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和反基督三部曲之一 彼得和阿列克塞

出版時間:1997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俄)德·梅列日科夫斯基  譯者:趙靜男,刁紹華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基督和反基督三部曲之一 彼得和阿列克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18世紀初,俄國還是落后的封建農(nóng)奴制度,但靠著沙皇彼得一世的努力,將俄國一下推入了現(xiàn)代世界,版圖不斷擴大,成為世界強國。
       為了實現(xiàn)變革,彼得一世使用了強力手段,一切違背他意愿的都被鎮(zhèn)壓,其中,包括他的兒子。
       不知道小說為什么叫反基督,難道是指彼得一世?可彼得一世卻是一位信上帝的人,他最后病重時,曾虔誠地祈禱說:“我希望上帝寬恕我的諸多罪孽,因為我是在力圖為我的人民做好事。”
       阿列克塞是彼得的長子,皇太子,由于其軟弱的性格被保守派利用,成為這場變革中的犧牲品。小說中的皇太子,更多的是以正面人物出現(xiàn)。而彼得一世在小說中是一位孤獨的強者。
       覺得這部小說是《基督與反基督》三部曲中最感人的,尤其是小說的高潮部分,彼得與阿列克塞正面交鋒,最后皇太子致死那段。
  •     彼得和阿列克塞的第二部分,自然,是吉洪對其心目中真正宗教的求索。與父子糾葛部分一樣,宗教苦行者吉洪的故事,在字里行間亦浸透著深沉熾烈的情感。雖然對于本書劇情這部分顯得游離,但對于整個三部曲的內涵,確實是一以貫之的。諸神之死——諸神復活——基督與反基督的取舍,吉洪的探索,為這次心靈的旅程畫上模糊卻不失完滿的句號。
      
      吉洪的出身對其經(jīng)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沒落的貴簇家庭,相依為命的父親在政治斗爭中被處決,由篤信宗教的老仆撫養(yǎng),幼小的吉洪從開始便對世俗產(chǎn)生排斥和超離。飽受身心創(chuàng)傷,便轉向宗教,尋求解脫和慰藉。這幾乎是人類創(chuàng)造宗教根源的模擬!作者是野心勃勃的,他要重塑一個關于圣徒的神話,并同時為讀者展示宗教的深邃與復雜。不妨說,這也是作者的心路歷程。
      
      吉洪所處的時代,正是宗教在俄國新舊交替的變革期。俄國的宗教改革落后于西歐,彼得大帝時期,才開始文藝的復興化,脫離舊教會。由于家仇,以及身邊分裂教派人物的影響,吉洪本能的排斥新教會。然而,天主教會的腐朽愚昧,修士的貪婪與虛偽,已無法承擔起救贖心靈的義務。于是我們的吉洪出發(fā)了,去尋找真正的、能拯救心靈的教會。
      
      凄涼的童年,反基督降臨、末日理論卻激起了他心中莫名的沖動。有次他選擇了第一次嘗試:自焚派,或用吉洪的話說,是“紅死”。厭惡時世,抵觸變動,經(jīng)歷了生活的磨難,從而對死亡產(chǎn)生難以抑制的向往——這是我們容易誤入的歧途吧!“只有人生的波折向我們證明人生的空虛,才能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死亡或新生天賦的愛。(《戰(zhàn)爭與和平》)”有不少宗教強調人生的虛無,死亡與來世的快樂。固然,這有助于戰(zhàn)勝心靈對死亡的恐懼和回避生活中的問題,然而,趨死的信仰,無助于提升人生;更毋論自殺性的邪教,只能制造慘白的尸體,絲毫無力與心靈救贖。“生命就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亮?!鄙肋h是一切的根基,反對生命的信仰追尋,無異于抱薪救火。慘烈的死是地獄而非天堂,俄羅斯文學中“永恒女性”崇拜展現(xiàn):圣智索菲亞、圣母和童貞女馬利亞及大地母親融入吉洪的思索,大地母親的生機,索菲亞的魅力,讓吉洪離開了,再次踏上求索之路。二十世紀來臨前,俄羅斯也普遍彌漫著一種末日情緒,而梅列日科夫斯基所給出的答案,既是“永恒的女性拯救世界”。這或許便是書中的映射。
      
