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上)

出版時間:2008-7-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宗震  頁數(shù):272  
Tag標簽:無  

前言

辛亥革命以后,中國令人振奮地建立了共和制度,總統(tǒng)由選舉產(chǎn)生,成立了議會,制訂了《臨時約法》(憲法),舉行了全國的大選,召集了國會。政黨蜂擁而起,報刊雜志如雨后春筍,言論自由,百家爭鳴。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似乎出現(xiàn)了。然而,中國政治仍然到處潛伏著殺機,血雨腥風,在各地漂浮。政黨運動成了黨同伐異,言論自由變味為肆無忌憚。一方面,真共和假共和之聲不絕于耳,一方面共和亡國的危言令人揪心。維持大局的呼吁,擋不住政潮迭起。中國的共和制度終于曇花一現(xiàn)。這是一段令人緬懷的悲情的歷史。一代英豪,在不同程度上為了國家的政治變革,進行了努力和奮斗,包括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是他們的合力,才完成了辛亥年的變革。但歷史十分無情,他們在建立中華民國之后,也終于分道揚鑣。他們都是失敗的豪杰。袁世凱企圖重建國家的統(tǒng)一,以帝制的權(quán)威,震懾驕兵悍將,卻落得個眾叛親離、身死名裂的后果。梁啟超期望以和平的改革,循序漸進地推行開明專制,事與愿違,不能不走上護國戰(zhàn)爭的暴力道路。他始終沒有找到通向開明專制的道路,后來也灰心地退出了政壇。孫中山以革命救國,期望建設(shè)三民主義的現(xiàn)代國家。但屢戰(zhàn)屢敗。他的遺產(chǎn)國民黨,雖然取得了政權(quán),卻把三民主義束之高閣。中國社會究競是怎么回子事?我們不需要長吁短嘆,而是要從民國初年的歷史運動中找到它的脈搏。當代中國人,尤其是學者們,緬懷這段歷史,感到無限的惆悵。他們或者期望命運之神能夠眷顧中國,使這場短暫的革命迅速轉(zhuǎn)化為和平的建設(shè),給中國帶來現(xiàn)代文明的希望?;蛘咧肛煂O中山的革命,像《水滸傳》中的洪太尉,誤走了妖魔,也許是打開了西方的潘朵拉盒子,使中國失去了和平變革的機會,陷入了長期的混亂和犧牲,阻礙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步伐。當然,以往的觀點,則把責任全部推到了袁世凱的竊國和宋教仁的議會迷,似乎沒有這哼哈兩將,中國革命就會一帆風順。這是真實的歷史嗎?這不是真實的歷史,這是人們的感情和主觀愿望,是人們的價值觀在打扮這個百依百順的女孩子。是人們發(fā)思古之幽情,以寄托自己的期望。歷史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向歷史人物注入自己的感情,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現(xiàn)代歷史學也是一門科學,專業(yè)歷史工作者有責任努力探尋歷史的真相,即使不能完美,也要努力接近。專業(yè)歷史學者固然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價值觀,但現(xiàn)代歷史學要求,專業(yè)工作者應(yīng)該努力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擾。把歷史的復雜的真相和運動告訴社會。至于社會群體如何評判歷史,則是人們的自由。歷史學家不應(yīng)該指望以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去左右讀者。因此,本書只是希望努力解讀民初這段悲情的歷史,還原歷史的復雜性,把歷史的運動看成一個自然的過程。本書盡力不對歷史注入自己的主觀愿望,也就是不去遐想歷史的完美結(jié)局。因為到現(xiàn)在為止的歷史假設(shè),都不可能得到可靠的證明,我們只有老老實實地去認真觀察歷史的運動,不去無謂地浪費時間,耽誤了對真實歷史的研究,造成文化的缺損。本書希望以通俗的筆法,向社會大眾解釋這段讓人寄予無限遐想的歷史。人類歷史是以一個個人的運動組成的。所以,本書也從人物介紹開始,中間也不斷地敘述一些人物的歷史。本書尤其著重介紹人物的教育背景,也就是文化背景。