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勤集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陳永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陳永志  頁數(shù):321  

前言

人生長勤生命常青接到陳永志老師的電話,說他的自選文集《長勤集》即將付梓,并命我作序,我深感惶恐。想到這是老師對我的殷殷情意,于是依稀往事一一浮現(xiàn)腦際,有些生活片斷,經時間淘洗愈發(fā)清晰起來。約半個世紀以前的1959年,我考入上海師院預科(即后來的上海師大附中),陳永志老師那時剛從華東師大畢業(yè),擔任我們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這人開化較晚,老師的教導沒怎么往心里去,今天想來,真后悔自己的冥頑不靈,但頭腦中卻烙下了當時老師上課的神態(tài):雙眉微蹙,目中灼灼的放出光來,時而揮動一下手臂以助語勢,用不庸置疑的口吻講解著課文。老師對議論文章的分析我印象尤深,讓我感受到,嚴密的邏輯思維竟然也如此具有魅力。從此我愛上了語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陳永志老師是引領我進入文學殿堂的第一人。當時我想,像永志老師那樣,以中文為終身職業(yè),或當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是我的人生選擇。畢業(yè)時,永志老師在紀念冊上給我們題詩:“臨別方憶相處時,萬般憂喜難成詩。惟盼他日重相逢,直呼朋友不稱師。”詩句真情流溢,我想不到在老師嚴肅不茍的外表下,會隱藏著如此熾熱的情感。對我這樣一個青年學子而言,這首詩,無異于一塊人生界碑,一直矗立在我心頭,難以忘懷。光陰荏苒,再次見到老師,已是十多年后的70年代末了。我考進了永志老師的母校華東師大讀研究生,求學期間,從刊物上讀到了永志老師的力作《郭沫若的泛神論思想》(已收入本文集)。老師對我說,文章從初成到發(fā)表整整經過了十多年。真是“十年磨一劍”??!老師的毅力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學術品格,使在讀研究生的我頗受觸動。后來永志老師調到大學任教,論著接連問世,成為海內著名的現(xiàn)代文學學者、郭沫若研究專家,這些,在我看來都是順理成章、勢所必然的。我畢業(yè)后留在華東師大中文系任教,有機會接觸永志老師敬重的徐中玉先生、錢谷融先生等前輩學者,經常能親接謦咳,聆聽教誨,便偶而在老先生與永志老師之間傳遞點近況或者信息。依靠華東師大這根紐帶,與永志老師之間的關系又進了一層。難道真如杜甫說的,“文章憎命達”?正當事業(yè)走向巔峰,可以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的時候,噩運陡然降臨,老師患了難治之癥,從此只能終日纏綿床榻,令學生十分痛心。多少年來,永志老師經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身體折磨和內心煎熬,但他思想的齒輪仍在不斷地運轉,筆耕依然沒有輟止。