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傅書華 頁數(shù):387
內(nèi)容概要
《邊緣之聲:關(guān)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個體言說》中的許多內(nèi)容,是作者所承擔的山西省課題“中國文學中的價值形態(tài)與精神特征研究(1949-1966)”“山西新世紀作家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傅書華,1953年生于北京,文學博士。太原師范學院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作協(xié)會員、山西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代表性論著有《山西作家群論稿》《蛇行集》《邊緣處的言說》等,主編全國高師通用教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綜合教程》《大學語文》等。曾獲山西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二等獎、趙樹理文學獎等獎項。
書籍目錄
第一輯重新審視“十七年”文學重在深層的清理、反思與轉(zhuǎn)換——論“十七年”文學中精神結(jié)構(gòu)精神質(zhì)素與今天精神世界建構(gòu)之關(guān)系對“十七年”小說世界中個體生命的碎片打撈——“細讀”與重讀《百合花》《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紅豆》《在懸崖上》“五四”與“民間”在“十七年”文學中的一個側(cè)影——論孫犁與趙樹理小說中人的主題范型探尋面對“整體”的“個體”“蹤跡”——重評《創(chuàng)業(yè)史》革命英雄傳奇小說與武俠文化傳統(tǒng)林道靜、余永澤形象意義的再解讀散落的珍珠——“五四”在“十七年”小說中的一個側(cè)影楊朔論第二輯論中國當前女性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漂泊之旅中女性個體日常生存的悲歌——以張愛玲的《小團圓》為例新的話題新的言說——讀《成長如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對個體生命記憶的重新打撈——重評韋君宜的《月夜清歌》對個體生命的去蔽與敞亮氣力不足難達終境——評莫言的《蛙》山楂樹之戀:有毒的甜蜜憶戀想象中的“綠夜”與“綠夜”中的激情——讀張承志的《綠夜》第三輯第四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相較于新一代女性寫的“小女人散文”,年長一代女性所寫的注重個體日常生活的散文,因了其人生滄桑的歷史積淀,所以,顯得更為深刻、厚重,顯得特別的具有歷史的縱深感。年長一代女性較之新一代女性在面對個體日常生活時所顯示出來的差異,在某一個方面昭示著我們探尋個體日常生活的價值資源與價值向度--不是平面地應對個體日常生活,而是要將個體日常生活置于歷史長河的流動之中,置于時代風云的淘洗之后?;蛟S因為我是一個男性的原因,在探尋個體日常生活的意義時,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想到英美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個體日常生活的重視,其實,早在1980年代中期,適應市場的閱讀需求,梁實秋、林語堂、徐志摩等英美自由主義知識分子1930年代散文作品的大量重印,即已預兆著時代精神的轉(zhuǎn)向,而在今天,怎樣看取上述女性散文及英美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散文這樣兩種價值資源面對個體日常生活時的關(guān)聯(lián)性,應該是一個需要提出的有深度的學術(shù)話題。正是這些散文寫作,以普通人的個人的日常生活為價值基點,重新確立理想與現(xiàn)實、社會與個人、超常與日常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試圖在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確立新的價值空間與價值支點。這樣的嘗試與努力,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精神鏈條上,無疑是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這種前沿性、探索性,在周作人的“個人的文學之尖端”的小品文寫作中、在梁實秋的“雅舍系列”寫作中,都曾有過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審美化”已然成為當今之時代話題時,“小女人散文”及注重個體日常生活的女性散文,尤為如此?!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