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導論(第二版)

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楊心宇  頁數(shù):442  
Tag標簽:無  

前言

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古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的法治強國,是全國各族人民的一個共同心愿。為了實現(xiàn)這一歷史性的宏偉目標,造就大批德才兼?zhèn)洹⒕哂袕V闊的知識背景和扎實的法學功底的專門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司法部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和借鑒國外法學教育先進經(jīng)驗的基礎上,于世紀之交推出了培養(yǎng)“高起點、寬口徑、實用型”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暫定名為Juris Master,簡稱JM)的新舉措。目前,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正在積極進行JM教學的試點工作,已經(jīng)具有法學學士學位或其他本科學科學位的學生,在為期三年的JM課程的學習中,將能接受系統(tǒng)、深入的法學理論教育,全面提高法律素質,能夠為國家的法制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有鑒于此,具有七十多年法學教育歷史的復旦大學法學院,力圖將長年積累下來的豐富多彩的法學教育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集中體現(xiàn)在JM的教學工作之中,并為此專門組織研究生導師編寫了一套適用于JM教學的、內容涵蓋法學教育主要專業(yè)課程的研究生教材。編寫這套教材的目的有三:一是集中反映復旦大學法學院的整體研究水平和教學經(jīng)驗,重視學術規(guī)范,突出JM教學中的法律素質教育的主題。二是強調教材的理論深度和廣度,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這套教材的學習獲得更加全面而堅實的法律知識和實踐能力,把握法學研究的前沿課題和研究方法。三是彌補JM教學中缺乏系統(tǒng)的、高質量的專用教材的缺陷,為進一步提高JM教學水平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法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蓬勃發(fā)展的中國,法學又是一門充滿活力的蒸蒸日上的學科。這套教材不僅強調反映法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學術遺產,更注重體現(xiàn)國內外法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不僅希望為學生提供體現(xiàn)當前研究水平的一般結論,更要求為學生提出一系列代表法學發(fā)展方向的研究課題。因此,這套教材并非僅適用于JM的課堂教學,同時還是具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的讀者的法學理論讀本。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歷程中,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衷心希望編寫的這套教材能為法學教學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同時,我們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我們的行列,與我們一起共同奮斗。

內容概要

本書著重闡述了法的本體論、歷史論、功能論、發(fā)展論、法治論等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力圖在已有的學術水平上對法學理論加以深化,從哲學的高度提煉出前人的精辟思想。    本書結合法與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系、法與生命、互聯(lián)網(wǎng)等關系、法與經(jīng)濟全球化的關系,闡述了一些新的法學理論問題,使本書能夠貼近生活、面向實際、回應社會、著眼發(fā)展、與時代脈搏相通。    本書為復旦法學院“法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教材”( 即 JM 教材 ) 。法理學是法律科學中的領頭學科,在法學教育和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書內容分為六編共二十章,著重闡述了法的本體論、歷史論、方法論、功能論、發(fā)展論、法治論等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力圖在已有的學術水平上加以深化,從法哲學的高度提煉前人的精辟思想,并提出和解決一些新的理論問題,使法學觀理論能夠貼近生活,面向實際,回應社會,始終保持與時代脈搏共振。本書第二版作者充實了一些內容,并作了部分修改。

