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詹姆斯?施密特 頁數(shù):541 字數(shù):590000 譯者:徐向東,盧華萍
Tag標簽:無
前言
1783年晚期,柏林的一個雜志上出現(xiàn)了一篇文章,該文幾乎只是順便問道,“什么是啟蒙?”然而,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一場關于啟蒙的本質和限度的爭論在小冊子和雜志中便風行一時。在這個過程中,啟蒙運動的理想和抱負受到了如此透徹的審視,以致我們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隨后的批評者很少提出在18世紀80年代期間還不曾考慮過的要點?! ≈挥羞@些論文當中的一篇,即伊曼紐爾·康德的“‘什么是啟蒙?’: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在英語世界中廣為人知。這本書開始于一個姍姍來遲的任務,那就是要讓讀者了解一些其他的文獻。第一部分選擇了一些重要的文獻,關系到18世紀的德國對“什么是啟蒙?”這個問題的討論的貢獻。第二部分收集了一些近來的論文,這些論文探究了這個討論發(fā)生的歷史情境以及這個爭論的參與者。收集在第三部分的論文反思了18世紀的這些回答對我們的時代的意義。在這個序言中,我想概述一下選擇、編輯和翻譯構成本書的這些論文的根據(jù),并且對那些幫助完成本書的人表示感謝。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重要的文獻集。它圍繞“什么是啟蒙”這一主題收錄了18世紀晚期和20世紀的一批思想家、如康德、哈曼、費希特、哈貝馬斯、霍克海默、??碌热藢@一問題的回答、回應和分析,文集所涉及的內容廣度和深度均令人驚嘆。其中的一些譯自德文的文獻不僅對中國讀者來說很新鮮,而且之前在英語世界中也少為認知。書中既有對啟蒙運動的深刻反思,又有對與啟蒙相關的現(xiàn)代性問題的深度審視。
作者簡介
詹姆斯·施密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現(xiàn)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教授,主要從事歐洲近代政治思想史及其對當代自由主義的含義的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導論 什么是啟蒙?問題、情景及后果第一部分 18世紀的爭論 一、這個問題及一些回答 我們應該對公民的啟蒙做點什和以? 論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 對啟蒙的思考 廢紙撈金,或者對六個問題的六個回答 二、理性的公共使用 論思想自由和出版自由、致君主、大臣和作者 論出版自由及其限制:為統(tǒng)治者、檢察官和作者著想 公共性 向歐洲各國君主索回他們迄今壓制的思想自由 三、信仰和啟蒙 致克里斯蒂安·雅科布·克勞斯的信 對理性縫純粹主義的元批判 論啟蒙:它危害和能夠危害國家和宗教嗎,或者一般而論就具有危害性?君主、政治家和神職人員需要加以注意的一個詞 四、啟蒙的政治學 萊辛所言:評《教皇之旅》 真的政治啟蒙與假的政治啟蒙 論啟蒙對革命的影響 啟蒙導致革命嗎?第二部分 歷史反思 柏林星期三學會 顛覆性的康德:“公共的”和“公共性”的詞匯 論大眾啟蒙 現(xiàn)代文化的成熟:哈曼和康德對啟蒙的根本隱喻的對立看法 雅各比對啟蒙運動的批評 早期浪漫主義和啟蒙運動 進步:觀念、懷張和批評——啟蒙運動的遺產第三部分 20世紀的問題 什么是啟蒙? 反對自己的理性:對啟蒙運動的一些評價 什么是啟蒙了的思維? 理性的多元主張中的統(tǒng)一 理性與想象力的戰(zhàn)斗 康德的想像力的失敗 啟蒙運動的性別 自主性、個性和自我決定 啟蒙了的世界主義:對康德的“崇高”的政治透視第二、三部分作者簡介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理性的文化在一個有教養(yǎng)的民族中能夠借以實現(xiàn)的機構是數(shù)不清的。凡是使得反思成為一種需要并且推進這種需要的東西都是一個這樣的機構,隸屬于先前指出的決定我們概念的因素。然而,習慣的用法只是從所有這些機構中挑選出那些能夠歸因于人類意圖、而且不管多么分散也基本上能夠被追溯到立法和教育的機構。只要這些機構在一個特別顯著的程度上顯示了它們的影響,習慣的用法就會用“啟蒙”這個名稱來尊稱它們。自從約瑟夫登上他父親的王座以來,“啟蒙”這個詞在這個意義上還沒有被如此頻繁地使用過。這其實就是這個詞能夠得到的最高貴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啟蒙是一種道德行為,一種最高貴的道德行為;也許它也是使得人在自豪地聲稱他像自然的作者時能夠得到寬恕和理解的唯一一種行為。 我期待整個民族在重要的概念上都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明晰性,許多讀者也許會因為這種明晰性而突然有所醒悟。但是我聽到了一個反對意見:明晰的概念是一個圣賢長期艱苦沉思的結果,圣賢擺脫世俗的偏見和牽制,與書本和自己的交流,把對真理的探究看作其生命的主要使命。明晰的概念是哲學家的唯一特權??偸钦紦?jù)了每個民族絕大部分的大眾,一旦被培養(yǎng)起來明晰地思考,他們就不再是一群烏合之眾了。對這個異議,我回答如下:就像存在著一個自然的邏輯和一個人為的邏輯那樣,概念也存在一種自然的明晰性和一種人為的明晰性。后者也許依然是哲學家的特權,但是只有當一個人只把哲學家算作人時,他才會否認大眾能夠具有概念的自然明晰性。請注意在大眾的明晰概念和哲學家的明晰概念之間的差別,因為我相信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個差別。大眾具有明晰概念的能力更多是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而哲學家具有明晰概念的能力則更多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哲學家教導,大眾傾聽。哲學家分析概念,大眾把握已被分析的東西。哲學家克服有礙于具有一個明晰概念的一切困難,而大眾則只能幫助自己去接受明晰的概念所提供的好處。前者必須總是準備盡可能多的明晰概念,以便適應發(fā)現(xiàn)新的真理的要求。后者只是滿足于得到一些概念,以便適應理解一個已被揭示出來的真理的要求。前者必須能夠明晰地思考每一個能夠被分析成為其各種屬性的概念,而后者只是去思考那些其他人已經(jīng)為他們分析好、放到他們手中的概念。最終,哲學家構造明晰概念的藝術,能夠按照他的目的的要求來分析他的觀念;他能夠對那些被揭示出來的屬性的恰當性給出一個說明,并在他發(fā)現(xiàn)合適的時候對它們加以回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