顒? 服裝 食品 知識分子的娛樂和生活 宗教 第七章 婦女與家庭 婦女的要求 家庭還是共同體 第八章 外界反應 烏托邦還是革命 排斥 幫助和鼓勵 第九章 爭吵與分裂 社會競爭對手 爭吵 分裂 第十章 社團的解體 原因 清算結論 烏托邦的昨天與今天書名譯名對照表附錄參考文獻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826年1月,當歐文抵達新和諧村時,那里情況已經很亂了,因為在他發(fā)出號召后,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了這里。他在群眾集會上表現出的磁鐵般的吸引力和他偉大的演說令人陶醉,“新和諧”立即成為一種希望,人們期待著立刻實現“全部平等的共同體”理想。這個被歐文稱為“具有《圣經》文化的樂園”似乎正流淌著鮮奶和蜜汁。盡管許多細節(jié)沒有透露出來,但匆匆上馬還是使共同體陷入了混亂,分裂、開除、行政和黨政改革持續(xù)不斷。1826年7月4日,歐文在那里發(fā)表了著名的((思想獨立宣言》,不分青紅皂白地譴責私有制、婚姻和宗教,歌頌小規(guī)模共同體和小型社會主義。1827年5月27日,他離開了新和諧村,承認由于意外和人事的原因,他的試驗失敗,但這并沒有影響這種社會生活的生命力。歐文當時價值25萬美金的財富在1824年時只剩下了1/5,他的兩個兒子威廉和達勒在新和諧的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稱此為“一場大膽和不成熟的嘗試”。歐文抵達美國以及他的新和諧村的試驗,推動了美國的共同體運動。從那時起,至少出現了lO多個類似的組織:如俄亥俄州的黃色之春共同體,該組織有100多戶人家,分布在一個720英畝的莊園中;印第安納的靠近布盧明頓地區(qū)的藍色之春共同體,這個只有27個人和他們家屬的社團在327英畝的土地上,蓋了一些小木屋、商店、倉庫和學校。盡管他們有一些建立工廠的設想,但一直未能實現。受歐文思想的影響,俄亥俄州康達地區(qū)于1826年春天成立了一個擁有50戶人家的互助友好協會。在這些共同體中,還可以舉出賓夕法尼亞的瓦利福爾日谷共同體、紐約州的哈弗斯特勞和庫克薩基共同體。這些共同體的壽命短則幾個月,長的有三至四年,最引人注目的是1825年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地區(qū)成立的納索巴共同體。
后記
書譯完,合上后,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200多年前,成千上萬的歐洲人,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集合在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旗幟下,到美洲的荒山野嶺進行開創(chuàng)一個新世界的嘗試,這深深地感染和打動著我。面對艱難困苦,他們沒有眼淚悲傷,有的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永不后退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反觀今天,與他們相比,我們缺什么?我想可能是他們的那種奮斗精神、開拓意識。今天的社會非常發(fā)達,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實現目標的手段更加先進,但我們并沒有因此特別快樂??偟母杏X是今天的世界物質多了,但我們的精神匱乏了。我想在任何時候,人都需要一種精神,無論是貧困還是富裕,也可能后者更需要一種精神。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的需求在不斷地增長,復雜的物質世界帶給我們的困惑不會比貧窮時更少,真誠地希望我們這個時代能夠像他們那時一樣,有一種偉大向上的精神。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撰寫的《烏托邦》一書,把人們帶入了一個夢想。在那個夢中社會,人是平等的,財富是公有的,實施按勞分配,官員由選舉產生。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直至19世紀初期,所有的烏托邦都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夢:作家、詩人和知識分子可以撇開現實,盡情地描寫和闡述想像中的伊甸園。他們懷念已逝文明歲月中幸福的“黃金時代”,歌頌財富島上居民的美好風俗,贊嘆太陽城的偉大光芒。這種逃避現實的文學旨在應用對比的手法,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費內榮、孟德斯鳩或者斯威夫特都是撰寫這類哲學故事的高手。但是他們并不相信地球上會出現烏托邦,托馬斯·莫爾本人也不相信這一點。1516年他在自己著名的《烏托邦》第二集的末尾寫道:“我坦白地承認,我希望烏托邦的許多事情發(fā)生在我們的城市中,然而我的期望勝于希望。” 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和它造成的社會后果以及工廠濃濃的黑煙改變了烏托邦的命運,使它由田園和牧歌進入了政治領域。從那時起,它擺脫了形而上學,開始關注社會和經濟問題。羅伯特·歐文和他的追隨者,查理·傅立葉和他的學派,艾蒂安·卡貝和他的伊卡里亞人等新一代烏托邦誕生了 ……將烏托邦付諸實踐的種種強烈愿望出現了,人們拒絕等待,要求盡快就地行動起來。就這樣,同時被稱為社會主義實驗的空想社會主義問世了。這些烏托邦否定社會變革的兩種方式:暴力革命和變革演進。這些和平主義和非暴力者都認為自己的模式將占上風,因此,都希望創(chuàng)造第一個試驗模式,以證明自己的模式充滿活力并希望其成為推動政治變革的手段。根據發(fā)起者的創(chuàng)意,這個新世界的第一個細胞應該很快推廣開來,并通過示范效應,以和平的方式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機體。一個半世紀以來,無數這一理想的追求者,在一個引領人或者預言家的指揮下,堅持不懈地進行嘗試,建立了數百個小規(guī)模的社團。他們希望這些社團能夠成為幸福的家園,孕育出新一代的人類。這個新世界應該是一個充滿和諧,遠離邪惡、對立及不公正的自由空間。除了希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外,擺脫貧困也成為他們遠走他鄉(xiāng)的夢想。