從這些人物的文化背景和他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我們就能理解這段歷史生成的重要原因。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具有長期的文化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給近代中國人帶來的是文化保守性。我們從辛亥人物身上看到,鴉片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了大半個世紀,但中國的文化更新還剛剛開始,一批批的精英人物,剛剛從科舉考試的陰影中走出來,他們對西學的學習還十分皮毛,競?cè)徊荒懿蝗ハ蛉毡巨D(zhuǎn)手學習。而且,他們還只能學一點點西學的常識,認真學習過西學的人很少。那么,我們對這些身裹傳統(tǒng)的沉重包袱的人們,怎能寄托過高的希望?這是客觀的歷史,這是中國的命運。我們無意否定他們的奮斗,包括袁世凱的歷史成就在內(nèi)。但我們也不能不指出他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認識的實際水平。沒有現(xiàn)代化的人才,又怎能有現(xiàn)代化的運動?即使有圣賢出現(xiàn),也無能為力。辛亥那一代人,為了國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奮斗,甚至作出了犧牲,我們不能輕忽他們。但是,歷史遺留給他們的包袱,不是一代人就能解除的,我們也很難去苛求他們。中國社會前進的道路艱難而曲折,辛亥年的變革只是開了個頭而已。文化的更新需要時間,先進人物身上區(qū)區(qū)的現(xiàn)代化觀念,無法阻擋中國社會繼續(xù)在傳統(tǒng)的王朝更替的慣性上運行。中國社會沒有走向共和,而是走向了軍閥混戰(zhàn)和國家的分裂。我們不能不正視歷史運動的嚴酷性,不能指望獲得廉價的成功,今后的道路,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

內(nèi)容概要

民國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連續(xù)劇,政治風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滿著戲劇的元素。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互為生死對頭,為何卻會合作起來推翻了清王朝?從民國建立到袁世凱之死,他們之間又是如何進行權(quán)力分配和爭奪的?民國第一任內(nèi)閣總理唐紹儀上任不到兩個月,就棄職逃往天津,為什么?黎元洪、宋教仁等是怎樣走上政治舞臺的中央?地方實力派胡漢民、陳其美、蔡鍔、李烈鈞等的崛起,卻又在預示著中國社會軍閥化的傾向……    本書作者以簡潔而生動的文字,深入講述了1912年中國政治生活中發(fā)生的這一切,共和的實現(xiàn),是大勢所趨還是偶然?共和的失敗,是人事所誤還是必然?個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直接啟示著中國今天的政治改革。本書上冊主要寫1912年,下冊主要寫1913年,下冊將在9月份推出。

作者簡介

朱宗震,江蘇人,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中華民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國初年政壇風云》、《孫中山在民國初年的決策研究》、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六卷、《孤獨集》、《黃炎培與近代中國的儒商》。

書籍目錄

