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尋訪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內(nèi)蒙古人民  作者:楊笑寒  頁數(shù):185  字數(shù):210000  

前言

  從看到呼和浩特市文聯(lián)《呼和浩特尋訪》叢書的選題和策劃方案,到看到厚厚的三卷本“叢書”的清樣,我被著作者的創(chuàng)意和挖掘城市文化底蘊、梳理文化脈絡的熱情所感動,也為“叢書”文字背后的人物、風情和山山水水所震撼。因此,作為分管領(lǐng)導,我應邀欣然提筆,為該書作序?! 》嗊@部“叢書”,再與中國地圖對照著看下去,我們自然會被這樣一幅圖景所吸引:在祖國北方遼闊而綿延的大草原間,在母親河——黃河流經(jīng)的土地上,在蒼茫雄偉的陰山腳下,有一顆古樸而鮮活的草原明珠,有一座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相輝映的草原都市,這就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 『艉秃铺厥侵袊鴼v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從舊石器時期的大窯文化,到舊石器時期向新石器時期過渡的海生不浪文化,豐厚的遠古文化遺存見證了這里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從古老的林胡、樓煩,到其后的匈奴、突厥、鮮卑、蒙古、滿等少數(shù)民族留下的歷史印痕中,我們斷定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園;從共生共榮的各族人民一起走過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譜寫過波瀾壯闊、雄渾豪放的壯麗篇章。同時,這里創(chuàng)造和積淀了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的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褪窃谶@片土地上,兩千三百年前筑起了云中城,拉開了今天呼和浩特建城史的帷幕,中經(jīng)盛樂城、豐州城、歸化城、綏遠城,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自治區(qū)首府的呼和浩特,滄海桑田的變化中留下了祖先奮斗的足跡,而日新月異的面貌正在延續(xù)著城市的文明進程,帶給人們不斷的驚喜。  呼和浩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高山雄偉,平原廣闊,黃河滔滔,泉水淙淙,名勝眾多,大自然將雄渾和秀美、粗獷和精致、自然與人文完美地組合在一起,讓每一個來到呼和浩特的人不禁沉醉驚嘆。  呼和浩特的文化底蘊如同黃河般悠久,如同陰山般厚重,浩瀚歷史長卷中的每一頁都留下了她的印跡。大窯文化的無字天書,大青山上的古老長城,代表民族團結(jié)和諧的昭君墓,出奇完整的和林格爾古墓群落,古豐州城內(nèi)的萬部華嚴經(jīng)塔,眾多的各類宗教寺院,這些文化遺存與流傳于民間的許多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的文化遺產(chǎn),共同勾勒出呼和浩特海納百川、絢麗多彩的文化發(fā)展脈絡。在這里,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相互碰撞,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凝聚了世代繁衍生息在敕勒川陰山下的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浸透在他們表征鮮明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當中,表現(xiàn)在一脈相承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里,形成了呼和浩特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從而也使呼和浩特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博大的兼容性、深厚的民族性、廣泛的群眾性、不斷的進步性等明顯特征,閃耀著民族團結(jié)進步、多元一體文化的熠熠光輝。尤其是作為其文化底蘊的草原文化所特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特征,在新世紀里愈加凸顯出珍貴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成為具有現(xiàn)實意義乃至世界意義的文化價值觀?! ‘斎?,文化的價值也不僅僅就是這些,它自有更深的內(nèi)涵和更廣的外延。廣而言之,文化是人類進步最重要的標志,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和靈魂。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體現(xiàn)著一個地區(qū)的綜合競爭力和軟實力。因此,未來的城市必將以文化論輸贏,城市的發(fā)展一定會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艉秃铺厥形⑹姓畾v來重視文化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之后,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市”的目標,全面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繁榮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不斷推進著首府的全面發(fā)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與經(jīng)濟社會相互促進、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局面。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文化隊伍不斷壯大,文藝精品層出不窮,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昭君文化節(jié),已被評為全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節(jié)慶之一,成為呼和浩特的城市名片,受到全國乃至國際社會的矚目。城市建設方面,注入了更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色彩,蒙元文化一條街、伊斯蘭風情街、成吉思汗景觀街等,已形成民族特色異彩紛呈的文化長廊,凸顯了地域和民族文化內(nèi)涵。而呼和浩特城市精神表述語、城市形象標識設計、城市雕塑設計活動,整合了地區(qū)的文化資源,體現(xiàn)了呼和浩特文化脈絡的傳承,極大地增強了城市的神韻和魅力,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品位。這些成就,既為建設文化強市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也為進一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肀镜摹逗艉秃铺貙ぴL》叢書的創(chuàng)意,是呼和浩特市文聯(lián)在我們建設文化強市的大背景下,積極挖掘呼和浩特歷史文化深厚內(nèi)涵的過程中提出的。“叢書”的集結(jié)出版是首府文學藝術(shù)界獻給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六十華誕的厚禮。“叢書”宏觀上面向全國,在草原文化、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差異”中尋找呼和浩特的文化比較優(yōu)勢,微觀上以關(guān)注城市、關(guān)注人生的視角,以歷史散文的詩意筆法,以圖文并茂的大開本,覓蹤尋脈,借古融今,瀏覽歷史文化名城中古今人物和故事,回味呼和浩特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的歷史創(chuàng)造,開啟靈山秀水間的人文情懷,描述多姿多彩的民俗民情,靜觀城市變遷的時代留影,品味百姓的苦樂,探究人生的軌跡,精心梳理并集中展現(xiàn)呼和浩特豐厚而獨具魅力的文化脈絡,闡釋呼和浩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回應了呼和浩特在新世紀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迅速崛起的時代召喚,而且凝聚了呼和浩特文化的綜合實力,其文化和社會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蚁嘈牛?ldquo;叢書”吸引的不僅僅是學者的目光,更多的是普通大眾的目光,它的文獻性、文學性顯示的不同于其他相關(guān)圖書的文化價值,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放大”??傊肀镜摹逗艉秃铺貙ぴL》叢書,是呼和浩特文化建設彰顯特有價值的辛勤勞作和重大成果,的確是可喜可賀!