為此,北美和南美那些遼闊的土地,即勒內·雷蒙稱作“夢想的大陸 ”。成了進行各種社會試驗的場所。這些試驗起到了奇跡般的號召作用。整個19世紀,人們目睹著滿載著窮人的船只抵達烏托邦國沿岸。他們手中的包裹雖小,但心中充滿了希望。追求這一瘋狂目標的人極少得到財富的青睞。盡管他們了解前人所經歷的不幸,但他們仍愿意懷揣前人的理想,去經歷他們經歷過的考驗并重復他們的錯誤。當然,一切冒險的結局都是不幸的,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規(guī)律。當人們面對困難而牢騷滿腹時,社團開始出現分裂,矛盾的加劇使他們進一步陷入空想和貧困,而這些又正是他們希望擺脫的。同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樂觀主義和合理的人道主義一樣,烏托邦的錯誤也源于同樣的哲學根源:相信一旦改善了教育和生存環(huán)境,人會重新表現出初期的善良和追求完美的能力。烏托邦在試圖擺脫邪惡奴役的同時,很快受到了人性缺陷的制約。當他們認為擺脫地獄時,正在讓自己重新走進地獄??v觀19世紀初笨拙的嘗試到今天加利福尼亞和其他地區(qū)建立的“嬉皮士共同體”,實驗社會主義的慘重失敗、創(chuàng)辦社團的夭折和夢想的破滅是一種必然,因為意識形態(tài)否定規(guī)律,而烏托邦又要將自己的權利凌駕于意識形態(tài)之上。因此,19世紀共同體的日常生活只能是一部充滿強烈愿望的編年史,一個用幼稚的激情追求瘋狂的夢想,一段烏托邦人充滿歡樂和痛苦奮斗的歷程。這部編年史是人類的悲慘和英雄命運的縮影。書譯完,合上后,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200多年前,成千上萬的歐洲人,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集合在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旗幟下,到美洲的荒山野嶺進行開創(chuàng)一個新世界的嘗試,這深深地感染和打動著我。面對艱難困苦,他們沒有眼淚悲傷,有的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永不后退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反觀今天,與他們相比,我們缺什么?我想可能是他們的那種奮斗精神、開拓意識。今天的社會非常發(fā)達,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實現目標的手段更加先進,但我們并沒有因此特別快樂。總的感覺是今天的世界物質多了,但我們的精神匱乏了。我想在任何時候,人都需要一種精神,無論是貧困還是富裕,也可能后者更需要一種精神。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的需求在不斷地增長,復雜的物質世界帶給我們的困惑不會比貧窮時更少,真誠地希望我們這個時代能夠像他們那時一樣,有一種偉大向上的精神。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撰寫的《烏托邦》一書,把人們帶入了一個夢想。在那個夢中社會,人是平等的,財富是公有的,實施按勞分配,官員由選舉產生。從此,“烏托邦”這個代表人類美好社會的詞匯在全球叫響,為人熟知,但它仍是一個未被喚醒的夢。如同作者在《前言》中寫的,“直至19世紀初期,所有烏托邦都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夢”,是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一個空想社會。但是到了19世紀,伴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資本家的殘酷剝削,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圈地運動造成的失地農民,城市的貧民、童工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烏托邦由夢想變?yōu)楝F實的條件日益成熟,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應運而生。千千萬萬的人投身于烏托邦的嘗試,表明了社會發(fā)展的失衡和民眾對社會的排斥與唾棄,民眾渴望一個和諧的新社會。歐文將自己在美洲創(chuàng)辦的社團命名為“新和諧 ”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聯想到中國今天的發(fā)展,烏托邦的嘗試對我們是否也有啟示呢?我們也應該注意全面和諧地發(fā)展,重視經濟和社會、人與自然、富人和窮人、前人和后人的協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這與當今社會倡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主張,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烏托邦的實踐雖然時間不長,規(guī)模有限,但影響是巨大的。正是有了空想社會主義,才有了后來的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旗手的科學社會主義和這一學說為人類指明的方向。也正是烏托邦運動對野蠻資本主義的批判,才有了資本主義對自己的反思和今天的進步。應該說烏托邦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是功不可沒的。梁志斐 2005年6月
編輯推薦
《十九世紀烏托邦共同體的生活》:直至19世紀初期,所有的烏托邦都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夢:作家、詩人和知識分子可以撇開現實,盡情地描寫和闡述想像中的伊甸園。他們懷念已逝文明歲月中幸福的“黃金時代”,歌頌財富島上居民的美好風俗,贊嘆太陽城的偉大光芒。毫無疑問,烏托邦締造的夢想將不斷地把人們引向遙遠的彼岸,使他們沉浸在迷霧和財富島中。正像波德萊爾說的 “我們的靈魂是一條三桅桿的船,它一直在尋找它的伊卡里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