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05-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漱溟 頁數(shù):236
Tag標簽:無
前言
我這書于民國十年秋間出版后,不久便有幾處頗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時曾為自序一篇特致聲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處某處曉得有錯誤,而是覺悟得根本有一種不對。于是在十五年春間即函請商務印書館停版不印。所以近兩三年來外間久已覓不到此書了。這書的思想差不多是歸宗儒家,所以其中關于儒家的說明白屬重要;而后來別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為多??傉f起來,大概不外兩個根本點:一是當時所根據(jù)以解釋儒家思想的心理學見解錯誤;一是當時解釋儒家的話沒有方法,或云方法錯誤。大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據(jù)為基礎的一種心理學。所有他在倫理學上的思想主張無非從他對于人類心理抱如是見解而來。而我在此書中談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現(xiàn)在心理學的話為之解釋。自今看去,卻大半都錯了。蓋當時于儒家的人類心理觀實未曾認得清,便雜取濫引現(xiàn)在一般的心理學作依據(jù),而不以為非;殊不知其適為根本不相容的兩樣東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學,彼此脈路各異,亦殊不可并為一談;則又錯誤中的錯誤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評現(xiàn)在的心理學,而闡明儒家的人類心理觀,不能談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積漸有悟,乃一面將這書停版,一面擬寫成《人心與人生》一書;欲待《人心與人生》出版再將這書復版。因為這書所病非是零星差誤,要改訂直無從下手,只能兩書同時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其他一點根本不對的,所謂解釋儒家的話沒有方法,其覺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當時所懷抱‘格物’的解釋亦同許多前人一樣,以自己預有的一點意思裝入‘格物’一名詞之下…… ”便是。大凡一種為人崇奉的古書,類如宗教中的經典或有其同等權威者,其注解訓釋都是歧異紛亂不過。不惟是種種不同,直是互相違反,茫無憑準。這一面由古人不可復起,古時社會一切事實背影不復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語所指,均不易確定;或且中經作偽篡亂,錯簡訛奪,一切文字上待考證校訂處,益滋紛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發(fā)揮,漫無方法準則,有意地或無意地附會牽和,委曲失真。仿佛聽說有人考過《大學》格物的解釋古今有幾百種不同。試問若此,我們將何從置信?所以除史實上文字上應亟作考證校理功夫外,最要緊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隨意講,而試著謀一個講解的方法以為準則。庶幾不致于無從置信的幾百種說外又添多一種;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覺在這本書中所為儒家的講說沒有方法,實無以別于前人。因有《孔學繹旨》之作,期望著有點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間為北大哲學系講過一個大概。所有這書中講的不妥處亦是預備以新作來救正。卻不謂十五年以來,心思之用又別有在,兩種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結成的《中國民族之前途》一書,卻將次寫定出版。是書觀察中國民族之前途以中國人與西洋人之不同為主眼,而所謂中西之不同,全本乎這本書人生態(tài)度不同之說,所以兩書可算相銜接的。因此,這本書現(xiàn)在有復版的必要。我嘗于自己所見甚的,不免自贊自許的時候,有兩句話說:“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边@本書中關于東西文化的核論與推測有其不可毀滅之點,縱有許多錯誤、偏頗、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資以作進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謂根本不對的,其實亦自經過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無謂。不過《人心與人生》《孔學繹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敘明年來悔悟改作之意,俾讀者知所注意而有別擇;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內容新義,未獲在這里向讀者請教。實是有歉于衷! 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漱溟于北平清華園
內容概要
世紀人文系列叢書包涵“世紀文庫”、“世紀前沿”、“袖珍經典”、 “大學經典”及“開放人文”五個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脈絡,更新中國學術傳統(tǒng)”,為“世紀文庫”之編輯指針。文庫分為中西兩大書系。中學書系由清末民初開始,全面整理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的學術著作,以期為今人反思現(xiàn)代中國的社會和精神處境鋪建思考的進階;西學書系旨在從西方文明的整體進程出發(fā),系統(tǒng)譯介自古希臘羅馬以降的經典文獻,借此展現(xiàn)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生發(fā)流變過程,從而為我們返回現(xiàn)代中國之核心問題奠定堅實的文本基礎。 本書為其中一冊。