老師病后,我理應常去探視,但我生性疏懶,情感方面也比較遲鈍,事情一多,就疏于問候;不過每次到老師府上,師生晤對,盡驅塵俗欲念和冗雜事務,請益學術和人生、社會等方面問題,便感到精神上無比充實和滿足。永志老師行動不便,只能坐在床上說話,累了就在床頭靠一會。我望著他端坐的上半身,在侃侃而談的時候,表情是那么認真專注,思維是那么縝密敏捷,都一如過去的狀態(tài),常常會產生錯覺,忘記了他是一個雙腿幾乎失去知覺不能動彈的病人。近年來,我參與了全國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工作,想到永志老師在中學執(zhí)教20年,我急切地希望得到他的指點,于是,我們談話的重點自然而然地轉向基礎教育。永志老師肯定了新課改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加強文學熏陶的教育理念,還進一步從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論述出發(fā),對我暢談用文學作品“思想和道德的力量”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意義。我從永志老師那里獲取了精神支持,同時,也驚異于老師思想的天地居然如此廣闊高遠?,F(xiàn)在,一厚疊《長勤集》書稿放在我的面前,沉甸甸地——這是怎樣一種精神和體力的雙重勞動的產物?。∷粌H是老師學術研究的沉淀和部分結晶,還承載了一份老師人生體驗的悲壯和厚重。永志老師以自己的思想成果證明著,一個對社會和學術事業(yè)自覺承擔起責任的人文知識分子,他的生命質量可以達到怎樣的程度;它還昭示人們,要做生活的強者,首先應該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走筆至此,在我腦海中映現(xiàn)的永志老師的身影,忽然疊印上了一個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在海上與狂風惡浪搏斗了許多個日夜,立志釣到大魚——其實他何嘗不是在與自己的意志力較量,在向人類的生命極限挑戰(zhàn)?當感到筋疲力盡時,他說:“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贝笤账寡裕‘斘覀冏x到這本文集中那篇《我和死神對話》,以及那首令人神旺的《病中自勉》詩,在心靈受到震撼之余,定會感悟到,雖然老師不幸身陷生存的困境,但精神可以躍升到一個多高的境界??!壯哉吾師!悠悠五十載,彈指一揮間。如今,老師壽晉七秩,作為學生的我,也已年逾六旬。永志老師一生教書育人,桃李芬芳,我在他的學生中絕對不是最優(yōu)秀的,只是一名有幸忝列門墻,卻終未能登堂入室的弟子,無論在為人還是在學問方面,常覺辜負了老師的厚望。如今老師給了我認真閱讀《長勤集》的機會,我仿佛是在翻閱一本人生的大書,精神上得以更加走近老師。這篇附驥短文,豈敢稱序,謹藉此對永志老師表達一個學生久存于心間,不過從未說出口的敬意。集名“長勤”,除了老師賦予它的含義之外,我想斗膽稍加附益:“長勤”者,“常青”也,老師的學術生命必將永葆青春!