內(nèi)容概要

呼和浩特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從舊石器時期的大窯文化,到舊石器時期過渡的海生不浪文化,豐厚的遠古文化遺存見證了這里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從古老的林胡、樓煩,到其后的怨怒、突、鮮卑、蒙古、滿等少數(shù)民族留下的歷史印痕中,我們斷定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園;從共生共榮的各族人民一起走過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譜寫過波瀾壯闊、雄渾豪放的壯麗篇章。同時,這里創(chuàng)造和積淀了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的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谧鎳辈窟吔江h(huán)水繞的大地上,鑲嵌著一顆古老而鮮活的“草原明珠”——呼和浩特。這里,山泉汩汩,大河奔流,滋潤著土地和生命;峰巒聳峙,溝壑縱橫,孕育著萬物和精神。水,是呼和浩特的血脈;山,是呼和浩特的靈魂。山水融合,天人合一,這座文明古城一路訴說著從遠古向我們走來……

書籍目錄

卷首語1.陰山脊梁 北國屏障大青山2.綠水白石 游人戲稱“九寨溝”3.巖崖飛筆 依依難忘姑子廟4.六郎神威 一箭飛至哈拉沁5.烽煙滾滾 遙想當年萬家溝6.藏青納秀 盤龍臥虎高山頂7.山凌絕頂 天子氣沖金鑾殿8.神水涓涓 “成吉思汗”鐵騎飛9.奇山異景 “虎猴”爭雄奎素溝10.松濤陣陣 陰山古剎喇嘛洞11.小井細水 鳥兒啾啾綠滿溝12.避風藏水 杏塢翻紅烏素圖13.進退自如 遼國復國隱夾山14.星火燎原 德勝溝中“小延安”15.化險為夷 狼煙紛起蜈蚣壩16.圣跡依稀 青山之巔英雄氣17.烈婦魂斷 征人落淚牌樓館18.天造地設 “八景”云集兔兒山19.層林盡染 高山莽原哈達門20.石器能言 人類曙光有幾多21.駝鈴聲咽 旅蒙古道茶坊溝22.遺跡斑斑 名山名水育古城23.泰岳應知 塞外有座南天門24.名城難舍 蠻漢峰連大青山25.黃河滔滔 唱過古今敕勒川26.黑河潺潺 土默川上訴古今27.寶貝河清 源頭青掛摩天嶺28.魂繞邊城 輕言細語扎達蓋29.穿溝越嶺 清水河里水何清30.“塞外西湖”  美景盡收哈素海31.細流歸?!↑S河之岔岔河口32.“九邊一泉”  康熙御馬留足音33.黃河古渡  百姓爭說“君子津”  34.漠中綠洲  沙塵退讓“白二爺”  35.“獨守閨房”  高山濕地淖爾梁36.如瓊?cè)顼崱√熨n青城礦泉水37.石溝金溝 寶山旁邊霍寨溝38.神泉圣山  雞鳴兩省三縣知39.嵯峨險峻 青山極頂九峰山40.渾河不渾 兩岸青山渾河谷41.“姐妹同源”  黑水黃水一家親42.勝境清河 圣泉甘洌酒香濃43.金鱗赤尾 黃河岸上魚香飄44.飛虹吐瑞 青城飄帶東西河45.佛音說法 雷音山上雷音寺46.名冠全國  “塞外瓷都”隱深山47.隨山就水 武川莜麥甲天下48.金豆銀豆 滿山遍地盡土豆49.土窯石窯 天高地厚百姓窯50.依山傍水 長城飛峙土默川51.