      “白死”,另一異化的邪教。一開始它以及其圣潔的面目出現(xiàn),神秘的儀式和蠱惑性的言行,仿佛麻醉劑,給予心靈暫時的快慰。然而其空洞的內涵,墮落麻木的行徑最終令吉洪棄之不顧。宗教不是麻醉劑,它當是純凈水,使我們的心靈明晰。
      
      經(jīng)歷兩次歧路,吉洪一段時間內又回到的現(xiàn)實,他原本的世界。貴族學校、新教會、來自歐洲的啟蒙運動學者們。這是新教的世界,同時又走的更遠——啟蒙運動已明確反對愚昧迷信,崇尚理性科學。吉洪恐懼的聽著這些無神論者的談話,擔憂的想到,俄國是否如歐洲一般,走上信仰虛無的未來。是的,科學不能僭越到精神信仰境界?!叭祟惖目茖W為了理解而把一切加以劃分,為了分析而使一切遭受扼殺?!奔殡x開了,他想尋找屬于俄國的路,不能沒有宗教信仰的路。
      
      孤獨的旅程,漂泊的心,直到他再次遇到兩位隱士。他們的修行臻于完美,幾乎達到天人合一。內心純凈,心如止水,譬之明鏡照物,鑒而不納,令吉洪心向往之。然而,久而久之吉洪卻發(fā)覺他們過分封閉的內心,由于畏懼玷污而趨于自私。如同佛教中的小乘,以自我凈化和改造為首要目的。然而宗教是這樣嗎?獨善其身,休管他人?宗教是社會化的,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而不可脫離眾人。吉洪所向往的正是類似于大成的宗教,普度眾生,拯救世人。梅列日科夫斯基曾說:“俄國不是缺乏社會性的宗教,也不是缺乏宗教的社會性。而是只有宗教的社會性才能拯救俄國。”便是這種意識的來源。
      
      作為一個探索者的形象,吉洪與我們這些信仰缺失的迷途羔羊一樣,脆弱、急躁而迷茫,但他卻有著百折不回的堅韌,致力于心靈的探尋和完善,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執(zhí)著。不斷的創(chuàng)傷和失敗阻止不了探尋精神解救的渴望。最終,他再次選擇不妥協(xié),毅然離開。接下來是超現(xiàn)實的敘述:遭雷擊、耳聾、遇神、領受使命而繼續(xù)探索。最終,在山巔上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自信吶喊:
      
      “奧沙那,基督必定戰(zhàn)勝反基督!”
      
      我懷著悲涼的心境看完了最后的部分,感到的是如阿列克塞與吉洪一般的無力。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人類請求神靈的垂憐,但希望卻往往落空,只剩下孤絕中發(fā)出“why you abandon me”的吶喊。然而在吉洪身上,我更看到了一道希望之光。信仰是修行的手段,自救者才能獲得救贖。求索的過程,已讓我們獲得足夠多的升華心靈力量。能否有明確的結果,又有什么關系呢?
      
      因此,真理在何處,已不再使吉洪感到困惑。梅氏亦沒有給出有確證的答案,也許這是人類終其歷史都糾結不清的問題。也因此,宗教探索必將永恒。無論真理在何方,只要擁有追求,內心得以充實,宗教便有其常新的意義。那么,又何妨滿懷希望的大聲喊出:
      
      “奧沙那,基督必定戰(zhàn)勝反基督!”
      
      
      
      
      
  •      作為梅列日科夫斯基這部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彼得和阿列克塞》,在我看來,其主體可割裂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與三部曲主旨相呼應,即吉洪部分,討論人類對于基督教或是宗教的探索;另一部分則是這本書自己所講述的故事,關于彼得大帝和他的太子,愛與殺戮,追尋與犧牲。就自己而言,我更鐘愛后者,這部分堪稱一部殿堂級的歷史小說,無論是對史料的剪裁、構思和一定限度地創(chuàng)造,還是對歷史人物細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歷史深刻思考,都是普通描寫歷史的小說望塵莫及的。而其中最能反映這一點的,便是對彼得和阿列克塞的解讀。
      
      “父與子,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句詭異而飽含憂傷的問話像一個飄蕩的幽靈,盤旋于彼得大帝的心頭,游蕩于整本書的字里行間。大寫的Father和Son,在宗教中為圣父與耶穌的借代,同時,也是彼得與阿列克賽這對糾葛的父子的象征。父與子將通往何方?這是令大帝彼得都恐懼的問題。
      