作者簡介
梁漱溟,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原名煥鼎,字壽路。祖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等。
書籍目錄
自序/l第三版自序/4第八版自序/7第一章 緒論/10 一般人對這問題的意思/10 以為這問題還遠的不對/12 隨便持調和論的不對/17 以為無從研究的不對/22 我研究這問題的經過/22第二章 如何是東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24 我們所要求的答案/24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一/25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二/27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三/28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四/30 我求答案的方法/3l 我對于西方化問題的答案/3l 答案講明的第一步/32 西方化的科學色采/33 西方化的德謨克拉西精神/40 結果西方化的面目如此/47第三章 如何是東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48 答案講明的第二步/48 客觀說法的未是/49 生活的說明/ 52 人生三種問題/ 56 人生的三路向/ 57 中國文化問題印度文化問題之答案的提出/ 59 答案講明的第三步/59 答案講明的第四步/63 西方人精神的剖看/65 中國文化的略說/66 印度文化的略說/68第四章 西洋中國印度三方哲學之比觀/70 三方思想情勢簡表/70 現(xiàn)量比量直覺三作用之說明/72 西洋哲學之情勢/76 羅素的意思/79 柏格森的意思/79 印度哲學的情勢f/8l 佛教的形而上學方法/83 西洋印度兩方哲學之動機不同/88 宗教問題之研究/89 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93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98 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104 宗教的真可能所在/107 印度文明之所由產生/110 中國哲學之情勢/111 中國形而上學的大意/114 孔子對于生之贊美/117 孔子之不認定的態(tài)度/n8 孔子之一任直覺/120 孔子所謂仁是什么?/12l 孔家性善的理/125 孔子之不計較利害的態(tài)度/126 禮運大同說之可疑/130 孔子生活之樂/132 孔子之宗教/134 試說從來的中國人生活/143 西洋人生哲學/147 三方生活之真解/150第五章 世界未來之文化與我們今日應持的態(tài)度/153 我們推論未來文化的態(tài)度/153 事實的變遷/153 經濟改正之必要/156 因經濟改正而致文化變遷/158 見解的變遷/160 態(tài)度的變遷/166 倭鏗的態(tài)度/169 羅素的態(tài)度/170 社會主義之變遷/174 克魯泡特金的態(tài)度/175 泰戈爾的態(tài)度/176 對世界未來文化的推測/180 就生活三方面推說未來文化/182 一般對未來文化的誤看/186 世界文化三期重現(xiàn)說/187 我們現(xiàn)在應持的態(tài)度/189 我提出的態(tài)度/197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今日應再創(chuàng)講學之風/199 世界的態(tài)度/200補遺/201著者告白一/203 著者告白二/2051980年著者跋記/206附錄/207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導言/207 自序/207 這個問題的現(xiàn)狀/208 這個問題的真際/211 這個問題解決將在何人/214 《人心與人生》自序/219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后轉變不同/222 編后/234“世紀文庫”版編后/236
章節(jié)摘錄
書摘一般人對這問題的意思 此次預備講演的題目是:“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边@個題目看起來似乎很浮夸,堂皇好看,而我實在很不愿意如此引導大家喜歡說浮夸門面,大而無當?shù)脑?。或者等我講完之后,大家可以曉得我不是喜歡說大的堂皇的門面話。大概社會上喜歡說好聽的門面話的很多,這實在是我們所不愿意的。去年將放暑假的時候,北京大學的蔡孑民先生還有幾位教授都要到歐美去,教職員開歡送會。那時候我記得有幾位演說,他們所說的話大半都帶一點希望這幾位先生將中國的文化帶到歐美而將西洋文化帶回來的意思。我當時聽到他們幾位都有此種言論,于是我就問大家:“你們方才對于蔡先生同別位先生的希望是大家所同的,但是我很想知道大家所謂將中國文化帶到西方去是帶什么東西呢?西方文化我姑且不問——而所謂中國文化究竟何所指呢?”當時的人卻都沒有話回答,及至散會后,陶孟和先生同胡適之先生笑著對我說: “你所提出的問題很好,但是天氣很熱,大家不好用思想?!蔽遗e此例就是證明大家喜歡說好聽、門面、虛偽的話。如果不曉得中國文化是什么,又何必說他呢!如將“中國文化”當做單單是空空洞洞的名詞而毫無意義,那么,他們所說的完全是虛偽,完全是應酬!非常無味,非常要不得! 大約兩三年來,因為所謂文化運動的原故,我們時常可以在口頭上聽到、或在筆墨上看到“東西文化”這類名詞。但是雖然人人說得很濫,而大家究竟有沒有實在的觀念呢?據(jù)我們看來,大家實在不曉得東西文化是何物,僅僅順口去說罷了。