內容概要

  《長勤集》是一本集精神和體力的雙重勞動的產物!它不僅是作者學術研究的沉淀和部分結晶,還承載了一份作者人生體驗的悲壯和厚重。“長勤”是作者對文學工作孜孜不倦的寫照,書中的文章反映了作者認識的轉變,以馬克思主義為宗旨,對于“人的發(fā)展”的觀點有所闡明。時作者還對其親朋好友,工作伙伴表達了深深情誼,亦是本集子的重心所在。結尾的自述篇是點題篇,記敘了作者“長勤”的一生,它昭示人們,要做生活的強者,首先應該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書籍目錄

序言:人生長勤生命常青第一輯  史實篇《駱駝祥子》反映的年代新證北島利信:陳永志《(駱駝祥子)反映的年代新證》的介紹及譯注(“介紹”部分)淺草社成立和離散的時間考辨馮至:致陳永志(1988年1月26日)《天演論》踉《進化論與倫理學》對讀札記田漢對《名優(yōu)之死》的修改《巨炮之教訓》寫作的背景及動機《女神之再生》與《爐中煤》的寫作日期《女神》校勘的版本及相關資料第二輯  文本篇魯迅《湘靈歌》別解談談對《家》局限性的批評王獨清詩歌之我見“力”是什么?它從哪里來?——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札記《梅花樹下醉歌》疏證《雪朝》義疏《鳳凰涅槧》校釋第三輯  方法篇郭沫若的泛神論思想附言:如何進一步研究郭沫若的泛神論思想多側面的統(tǒng)一——《女神》閱讀與研究方法舉隅論“把人當成人”——重慶時期郭沫若一個重要觀念的系統(tǒng)考察《郭沫若思想整體觀》引論第四輯  觀念篇郭沫若英雄悲劇對我國古典英雄悲劇的繼承與發(fā)展附言:關于文學的持久性論《女神》的人生哲學人的發(fā)展:《浮士德》和《女神》《女神》的持久魅力究竟在哪里?一支美麗而憂傷的歌——《邊城》的悲劇特色及持久意義《獻給人類的歌——蔡麗雙詩文論稿》序附言:我的文學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前言第五輯  情誼篇我的母親引領我人文學之門的黃吟軍老師回憶呂榮春老師記楊其精老師恩師錢谷融先生錢谷融:《郭沫若思想整體觀》序炳昆兄二三事《抗戰(zhàn)時期的上海文學》序陳青生:《創(chuàng)造社記程后記》關于《(女神)校釋》《郭沫若傳略》后記《郭沫若思想整體觀》后記《靈魂溶于文學的一群——論淺草社沉鐘社》后記把握對象整體的可貴努力——讀沈善增的《還吾莊子》《情系俄羅斯》序張?zhí)砹ⅲ号c陳永志老師的通信友情——我的光明圣母——讀《筆翰情—記我的同學陳永志》致振源廖振源:筆翰情——記我的同學陳永志(節(jié)錄)第六輯  自述篇習慣興趣耐心融人生活——我的讀書與寫作雜記我和死神的對話——病中致友人書詩九篇一、站立黑龍江棧道二、無題(二首)三、靈魂向夢境飛翔四、佇立在陳嘉庚先生陵前五、寂寞六、風箏七、友情(三首)八、旺旺的微笑九、非新非舊篇(四首)七十自述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天演論》跟《進化論與倫理學》對讀札記  翻開剛到手的《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即讀到汪毅夫先生的大作《(天演論):論從赫胥黎、嚴復到魯迅》,于佩服見解的精到之余,引發(fā)了自己撰文的興趣。大約在七八年前,我在講授魯迅的思想發(fā)展時,也考慮過類似的問題,且將《天演論》跟《進化論與倫理學》這兩個譯本作了對讀,發(fā)現(xiàn)其間有許多不同,加以歸納后對學生作過介紹,當時也曾想撰成文章,但事過情遷,始終沒有動手?,F(xiàn)在讀了汪先生的大作,才下決心來整理舊稿?;蛘咚茏鳛橥粝壬笞髦a充,如能進一步引起研究者的興趣,則是大喜過望了。  《進化論與綸理學》的主要內容略述  本書包含導論與正文兩個部分,它們的內容雖能互相補充,但論旨則相同。大致可以將它概括為兩個方面:(1)生物進化論;(2)社會進化論。  本書認為生物進化有兩種不同狀態(tài)(或過程):一種叫自然狀態(tài),也稱宇宙過程;一種叫人為狀態(tài),又稱園藝過程。宇宙過程是由三種趨向所構成:變異、選擇、生存競爭。簡單說,物種在蕃衍變異之后,就產生出為適應環(huán)境的生存斗爭,適于環(huán)境的就存在下去。園藝過程與此不同,它雖不能脫離宇宙過程,但卻是人依著自己的能力和智力,通過宇宙過程來實現(xiàn)培育新品種的愿望,對此區(qū)別,書中有簡要的說明:  宇宙過程的傾向是調整植物生命類型以適應現(xiàn)時的條件。園藝過程的傾向是調整條件來滿足園丁所希望培育的植物生命類型的需要。(第10頁)  在簡要敘述了生物進化論之后,赫胥黎在書中較為詳細的敘述了社會進化論。他斷然肯定社會進化不同于生物進化。