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論文化自覺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內(nèi)蒙人民出版社  作者:費孝通  頁數(shù):338  
Tag標簽:無  

前言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親歷了20世紀中國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目睹了近百年來國內(nèi)外風云變幻,矢志富民強國,從實求知,以自已的學術理論推進社會進步。從早年學術作品《江村經(jīng)濟》《鄉(xiāng)土中國》到晚年《行行重行行》等,無一不在思索傳統(tǒng)中國社會與未來發(fā)展問題。  “冷戰(zhàn)”結束后,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不同文明的交融與沖突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兩名美國學者的觀點,成為西方思想界借以解釋國際合作與沖突的常用的理論工具:一是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二是弗蘭西斯·福山提出的“歷史終結論”。幾乎與此同時,另一批學者站在縱向歷史傳統(tǒng)與橫向世界格局交匯點上,亦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國費孝通先生從人類學、民族學角度倡導的“文化自覺”?! ≠M老明確提出“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1997年1月在北京大學重點學科匯報會上的講話中。費老說:“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zhuǎn)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huán)境。

內(nèi)容概要

文化自覺——我國現(xiàn)代社會學泰斗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與西方的“文化沖突論”截然不同的新思想。     為了便于讀者了解和研究“文化自覺”理論的萌發(fā)、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編者特約請費老的女兒費宗惠,費老的女婿、秘書張榮華編了這本《費孝通論文化自覺》。本書在將費老有關“文化自覺”的著述盡量全部收錄的同時,還收錄了少量費老用這一思想反思自己的學術生涯,觀察思考社會問題、民族問題的文章。

書籍目錄

開創(chuàng)學術新風氣反思·對話·文化自覺人文價值再思考完成“文化自覺”使命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中華文化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中國文化與新世紀的社會學人類學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zhàn)關于文化交流必須端正對異文化的態(tài)度“文化自覺”與中國學者的歷史責任新世紀新問題新挑戰(zhàn)創(chuàng)建一個和而不同的全球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中國“三級兩跳”中對文化的思考關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態(tài)失衡問題”的談話人類學與二十一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時的回顧與前瞻文化論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再認識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論性的思考對美好社會的思考“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個人·群體·社會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章節(jié)摘錄

