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德峰 頁數(shù):282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人類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門別類的學問中,哲學總是戴著神秘的面紗。若有人問道:你學的專業(yè)是什么?答曰:哲學。于是,常有一個讓你難堪的問題緊隨其后:什么是“哲學”?盡管你可能已把多年的精力奉獻于哲學,這問題卻仍使你困惑。不要以為,你是因為迄今為止還未成為“哲學家”,才答不了這個問題,你的苦惱其實也是不少卓有成就的大哲學家同樣具有的。他們在長期的哲學探討中時時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哲學的真正使命究竟是什么?她究竟能否引導我們達到確鑿無疑的真理?現(xiàn)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其畢生努力歸根到底圍繞著他向自己提出的這樣一個問題: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沒有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他確信自己學科的真實價值,他知道他若發(fā)現(xiàn)一條定律,其意義便是無可爭辯的。但哲學家卻是這么一個人:他必須經(jīng)常保持著對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的批判態(tài)度,對他說來,一切未被證明的信念都必然表明著他的內(nèi)在的自我確信的缺失。然而,正是在哲學家的自我懷疑中,我們看到哲學因其最深刻的誠摯而擁有的高貴。哲學家在他有可能向眾人解釋何謂哲學之前,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拿這個問題考問了自己。
內(nèi)容概要
在人類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門別類的學問中,哲學總是戴著神秘的面紗。然而,正是在哲學家的自我懷疑中,我們看到哲學因其最深刻的誠摯而擁有的高貴。哲學家在他有可能向眾人解釋何謂哲學之前,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拿這個問題考問了自己。 本書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學教科書。全書共分五篇:緒論、哲學的誕生、本體論與形而上學、認識論與先驗哲學、歷史哲學。本書更注重哲學自身的邏輯發(fā)展,更注重哲學同人生的關(guān)聯(lián),對以往哲學教學中的許多疑難問題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闡釋。去僵化、海澀、玄奧之弊,有清新、流暢、貼近人生之感,是哲學教材改革的一個示范。
作者簡介
王德峰,男,1956年出生于上海。高中畢業(yè)后做電工,高考恢復后投考復旦大學哲學系被錄取,畢業(yè)后分配至上海譯文出版社當編審,期間獲得上海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1989年重返復旦修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王德峰先生主要教授《哲學導論》與《藝術(shù)哲學》兩門課程,其授課風格極富魅力,激情洋溢,見解深刻,不時有笑謔語,深得學生愛戴,被譽為“哲學王子”。有好事者將他的上課的錄音發(fā)至網(wǎng)上,廣為流傳。王著述寥寥,但量少質(zhì)精,有《哲學導論》,《藝術(shù)哲學》等?,F(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學院副院長。
書籍目錄
前言一、哲學:人類文明精神的精華 1.哲學的定義問題 2.文明與自然 3.精神與自然意識 4.精神的本性 5.觀念的真實性問題 6.由實際到真際:哲學證明人的理想 7.哲學問題的基本性質(zhì)二、哲學的誕生 8.泰勒斯: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 9.“窮神知化”:中國哲學的起源 10.哲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三、本體論與形而上學 11.Ontologie及其漢譯問題 12.世界本原學說 13.本體論的開創(chuàng) 14.思維與存在 15.一元論與二元論 16.道與名器 17.死亡問題與終極關(guān)懷 18.克服虛無的道路:哲學與宗教 19.“形而上學”釋義 20.自由與決定論 21.目的論與決定論 22.身與心四、認識論與先驗哲學 23.真理與認識論問題 24.通達真理之路:感覺?抑或理智? 25.“休謨問題” 26.理性的隱秘判斷 27.現(xiàn)象界與智思界的二分五、歷史哲學 28.世界之為真理的過程 29.歷史與邏輯 30.歷史中的偶然與必然 31.歷史與自然結(jié)束語:哲學的當代變革后記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一、哲學:人類文明精神的精華1.哲學的定義問題本書既為“哲學導論”,自然應當從“何謂哲學”這一問題講起,但它卻是哲學中最難講的問題之一。哲學從來都是在諸體系和諸學派的競爭中存在的,并無超越各家各說的“一般哲學”。每種體系、每種學派都包含其各自的“哲學觀”,這是哲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本書不是哲學上某一體系、某一學派或某家某說的“導論”,自然不可能斷然地為哲學下一定義。然而,要說明哲學究為何物,卻也恰是本書全部敘述的最后目的。這樣,看起來就有一個矛盾:一方面,無法給出一個普適的定義,適合于哲學的各家各說,一方面又要說明何謂哲學。但這只是表面的矛盾。定義固然不可取,說明卻還是可能的。哲學畢竟是一個被公認的精神活動領(lǐng)域,與人類其他的精神活動領(lǐng)域在性質(zhì)、方式、范圍、目標乃至功用上不同。這些不同歸根到底又源自哲學問題的獨特性質(zhì)。這些具有獨特性質(zhì)的問題千百年來一直推動著哲學的進展,哪怕它們當中沒有一個得到最終的解決,卻由于試圖解決它們的種種努力或?qū)λ鼈兊奶岱ǖ母淖?,人類的思想不斷得到了滋養(yǎng)而不致衰竭。
后記
自1996年起,我在復旦大學哲學系開始為本科學生講授“哲學導論”這門新設(shè)課程,至今已近五年。以我淺薄的學識接受如此重任,如今想來仍感惶恐。雖然這五年來的講課有較好的效果,但我內(nèi)心深知在我國高校哲學專業(yè)開設(shè)“哲學導論”課程仍處于艱苦的探索階段?,F(xiàn)在,我將我的講稿予以公開的發(fā)表,是要為推進這一教學探索盡一份綿薄之力。講稿的出版,比起課堂的講授,是對我的教學的一種更為客觀的考驗。一切或來自同行的學者、或來自學生方面的哪怕是最苛刻的批評,都是.我由衷地渴望的。五年來在復旦大學講授“哲學導論”,對我學術(shù)生涯的影響非同尋常。這門課程的性質(zhì)決定了我必須在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根基處展開精神的探索,它測試了我在孤獨中迎受挑戰(zhàn)的勇氣。當然,在教學過程本身中,我并不孤獨,這些年來,有那么多對人類的思想事業(yè)抱有極高熱情與崇敬之心的年輕的大學生成了我精神上的知己和充滿思想活力的對話者,我備感欣慰。然而,師生的關(guān)系規(guī)定了我應當充任他們的先行者,我雖非踽踽獨行,但必須率先探路,如是,我竟真切地感受到了哲學史上的先賢們曾有過的那種一無依傍的臨淵之感。無庸諱言,我們正處于哲學在當代的空前變革之中。
編輯推薦
《哲學導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