書中寫道:“文明的前進變化,通常稱為‘社會進化’,實際上是一種性質上根本不同的過程,即不同于在自然狀態(tài)中引起物種進化的過程,也不同于在人為狀態(tài)中產生這種進化的過程。”(第26頁)那么,社會進化的特點是什么呢?赫胥黎在書中闡明,人有雙重本性,即“自然人格”與“人為人格”,也稱為“自行其是”與“自我約束”。前者是一種天賦的力量,是為自己生存而不擇手段攫取一切的力量;后者則是對前者的約束,把它限制在社會福利所要求的限度之內,它是人類的“良心”。前者稱為宇宙過程,后者稱為倫理過程,兩者的統(tǒng)一構成赫胥黎的社會進化論。書中有兩段話對此作了詳細說明:  社會中的人,無疑是受宇宙過程支配的。正如其他動物那樣,繁殖不斷進行,并為尋求生存資料而進行激烈斗爭。生存斗爭使那些比較不能使自己適應他們生存環(huán)境的人趨于滅亡。最強者和自我求生力最強者趨于蹂躪弱者。但是,社會的文明越幼稚,宇宙過程對社會進化的影響就越大。社會進展意味著對宇宙過程的每一步的抑制,并代之以另一種可以稱為倫理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局,并不是那些碰巧最適應于已有全部環(huán)境的人得以生存,而是那些倫理上最優(yōu)秀的人得以繼續(xù)生存?! ∥乙褟娬{過,對倫理上最好的東西(即所謂美或美德)的實踐包括一種行為的途徑,這種行為的途徑在各方面都是同在宇宙生存斗爭中導致成功的那種行徑對立的。它要求用“自我約束”來代替無情的“自行其是”;它要求每個人不僅要尊重而且還要幫助他的伙伴以此來代替推開或踐踏所有競爭的對手;它的影響所向與其說是在于使適者生存,不如說是在于使盡可能多的人適于生存。它否定格斗的生存理論。它要求每個得以享受一種社會利益的人,都不要忘記那些曾經艱苦地創(chuàng)立它的人們所給予的恩惠;并且注意他的行為不致削弱允許他生活于其中的那種組織。(第57~58頁)?! ∪缦右倪^于冗長,不妨簡單概括一下:第一,社會進化統(tǒng)一著宇宙過程(自行其是)和倫理過程(自我約束);第二,宇宙過程可促使人類對于自然的征服,倫理過程防止宇宙過程的膨脹,人類之間的斗爭;第三,倫理過程影響增大的程度,決定著社會進步、文明和穩(wěn)定的程度。這后一點是赫胥黎社會進化論精義之所在?! 倪@樣的理論出發(fā),赫胥黎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永恒:“人在這種社會中并通過這種社會可以發(fā)展出一種有價值的文化,這種文化能夠維持和不斷改進其自身,直到我們地球的進化開始其下降過程……”(第31頁)這就顯示出赫胥黎社會進化論的資產階級性質?! 雷g《天演論》對原著的省略、附益、批評  嚴復對自己的譯著有這樣的自我評價:  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義不倍本文。  今遇原文所論,與他書有異同者,輒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資參考。間亦附以己見,取詩稱嚶求,易言麗澤之義?! 【瓦@兩段話來看,嚴復雖強調譯著不背原文,但也承認了譯著跟原著有兩個不同:第一,有“慎到附益”之處;第二,增加“后案”,列入與原著不同的學術觀點,并“附以已見”。此外,還有一個不同,這是嚴復不愿說出的,就是譯著對原著有所省略。下面略加舉例說明?! ∠日f少為人注意的省略?! £P于進化包含著前進的發(fā)展與倒退蛻變這兩種含義,赫胥黎在本書的導論和正文中,分別寫了一段很長的話來解釋。嚴復都略去不譯。其中一段的文字是:  在動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一樣,從非常低級的類型到最高級的類型,生命的過程表現(xiàn)出同樣的循環(huán)進化。不僅如此,我們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環(huán)進化從各個方向都表現(xiàn)出來。諸如表現(xiàn)在水之流入大海復歸于水源,天體中的月盈月虧,位置的來回轉移;人生年歲的無情增加;王朝和國家的相繼崛起、興盛和沒落——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題。(第34頁)。  這段話所包含的“循環(huán)進化”的觀點,是嚴復當時完全不能接受的,是和他翻譯《天演論》的目的背道而馳的,所以嚴復甚至不采取將它譯出而后予以批評的常用的方法,而干脆略去不譯,可說用心良苦?! ≡僬f“慎到附益”?! ?ldquo;慎到”,即顛倒,也就是譯文對原文的順序有所改變;“附益”,則是增加了原文所沒有的文字。嚴譯的附益處很多,且特別大膽。  ……