大約自從杜威來到北京,常說棗西文化應當調和;他對于北京大學勉勵的話,也是如此。后來羅素從歐洲來,本來他自己對于西方文化很有反感,所以難免說中圍文化如何的好。因此常有東西文化的口頭說法在社會上流行。但是對于東西文化這個名詞雖說的很濫,而實際上全不留意所謂東方化所謂西方化究竟是何物?此兩種文化是否象大家所想象的有一樣的價值,將來會成為一種調和呢?后來梁任公從歐洲回來,也很聽到西洋人對于西洋文化反感的結果,對于中國文化有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種羨慕。所以梁任公在他所作的《歐游心影錄》里面也說到東西文化融合的話。于是大家都傳染了一個意思,覺得東西文化一定會要調和的,而所期望的未來文化就是東西文化調和的產物。但又象是這種事業(yè)很大,總須俟諸將來,此刻我們是無從研究起的! 我當初研究這個問題是在民國六七年的時候。那時我很苦于沒有人將東西文化并提著說,也沒有人著眼到此地,以為如果有人說,就可以引起人研究,但是現(xiàn)在看來,雖然有人說而仍舊并沒有人研究,在我研究的時候,很有朋友勸我,說這個問題范圍太廣,無從著手,如張崧年先生屠孝實先生都有此意。然而在我覺得上面所述的三個意思都是不對的。第一個意思,沒有說出東西文化所以調和之道而斷定其結果為調和,是全然不對的。第二個意思,覺得此問題很大,可以俟諸將來,也非常不對;因為這個問題并非很遠的事情,雖然我們也曉得這件事的成功要在未來,而問題卻是目前很急迫的問題!我們從此開始作起,或者才有解決——他們所說的調和我們現(xiàn)在姑且說作解決__之一日。所以這種事業(yè)雖遠,而這個問題卻不遠的。第三個意思,以為問題范圍太大,如哲學、政治制度、社會習慣、學術、文藝,以及起居、物質生活,凡是一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都在研究的范圍之內,恐怕無從著手;這個意思也不對,實在并非沒有方法研究。我們上來所述僅僅指出這三個意思的不對,以下再說這三個意思為什么不對。P10-12
后記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首次出版于1921年,距今已七十余年,在當時的東西文化論戰(zhàn)中曾引起思想學術界的重視。自七八十年代起,隨著海內外現(xiàn)代新儒學研究的興起,此書再度受到人們的注意,并被視為現(xiàn)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現(xiàn)在以橫排本重新問世,也主要是為適應人們了解和研究現(xiàn)代新儒學這一中國當代重要思潮的需要。此書首次于1921年10月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出版。1922年1月起改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至1930年先后印行八版。1987年2月,商務印書館為紀念建館九十周年,又根據(jù)小字本影印出版一次?,F(xiàn)在這個版本即以小字本為準,又將大字本中的兩則著者告白補入,并勘正個別錯字與標點。這個版本還收入了著者1980年所寫的跋記;刪去了已失時效的“時論匯編”,約四萬字;又增加了兩篇附錄。關于這兩篇附錄,須稍加說明。附錄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導言。此文寫成于1919年夏,即著者1920年9月在北大首次就此問題作演講之前一年,因此可以說這是著者論述此問題最早的一篇文字。附錄二:《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后轉變不同》。早在1926年本書第八版 《自序》中,著者即表示“頗知自悔”,其自悔處之一即是“蓋當時于儒家的人類心理觀實未曾認得清”,而非闡明儒家的人類心理觀不能談儒家人生思想。此后數(shù)年,著者即對此問題不斷思考和研究,而此文正是這一思考和研究歷程的翔實的記述。當然,關于思考和研究的結果,那還須參閱著者晚年著作《人心與人生》一書,方能了解其全貌。編 者 1004年11月15日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本書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學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全書共五章,主要包括了本體論、認識論、文化觀、歷史觀和倫理學思想五個部分內容。作者將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相結合,對東西文化加以比較,極富開創(chuàng)性和啟發(fā)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煥,畢生致力于中國儒家文化的復興和著述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編輯推薦
世紀人文系列叢書包涵“世紀文庫”、“世紀前沿”、“袖珍經典”、“大學經典”及“開放人文”五個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脈絡,更新中國學術傳統(tǒng)”,為“世紀文庫”之編輯指針。文庫分為中西兩大書系。中學書系由清末民初開始,全面整理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的學術著作,以期為今人反思現(xiàn)代中國的社會和精神處境鋪建思考的進階;西學書系旨在從西方文明的整體進程出發(fā),系統(tǒng)譯介自古希臘羅馬以降的經典文獻,借此展現(xiàn)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生發(fā)流變過程,從而為我們返回現(xiàn)代中國之核心問題奠定堅實的文本基礎?!稏|西文化及其哲學》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學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