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王乃迪、 王天鋒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07出版) 作者:王乃迪,王天鋒 著 頁數(shù):127
內(nèi)容概要
《歷史的豐碑·為文化制造載體的人:蔡倫畢昇》介紹了蔡倫小時候得知文字是被記錄在沉重的竹簡上,在他約15歲之時被選入宮中為太監(jiān),在公元105年蔡倫改造了造紙術。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jié)約材料等優(yōu)點,比雕板印刷術有了質(zhì)的飛躍,對后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書籍目錄
沉重的簡牘 赫蹄是什么 石頭也是書寫材料 誰答皇帝的問 難忘的105年 “蔡侯紙”是這樣造出來的 經(jīng)史典籍的新載體 萬變不離其宗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一副活字譽天下 歷史永遠忘不了他 書籍能退休嗎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蔡倫出生在哪一年,誰也叫不準。有人說他活了60歲,有人說他度過70個春秋,還有人判斷:他服侍了五個皇帝肯定不止七老八十。 “人生七十古來稀”,按照這個傳統(tǒng)的界定,毫無疑問,起碼他是位年逾花甲的長壽老人。 蔡倫出生在什么地方?在長江以南。史書明文記載,他是“桂陽人也”。桂陽,不是桂林、陽朔,也不是現(xiàn)在的貴州省省會貴陽市,而是漢代的桂陽郡,今天的湖南省耒陽市。在市郊城北有戶姓蔡的人家,一個普普通通的宅院,一棟結構簡單的房舍,宅院旁有個大池塘,門前有個舊石臼,這就是蔡倫的家。 小時候,他愛說愛動。喜歡在草地上玩耍,追捕蝴蝶,采摘野花;喜歡到小河捕魚,尾隨在大孩子后邊;喜歡在竹林中捉迷藏,東跑西跑,還不住告訴小伙伴:別踩筍芽。 路邊有棵老樹干枯了,枝頭不落雀鳥,望著這棵樹,他問別人: “這棵樹樣子多難看,怎么了?” “生病了?!眲e人指著遍體鱗傷的樹干。 “樹怕剝皮!” 人有臉,樹有皮。他從此知道樹皮的重要,但還不知道樹皮是造紙的好原料。 一天,有兩個人抬著竹簡,一群人跟在后面從他身邊走過,腳步十分急迫,表情相當嚴肅。他問大人,這是干什么?大人告訴他,朝廷收集散失在民間的書,這是給皇上送書的。 書是什么?他不懂,只覺得這東西挺沉、挺重、挺好玩。 古代的書和現(xiàn)代的書不一樣。文字不一樣,書寫的材料也不一樣。 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也是擴大語言在時間空間交際的工具。在很早以前并沒有文字,人們記事使用簡單的結繩方法。到了公元前4000年前后,出現(xiàn)了記事的簡單符號,比如,橫、豎、鉤等,這便是最古老的文字。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又出現(xiàn)了類似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比如,畫個圓圈,里面有一點,就代表太陽,以后便演變?yōu)槿铡?/pre>編輯推薦
《為文化制造載體的人:蔡倫、畢昇》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讓人們更多的了解造紙術以及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者蔡倫及畢昇。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