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蒙文通 頁數(shù):279 字數(shù):233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經(jīng)之為學,輿世相忘久也。自清末以來,經(jīng)學已漸若存若亡,迄于今日,近百年矣。先君子文通公,生當清末,猶幸得聞諸遣德之余緒。壬子、癸丑聞,先生學經(jīng)于四川國學院,時儀征劉申叔先生、井研廖季平先生并在講席,以“有清三百年之學,主于考據(jù),尋名物,求訓詁,雖治經(jīng)而無與于經(jīng)”,故不為由小學人經(jīng)學之故轍,而唯家法條例之求,得略聞今、古文之緒論,于廖氏以禮制判今、古之說尤為服膺;然于廖氏以今、古為孔氏晚年、初年之說不能無疑;廖氏后雖屢變其說,先生皆以為未安。后更進而以今文、古文之分亦未可信,而以廖氏已萌蘗之齊、魯、古(燕趙)學處之,且更易“燕趙”為“梁趙”(或晉)。癸亥春,先生撰《經(jīng)學導言》,不僅有《今學》、《古學》之篇,且更有《魯學》、《齊學》、《晉學》三篇,以魯學為孔子嫡派,最醇正;齊學則雜百家言,駁而不純;今學蓋糾合齊、魯而成;晉學則本古史,與孔氏學混而成古學。今、古皆秦后之說,而齊、魯、晉方為秦前之學,當為六國本來面目。其為說既有承于廖氏,亦有變于廖氏。丁卯,先生纂《經(jīng)學抉原》,乃就《導言>>改定而成,又增寫數(shù)篇,仍有今學、古學、魯學、齊學、晉學、楚學之篇,而論說較前精進。書中明言:“漢之最先立學者,《詩》則魯、齊、韓,《書》則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禮》則后氏,此一派也。宣帝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此第二派也?!蹲笫洗呵铩?、《毛詩》、《費易》、《佚書》、《佚禮》,踵起爭立博士,此第三派也。
內(nèi)容概要
蒙文通先生是近代著名經(jīng)史學家,師承廖平、劉師培,又曾問學于章太炎,求教于歐陽竟無,博通經(jīng)史、諸子,旁及佛道二藏,其中尤以對經(jīng)學的精湛研究而廣受學界推崇。本書以寫作先后為序,收錄了蒙文通先生各個時期的經(jīng)學論述,如《經(jīng)學導言》、《經(jīng)學抉原》、《孔子與今文學》等,以集中展現(xiàn)作者在這一領(lǐng)域所達到的高度。
作者簡介
蒙文通(1894-1968),四川鹽亭縣人,早年畢業(yè)于四川存古學堂,曾從今文經(jīng)學大師廖平、古文經(jīng)學大師劉師培學習,而尤受廖平學術(shù)的影響,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問學,出經(jīng)入史,轉(zhuǎn)益多師,形成了自己貫通經(jīng)、史、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學的學術(shù)風格,成為20世紀少有的國學大師之一。20世紀20年代起,蒙先生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學、成都師范大學、成都國學院、中央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大學、河北女子師范學院、四川大學、華西協(xié)和大學等校。40年代曾任四川省圖書館館長。1949年后,除繼續(xù)擔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員、學術(shù)委員。著有《古史甄微》、《經(jīng)學抉原》、《古地甄微》、《古族甄微》、《儒學五論》、《道書輯校十種》、《巴蜀古史論述》、《先秦少數(shù)民族研究》等專書和論文數(shù)十篇,后集為多卷本《蒙文通文集》。
書籍目錄
重編前言(蒙默)孔氏古文說經(jīng)學導言 序目 六譯老人聰讀《近二十年來漢學之平議》后記 一 緒論 二 今學 三 古學 四 魯學 五 齊學 六 晉學 七 王伯 八 諸子 九 結(jié)語與陳斠玄(中凡)論內(nèi)學書與胡樸安論三體石經(jīng)書議蜀學與章行嚴(士釗)諭疏經(jīng)纂史書經(jīng)學抉原 序 舊史第一 焚書第二 傳記第三 今學第四 古學第五 南學、北學第六 內(nèi)學第七 魯學、齊學第八 晉學、楚學第九 文字第十井研廖季平師與近代今文學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井研廖師與漢代今古文學周秦民族與思想儒家政治思想之發(fā)展儒墨合流與《尸子》儒家法夏法殷羲廖季平先生傅《儒學五論》題辭諭經(jīng)學遺稿三篇孔子和今文學治經(jīng)雜語對《辭?!氛髑笠庖姼褰?jīng)學條目所提意見
章節(jié)摘錄
劉歆言:“往者《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孝宣皇帝猶復廣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并置之?!眲t知今文之學,亦自相反異,故宣帝詔諸儒議五經(jīng)同異于石渠合,明博士之業(yè),互不相同,非但費、左古學、與今文反異而已。既宣帝所立博士,與舊在學官之學反異,則是《公羊》與《谷梁》反異,歐陽與夏侯反異,施、孟與梁丘反異可知也。宣帝聞衛(wèi)太子好《谷梁春秋》,以問韋賢、夏侯勝、史高,皆魯人也。言“谷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谷梁》?!敝粮事吨心擞惺h,而《谷梁》遂大盛,則石渠之議,其意固在興《谷梁》、崇魯學。夏侯氏,魯人也,立《谷梁》并立夏侯,則夏侯亦魯學之黨耶!又并立梁丘,蓋梁丘亦魯學之黨也。是知十二博士之間,有齊學,有魯學,所謂義雖相反,即謂此魯學與齊學之相反,五經(jīng)同異,即此魯學與齊學之同異也。石渠之稱制臨決,大端在禮制,故今文學各家禮制大段相同,禮制而外,若義例,若文字,石渠之議所弗及者,則各家之異仍自若也?! 豆颉俘R學,《谷梁》魯學之外,《詩》則有《齊詩》,《論語》則有《齊論》、《魯論》,齊、魯之分,此為最明。班固言:“申公為訓故以教,無傳,疑者則缺弗傳?!庇盅裕骸褒R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眲t知魯學謹嚴,齊學駁雜,何休以《公羊》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何晏說《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皆足見齊學不如魯學之純。武帝末,民間得《泰誓》,歐陽氏取以人經(jīng),而夏侯不取,則歐陽與《齊論》之多《問王》、《知道》為何如?鄭玄《書贊》謂:“歐陽氏失其本義。”則歐陽不得孔氏學之嫡傳可知也。孟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以為師田生且死,枕膝獨傳,而梁丘賀疏通證明之,則孟喜與《公羊》之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則何如?漢世以喜改變師法,不得為博士,則孟氏不得為孔學之嫡傳可知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