序章 大人物  1.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    袁世凱代表了體制內(nèi)的權(quán)臣勢力,梁啟超代表了體制外民間的和平改革派勢力,孫中山則代表了民間反體制革命勢力。辛亥革命爆發(fā),國家政治洗牌重組,他們?nèi)绾畏窒碜兏锏某晒??如何?guī)劃國家前進的方向?  2.開國紛爭:革命黨的權(quán)力布局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否決了章太炎、宋教仁的政府組織原則,企圖貫徹革命方略。但章太炎提出的問題要害是:除了與袁世凱、立憲派等其他政治派系分享政權(quán)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推倒?jié)M清王朝呢?  3.妥協(xié)之下:共和三岔口    梁啟超和袁世凱兩大強人的合作,規(guī)劃了民初政治的基本走向,使得孫中山被邊緣化。袁世凱掌握行政部門,梁啟超通過組織政黨,掌握立法機關(guān)、分化革命黨人,實行“開明專制”,讓共和留下個軀殼而已。第一章 短命內(nèi)閣  1.第一任內(nèi)閣總理唐紹儀    唐原是袁世凱的幕僚和下屬,按照臨時約法的原則,實施責任內(nèi)閣制,他能擔負起責任內(nèi)閣總理的責任嗎?袁世凱是否能夠尊重總理的憲法權(quán)力,而不再把他看成自己的僚屬?  2.大借款風波    總統(tǒng)和銀行團談判借款,總理也和銀行團談判借款,總統(tǒng)權(quán)限和總理權(quán)限如何劃分?對于借款風波,在位的和在野的,心態(tài)和利益關(guān)系不一樣,態(tài)度也就大不同。  3.唐紹儀出走天津    民國統(tǒng)一后的第一屆責任內(nèi)閣,正式成立不到兩個月,就以搞笑的方式垮臺了。北京政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唐總理為什么丟下總理職務(wù)去了天津?第二章 練習民主,練習自由  1.風起云涌話政黨    一個組黨的急先鋒成了一個無黨分子,白瘋了一場,章太炎憤憤地發(fā)表宣言說:政黨已經(jīng)為天下人鄙棄了,參議院也已成了培養(yǎng)壞蛋的地方。在民國初年的組黨活動中,真正的靈魂人物是梁啟超。  2.手握重權(quán)參議院    這些議員,大體上在30歲左右,年少氣盛,情緒容易沖動。多數(shù)人在國內(nèi)外接受過新式教育,屬于有新思想的新進人物,適應(yīng)了時代的變化。但他們能承擔起維護共和的重任嗎?  3.言論自由惹沖突    在那些歲月里,言論自由,有沒有尺度,到底還要不要,如何掌握分寸?誰也說不清楚。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執(zhí)政者,誰也不可能長期忍受“言論自由”了。畢竟,中國社會并沒有從暴力對抗走向文明對話的時代。第三章 軍權(quán)和多元化的地方政治  1.黃興和南京的爛攤子     南京留守府一職,既是袁世凱安撫南方軍隊的措施,也是借黃興這個厚道人之手,來消解南方的反對情緒。但是,對于南方革命黨人來說,他們是把南京留守一職當成應(yīng)變的手段,以便保存革命的軍隊。  2. 程德全、張謇聯(lián)手穩(wěn)定江蘇    程德全既與同盟會高層維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也表示擁護袁世凱。在江蘇,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人的對立得到緩沖,同盟會和前清立憲派也相安無事,程德全小心翼翼地貫徹著走鋼絲的平衡政策。  3.軍民分治還是地方自治?    黎元洪帶頭呼吁軍民分治,但他自己也是軍政民政兩手抓;李烈鈞和胡漢民則公開要求地方自治,企圖組織都督聯(lián)盟,與中央政府對抗。分治還是自治,其實質(zhì)是中央和地方兩種利益集團的沖突。  4.梁公高足:云南都督蔡鍔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立憲派似乎都是和平改革派,而同盟會則是武裝革命派。其實不是這樣絕對,如果沒有蔡鍔在云南的經(jīng)營,后來梁啟超又怎能發(fā)動武裝起義的護國運動?  5.東南鎖鑰:陳其美在上海    滬軍都督府承擔著繁重的后勤供應(yīng)任務(wù),財政困難,不免使用威脅、恐嚇的暴力斂財手段。他獲得了資產(chǎn)階級的支持,又得罪了資產(chǎn)階級,反對派也屢屢攻擊陳其美任用私人,浪擲公款,污蔑他是個愛逛窯子的楊梅都督。一代奇?zhèn)b,濃縮著社會動向的信號。第四章 第二次內(nèi)閣風潮  1.陸徵祥:不經(jīng)意做了冤大頭    陸徵祥本來對出任總理一職有所顧慮,畢竟他對國內(nèi)政界人士并不熟悉,很難負起責任。不過,袁世凱答應(yīng)可以為他負責,陸才接受下來。結(jié)果,組閣問題,陸徵祥就事事聽命于袁世凱,。  2.