      天上的 Father and Son ,圣父與耶穌,圣父將自己的獨生愛子獻祭,無辜的鮮血平息了天賦對人類的憤怒,上帝與人類訂立新約。圣經(jīng)中的亞伯拉罕,寧殺獨子表達對上帝的忠誠。天上的父與子尚且如此殘酷。仿佛地上這對父子的隱喻。殺子為牲,這似乎是在已注定的宿命。我只能無助的看著這對可憐的父子,一步步走向命運的圈套,無路可逃。
      
       為了用柔和的犧牲的底色襯出犧牲的血腥,這對父子注定是相互深愛的。梅列日科夫斯基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兩父子堪稱感人至深的情感。阿列克謝童年時迎接從國外歸來的父親,彼得一把從車中拉過愛子,小心翼翼的舉上肩頭,那一刻阿列克謝感到自己與父親融為一體,幸福充溢心扉;暴風驟雨的深夜,彼得摸進兒子的房間,溫存地吻著兒子溫暖的小身體,阿列克謝溫柔而羞怯的表白埋藏心底的話語:“我愛爸爸,勝過一切人……”深沉而熱烈的感情令人窒息。然而生在帝王家注定讓兩人的命運糾纏錯綜,很快,生活的疾風驟雨沖擊的幼小的阿列克塞平和優(yōu)裕的生活。歸國的彼得大帝展開新政,身為保守派的女兒,阿列克塞的母親,彼得的第一位皇后阿芙多季娜被廢。接著,軟禁主易圣容宮,對保守派的清洗,新后葉卡捷琳娜上位并誕下皇子。如一只暖巢中的雛雀突然摔在冰冷的水泥地上,風刀霜劍從此便伴隨著阿列克賽。而身為廢后之兒,失寵太子,阿列克塞在有意無意間為保守陣營拉攏。利用阿列克塞對彼得冷酷無情的失望和驚懼,反對新政的分子用“反基督”的稱謂加之彼得,并最終使阿列克塞鬼使神差的確信,彼得不再是那個慈愛的父親,而是反基督,是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惡魔,甚至成為了保守派反對的旗幟。父與子,就在歷史無奈的推動下,走上擂臺的兩端,相互深愛又相互憎恨。
      
      “反基督”,又是一次宗教式的隱喻。很明確,彼得是文中眾矢之的的反基督的化身。但是注意!與此同時,彼得又是Father,天主圣父的象征。而阿列克塞,Son,是耶穌基督?!癋ather,father,why you abandon me? ”被遺棄的阿列克塞向父親發(fā)出椎心泣血的吶喊,這是耶穌臨終時向上帝的吶喊。這一刻,人與神以詭異的方式重疊了。天上的與地上的父與子,它們互為象征。那么,進一步想,則得出令人悚然的結論:天父犧牲圣子,彼得殺死親子,彼得是反基督,天主是父卻又殺死子基督——那么,圣父(Father)便是反基督!基督與反基督,貌似不共戴天,實際上,卻是水乳交融,同氣連枝。反過來說,F(xiàn)ather and Son,相愛相殺。That is what Father and Son means。Sacrifice,圣父獻祭耶穌,彼得犧牲兒子,這本是一樣的。
      
      然而最后問題是,犧牲的目的何在?文中彼得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殺兒子,會毀了俄國;殺了兒子,會毀了自己。”既體現(xiàn)出了父親與兒子無法割舍的羈絆,又體現(xiàn)了一個政治家的決絕。是的,彼得是很清醒的面對這場父與子的交鋒,清楚結局和目的:殺子。他知道若不斬草除根,就不足以震懾保守勢力,新政無法保障實行,俄國將永遠封閉落后,任人宰割。文中多次提及的殺子者伊凡雷帝是彼得的寫照,而彼得的悲劇則在于太過清醒。他比被犧牲的阿列克謝更為可悲可嘆,阿列克謝尚且可以在迷茫中借酒澆愁,可以任性地發(fā)泄對父親的猜疑與不滿,他的悲劇只是由于對愛的求之不可得。而彼得呢?在將阿列克謝下獄的前夜,面對爛醉如泥、心灰意冷的兒子,彼得深情地烙下一吻。而決然殺子、心如刀絞之際,彼得卻冷靜近乎殘酷的想到,如果兒子活著,保守勢力繼續(xù)猖獗,俄國必受其害。彼得大帝,這看似矛盾,愛恨兩極的“雙面人”,卻是這是時代亂局中的獨醒者。他獨自承受著孤獨痛苦,背負著指責和背叛,一心一意的為沙俄帝國籌謀,甚至甘愿犧牲所珍視的一切?!吧系?,懲罰我吧,救救俄國吧!”彼得在念及殺子的詛咒時如是祈禱。上帝會諒解的,因為他也是一樣的父親,為了解救靈魂墮落人類,以愛子獻祭,讓他的血洗刷人類的罪惡。這是梅列日科夫斯基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也是大師對于基督教教義所做的深刻思索。
      