后記

近幾年來,舊病加劇,新病迭起,本已衰疲之精神更日見不濟,于是萌發(fā)不再寫作的念頭。在停筆之前,為記下自己的足跡、追溯彌足珍貴的往事,感謝給予引領、啟示、支援、扶持的朋友和親人,編了這本集子。我系的陳慧忠教授曾約我為他的研究生上課,他說你的身體不好,講點不用花時間備課的,比如做學問、寫文章的體會。想了一想,我答應了。后來向他的研究生講了十個字:史料、文本、方法、觀念、態(tài)度。這最后的兩個字“態(tài)度”,我說了要靜得下、坐得住,不要隨風轉、圖熱鬧,但因我沒寫過這方面的文章,集子中自然沒有反映。集子中的一至四輯,即按前八個字順序編輯,依次稱之為史實篇、文本篇、方法篇、觀念篇。選人的文章,都是個人認為至今尚可以獻給讀者的,但也有一些這樣的文章因各種原因而沒有選人,至于已出版的著作,除極少數(shù)章節(jié)外,也都不在編選之列。這四輯的文章大體按發(fā)表的先后編排,問或據內容略作調整。當然,分類并非絕對,史實篇中的文章,有的也可以放到文本篇,方法篇中的個別文章,放到觀念篇中也合適。但有個大體的分類,集子的眉目總比較清晰一點。研究、寫作要重史料,從文本出發(fā),已是常識;運用??贝_定文本,運用注釋、考證的方法深入文本,反對不顧文本的本義而隨意發(fā)揮,前輩們已樹立了典范。這些,我只是略有心得并付之實踐而已。方法論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學術界曾熱了一陣,或者因為“熱”,把一些本不屬于“方法”范疇的觀點也拉了進來。我仍然以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最精辟、最有包容性(《論把人當成人》引入一般系統(tǒng)論的“結構”這一概念,但“結構”也是辯證法的范疇之一)、最具普適性。它博大精深,開辟通往真理的坦坦大道,它要求全面把握對象,把握對象的整體、對象的特性,我僅是稍有體會并加以運用而已。略帶點個人色彩的,是關于文學觀念的部分。最初,我是以現(xiàn)實的、政治的尺度評價作品,后來,我逐漸認為以思想的、道德的標準比現(xiàn)實的、政治的尺度能更準確評價作品,現(xiàn)在,我認識到:在作品足夠稱得上“文學”的前提下,“人的發(fā)展”這一標尺,才是評價作品的根本標尺。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主旨,“以人為本”是這一主旨的中國化表述與具體發(fā)展。我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這一主旨于文學研究,于是我提出表現(xiàn)并激發(fā)人的發(fā)展,即表現(xiàn)并激發(fā)人的潛力的充分發(fā)揮,表現(xiàn)并激發(fā)人的精神的不斷提升,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神圣使命,是文學理論批評的出發(fā)點。第四輯里的文章反映了我認識的轉變,對于“人的發(fā)展”的觀點雖有所闡明,但未及充分展開,期待人們的指教。第五輯可名為《情誼篇》,我記敘了老師、朋友、親人,以及發(fā)表我文章、出版我著作的編者的深厚情誼。這是集子的重心,是我出版這集子的用意所在,第一至第四輯都是為了它而存在。老師、朋友、親人、編者,給了我溫暖和幫助,我用什么來答謝他們呢,就用第一至第四輯那幾頁文字,那是我的全部財富。我別無他物,我只有這幾頁紙,只能用這幾頁紙來答謝他們,答謝他們的引領、啟示,答謝他們的支援、扶持,答謝他們的鼓勵、推動,答謝他們的關心、照顧。至于書名“長勤”,一方面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她一直夸獎我“勤讀”,我也如她所希望的,一生勤讀苦讀;另一方面是取自《楚辭·遠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哀”我理解為慨嘆。是??!一生“長勤”,而天地無窮,過往今來都不侔不及、不見不聞,如此“長勤”豈不哀哉!豈不令人感慨萬千,太息不已!這也是我一生心境的一種寫照!第六輯名為《自述篇》,其中的詩文透露出一點這樣的心境。第一至第五輯的文章絕大多數(shù)已發(fā)表過,而這第六輯的,卻都未曾發(fā)表,將它置于集子之后,權且作為附錄吧。集子五月開始編纂,六月左眼突然視物扭曲,七月竟至于失明。僅用右眼頗為不適,時間稍長即視力模糊,乃至眼眶微痛。出于種種考慮,不想推遲預想的編定、出版的時間。這樣一來,舊作的增刪未能盡如人意,擬寫而未寫的只好暫時停筆,已開了頭的新作也只能匆忙完篇。我終于不能為自己的寫作留下一個滿意的句號。——或者人生本就沒有完滿的句號吧!請方智范作序,并非因為他是在自己研究領域里成就卓著的專家,而是因為他和我相交、相知多年。感謝他又給了我一個友情的紀念品。集子的出版,還要感謝陳青生為之聯(lián)系,以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李春蘭女士的熱情相待。

編輯推薦

《長勤集》是一本集精神和體力的雙重勞動的產物!它不僅是作者學術研究的沉淀和部分結晶,還承載了一份作者人生體驗的悲壯和厚重。“長勤”是作者對文學工作孜孜不倦的寫照,書中的文章反映了作者認識的轉變,以馬克思主義為宗旨,對于“人的發(fā)展”的觀點有所闡明。時作者還對其親朋好友,工作伙伴表達了深深情誼,亦是本集子的重心所在。結尾的自述篇是點題篇,記敘了作者“長勤”的一生,它昭示人們,要做生活的強者,首先應該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長勤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