參議院: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陸總理第一次出席參議院會議,發(fā)表的演說竟然遭到參議員的不信任,連累到他提名的內(nèi)閣成員遭到全部否決。這位總理因為洋面包吃得多而獲得信任,又因為上海話說得輕,受到懷疑。反復之間,參議院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3.軍警:以保衛(wèi)共和的名義干預政治    袁世凱既要維持自己的權(quán)威,又要擺平參議院,手法也很細膩。一邊與參議員在總統(tǒng)府談話,非常融洽;一邊卻是劍拔弩張,北京軍警兩界由高級長官發(fā)起,召開特別大會,到會的人一個個正義凜然,憤激異常。  4.穩(wěn)健與激進:同盟會在分化    同盟會穩(wěn)健派陷入了奇怪的邏輯中:你如果不反對袁世凱吧,本來袁世凱就不是自己人,而且花樣不斷,又怎能不反對?你若反對袁世凱吧,整天鬧風潮,國家無法安定,豈能不停地反下去?同盟會內(nèi)的激烈派,則仍然采取了對袁世凱進行猛烈抨擊的態(tài)度,甚至暗示動用武力反抗。第五章 張案始末:民初政治生態(tài)的縮影  1. 黎元洪、張振武與湖北風潮    在民初的政局中,袁世凱一直在努力與黎元洪結(jié)成同盟的關(guān)系。袁世凱盡力支持和籠絡(luò)黎元洪,黎元洪也一心支持袁世凱集中權(quán)力。如何利用黎元洪與革命黨人的矛盾,來強化與黎的政治關(guān)系,利用黎來制約南方的革命勢力,這是袁世凱所要考慮的課題。  2.張振武之死    武昌起義的三位領(lǐng)袖,已經(jīng)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墒?,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已經(jīng)不敢去挑戰(zhàn)黎元洪的權(quán)威地位。他們既然已經(jīng)不能建立起共同的利益關(guān)系,最后被黎元洪各個擊破,也就是無可避免的結(jié)局。  3.不了了之的彈劾政府案    彈劾案流產(chǎn)了,張振武案也就不了了之。張案風潮的結(jié)果,在同盟會內(nèi)部,加深了激烈派與穩(wěn)健派的沖突,在參議院,加劇了共和黨和國民黨的對立。作為國家權(quán)力機關(guān)的參議院,更加信譽掃地,陷入了不死不活的境地。袁世凱、黎元洪坐享漁翁之利。  4.戴季陶和章士釗的分歧    章士釗從原來的激進的革命者,轉(zhuǎn)向了和平的改革派,主張穩(wěn)健的變革。戴季陶則相反,真正揭露袁世凱的獨裁專制行為,對袁世凱集團不抱幻想。二人的分歧,并不是在理論認識上有什么分歧,即使在理論修養(yǎng)上有分歧,也不是分歧的根本,而主要是對客觀政治局面的認識和對革命代價的考慮。理論和實踐的背離,是文人的悲劇。第六章 穩(wěn)定、建設(shè)成了主旋律  1.宋教仁:有總理之才的年輕人    唐紹儀辭職后,同盟會很想把宋教仁推出來擔任總理,而外面的人都竊竊私語說:“太少,太少!”他實在太年輕了,在同盟會之外,其實沒有聲望。在同盟會之內(nèi),也只是由于孫、黃對政治消極,才給了他機會。他的雄心畢竟有點自不量力。  2.國民黨:迷茫時分的選擇    宋教仁并不知道梁啟超在和袁世凱的通信中提出的對付同盟會的策略,國民黨的競爭對手,不僅是議會中的共和黨,而且主要是袁世凱的軍政官僚集團,尤其是他的武裝力量。宋教仁把當時議會力量的對比,等同于實際政治力量的對比,在政治判斷上犯了嚴重的錯誤。  3.孫袁會談:合作背后有權(quán)謀    孫中山并非對袁世凱沒有顧慮,但他作為領(lǐng)袖,在疑信摻半之間,必須作出決斷,而這個決斷具有押寶的性質(zhì)。這是每個人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面臨的局面,只是孫中山的決斷,攸關(guān)國家大局而已。

編輯推薦

《真假共和(上):1912?中國憲政實驗的臺前幕后》是一段令人緬懷的悲情的歷史。他們都是失敗的豪杰。共和的實現(xiàn),是大勢所趨,還是偶然?共和的失敗,是人事所誤,還是必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真假共和(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4條)

 
 