      當最終的一刻來臨時,我沒有在落淚,因為這對飽經(jīng)折磨雙方來說都是某種程度上得解脫。然而,看著彼得孑然一身的獨立在象征新俄羅斯的巨艦船頭,我卻不由得酸鼻。這艘浸透鮮血而成的俄羅斯戰(zhàn)艦,將會駛向何方?風雨欲來,彼得悲壯而勇敢破浪前行,俄羅斯的命運又如何呢?文中關于新政的弊端與貫徹不力多有反映,而依然知曉歷史的我們,看見的彼得身后的俄羅斯又有幾多坎坷?彼得的犧牲是值的的嗎?反顧歷史與現(xiàn)實,人類社會的種種,上帝的犧牲,又真能使人類擺脫罪惡,得到救贖嗎?這不是能輕易決斷的。然而愛與犧牲(Sacrifice),其本身的崇高與悲壯,深沉與執(zhí)著,已然給了我足夠多的感動。
      
  •     ·很多評論把梅氏與陀氏聯(lián)系起來,但是至少就此作而言梅氏比陀氏感性得多??床坏娇ɡR佐夫里那些理論甚至詭辯,只看到很多很多情感。如果說卡拉馬佐夫提出問題但是不解決,那這個書更不是能解決問題的類型,甚至它提出的問題本身都很模糊可疑。
      
      ·“兩頰很胖,幾乎是腫脹,兩撇胡須向上翹起——如小丑所說的,‘像是科塔博雷斯貓’——彎曲的像女人般溫柔的嘴唇上現(xiàn)出美麗的微笑”、“身穿皮衣的高個子荷蘭船長”、“身材魁梧、粗壯結實,長袍截短了,德國式的;嘴里叼著煙斗,抽著煙;臉上刮得光光的,留著貓胡子”、“德國人,德國人的兒子、士兵、鼓手”、“齜牙咧嘴地笑起來,眼珠子朝著我亂轉,像一只乖戾的貓”……總之,荷蘭船長、德國人、高大、女人般的嘴唇、貓胡子。我喜歡看這些關于彼得的描寫,對我來說這些是特別迷人的部分。
      
      ·“維納斯在馬爾斯的懷中”、“彼得的身材跟雕像一樣,也是超人的。他那張正常人的臉跟神的臉在一起也毫不遜色:人是配得上女神的”——這也是我格外喜歡的段落。在我眼里彼得和維納斯是同一類的,有著同樣的意義。
      
      ·“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喝醉,饒有興味地洞察著這些人最卑劣的秘密”。阿列克塞——以及很多人——對彼得的瘋狂感到恐懼。但是難道彼得不是所有這些瘋狂的俄國人中最清醒的一個嗎?至少我看到最終的印象是如此。
      
      ·“你們要他有什么用?你們自己能拯救自己。而我們卻愚蠢、貧窮、一無所有,是醉鬼,臭味難聞,比野蠻人還壞,比牲口還壞,總是無限愁苦??墒腔絼t跟我們在一起,而且將永世常在。我們將靠著他,靠著光明而得救!”——與彼得相反,阿列克塞是這樣的。這段話非常敏銳而有力。
      
      ·“他花言巧語,在各個方面都好像是神子:講究整潔,遵守齋戒,性情溫順,和藹可親;給有病的人治病,給饑餓的人吃飯,給無家可歸的人房子住,給受苦的人以安慰。人們紛紛來見他,擁戴他為王,讓他統(tǒng)治人民。……除了你,再沒有別的上帝?!藗冮_始饑餓而死。他們去見反基督,哀求說:給我們些吃的和喝的吧。他卻譏笑和謾罵他們?!藗兿胍汩_他,但是無處躲藏”、“他明白了,舊的教會并不比新的教會好,于是決定回到世界去,尋找真正的教會,直到找到為止”——是我想太多了?為什么會有這么可怕的現(xiàn)實意味?
      