書籍目錄

第一編 本體論  第一章 法的本質    第一節(jié) 法的概念    第二節(jié) 法的本質    第三節(jié) 法律價值  第二章 法的內容    第一節(jié) 權利    第二節(jié) 義務    第三節(jié) 權利義務的分類與關系  第三章 法與道德    第一節(jié) 法與道德的關系    第二節(jié) 法的道德基礎    第三節(jié) 道德建設與法治實踐第二編 歷史論  第四章 大陸國家法律體系的演進    第一節(jié) 早期文明的法律制度    第二節(jié) 古典文明時期的法律    第三節(jié) 中世紀法律制度    第四節(jié) 近現(xiàn)代法律制度  第五章 英美國家法律體系的演進    第一節(jié) 英國法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英國法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jié) 英國法的傳統(tǒng)特色    第四節(jié) 美國法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五節(jié) 美國法的哲學基礎    第六節(jié) 美國法對英國法的繼承與發(fā)展  第六章 習慣法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習慣法概述    第二節(jié) 習慣法的采用    第三節(jié) 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系第三編 方法論  第七章 法學方法總論    第一節(jié) 法學方法論的概念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    第三節(jié) 法律研究方法的類型  第八章 自然學方法論    第一節(jié) 自然法學方法論的含義    第二節(jié) 自然法學方法論的歷史與現(xiàn)狀  第九章 實證法學方法論    第一節(jié) 實證法學方法論的含義    第二節(jié) 分析法學方法論    第三節(jié) 社會學法學方法論  第十章 解釋學方法論    第一節(jié) 解釋學概論    第二節(jié) 法律解釋學    第三節(jié) 法律解釋學方法論第四編 功能論  第十一章 法律結構    第一節(jié) 法律要素    第二節(jié) 法律要素的關系    第三節(jié) 法律規(guī)范  第十二章 法的作用    第一節(jié) 法的作用概述    第二節(jié) 法的規(guī)范作用    第三節(jié) 法的社會作用  第十三章 法的制定    第一節(jié) 立法概述    第二節(jié) 立法體制    第三節(jié) 立法程序    第四節(jié) 立法的發(fā)展趨勢  第十四章 法的實施    第一節(jié) 司法    第二節(jié) 執(zhí)法第五編 發(fā)展論  第十五章 法與科學技術    第一節(jié) 科學技術與法律的關系    第二節(jié) 生命科技的法學問題    第三節(jié) 互聯(lián)網(wǎng)的法學問題    第四節(jié) 其他科學技術的法理學問題  第十六章 法與經(jīng)濟全球化    第一節(jié) 經(jīng)濟全球化概述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全球化與法律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法律全球化”的思考  第十七章 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概述    第二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法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法第六編 法治論  第十八章 民主憲政的完善    第一節(jié) 法治國家的理論意義    第二節(jié) 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第三節(jié) 民主憲政的發(fā)展  第十九章 社會自治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公民自治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社區(qū)自治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城市化的進程    第四節(jié) 社會中介組織的發(fā)展  第二十章 法律文化的更新    第一節(jié) 法律文化概念    第二節(jié) 法律文化的形成    第三節(jié) 法律文化的傳承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帶有強烈的東正教倫理的法律虛無主義色彩的別爾佳也夫,割裂了法律與道德和正義的聯(lián)系,認為實定法永遠是反法的法律,法律永遠傾向于侵害自由和法。雖然早期俄羅斯法學家對于法和道德的觀點不一,但是,他們對于法律和道德的探索反映了其對于國家的態(tài)度,成為俄羅斯法律文化的重要問題。3.自然法對實在法的作用受歐洲古典自然法學派和德國先驗唯心主義法學的影響,俄羅斯早期的法學家大多探討自然法與實在法這一命題。奇切林對于自然法與實在法的關系的思想主要考察了后者對前者的影響,他認為:“人定法的發(fā)展受到了理論規(guī)范的影響,這些理論規(guī)范不具有強制意義,但是卻成為立法者和法學家的指導原則。由此產生出自然法的概念作為人定法的對立面。這不是現(xiàn)行的法律,而是強制性的規(guī)律,是普遍法律規(guī)范的體系。這一體系來自人的理性并應該成為人定法的尺度和指南,它構成了法哲學的內容?!彼髀寰S也夫認為:自然法是發(fā)達的、具有理論認識形式的法的一般思想和法的理性原則。自然法是思辨的東西,因此,它不是與實在法同時實現(xiàn)的存在的法,而是所有現(xiàn)行法的本質?!叭?、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構成了自然法的本質。法的合理本質區(qū)別于它的歷史表現(xiàn)或者人定法?!痹缙诘亩砹_斯法哲學對自然法與實在法的觀點,代表了法學家們試圖用自然法的價值觀衡量俄國法律制度、用理性批判地審視現(xiàn)行法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對俄國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思考和挑戰(zhàn),表達了進行君主立憲、限制沙皇政府的權力、促使法律調整和平衡社會關系的愿望,具有歷史進步意義。4.理想國家的構想任何法哲學研究總是離不開對國家的認識和把握,而早期俄羅斯法哲學的國家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國先驗唯心主義法哲學思想和俄羅斯文化傳統(tǒng)結合的產物。

后記

隨著中國社會的迅速而又全面的進步發(fā)展,傳統(tǒng)的政治權威治理模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自上而下的動員型社會體制已經(jīng)逐漸被自主型社會結構所替代,與此相適應,法治也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理想目標和人民期望的新的生活方式。這反映了中國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的偉大進步,昭示著人類文明的向心力,體現(xiàn)了世界普適的人文主義關懷的巨大魅力。在中國建設法治社會和法治國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改革開放改變了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面貌,國家和社會的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刻的變革?,F(xiàn)實生活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現(xiàn)象、新的矛盾,市場經(jīng)濟、獨立人格、權利意識和司法干預等都在鼓勵人們開拓和介入各種利益格局。國家行為領域及其內容也相繼發(fā)生了重大調整。人們可能暫時還不能習慣甚至反感這些新事物。但看似無序卻孕育著新的秩序。“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已經(jīng)成為國家當前最重要的戰(zhàn)略目標之一,彰顯出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路徑,并且得到了全社會的擁護和參與。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的目標,不僅需要建立體現(xiàn)當代世界水平的法律制度,更要求在人民中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識,樹立堅定的法律信仰,進而構筑先進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的思想共識基礎。它反映著社會對法的思想認識,提升著社會的精神水準,將法治與社會倫理、道德結合起來,從而起到把法制內化為精神動力的作用。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當然應該兼具中國社會基本倫理的精華和現(xiàn)代法律制度的秩序功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這樣的高度既是我國社會質的規(guī)定性所預設的,又是國家和人民共同期盼的社會狀態(tài)。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

編輯推薦

《法理學導論(第2版)》:法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叢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法理學導論(第二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內容十分寬泛,簡練。把各個時期的各個法學家,哲學家,以及各個學派等對若干法律概念和法律觀念等做了簡要的論述!
  •   書大概看了一下,是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肯定差不了。
  •   怎么有這樣的啊,都多少天了,發(fā)貨也太慢了,太差,服務太差。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