  •   這本書,讀起來感慨很多.首先,從日本回來的這批鬧革命的人,其實多是憤青,其心態(tài)、手段、個人生活,都有憤青的影子。不過憤青當中也分穩(wěn)健派與激進派,穩(wěn)健派如宋教仁等,大概可類似今天的小右們,激進派如戴季陶(此公當年取名叫天仇,戾氣十足),基本就和今天的憤青沒兩樣。再。程德全一章很動人。程德全,辛亥革命時第一個反正大員,中學歷史課本上,歸納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程德全這樣的清朝舊臣進入了革命隊伍,并擔任了江蘇都督。讀此書,才知道這種簡單化臉譜化的評論多么無恥,程德全其實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有勇有謀的地方大吏,這樣的人當政,才實在是江蘇之福,國家之福。想起另一個人,趙秉鈞,其實趙年輕時也是一熱血報國青年,跟隨袁世凱后,組建培養(yǎng)警察隊伍也很有成績,可惜,跟錯了主,在后來人的心里,他的面目就永遠一副猥瑣陰險毒辣的小人嘴臉了。還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袁世凱做不成美國的華盛頓,林達先生用了一本書的篇幅來禮贊的費城會議,也為什么不能在中國重現(xiàn)?革命也許并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革命之后怎么辦?同盟會(國民黨)革命之后,中國動蕩了40多年,,,***革命之后,中國到了今天
  •   真假共和(上下冊)所描述的時代,在我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是一個盲點。以往受到的教育和閱讀體驗,在空泛的表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之后,往往是對那個年代諸多實踐的具體否定,然而卻又語焉不詳。這本書不僅為我補上了重要一課,更可貴的是作者的論述力求客觀、中立,既給讀者營造了生動的歷史環(huán)境,又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間。作者自然是有觀點的,并且這些觀點貫穿全書,但是好在不強加于人,好在有根有據(jù),非常值得一讀。
  •   上世紀初中國舞臺上各類政治人物的種種努力,都可以歸結(jié)于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要走哪一條道路。那時候的憲政實驗,我想應(yīng)該進行得跌宕起伏,但最后卻煙消云散?,F(xiàn)在對于那段歷史的反思,也許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思索和啟示。當然,不同政治人物的不同選擇,除了觀念上的不同,也許更多的是利益問題。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成長背景,決定了他們注定代表了某一個群體和集團的利益。天下為公,更多是一種理想和姿態(tài),歸根結(jié)底,人逃脫不了人性。
  •   中國到底該走那條路?是清王朝滅亡后擺在一些有志之士面前的疑問,要是擱在兩百年前,恐怕就沒有這個疑問了,無非是改朝換代,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輪流坐,明天當我家,即便到不了,也沒關(guān)系,還能進士及第,做個宰相首輔呢?差一點的,芝麻官是沒問題的!可是,到了清末,情況就大大的不一樣了,那可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啊,用柏楊先生的話說,是用幾十年時間跑完了以往幾千年時間的歷程,想想都可怕。是啊,清朝是推翻了,可是該走那條路呢?迷惘阿!不要說共和,也不要說立憲,想想中國的老百姓,一大群剛剪了辮子的人們,還在等待紫禁城上朝的鐘聲時,突然聽說,以后不要皇帝了,要總統(tǒng),也不要宰相了,要內(nèi)閣!總統(tǒng)是個啥子東東嘛?內(nèi)閣又是哪個人嘛?老百姓不懂啊!即便是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老百姓也很難理解,更何況一百年前,一百年錢?先想想十年前吧,然后你就會一百年有點感覺了!于是,問題就來了,共和的路子是要走的,立憲的路子也要試試,至于它是披著共和的專制,還是專制下的共和,是美國式的共和,還是中國特色的共和,呵呵,就不好說了。