      ·“上帝和人之間的共同點很少,猶如大犬星座和會吠叫的動物的狗之間一樣。人能夠愛上帝,可是上帝卻不能愛人。”——我不由自主地傾向于相信這樣的上帝。而且其實機器一般的世界是更仁慈的,可惜這不完全是事實。
      
      ·吉洪以超現(xiàn)實的、不可理解的方式找到了“真正的教會”。意料之中,不這樣又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這書把父子關系寫得太有宿命味和象征味了,但是這很好。
  •     梅列日科夫斯基——被我們偉大的Декан在俄羅斯文學課上視若無物的大師。我們閱讀的總是契訶夫、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葉塞寧和布寧和偉大的安娜?阿赫瑪托娃。這變成了大多數(shù)人所了解的白銀時代。
      
      然而實際上確實存在著另外一個白銀時代——小人物之外的白銀時代,國家欽定的主旋律之外的白銀時代——或者直接說非主流的白銀時代。伴隨著黃金時代極端現(xiàn)實主義的descending,俄羅斯民族長久的理性和信仰雙真空最終促使白銀時代的詩人們探索出一條將宗教、哲學、神學混在在一起的特殊道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和他們所身處其中的人生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酒神在他們身上蘇醒,低語著巴赫金的狂歡,而基督的肅穆與哀憫也仍清醒的植根于他們的心靈之中。這個白銀時代的作品大多是被禁的,直到很近的最近才被當局解封——也許這也是梅列日科夫斯基沒有出現(xiàn)在我們書單上的原因之一?因為非主流白銀時代關注的不是明朗和積極,卻糾結在一團慌亂的時代沉渣之中?
      
      雖說象征主義迷茫晦澀,但究其本質,梅列日科夫斯基不失為一個歡樂的知識分子。他既是評論家、神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也是藝術家。其妻,也就是被稱為“卡珊德拉”的З .Н .Гиппиус,交游極廣,把梅氏沙龍變成了象征主義的神壇。吉尼烏斯的神秘主義詩作中多采用宗教意象,但其間卻浸透著對另外一種更為精妙的愛戀的向往——但是閱讀她對現(xiàn)在語言瘸了腿的小生來說真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于是再次關注梅列日科夫斯基:他幾乎是俄羅斯雙頭鷹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生與死、存在與虛無、愛情與家庭、靈與肉、基督與反基督、幸福與苦難、末日與拯救等等一系列互相敵對的意向卻彼此為對方的Doppelg?nger。多神教反基督作為基督的同貌人而存在。但兩人卻不可避免的一個驕傲豪奢,耽戀于地上之美;另一個則謙恭和藹,祈盼著天上之愛。阿波羅與神子之間永恒的交戰(zhàn)總是他所關注的最佳主題。但是在糾結了整個三部曲之后他所給出的最終結果卻是:阿波羅被神子吞入腹內,吐出的骨骸是名為魔鬼的一團臟污之物。所有善與美合于一體,而一切陰暗的因素都被從這圣潔的同盟之中拔除——人世間將迎來的是以希臘諸神之形貌降下的、全新的新生基督。
      
      在這一過程中,梅列日科夫斯基背離了自己天人交戰(zhàn)的初衷,而無限靠攏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考。但在思想已經(jīng)被french decadence嚴重腐蝕化的我眼中,這幕本應無限光明的圣子降臨場景卻應該是如Bosch的《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一般,天上界之神明披著光的華紗微笑著俯視大地,而地上所有的人們——和獸類們——卻在進行無法無天的頂禮膜拜。多神教與一神教交媾后排出摒棄的并不是撒旦而是天使。粘土偶像與圣靈手指相觸的那一剎那,引發(fā)的不是善與美的融合而是熔去人類頭腦中全部理性的熱寂反應。
      