高崖落瀑 老牛灣上楊家川52.白道溪瀉  飛過高山闖進灘53.青城“雙眸”  鬧市當中嵌綠洲54.湖光山色 南山南湖能解憂55.城南唱晚 一抹新綠伴昭君56.截斷云雨 高山處處出平湖57.“引黃濟呼”  黃河之水入城來58.千回百轉(zhuǎn)  翻山越川塔布河59.“虎口飛流”  飄然直落迭水壺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步入萬家溝,兩岸樹木茂密,高山聳立,仿佛神兵神將一斧下去,將一座山劈成兩半,山體陡峭,地勢險要。這樣的地形歷來為兵家所喜愛,里通外連,易守難攻。當年,這里金戈鐵馬,烽火連天,殺聲如雷;如今,戰(zhàn)火與喧囂早已逝去,寂靜得只能聽見婉轉(zhuǎn)旖旎的鳥鳴和溪流淙淙的水聲。  萬家溝不知是從何時得名,北魏時酈道元《水經(jīng)注》只記載:“芒干又西塞水出,懷朔鎮(zhèn)東北……”塞水,即萬家溝河。溝名卻未提及,想必是無名無姓,不然以酈道元嚴謹細心的風格,定會記載下來。  萬家溝地名的來歷,民間多有傳說。傳說,并非正史,既無文字,又無佐證,不可全信,然而若無蹤影,傳說又怎能空穴來風,且代代相傳,況這萬家溝確有些實物可佐證的。傳說常常為風景增添許多趣味及人文氣息,將人與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曾與當?shù)厝胂囟?,聽他們用方言娓娓道來流專千年的傳說?! ∠鄠?,明末清初,廣寧兵備道總兵萬有孚,見江山不可挽回,為躲避清兵,攜全家千里迢迢經(jīng)山西外逃至大青山,見萬家溝地勢險要,又盛產(chǎn)煤炭,故隱居于此,率子孫在溝內(nèi)采煤度日。從此,萬家子孫在此定居,生息繁衍,萬家溝由此得名。老人們說,解放前尚有萬公墓遺址,俗稱萬三大人墓,墓址在大火燒村南梁半山腰,只是后來被水淹沒了?!稓w綏縣志》亦記載:“明總兵萬公墓,在萬家溝內(nèi)學書窯子山,凡石崖三層,第一層第三層高丈許,第二層高三丈。民國初,墓前尚有石桌,后沒于水。”四百多年前的傳說不算遙遠,但也無從考證,萬姓果真是從萬有孚而來?不管是真是假,萬家溝是真真切切卷入了戰(zhàn)火之中?! 现杏幸涣?,名“大火燒”,初聞此名,頓有火高三丈、鋪天蓋地之感?! ∩搅褐?,草木叢生,本忌諱火,卻為何起了這樣的名稱。百姓說,也根據(jù)萬有孚得名。萬有孚人山時,擁兵數(shù)營,分寨而居。后清廷欲斬草除根,派兵追殺搜山。各寨兵卒被迫散于山溝隱匿,清兵搜索不及,便縱火燒寨,火燒之處便稱“大火燒”,由此還派生出“小火燒”等地名。若傳說是真的,當時景象定慘不忍睹,橫尸遍野,面目全非,山毀林焚,黑煙四起。清廷滅了明兵,也毀了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清初,想的只是如何坐穩(wěn)江山,鎮(zhèn)壓反叛百姓的利益,又何嘗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hellip;…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呼和浩特尋訪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