  •   很值得推薦的書,對了解民初的真實情況非常有幫助
  •   歷史學者的任務(wù),是闡明歷史事件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過程。而“我們的”絕大多數(shù)“歷史學者”卻過分追求“政史不分家”,“創(chuàng)選出”許許多多用抽象的政治原理扭曲了的歷史事件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變化過程。這樣,“政治學者”以“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chǔ),“歷史學者”以“政治學者”的研究成果為規(guī)范,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現(xiàn)在,終于有人明確指出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問題了——本書作者朱宗震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直到現(xiàn)在,我們都還在延續(xù)中國國民黨的提法,把孫中山尊為“國父”。但是,當年孫文只是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他在中華民國的建立過程中只是“貢獻”了他的威望。并且,孫文的中華民國只是存在于口頭上和紙上,名義上隸屬于黃興的中華民國的軍隊也遠不是清軍(北洋新軍)的對手。而袁世凱則在清室的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當前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tǒng)一之方,由袁世凱以全權(quán)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這樣,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tǒng)就不是南方陣營的贈予,而是清廷的授予——事實上袁世凱也是繼承了清王朝的權(quán)力。在本書中,朱先生比較客觀的分析了以袁世凱為領(lǐng)袖的北洋實力派、以梁啟超為導師的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華民國的建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民國建立后這三派的分化、組合、互動、發(fā)展與變化。袁、梁、孫三個人,在政治操控能力上,袁遠勝于梁,梁強于孫;袁、梁、孫三派,袁最強,梁、孫相當。所以,袁梁一聯(lián)手,孫即無所作為;而當袁開始眾叛親離之時,孫幾度出手而事不成,梁一出手(護國運動)袁即敗潰——孫文所為臨時大總統(tǒng)甚至不能安排、安撫湖北首義的武漢元勛“三武”。雖然,孫的能力遠低于袁,也低于梁;雖然,孫與袁一樣專制甚至比袁更甚。但孫文遠大而美好的理想及理論論述、政治上的無所作為以及后來中國國民黨的得志卻讓他“名垂于青史”、“無上的榮光”。所以,在大方向上,我們絕不能錯!但是,朱宗震先生到底不是司馬公,他的偏好、他的情趣在本書隨處可見。朱先生作為孫文一黨、孫文一派,很是為孫文說了不少的好話,而對于與孫文觀點、行動不一致的人,朱先生則盡極冷嘲熱諷甚至謾罵污蔑——尤其是作為孫文一派。作為孫文一黨,朱先生斷言梁啟超不是一個成熟的理論家、指責梁先生“沒有穩(wěn)定不變的理論設(shè)計”,證據(jù)居然是時年32歲的梁啟超在1905年觀點有巨大的變化;梁啟超為熊希齡內(nèi)閣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針宣言》,雖然確實也列出了當時國家和社會面臨的實際、緊要的問題及對策,但仍被朱先生職責為“閉門選車”;尤其不能讓人理解的是,朱先生指責梁啟超在憲法未定、各種關(guān)系沒有理順的時候不在《政府大政方針宣言》中直指憲法問題——難道在朱先生的認識里,國務(wù)院能起草憲法或者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嗎?在寫到袁世凱為稱帝作準備的時候,朱先生說:“甚至昭武將年蔡鍔也主動寫了‘主張中國國體宣用君主制者署名與后八月二十五日’的題名冊,首先署名后,主動征求在京的將軍們簽名。