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大師魏喜奎傳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桓,魏喜奎 著  頁數(shù):438  

前言

作為一個觀眾,我認識魏喜奎同志早在三十年前,但接近較多還是在擔負劇協(xié)工作這幾年中;不過,真正了解她卻是在看了這部《曲海揚波》以后。我們都是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人,對書中那一部份記述,不僅能理解,而且感受深切,使我對它的作者更加同情和欽佩?;仡欁哌^的這一段艱辛的歷程,不僅令人感慨,也令人欣慰;然而,更需要的是總結(jié)它,認識它?;仡欉^去是為了未來,向研究者提供一份真實、形象的資料,向后來者提供一些可供學(xué)習(xí)、參考的經(jīng)驗。我想,魏喜奎竭盡心力來寫這部藝術(shù)生活回憶錄重要的用意也許在此。魏喜奎同志出身于家境貧寒的曲藝世家,父兄都以彈唱唐山大鼓為業(yè),她自幼隨父學(xué)藝,六歲開始演出(今天,這樣年齡的孩子也許正是在媽媽懷里撒嬌的時候)。為了謀生,走南闖北,撂地攤、趕廟會,到處演唱。在舊社會里,藝人是被人看不起的,特別是這樣的無名小輩,連有的同行也會歧視。地痞、流氓、漢奸、官僚、反動軍警,甚至小報記者,都可以肆無忌憚地欺凌、侮辱,都可以無法無天地任意敲榨、勒索。哪一處沒打點到,哪一個人沒有送到禮,無端的誣陷和迫害不知何時就會臨頭。這樣一個幼小的孩子向哪里去求援助?舊社會是無法給以保護的,多少有才能的藝人因而消沉、墮落,葬送了藝術(shù)生命。

內(nèi)容概要

一代曲劇伶人的故事,定格成絢爛虹霓。朱顏笑口,暗香盈袖。宛轉(zhuǎn)河,三千清音裊裊。新人如是,除卻戲苑無此曲。不是一鳴驚人,她,和諸多同時的文化名人一樣,在個人經(jīng)歷中,融選無限辛酸和坎坷。她卻一鳴驚人,創(chuàng)奉調(diào)大鼓、北京曲劇,成就的何止是個人的輝煌?猶有梨園聲在,念那人天北。

書籍目錄

前言序一序二楔子 奉調(diào)曲劇 連創(chuàng)大功競 絕后空前 世上獨一家第一章 我怎樣走上舞臺 一 出生唐山 幻想耍皮影 二 謀生營口 邂逅遇師叔 三 應(yīng)邀天津 家庭遭厄運 四 困居盤山 廟會初試唱 五 滯留薊縣 苦練基本功 六 旅居南市 一心學(xué)評戲 七 初到北京 登臺露鋒芒第二章 名師·名家 一 走入電臺 老曹攜后進 二 登上“屋頂” 小白幫知音 三 來往西單 勤學(xué)樂亭調(diào) 四 定居天橋 苦練墜子板 五 兩進“三慶” 三唱《打面缸》 六 一識“鼓王” 五學(xué)《截長江》第三章 奔走于京津兩地 一 重抵津門 初登慶云臺 二 幸遇金老 實授梅花鼓 三 喜逢“蘑菇” 試演文明戲 四 忍氣群英 怒離天津衛(wèi)     五 頻走堂會 試曲會賢堂 六 提攜侄女 共學(xué)繞口令 七 參加“風(fēng)鳴” 獲益白鳳巖第四章 我如何創(chuàng)成奉調(diào) 一 再臨津門 問藝小彩舞 二 試改唱腔 借助《玉堂春》 三 又到天津 受教白云鵬 四 集會名流 反串《法門寺》 ……第五章 曲劇問世的前后第六章 曲劇在成長當中第七章 大師永世鑄輝煌尾聲魏喜奎歷史年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我怎樣走上舞臺一 出生山幻想要皮影舊社會,人分三流九等。在“第三流”的勞動群眾中,說書的、唱戲的、唱曲的、賣藝的又算是最低一等。那時管干這行的叫做“下九流”;賣的力氣大,熬的時間長,可掙的錢最少。而且走到哪里,都得受欺侮。那時候,藝人們有句話:“笤帚疙瘩戴上帽子,也能欺侮你!”藝術(shù)好的,演唱成了名,掙到的錢能多一點兒,社會地位好像提高了一點兒,可實際上仍然是任人宰割的對象。那些有錢的、有勢的,腿粗的、胳膊根兒硬的,都想從你這兒找到各種便宜。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讓你就范。沒有點兒“道行”,還真逃不出他們手心兒去。所以,在舊社會,誰家里只要有點兒法子,也不肯讓自己的兒女去學(xué)藝。一九二六年八月,我出生在一個說書、唱曲兒的藝人家庭里。境遇所迫,我不得不走上賣藝的道路。我原籍京東,家在東八縣中的薊縣??墒俏覅s落生在唐山。因為我父親魏永富,那時正在唐山定居演唱。我父親當時三十七歲,以說唱樂亭大鼓為業(yè);我爺爺當時已經(jīng)六十開外,給父親彈弦;還有我的同父異母哥哥魏寶華已經(jīng)二十歲,嫂子金蘭英,比哥哥小幾歲,也跟著一同賣藝。嫂子同樣說唱樂亭大鼓,由哥哥給她彈弦。我母親是續(xù)娶的外行,隨同流動,主要伺候全家的起居飲食。我父親是北方著名曲藝老藝人王禎祿的徒弟。王禎祿久占北京,以說唱樂亭大鼓長書為業(yè);除此以外,他也能唱別的曲藝,又能彈弦子。內(nèi)行管這叫做“肚子里闊”(就是會的玩藝多)。因此走近前來向他投師學(xué)藝的大有人在。學(xué)成后或回到原來的地方作藝,或走南闖北,這么一來,他的徒弟就遍天下了。

后記

距今二十二年前,《北京藝術(shù)》編輯孫惠弟女士,動議魏喜奎寫一篇題為“我是怎樣走上舞臺的”長文,由她在該刊上發(fā)表。魏喜奎囑我協(xié)助完成這一任務(wù),我們便開始動筆。孫惠弟女士要求盡量寫得詳細,魏喜奎便仔細回憶了她從幼小父親不想讓她繼承說唱藝術(shù),認為女孩兒干這一行,遭受的磨難更多;母親則說:“長大了找個主兒,跟人家過日子去吧!”但是,魏喜奎終究還是吃了鼓曲這行的飯。按過去的說法是“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從字面上看,是屬于宿命論的,擱到現(xiàn)在來說,就是機遇了。魏喜奎正是由于機遇,進入鼓曲之門。由此開始,直到她虛歲十三時,以演唱唐山大鼓,登上北京慶樂戲院舞臺,而且一鳴驚人?;貞浟艘粋€全過程,我們寫了近兩萬字。陸續(xù)刊登,不斷受到好評。孫惠弟女士便說:“既然這么受歡迎,就往下寫吧。寫一個自傳,將來出本書?!蔽覀円灿X得越寫越有滋味,興趣越濃,就往下寫了。仍然本著盡量詳細的宗旨,一直寫到一九八四年,共寫了三十五萬多字。

編輯推薦

《曲劇大師魏喜奎傳》是由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曲劇大師魏喜奎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