      于是這再次暴露了我觀光看熱鬧庸俗化大師純潔思想的本質——其實原本吸引我的只是梅氏雕琢的文字。和陀氏一樣,梅列日科夫斯基所擅長的不是將讀者“拉進”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創(chuàng)造”出活生生的世界,在讀者面前展開鮮艷生動的畫卷。不過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構筑的繁瑣心理世界不同,梅氏象征主義的夸張文筆反倒更加適合于營造所謂“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在《反基督》第一部“彼得堡的維納斯”里,梅氏這樣描寫矗立在彼得堡的維納斯雕像:
      “她在這里跟從前在佛羅倫薩的山崗上是一樣的。當年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一個學生看著她產(chǎn)生了迷信般的驚奇,也像在從前卡帕多基亞古代馬采魯姆城堡的地下,在荒廢了的神廟里一樣,她的最后一個崇拜者,穿著黑衣的蒼白瘦削的男孩,未來的皇帝叛教者尤里安向她祈禱?!?br />   
      梅氏以這種筆觸描寫梅迪奇、斯佛扎、波奇亞家族的興衰,描寫羅馬皇帝的瘋癲之舉,描寫彼得大帝和他的兒子,確實有著極強的實景感。但梅氏繼承自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繼承自俄羅斯雙頭鷹心理的通病卻是:將一切歷史的波瀾與人物心理糾葛宗教化、神秘化。其人物雖身處于時代中心,卻在最大的意義上抽離了時代,困囚于自己內心的信仰枷鎖之中。而他們的宿命注定是無法與整個世界心靈相通。于是,在作者對審判、憐憫、上帝、懲處、神性、祈禱、靈魂、末日等等字眼的強力渲染之后,在思考著主人公拒絕時代的行為之時,小說讀者也仿佛是身處于一個秘密的通靈集會之中,透過扮為先知的作者所展現(xiàn)的“超視覺”或稱“千里眼”,體驗著自己本人被安插在混亂、殘酷漩渦中的無力感。其實俄羅斯久已有”圣愚“之傳統(tǒng),陀氏創(chuàng)造了數(shù)個受虐狂般的圣者形象,布爾加科夫也已經(jīng)寫出了一個笑著面對魔鬼的“大師”,而梅氏筆下困獸般的人物與其只差一步:將自己完全從塵世剝離的勇氣。
      
      
  •   在《諸神的復活》里也一樣,梅列日科夫把叛教者尤里安皇帝一方面寫得公正嚴慈,另一方面也把他的欲望和心底的黑暗表現(xiàn)出來,他想讓重振陷入基督教束縛和蠻族圍困下的孱弱羅馬,讓他再次像異教時代的希臘諸神一樣強大光榮,為此他不惜討好殺死他父母的叔父,君士坦提烏斯大帝,通過狡詐和偽裝蒙蔽了凱撒的懷疑,而讓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成為替罪羊;他也毫不像基督徒一樣掩飾壓抑自己的欲望,強奸了自己尚未出嫁的基督教新娘,在擊敗阿爾曼尼人之后利用時機樹起反旗,逼宮羅馬,氣死了病臥床塌的老皇帝。
    但是這位凱撒卻在登基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重新恢復了古老異教諸神的崇拜,對包括基督教在內的所有宗教一視同仁,努力解除了一個世紀基督教禁錮在羅馬身上的精神枷鎖,重新恢復古代羅馬的榮光。
    我覺得《諸神的復活》是三部曲中寫的最好的一部,梅列日科夫解釋了基督教的本質:無力。因此他筆下想努力掙脫基督教束縛的人,無論叛教者尤里安,彼得一世還是達芬奇,都是具有時代精神的具有力量的英雄。
  •   老梅最后應該還是信基督的,他自己說在這三部曲快寫完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基督與反基督的融合純屬褻瀆神明的謊言:我知道,這兩個真理——關于天上的和關于地上的——早已在耶穌基督身上、在神子身上融合在一起了”、“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真理了”——雖然我從反基督這一部里并沒看出這兩個真理怎么融合的。還是那句話,老梅的理論性并不強,雖然他的立意很生猛而且文筆非常動人。
  •   所以說白銀時代的那撥俄國作家在俄國文壇上還真是異數(shù),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基的拷問和苦修,也沒有托爾斯泰式的仁愛和平,更沒有索爾仁尼琴的正教的悲涼和救贖。他們的世界理智,干凈,沒有極端,沒有神跡,更像來自西方的人文主義者。
  •   說到神跡,反基督的最后吉洪遇到雷子約翰的那段倒算是一個,不過這個神跡出現(xiàn)的真是相當突兀和莫名……當然也許因為我不是教徒所以這么想,教徒們看了也許自然會明白,汗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