他本來就是國權(quán)派,無非是請袁世凱更高升一步。”朱先生怎么對眾所周知的蔡鍔將軍麻痹袁世凱、促其放松對自己的警惕以便尋機逃離北京(經(jīng)天津與梁啟超密商后回云南發(fā)動護國運動)也肆意歪曲?朱先生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在下冊第186頁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被稱為再造共和,梁啟超和他的弟子蔡鍔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中華民國的開創(chuàng)人孫中山被邊緣化了,歷史給大家開了個玩笑?!弊鳛閷O文一派,朱先生對宋教仁等人的攻擊和扭曲甚至更買力、更執(zhí)著、更直白、更全面、更喪失理智、更不擇手段。在上冊第54頁,朱先生說:“我們從他(宋教仁)的日記中看到的都是生活、學習的瑣事,看不出他有多大的超人的天才,學養(yǎng)也很有限,怎么就把世界都看扁了(此處指宋教仁先生不愿做農(nóng)林總長)?!钡@個被朱先生看不出才能的人,卻被孫文、黃興、章太炎等人視為責任內(nèi)閣的總理(即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的最佳人選;這個被朱先生定義為學養(yǎng)也很有限的人,在得知日本企圖侵占長白山的“間島”地區(qū)時,迅速寫出《間島問題》這一歷史地理專著,為中國贏得中日間島地區(qū)談判做出了貢獻,甚至獲得了正在通緝他的清政府的獎勵——當然,宋先生沒有接受。在上冊第231頁,朱先生說:“他(宋教仁)還要兼顧自習國學,修身養(yǎng)性,何況,又因病精力不足,時有缺課。功課有很龐雜,學習日語,還要學英語,其實不過是一些中學課程……不過,他的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知識量,顯然達不到現(xiàn)在優(yōu)秀的大學生的水平,更不必說研究生了?!钡煜壬约阂擦谐隽诉@位“宋中學生”翻譯的十多本關(guān)于歐美日本的制度、法律等當面的書。&
  •   中國到底該走那條路?是清王朝滅亡后擺在一些有志之士面前的疑問,要是擱在兩百年前,恐怕就沒有這個疑問了,無非是改朝換代,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輪流坐,明天當我家,即便到不了,也沒關(guān)系,還能進士及第,做個宰相首輔呢?差一點的,芝麻官是沒問題的!
    可是,到了清末,情況就大大的不一樣了,那可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啊,用柏楊先生的話說,是用幾十年時間跑完了以往幾千年時間的歷程,想想都可怕。是啊,清朝是推翻了,可是該走那條路呢?迷惘阿!不要說共和,也不要說立憲,想想中國的老百姓,一大群剛剪了辮子的人們,還在等待紫禁城上朝的鐘聲時,突然聽說,以后不要皇帝了,要總統(tǒng),也不要宰相了,要內(nèi)閣!總統(tǒng)是個啥子東東嘛?內(nèi)閣又是哪個人嘛?老百姓不懂啊!即便是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老百姓也很難理解,更何況一百年前,一百年錢?先想想十年前吧,然后你就會一百年有點感覺了!
    于是,問題就來了,共和的路子是要走的,立憲的路子也要試試,至于它是披著共和的專制,還是專制下的共和,是美國式的共和,還是中國特色的共和,呵呵,就不好說了。
  •   要想在中國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體制,不能不對100年前的歷史進行認真,細致的了解,有時光有好的愿望并不一定帶來好的結(jié)果,是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合力導致社會發(fā)展很難按某個人的意愿來發(fā)展。
  •   應(yīng)該說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第二個拐點,作者的分析有一定深度
  •   這本書專業(yè)性可以打到八十五分,是非常不錯的成績,可讀性也比較好,唯一的缺憾就是下冊呢?現(xiàn)在書商非常奸詐的一點便是看銷售來出書,萬一這本書下冊被書商給毀了,就未免不值了