  我今天提供大家的那篇講稿,不僅是想為我寫的那本《江村經(jīng)濟》在人類學這門學科里定個位,而且也想借此說明這篇序言的作者,馬老師,對這門學科發(fā)展上的貢獻。我想把我今天的講稿和60年前開始動筆的那本《江村經(jīng)濟》和馬老師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三者連結起來,來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這門學科發(fā)展的一段經(jīng)過。用以引出人類學在當前的處境和可能出現(xiàn)的新突破?! ∥以谶@篇講稿里一開始就聲明,我這本《江村經(jīng)濟》是一棵我無心插下的楊柳。馬老師在序言里對它的評語,我當時不僅沒有預料到,甚至沒有完全理解。也就是說我在江村調(diào)查時并不是有意識地要用此把人類學這門學科推進一步。當時我還是個初入門的年輕小伙子,既沒有這眼光,也沒有這雄心,甚至我在江村調(diào)查時并沒有想到會寫成一本書。我是在我姊姊的好意安排下到江村去養(yǎng)傷的。從插在這本書里的相片上還可以看出我當時扶著手杖,病容滿面,一副未老先衰的樣子。我是憑著從當時留我寄宿的農(nóng)民合作絲廠給我的深刻印象和啟發(fā)中想為這“工業(yè)下鄉(xiāng)”的苗子留下一點記錄而開始做江村調(diào)查的?! ∵@棵無心插下的樹苗,得到了泥土和雨水的滋養(yǎng)居然成活并長大了。論文寫成,又印成了書出版,馬老師還為它寫了序。序里寫些什么,我只是在倫敦回國前從出版這本書的書局送來該書的校樣上粗粗地看了一遍,說實話印象并不深。當時占著我心頭的是國內(nèi)抗日戰(zhàn)爭。我記得船過印度停泊時才知道  我從西貢上岸經(jīng)河內(nèi)回歸祖國。到達云南的昆明后,接著我就遵循馬老師的主意,在滇池邊上繼續(xù)搞農(nóng)村調(diào)查。其后,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內(nèi)戰(zhàn)發(fā)生,我開始投身民主運動。在這段時間里,我在學術工作上只完成了《云南三村》的中英文稿,英文本的名稱還是用了和馬老師同桌吃飯時他建議的Earth.bound China。中文本《云南三村》直到1990年才正式出版。閑話不說了,總之我對這本《江村經(jīng)濟》的認識是逐步形成的。這次為了要準備這屆研討班的講稿,才用心細讀此序,似乎開了竅。我現(xiàn)在的想法,認為馬老師寫這篇序的目的,似乎并不完全在評論我這本書,而是想借這篇序吐露他自己心頭蓄積著的舊感新愁。  我在講稿里已說出了我這一點體會,不必在此重復。他當時正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嚴峻形勢,心頭十分沉重,所以說“我們的現(xiàn)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臨著最終的毀滅”。他介紹我時強調(diào)我是個“年輕愛國者”,他對我能有機會成為一個“研究自己民族”的人類學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為人類服務”,競流露出“時感令人嫉妒”,甚至他表白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煩”,他用了“好古、獵奇和不切實際”來貶責當時的許多人類學者。他還自責“人類學至少對我來說是對我們過分標準化的文化的一種羅曼蒂克式的逃避”。這些話我現(xiàn)在看來正是一個寄寓和依托在擁有廣大殖民地的帝國權力下失去了祖國的學者的氣憤之詞。但是為了表達他的信心,他緊接著又說:“我認為那面向人類社會、人類行為和人類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科學分析的人類學,它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為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的科學必須首先離開對所謂未開化狀態(tài)  我重復這些話是要指出馬老師在把現(xiàn)代人類學者從書齋里拉進充滿著新鮮空氣的“田野”之后,接著他很明白地表示要把人類學的研究從野蠻人的田野拉進文明人的社區(qū)里去。在人類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第一步從書齋到田野的轉(zhuǎn)變上他是立了功的,但從野蠻到文明的第二步,他在一生中并沒有實現(xiàn)。目前那些以“文化領導人”、“掌握著優(yōu)勢文化”自居的人還堅持著先進和落后之分,實質(zhì)就是上一代的“文野之別”。這條鴻溝看來一時還難于跨越。這是我體會到馬老師的內(nèi)心的新愁?! ∥易詥栕约涸趺磿坪鹾敛唤?jīng)心地跨過了這個“文野之別”的呢?馬老師的這篇序又替我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在序末的一段話里說:“作者的一切觀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態(tài)度尊嚴、超脫、沒有偏見。當今一個中國人對西方文明和西方國家的政治有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本書中沒有顯示出這種跡象。事實上通過我個人同作者和他的中國同事們的交往,我不得不羨慕他們不持民族偏見和民族仇恨——我們歐洲人能夠從這樣一種道德態(tài)度上學到大量的東西?!彼嫖宜鞯拇饛褪菤w根于中國和歐洲在文化上的差別,即他所說的道德態(tài)度上的基本差別。中國人在馬老師看來并不像歐洲人那樣心存民族偏見和仇恨。馬老師這個概括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證。我常自己審察自己總覺得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對異民族的偏見不能說沒有,但是和歐美相比是有差別的。我在講稿里已提到過歐美人類學里反映出來的“文野之別”歷來被認為是文化本質(zhì)之別,甚至在30年代還有人懷疑土著民族的頭腦是否具備歐美白種人所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理性。西方人類學的學者中否認“野蠻人”有邏輯思想的為數(shù)不少。這個問題到了馬老師的時代還要由他挺身而出極力爭辯,巫術并不是出于缺乏實證的邏輯思想。

媒體關注與評論

  文化自覺是當今世界一種時代的要求,并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空想有意于研究社會學、人類學的學者,對當前人類的困惑自然也會特別敏感,對當前新形勢提出的急迫問題自然會特別關注,所以我到了耄耋之年,在即將跨入2l世紀時,還要呼吁文化自覺,希望大家能致力于對自己社會和文化的反思,用實證主義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認識我們各自的歷史和文化。  ——費孝通

編輯推薦

  構建眾美交融、和諧共處的全球社會的新理念,我國學者對世界文明的新貢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費孝通論文化自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研究文化自覺,從費老開始
  •   文化自覺論很受啟發(fā),值得用心去讀,可以把他作為一種啟蒙,在這個命題的指引下,深入地研究、實踐、總結、發(fā)展文化自覺過程。
  •   費老的書就是有深度
  •   好書,收了幾篇重要的文章
  •   書不錯,下次還來當當,內(nèi)容很好的書,強烈推薦!
  •   接觸文化自覺,從費老開始
  •   反映了作者晚年對文化問題的思考,很有啟發(fā)性!
  •   紙張沒想象中好,所以給4分,內(nèi)容給5分。
  •   沖著費孝通的文化自覺去的,沒有想象的好
  •   書不錯,不過等的時間太長了,整整11天。無語!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