  •   書的內(nèi)容不錯,看了心情很沉重。正在看下冊。
  •   是一本很好的書,對我們了解那段歷史很有幫助。
  •   通俗易懂,但有些仍然拘泥于傳統(tǒng)史觀。
  •   準備買下冊看看
  •   但是有些章節(jié)落入俗套……
  •   還沒讀完,不過看來還是不錯,遵循史實,文筆流暢。
  •   怎么說呢,整體上書是不錯的。但是書中有太多的地方微言大義,想有所指吧!他的這些微言大義卻未必能讓認同。再說,誠如上邊評論所說,作者是在敘述自己眼里的辛亥革命,而不是辛亥革命本身。作為一個史學者,太偏愛某個角色,會淡化其客觀的立場,何況這個作者的立場事實是明白宣揚的,也是書的重心所在。無論如何,我認為這本書不是在羅列大家都知道的史料,這一點就可以了。畢竟象陳寅恪研究南北朝一樣的史學素養(yǎng)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的。何況辛亥離現(xiàn)在實在太近,辛亥的故事對現(xiàn)在影響太深,好多事情都是不可說的。
  •   書中選擇歷史材料編寫的能力一般,沒有非常獨立的深入的思考。感覺不能引人更進一步地思考,多是羅列和堆砌。不是我想看的民國史。
  •   優(yōu)點和缺點一樣的 引用的文字不夠 大部分都不是原文 容易摻雜作者主觀的觀點 對部分人物的評價如果更委婉一點好 因為畢竟是歷史類的書籍 其實這么多內(nèi)容完全可以多分幾本書寫的 個人認為
  •   不錯的書,比高中學的歷史書真切多了,真正站在各人的立場上,就不覺得袁世凱是做皇帝想瘋了的竊國賊,也不覺得梁啟超真變成了?;逝衫项B固不可救藥,梁派還是很有些遠見卓識的,還有孫中山們究竟差了哪些東西。慢慢理解了那些被正統(tǒng)歷史書刻畫得不可理喻的人們……人性總是想通的。
  •   在很多歷史小說中,我手推這部,1912年那是什么時代,那是走向共和的時候,真真假假的,本書向你闡述批判.
  •   除了一開始用亞馬遜買,不適應(yīng)界面之外,其余都很給力,尤其是書本送到的時候真的十分新,唯一的缺陷是,這本書沒有塑料封膜,雖然不論是看起來還是真正讀之后都能知道是全新的。
  •   寫的很精彩,很嚴謹。什么時候能有(下)呢?
  •   朱先生大概太想將這部作品寫的通俗一些了.好多句子讓人讀的莫名其妙,邏輯混亂.讀書很快的人會覺得嚴重影響閱讀的流暢性,不得不是總停下來仔細的看一段中的幾個句子,有幾處地方說實在的我看不明白作者是對誰發(fā)表議論.斷斷續(xù)續(xù)看了近一個月上冊,任然沒有讀完,這幾次坐車一直帶著這書,發(fā)現(xiàn)很催眠.同時,盡管作者在自序中一再聲明要站在公平的立場描述這段歷史,但我看不出,我只覺得讓我更加認為袁世凱是個不可饒恕的罪人,毫無歷史功績.特別是P159,一句"這些北洋的丘八"讓人怎么會覺得是站在一條水平線上描述歷史?
  •   缺乏情趣的歷史書,平鋪直敘,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讓人讀的乏味!完全失敗的作品!
  •   雖然還沒看完,但是其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能夠讓我打瞌睡的部分了如果堅持讀完還是能夠還原那段歷史的。
  •   雖然是一家之言,可值得一看
  •   很不錯,但下一本呢?
  •   這一段歷史,說不清道不明,就是因為歷史的進程是唯一的,無法推倒重來。
  •   就是講了講袁世凱,孫中山,梁啟超三個人的歷史,而且講得不精彩??戳税胩觳恢浪胝f什么,扔下書看新聞聯(lián)播去了——雖然新聞聯(lián)播也不知道要說什么,但是好歹插播美女廣告
  •   對民國和近代史,本人一直是一知半解。看了此書,至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那個時代的種種風云際會。但是,這本書最大的缺點是脈絡(luò)不夠清晰,且對史料的引用缺乏針對性。讓人看后有點歷史人物言行大雜燴的感覺。... 閱讀更多
  •   我是一名中學(高中)一線教師!該書對于講授同盟會的成立、民國的成立、袁世凱的獨裁等內(nèi)容大有裨益!
  •   看的時候產(chǎn)生過乏味感,看完后覺得還行。
  •   各方各面對當時的時局進行介紹,期待本書下冊早日發(fā)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